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真桃花石帝国 > 第五十五章 巴统(中)

真桃花石帝国 第五十五章 巴统(中)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1 23:57:04 来源:笔趣阁

没几日,好几个船队从巴统港离开了。

以前巴统港是军港,只有少量的对外贸易,眼下由于碎叶军、工匠、奴隶至少万人的加入,加上又扩建了城堡,立时让这里热闹起来,原本这里只有两三千人,主要依靠亚美尼亚驻军而生,亚美尼亚驻军迁走后,这些人也跟着迁走不少,不过依然留下来大约一两千人。

万人的规模,带来了大量的贸易机会,当然了,这个贸易机会就是留在当地的亚美尼亚人(此时巴统港属于亚美尼亚所有)传出去的。

对于黑海沿岸的商人来说,他们现在自然随着周围被分成罗马、科萨、大食等几方势力而成了罗马商人、科萨商人、大食商人,甚至波斯商人,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最早来到这里经商、殖民的意大利半岛、希腊半岛的商人后裔。

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有生意机会,哪管属于什么势力?

而能够在偌大的黑海随意航行的商人来说,在几方势力的夹击之下依旧屹立不倒者,显然都在各自的国度早已做成了“世家”,那种与当权者、地方豪强深深纠缠在一起的商业势力。

于是,从罗马境内的黑海港口萨姆松、奥尔杜、特拉布宗运过来的粮食、油料,从陶鲁斯半岛(克里米亚半岛)运过来的粮食、皮毛,从科萨人控制的黑海东岸港口诸如格连吉克、图阿普谢运来的木材、山珍、蜂蜜,以及从格鲁吉亚的波季港运来的粮食、布料都涌到了巴统港。

他们不是过来给碎叶军做好事的,他们看中的是大秦国的金币。

此时,大秦国的碎叶金币、罗马帝国的索里德金币、大食帝国的第纳尔金币都在五克左右(一钱重),不过碎叶金币含金量高达九成,索里德金币只有七成,而第纳尔金币更是差强人意,只有六成,他们在里面掺杂了大量的铜和铅,虽然外表上看起来依旧鲜亮,做出来的君王图案也很精美,不过行家一看就知就里。

于是,正面用汉文隶书刻着“壹元”,背面雕刻着孙秀荣头像的碎叶金币就异常珍贵了。

值得注意的是,孙秀荣的头像周围则是用汉文、波斯文写着“东方桃花石之主”两圈小字。

满载着粮食、布匹、木材等而来,携带着金币而归,眼下巴统港的碎叶军并没有其它重要物资可用来贸易,他们离开后还会继续在黑海各港口进行贸易,这样的贸易在时下被称之为“环海贸易”,有时候,最有实力的商家绕着黑海转一圈后,身家会暴涨三倍!

当然了,那是在只有几家做生意的情形下才有可能,可眼下,从罗马国来的,科萨汗国来的,大食国来的,甚至从占据了后世保加利亚地方的保加尔汗国来的商人都非常多。

特别是对于像保加尔汗国这样的势力,对于商人那是来者不拒,也是唯一不收取商税的地方,故此,黑海的商人虽然赚得比一般人多些,但除了少数几大家,大多数依旧是略有利润。

如今,无论是哪一家的掌权者,财政都异常紧张,特别是罗马帝国,土地兼并比时下的大唐还厉害,科萨人也差不多,他们看起来挣了不少钱,不过大多数钱却流到了新迦太基的犹太人那里,汗国收到的钱财并不多,至于大食,实际上他是最穷兵黩武的,动辄豢养几十万大军,再多的财政也吃不消。

于是,如同中国古代所有的王朝一样,几乎所有的政权都会用卖地、卖领主封号来增加财政收入。

因为此时毕竟是地广人稀的时候,有的是空闲的土地,于是,他们会首先卖地,商人们往往会将买到的地凑到一起形成大型庄园,然后招募失去土地的自耕农以及奴隶耕种。

一开始是庄园,渐渐就变成了城堡,此时就可以向国王或者掌权的神父购买封号,或者城主,或者某种此时还不正规的爵位,或者教会里的职位,几代之后就成了真正的领主,就有了拥有军队的资格,在某些机缘巧合下,还能摇身一变成为帝国的大将或大臣。

若是幸运生在此时,大臣或大将都有可能将皇帝推翻,然后自立为帝,史书上就会记上一笔,“拜占庭帝国××王朝”,对于这样的荣光,没有人会拒绝,在面临这样的机会时,就连上帝深情地召唤也不行。

此时,最早出身于商人的世家成功上位的机会几乎占到一半,军人世家、官僚世家、地主世家加起来才占据了另外一半。

于是,无论是在黑海,还是在地中海,商人几乎是最吃香的职业了,没有之一。

除了土地,黄金依旧是此时最能代表财富的东西,比如你要想贿赂某位上官,若是拿出一张地契十有**会被人打出去(土地太多,人太少),但若是拿上一小袋金币,则十有**会成功。

于是,对于大秦国这样的国度“突然”出现在巴统港,商人们没有不欢迎的,他们更是期望大秦国能将那些在此时十分畅销的铁器套件、洗浴套件、妆饰套件、兵器套件能弄到这里来卖,这样的话,他们就能赚更多的钱。

