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真桃花石帝国 > 第五十六章 檀石槐台(4)长安游侠(上)

“王忠嗣必须死!”

李林甫一双枯瘦的大手紧紧抓住了身旁矮几的短腿。

不过他看向李继勋时却是满面怒容,“你和你的主子好大的胆子!”

李继勋不明所以,以他现在的见识来看,自然是瞧不清眼前这人对于大唐意味着什么,但他肯定知晓此人眼下权倾长安。

就在李继勋愣神的功夫,李林甫又变了一副面色,“你先回去吧”

......

离宵禁还有约莫半个时辰,离开长安城中的富人区,夹在皇城与兴庆宫之间那一大片坊区后,李继勋加快了脚步。

又过了约莫小半个时辰,他才来到宽阔的朱雀大街,沿着朱雀大街往南走,一路走过兴禄、殖业两坊,李继勋所在的坊区叫兴化坊,还在殖业坊西南,每个坊区都是四棱方正的,每边约莫一里,李继勋要走到兴化坊还要加把劲才是。

他已经看见街面上巡街的士兵多了起来,见到此情形便只有一个可能——距离正式的宵禁只有一刻多一点时间了。

当然了,他身上有大内颁发的腰牌,大唐的宵禁制度虽然严苛,但毕竟是封建皇权社会,不可能没有全无通融的机会,皇宫里也有出现急事的时候,有时候需要紧急采买一些特殊物品。

此时,有腰牌的只有理由得当,还是会被士兵们放过的,没有腰牌的,只要理由正当,也能获得放行的。

再往南,就是丰乐坊了,从丰乐坊进去,第二个坊区就是兴化坊。

李继勋正要掉头往西进入丰乐坊与殖业坊之间的街道,前面的动静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突然想到了什么,然后往腰里一摸,那块腰牌还在,略一犹豫,便改变了路径,他没有回到兴化坊,而是沿着朱雀大街继续往南走,没多久便到了安业坊。

在安业坊最南面是一座如今长安城著名的道观——唐昌观。

这座道观之所以叫唐昌观,那是因为道观的主持是大唐的公主,李隆基的女儿唐昌公主之故,唐昌公主本来嫁给了世家子弟薛锈,在几年前薛锈陷入“谋反逆案”,当时皇帝也“一怒杀三子”,薛锈发配襄州(广西钦州),走到蓝田驿时被赐死。

唐昌公主从那时起便出家做了女道士,终究是帝王的血脉,还能在繁华闹市区主持一间道观。

自从唐昌公主主持这间道观后,长安的人便称呼其为唐昌观,长安的达官贵人所生女儿,或为了替代长辈出家,或自己想出家修行,多半会投奔唐昌公主,李林甫的幼女李腾空便是其中之一。

几个月前,朱雀大街以西的万年县所属的坊区突发瘟疫,为了不让瘟疫蔓延,唐军便将整个万年县所属的坊区全部封了起来,那时,整个万年县都是苦不堪言,那些日子,唐昌公主和李腾空一边利用吉日进行祈福化灾仪式,一面将符纸化在药水里让病人饮下。

说来也奇怪,公主和李腾空这个做法还颇为有效,在太医院的医官都束手无策的情形下,万年县的疫病竟然很快消失了,从那时起公主和李腾空便有了“玄女”、“仙姑”的名号。

而今日傍晚,据说是两位最后一次祈福仪式,此后,折腾万年县的瘟疫便真正告一段落了。

公主和李腾空都生得花容月貌,虽然身着道袍,终究遮掩不了彼等曼妙的身形,特别是在两位祈福时,公主舞剑,李腾空舞动拂尘,在临街的高台上如惊鸿游龙般灵动,几乎成了时下长安人万万不可错过的一大景观。

李继勋也是两位的追随者之一,此时,从他身边走过的行人越发多了起来,还不时发出“二郎,你这憨货,还不快走,错过了时辰,便见不到两位仙子了”,“婆娘,快些走,若不能面见仙子,你如何能怀上儿子”,云云。

李继勋是武进士出身,身手自然不是寻常人能比的,他三两步就走到了大队的前面,不过来到唐昌观临街临时搭起的高台时,前面已经至少堆起了上百人。

李继勋在人群中找到了一个位置后便将目光投向了高台。

没多时,他身边已经挤得水泄不通,有大人小孩的呼叫声,也有巡城士兵的喝骂声,李继勋知道,公主和李腾空的舞蹈只有不到一刻的时间,剩下来的时间就是各回各家的时间,若是赶不及,就要被抓到打板子。

但他也知道,由于是公主亲自主持的祈福仪式,巡城将领和士兵多半会通融大概多一刻的时间,一刻的时间,若是走得快的话,还是能赶回去的。

“呼啦!”

