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真桃花石帝国 > 第八十三章 大迁徙(4)山南回鹘(上)

没多久,在浑义河休整了几日的大队人马又开始向西迁徙了。

到了乌德鞬山附近后,风雪便多了起来,这样的情形对于碎叶军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自然是雪水一多,就不需要时时派出侦骑四处寻找水源了,将雪水烧开就行了。

不利的一面则是积雪掩盖了枯草,漠北隆冬气温极低,第一天落下大雪,第二日就会冻住,除了马、牛等大牲畜能将雪层用嘴唇拱开,羊只就有些勉强了,需要人类协助它们才行。

随着大队的西行,一个消息也在乌德鞬山附近传播起来。

“回鹘大汗派出的使者顿来到了碎叶军首领孙秀荣大帐,言辞斥责了他,据说孙秀荣一言不发,接受了他的斥责”

当然了,两人是单独会面的,到底说了些什么,没有外人知晓。

“言辞斥责”后,顿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跟着孙秀荣一起向西行进。

是孙秀荣受到了顿的言辞斥责而恼羞成怒进而扣下了他,或者是孙秀荣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扣住他,裹挟他一起西行。

这成了一个谜。

反正有两个事实,一是回鹘人的使者顿对孙秀荣进行了斥责,而孙秀荣也扣留了顿。

乌德鞬山东西长达千里,在大雪覆盖的季节,碎叶军大队人马想要越过此地至少需要两个月。

当然了,走到一半路程后会遇到乌德鞬山南部有名的浑河,也就是后世蒙古国的扎布汗河,眼下浑河冻得结实,大队会直接在冰面行走,或沿着浑河两岸行走就是了,而浑河距离山南还有约莫百里的距离,就算回鹘人想要进攻,碎叶军也能提前反应。

有了浑河,就有了大量干枯的牧草,就有了水源,也不需要专门的向导引路了,直接沿着浑河向西行走便是。

几十年前,大唐曾在浑河附近设置浑河州,安置一部分葛逻禄部落。

不过,在此之前,大队人马还是需要贴着乌德鞬山南麓行走一半路程才行。

这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

一个月,时间太长,随时可能有危险发生。

回鹘人统治整个乌德鞬山区域后,将内八姓分置各处,其中山南就设置了两部。

回鹘汗国建立后,在安史之乱前沿用了突厥人的官制,可汗之下设置特勤(副汗)、叶护(总督),只能由药罗葛氏子弟充任,次一级者称为“杀”(别部都督大将),与突厥汗国同样由宗室子弟充任不同,骨力裴罗为了笼络内九姓,让部分内九姓回鹘部落也有充任“杀”的资格。

除了特勤、叶护、杀之外,在中央还有阿波(统兵官)、阎洪达(评议国事官)、达干(统兵马官,比阿波次一级)、梅禄(汗庭总管)等官职,部落根据亲疏以及重要性,分别赐予俟斤、啜、俟利发、颉利发等称号。

对于药罗葛氏来说,内九姓有两个部落非常重要。

一个是葛萨部,其长期与药罗葛氏联姻,就如同阿史那氏与阿史德氏,迭剌部与乙室部一样。

另一个则是貊歌息讫部,该部是从药罗葛氏分出去的,实际上就是药罗葛氏的别部,自然待遇又不同。

眼下,在乌德鞬山东南部,就是由葛萨部大酋担任东南杀,而在西南部,则由貊歌息讫大酋担任西南杀。

顿使者的消息一开始自然先是传到了东南杀。

东南杀的大帐就设在乌德鞬山的中南部,后世蒙古国图伦河中游的巴彦洪戈尔一带。

眼下此地自然改成了葛萨,一侧的河流(图伦河)也改成了葛萨河。

除了葛萨部、貊歌息讫部,还有六杀,分别位于乌德鞬山西部(乌里雅苏台)、北部(色楞格河一众支流)、东部(土拉河流域),对于回鹘人来说,北部、东部(除了克鲁伦河流域的拔野古部落)都在控制中。

但南面有葛逻禄人、拔悉密人,依旧不可小觑,故此骨力裴罗将最信任的两部设置在那里。

葛萨部,是内九姓回鹘最奇特的一个部落。

以乌德鞬山为中心的游牧部落,千百年来,从东边过来的,西边过来的,北面过来的,络绎不绝、层出不穷,人种也是深度混合,但回鹘人的相貌大致还是以“高鼻深目”模样,以来自西部草原的部落人为主。

但葛萨部却是一个另类,他是铁勒人与鲜卑人的混血种,长相有些与东胡部族趋同了,不过依旧混迹在回鹘内九姓里,还能与回鹘巨姓药罗葛氏长期联姻,自然不太简单。

据悉,葛萨部有一半血统来自拓跋鲜卑部,一半来自回鹘的前身袁纥部,于是,他们既有能够冶炼铁器的能力,又有极善山地战的特点。

“极善山地战”,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大不简单。

这句话的背后包含了几个因素。

其一,作为漠北大部,他们自然善于骑射;

