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真桃花石帝国 > 第七十二章 捉生记(11)尾声

真桃花石帝国 第七十二章 捉生记(11)尾声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1 23:57:04 来源:笔趣阁

雷万春走了,他一醒来发觉南霁云不在身边时就以为发生了意外,没有丝毫犹豫便走了。

此时妫州乱成一片,雷万春有惊无险地沿着边墙走到了营州,并成功加入到安禄山的平卢军,由于一身惊人的武艺和骑射功夫,他很快就成了安禄山麾下的大将之一。

在安禄山的关心下,他的家小也从涿州迁到了营州。

从在广边军城外分手的那一刻起,原本齐名的两人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巨变,从那时起两人就没有再相见了。

不过,雷万春依旧是雷万春,当后来安禄山起兵时,他依旧没有依附于他,虽然不是在雍丘和雎阳追随张巡,依旧在安东都护府挣下了不亚于在张巡身边的名头,此是后话,不再赘述。

而在妫州,事情比孙秀荣想象的更加麻烦,他花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才将整个妫州大约两万户包括汉人、熟契丹在内的农户、匠户迁到霫部。

与他料想的差不多,身在范阳的权知兵马使田承嗣根本指挥不动节度使麾下的三万大军,等他有了这个资格时,孙秀荣早就带着两万户人家远走高飞。

不过,此时,新的节度使也到了。

并不是安禄山,此时的安禄山为了尽早立下大功,进而早日兼任军力最多的范阳节度使,轻率地带领两万步骑深入长白山追击完颜承德的渤海军,在忽汗城(敦化市)附近,眼看就要立下“覆灭渤海国”的惊天大功时遭到了完颜承德的伏击。

安禄山大败,最终只带出了大约三千骑兵,一万五千步军以及几乎同样数目的民夫都丢给了渤海人。

安禄山此败让他丧失了兼任范阳节度使的可能,不过依旧保住了平卢节度使的位置,这一幕,与他在真正的历史上兼任范阳节度使后(751年)以六万步骑进攻契丹大败亏输差不多,六年后的那场大战让他损失了五六万兵马,不过在他的打点下,依旧恩宠如故,还进一步兼任了河东节度使,风头一时无两。

区区两万兵马,自然让他轻易遮掩过去了。

不过朝廷这次虽然将目光对准了安东,但新调过来的节度使却是孙秀荣的老熟人——夫蒙灵察,作为老规矩,整个大唐除了安禄山,没有一人能够长期担任一个大军镇的节度使长达五年以上。

当夫蒙灵察就位后,孙秀荣已经远走高飞了,朝廷能让夫蒙灵察调任范阳节度使,自然是将目光转到了霫部,安禄山在渤海国遭遇的挫折对他们来说无足轻重,当然了,安禄山封锁了所有的消息也是原因之一。

区区夫蒙灵察,自然不是在幽燕边境打拼了几十年的安禄山的对手,此是后话,同样不再赘述。

与安禄山不同,妫州的事情很快传到了朝廷耳朵里,朝廷内外自然沸反盈天,有唐以来,除了在武周时期以及开元以前那段时间有边地民户被周边部族掳走的情形(苏禄可汗大掠安西,毗伽可汗大掠河东、范阳北面),就再没有民户被掳走的事情发生了,对于大唐“圣主”李隆基来说简直是不可原谅。

于是,霫部眼下成了大唐北面的头号劲敌,孙秀荣就算想要缓和二者的关系也做不到了。

此时,渤海国再次帮了他的忙。

击败安禄山后,加上得知孙秀荣“大掠”妫州,渤海国第三任君主大钦茂突然又焕发了雄心,将其国境扩展到鸭绿江以东、坝水(后世朝鲜大同江)以北的区域,这个地方原本是安东都护府的直辖地。

朝廷能够知晓这个消失,倒不是安禄山主动禀报的,而是新罗国王禀报的,朝廷得知此事后自然责问安禄山,安禄山在贿赂了前来探查的太监和侍御史后,立即在辽东诸羁縻都督府征调大军,加上平卢节度使府麾下部分军力,汇聚在鸭绿江边,大有与渤海国再次一决高下的态势。

此时,不瞒安禄山的辽东诸部纷纷起来造反,大多数投靠了渤海国,等到这一年秋季时,整个辽东(辽河以东,以西属于营州)又落到了渤海国手里,由于有孙秀荣霫部的牵制,大钦茂倒是心安理得将此地占据下来。

这样的事情是隐瞒不住的,虽然安禄山再次保住了平卢节度使的职位,但想要像以往那样身兼三大节度使的高位是不行了。

不过他还有时间。

他还是杨贵妃的义子(虽然他比杨玉环大几乎二十岁),受到的恩宠依旧无以复加,广袤的大唐内地失去土地的府兵和农户多的是,愿意到边地屯垦的也多的是,安禄山也很快从中将平卢节度使正常的兵马招募齐了。

与以往的平卢节度使不同,安禄山对于吃空饷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其它方面,于是,他平卢节度使麾下的唐军战力依旧不错,还在范阳、河东之上。