只见高台上挂着的布幔被几个年幼的女道士拉开了,露出了里面一灰一黑两个人。

穿灰麻道袍的那人约莫三十出头,皮肤白皙,身形丰腴,大眼睛顾盼神飞,手中举着一把昊天剑,正是唐昌公主。

在她左后方则是一位二十出头的黑衣道姑,与唐昌相比,身形高挑、曼妙,面色沉静,手中正举着一把同样黑色的拂尘。

道观自己豢养的乐班奏响了此时专门用来祭祀昊天上帝的道教音乐,在音乐声中两人翩翩起舞。

霎时,原本有些喧闹的场中顿时宁静起来,有的带着虔诚的目光,有的带着欣赏的目光,自然也有带着淫邪目光的,无论如何,都静静地看着台上两位“仙姑”的表演。

“好!”

此时,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响了起来,顿时引来了众人愤怒的目光。

喊叫的那人正好站在李继勋的旁边,听到这声后,李继勋也是有些饶有兴趣地看着他。

只见他约莫三十出头,身材异常高大雄壮,身穿粗麻布衣服,浓眉大眼,眼神炯炯有神。

李继勋是住在兴化坊的,位居道观所在的安业坊西北面,而在安业坊正北面就是大名鼎鼎的通化坊,那里有长安城里最大的驿馆——都亭驿,都亭驿几乎占据了小半个通化坊。

都亭驿是所有拿着驿牒准备面圣或者进入皇城衙门办事之人必须停留的地方,也是大唐周围诸部前来朝贡进入鸿胪馆前必须停留的地方。

这些人多半携带了大量的行李,特别是是朝贡的,名义上用来朝贡,实则用来到东西二市交易的物资更是非常之多。

由于大唐规制严格,他们不能携带太多随从,于是甫一进入长安,就会有大车行的苦力前来招揽生意,这些人一边赶着大车帮着运载东西到都亭驿,一边帮着上下货物,这些人可不像后世某地区的棒棒军,都是身材高大之辈。

当然了,大唐能让这些人堂而皇之进入京城做事,除了有这些便利之外,还有一宗好处,那就是达官贵人们可以从中挑选“健仆”,由于大唐尚武之风浓烈,其中也不乏从小习武长大的,若是选中这样的人物自然最好。

而健仆们若是有幸进入达官贵人的府邸,并成功得到他们的信任的话,也很有可能被推荐到军营里当兵,对于有志于驰骋疆场者自是再好不过。

“此人多半第一次来到长安,还不知晓此地的规矩”

李继勋暗忖,不过他想起了孙秀荣的叮嘱,“长安鱼龙混杂,估计也不乏藏龙卧虎者,切不可以貌取人”

便悄悄碰了碰他,“这位仁兄,上面的一个是当今圣天子的公主,一个是大宰相的闺女,切莫再出声唐突了”

那人一听,面上也是一赧,他见到李继勋虎背熊腰,站着时也卓然而立,知道他也是习武之人,便道:“既然如此,我等还看个甚,不如离去......”

李继勋点点头,便与此人挤着离开了,途中自然少不了其它人的喝骂。

两人虽然都是习武之人,不过从阔达十余丈、挤满了人群的街面上挤出来时也是一身的汗。

两人相视一下,都不禁笑了。

“兄台,你住在那个坊区?”

那人挠挠头,指着大街南面说道:“在最南面的永安渠旁的大安坊......”

李继勋点点头,大安坊正好夹在两条水渠中间,而这两条水渠既是整个万年县生活用水的来源,又是达官贵人们在自己府邸挖掘池塘、溪流的来源,大部分时间还兼着漕渠的作用。

那里于是成为了众多在大车行讨生活的苦力驻足之处,不过眼下时间已晚,大安坊距离这里还有七八里路,等他走回去肯定在小半个时辰以上,就这样懵懵懂懂肯定会被巡城的金吾卫士兵抓住然后打板子的。

李继勋皱了皱眉头,对他说道:“兄台,天色已晚,你回不到大安坊了,不如去我那里将就一晚,明日再回到大安坊,如何?”

那人自然也是晓得宵禁的,听了李继勋此话,赶紧施了一礼,“那就多谢了”

两人联袂走向都亭驿南面的兴化坊时,李继勋问道:“尚未请教你的大名呢”

那人笑了一下,“在下顿丘南霁云,这厢有礼了”

李继勋点点头,“在下就是本地人,李继勋,南兄可是在大车行做事的?”

南霁云却摇摇头,“一开始是的,不过听说朝廷今年开了武举,也想过来试试,没想到除了演示刀枪剑戟以及骑马射箭,还要比试读书写字,我只是略通文字,自然入不了考官的发言,干脆放弃了,可由于盘缠用尽了,只得暂时在乡人开设的大车行栖身,等赚足了盘缠,还是要回到顿丘乡下种地”

李继勋见他声音洪亮,说话也不卑不亢,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农夫那么简单,便说道:“快些走,等到了兴化坊,你我再抵足长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