其二,作为乌德鞬山大部,他们自然善于山地战,但若是“极善”,那自然是因为他们骨子里就比其它部落强一些,也就是说有极强的体力和步军作战能力。

是的,他们身上另外一半实际上来自以前称雄漠北的大部薛延陀部,不过是被袁纥部收留了罢了,那也是一个铁勒超级大部,他们自然也会骑马,不过用来骑乘多过作战,作战时则下马以长枪阵以及有着重甲、拿着重武器的步军开道。

就凭着这骑马步兵,薛延陀人一度统一了漠北。

看到这一幕,你似乎想到了什么,是的,他们有些类似后世建州女真,有着强悍山地、步军作战能力的努尔哈赤的部队,后世在蒙古草原上,岳托就能以五千实际上是骑马步兵的满洲八旗压服林丹汗的几万精锐骑兵。

当然了,若是一支普通的骑马步兵,自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能够做到这一点,需要:

会骑马;

会射箭,还能开大弓;

力气大,能使用重武器。

其中的射箭很关键,有了比骑弓强出一大截的强弓,就能保证骑马步兵不会一直被动挨打。

而重武器则是破阵的关键。

这样的葛萨部自然在内九姓中独树一帜,战力也非常强,这才是药罗葛氏长期与其联姻,并让他们镇守乌德鞬山东南部的唯一原因。

说到这葛萨部,你等一定想到了万里之外的黑海北岸的科萨部,是的,他们同出一源,他们突然出现在那里与如今出现在哈萨克大草原北部的基马克部落同出一辙。

都是突厥汗国在建立后,为了开拓生存空间,突厥大汗便让手下的常备军将领(钦察基马克,类似后世契丹人的皮室军、蒙古人的怯薛军,都是常备军中的精锐)带着某个苍突厥或某几个苍突厥部落(对于飞蓝贵族铁勒部落或投靠突厥汗国的东胡部落的普遍称呼)一起向西探查而已。

一开始,这些苍突厥部落都是作为钦察基马克的奴隶部落(为期饲养牛羊马匹作为军粮、军用物资)存在的,后来处在突厥汗国腹心之外后,苍突厥部众越来越多,自然不甘心长期处于奴隶地位,随着突厥汗国的覆灭,他们中的某些人也恢复了贵族身份。

当然了,他们在隋唐之际受到了中原王朝的强大压力也是原因之一。

现在的科萨汗国,名义上的首领自然是以前的钦察将领,是蓝突厥贵族,阿史那氏,但实权却掌握在葛萨部里,按照东罗马历史记载,为了共同抗衡异军突起的阿拉伯人,东罗马与科萨汗国联姻普遍,科萨汗国曾将一个女儿嫁给东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五世,她的名字叫“琪琪格”,后来被君士坦丁五世改为“艾琳”。

这可是罗马史书记载的,这个科萨汗国的成色就可想而知了。

科萨汗国,在本书中占据重要位置,此处只是先引出来,就不再赘述了。

先透露一点,科萨汗国的骑兵对于此时已经灭国(波斯)并备受欺压的祆教徒来说也是光明使者的选择之一。

骨啜,一个古老的突厥语,一种活跃在乌德鞬山、萨彦岭等地的猛兽,就是后世的雪豹,不过在乌德鞬山则特指一种浑身黑色的山豹,雪豹虽然凶猛,又能掩藏行踪,但对于游牧部落来说,一直以黑色面目现世,在夜色里只露出两只明晃晃眼睛的黑豹更令人望而生畏。

故此,在乌德鞬山,骨啜是黑豹的意思,但在萨彦岭的辖嘎斯人中则是雪豹的意思。

葛萨骨啜就是这样的人。

他是葛萨部的大侍斤(大酋长),又是回鹘汗国的东南杀,还娶了骨力裴罗的大女儿,面目却像一个东胡人。

当然了,他的高鼻深目也是稍微存在的,但皮肤黝黑,又喜欢穿一身黑衣,披头散发,像极了高速奔跑中追捕猎物的黑豹,咳咳,也就是骨啜,他今年不到三十岁,身材并不高大,但却极为精悍。

似乎他的身上再多一份肌肉,或者再少一份都不妥,他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旺盛的精力,当他那双从黑皮肤中闪着微弱的蓝光的眼睛投向某人时,那种择人而噬的威力让人不寒而栗。

作为西南杀,他的手下也有三千常备军,当然了,在冬季他能够出动的常备军只有一千,但在零下二十度的乌德鞬山南麓,他还是出动了三千骑!

显然,他并不是违背了骨力裴罗的命令,私自用不知从那里得来的粮食养活了三千匹战马,而是因为他这个部落特殊的背景。

葛萨部,既能在马上作战,也能下马步战!

战马,对他来说不过是代步工具而已,并不一定要用它来作战!

但问题来了,大冬天的,葛萨部眼下并没有其他敌人,除了碎叶军,而碎叶军任何一个方向都是由三千在隆冬时节能够出战的骑兵的。

葛萨骨啜真以为他是骨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