在失去整个辽东之后,朝廷虽然对霫部依旧关注着,但力度自然没有之前大了。

就在这个当口,长舒了一口气的孙秀荣迎娶了婆匐的孙女余烛公主,而让马璘娶了毗伽可汗的女儿大洛公主,这一举措让马璘彻底加入到了孙秀荣的阵营。

孙秀荣迎娶余烛公主而不是大洛公主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自从大约五年前登利可汗由于猜忌斩杀右杀以来,后突厥几乎没有一日不是在动乱中渡过的,到了王忠嗣北上攻击,并大破其左厢十一部后,后突厥势力大减,等到檀石槐台战役结束后,突厥,作为一个汗国已经不复存在了,其麾下的牧户已经锐减到与回鹘、葛逻禄、奚人契丹相差无几的地步,再次复起几无可能了。

在此时,广大突厥牧户不禁想起了毗伽可汗时代辅助他大杀四方的暾欲谷,而眼下暾欲谷的女儿婆匐以及孙女余烛还在,蓝突厥的时代既然一去不复返了,暾欲谷的声望便凸显出来了,娶了暾欲谷唯一在世的后人余烛后,作为他的孙女婿的孙秀荣更是凸显出来了。

在草原上,血脉关系不像汉地那样紧要,女婿一样可以担当大任,千百年来接着外祖父的力量大兴、复起的不计其数。

何况,檀石槐台之役后,孙秀荣的声望在整个大漠一时无两,其又是暾欲谷的孙女婿,更是在众多黑突厥牧户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得到两万户妫州丁口后,孙秀荣这一两年寄积存的粮食、布匹自然全部耗尽,不过有了这些农户、匠户,他终于能让碎叶军彻底解放出来了,在锻冶上也能大展手脚了。

他让大部分农户都在郁雨陵河周围接替碎叶军务农,一部分迁到具伦泊,接替室韦军务农,一部分迁到克鲁伦河南边,接替饶乐军务农,他没有食言,每户农户分发十足一百亩土地,并颁发田契。

与怛逻斯一样,每户需要上缴三成的田赋,加上碎叶军收购的,孙秀荣每年能将粮获的五成左右放入粮库消耗。

而在红山、具伦泊附近,由于大量汉人工匠的到来,采掘煤矿、铁矿,冶炼铁矿,回收硫磺,熬制硝粉、食盐等活计也走上了正规。

对于汉人或者熟契丹农户、匠户来说,塞外虽然苦寒,但胜在管辖他们的官府公道,一年下来,他们所获远高于内地,这就行了,就算在大唐盛世,寻常人家一年下来又有多少结余?

何况这还是在府兵制几乎破坏殆尽的时代?

但对于孙秀荣来说,别的不说,单单河北道就有千万人口,朔方军、河东军、范阳军、平卢军的野战军加起来超过二十万,还不是眼下的碎叶军能够抗衡的,他依旧大意不得。

同样,占据了辽东的渤海国也是在忐忑不安中渡过的。

某日,孙秀荣再次接见了已珍蒙。

“什么?你要本国下辖的船户?可是贵部境内并无大河可行船啊?”

冬季,渤海国的使节已珍蒙再次到了郁雨陵,此时,孙秀荣已经有了新的盘算,不过他这个计划要完成,必须要渤海国配合才行。

“那你就不用管了,我的交换条件是,贵国可将黑水以北的靺鞨人、室韦人全数纳入管束,本部不再过问,再者,若是安禄山胆敢发兵攻打贵国,本部会南下幽州牵制,这个条件可以写入文书,本督可以亲笔署名”

已珍蒙笑道:“大都督,眼下这境况,你还自称本督?”

孙秀荣知晓他的意思,“你若嫌这个称呼不妥,也行,本汗最近刻了一方大印,是用西域极品瑟瑟石刻制的,这种石头在东边诸部无人知晓,在西边却鼎鼎有名,叫桃花石”

“还是博格拉汗之印?”

“非也,承蒙拔悉密部、同罗部、仆固部、拔野古部、室韦诸部、契丹诸部、奚部、怒皆部等部首领推举,本汗已于前几日就任博格达汗,该印已经刻上博格达汗之印文字,还是汉文、突厥文两种文字并举”

已珍蒙心里一凛,暗忖:“刚才他所说,除了契丹、奚部,其余估计都是真的,而奚人五部实际上已经有两部成了他博格达汗的部属,奚人五部只剩下三部,在大漠草原上,除了回鹘人,他已经是最强大的部落首领了”

“刻下汉文、突厥文两种文字,突厥文自不待说,那是以突厥人的继承者自居啊,刻下汉文,啧啧,其志不小啊,不过对于本国来说,他的野心越大越好,若是太小了本国就不安全了”

......

次年春耕之前,渤海国信守了承诺,从国内给孙秀荣经过岭东室韦的领地送来了一千户船户,孙秀荣自是大喜过望,实际上,此时的渤海国依旧是一个奴隶制国度,他处处效仿大唐,对于农人十分看重。

但对于匠户则还是当做奴户看待的,其中打制兵器的匠户待遇好一些,其它匠户地位十分低下,以一千户匠户换来霫部博格达汗的签名承诺文书,对于大钦茂来说求之不得。

而对于孙秀荣来说,匠户可是能与碎叶军相提并论的人,这一千户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霫部后,孙秀荣立即解除了彼等的奴籍,还为他们设置能够定时收取俸禄的待遇,让他们一下就归心了。

这个世上,能够过得好的普通百姓并不多,勉强过得下去的时代就成了“盛世”,而在孙秀荣的麾下不单单是能够活下去,而且能过得很好,两相比较,什么大义,什么名分完全是过眼云烟。

对于他们来说,好好地活下去才是最大的意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