在诸商家里,此时有几家值得说明一下。

科萨汗国自然以他们的首相亚当家族为首,他眼下在汗国被称为“迦太基之王”,既掌管着整个汗国的政务大权以及宗教大权,还是最大的商人家族。

至于东罗马帝国,最大的商人则是尼基弗鲁斯家族,对了,就是那位有名的以财政大臣的身份创立了弗里吉亚王朝的尼基福鲁斯一世的家族,他就是典型的以商人、土地、黑海贸易起家进而做到了黑海最大港口宗古尔达克以及内陆大城安卡拉领主,进而创立王朝、成为罗马帝国皇帝的世家。

当然了,此时尼基福鲁斯一世才十岁,族长还是他的父亲。

再说一点,尼基福鲁斯是阿拉伯人,不过是信仰基督教的阿拉伯人,是基督教阿拉伯国家加萨尼王国王族后裔。

至于保加尔汗国,掌权的汗王是沃基尔家族(突厥系),不过财政大臣却是犹太人乌盖恩家族(皈依犹太教的斯拉夫系),而这个乌盖恩家族就是取代沃基尔家族成了新的汗王家族,同时又是国内最大商家背后的主人。

神不神奇?惊不惊喜?

世事大抵如此。

至于大秦国这里,倒是没有特别突出的商户,大秦王孙秀荣一早就知晓其中的厉害,在制订国策时,一开始就采取了农商并重的政策,这样就造成了从商虽然比务农好一些,但却好的有限的局面。

当然了,像库特巴这样的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因为是国中之国,造成了他们的本钱足够丰厚,就算有太多的商税,他也能通过量来取胜,说来说去,库特巴家族在西突厥时代、突骑施时代、黑衣大食时代就是河中第一富商,如今在大秦国依旧称得上。

(库特巴:历史真实人物,在怛罗斯之战前后是河中乃至波斯第一富商,富可敌国)

还有,由于他已经皈依犹太教(为了经商方便,眼下黑海、地中海一带大食教、基督教互相仇视,但勉强能接受犹太教),可以大大咧咧在让船队通行于黑海、里海、地中海一线。

再说一点,近水楼台先得月,虽然孙秀荣刻意压着造船技术不外流,但你的船只不可能藏在驻地不出去,最后,还是让库特巴的商船已经拥有了部分碎叶军战舰的技术,这样的船队一出现,别人就知道是库特巴的,于是,这种尖头阔尾的造船技术竟有流传出去的迹象。

对于这一点,孙秀荣也知道防不住,这世上有的是聪明人,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人家稍一琢磨就通透了。

这就好比真实历史上的怛罗斯之战后,大唐的指南针、造纸技术大量在河中、波斯、巴格达出现,进一步让大食人的船只在罗马人面前处于优势,又进一步让阿拉伯人的科技文化大大强于欧洲,那就是题外话了。

(作者按:此时的阿拉伯帝国,文化、科技就是比欧洲强,否则也不会占据西班牙、南欧、巴尔干半岛几百年)

作为大秦国的嫡系,库特巴已经将自己的商业帝国拓展到黑海、地中海了,他也是最受欢迎的“桃花石商人”,大秦国占据巴统港时,背着“桃花石商人”身份的他自然抢先一步来到这里设置据点。

再说一句,来到高加索地区后,孙秀荣才知道“桃花石”的来历,原来这个称呼首先就是由以前的格鲁吉亚国王说出来的,也不知是“大秦”还是“拓跋氏”,反正此时的波斯、大食、罗马、科萨人都称呼中国为桃花石,毫无二致,就连来自漠北草原的科萨汗国也是如此。

于是,他手中那两枚石头就能排上用场了。

闲话少说,巴统港的船只陆续离开巴统港后,其中就有库特巴的船只,时下的他在陶鲁斯半岛的卡法港(那里是克里米亚半岛以北所有物资包括奴隶的集散地)、以及卡法港对面塔曼港(北高加索所有物资在黑海沿岸的集散地)、特拉布宗、君士坦丁堡、瓦尔纳(保加尔汗国的最大港口)都有据点。

再往北走的库特巴船上,自然掺杂了按察司的人员,这也是大秦国允许库特巴继续做大的代价之一。

而自从“泾阳君王”抵达巴统港的消息传出去后,去往北面的船队自然会将这个消息散出去,孙秀荣就是要知道周围势力得知这个讯息后会有什么反应。

而往南去特拉布宗港的库特巴船队里依然有按察司的人。

往北去的仁勇都的头目是一个大家的熟人。

孙孝瑾,孙秀荣收养的四大孤儿之一,以前碎叶军山地营的副都虞侯,眼下却是大秦国设置在黑海地区的按察使——大秦国建立后,已经将仁勇都改成按察使了,从中央到地方都称呼这个名字,无非是级别不同了,眼下黑海、里海地区最大的按察使就是白解忧。

而往南去的则是苏肯,那位曾经在碎叶军最后一次东去浑水摸鱼,并与契丹人交战中大显身手者,他是弓月部大酋萨哈连的儿子,则是整个巴统港两个碎叶军营头的都虞侯,当然了,他表面上身份是“巴统港商务代表”。

前不久,有船只抵达巴统港时带来了消息,说是白解忧已经从君士坦丁堡回来了,正在特拉布宗盘桓,白解忧的表面上的身份则是库特巴商行整个海海地区的通译,自从来到这里后,已经搭乘库特巴商船环绕了黑海两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