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抗战之超级兵锋 > 第九百五十三章:飞机制造

抗战之超级兵锋 第九百五十三章:飞机制造

作者:长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2:51 来源:笔趣阁

天才壹秒記住『uu234 qu 】

“先生,冷国光从新乡发来电报。”

“什么事情?”老蒋抬头问道,这几天有关新乡的消息很多,除了冷锋在豫北大搞“新政”之外,什么“新闻发言人”制度热度也很高。

特别是薛伯陵参观新乡之后,回来跟他绘声绘色描绘了他在新乡的见闻,说那里是现在是一块充满了生机和火力的热土。

这也让老蒋萌生一种想要去看看的想法,当然,他也只是想一想,他现在可没时间去逛风景。

“冷国光用缴获的日军飞机的图纸和技术苏俄达成初步的一个密约,苏俄方面援助我们一个飞机组装工厂,初步达成五百架飞机的出口合同,其中三分之二将会在我们国内进行组装,他们会拍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指导我们,合同价值一千五百万美元。”

“苏俄居然同意帮我们建造飞机组装工厂?”

“是的,这一点我也很意外,也不知道他们怎么会答应的,这可能会涉及一下我们不知道的机密?”

“什么机密,如果苏俄真的愿意这么做,一千五百万美元,五百架飞机,这个价格并不高,比我们之前签订的援助合同上的飞机价格要低不少吧?”

“是的先生,低五千美元,还不包括建设一家飞机组装厂的费用。”

“看起来,咱们是赚了?”老蒋有些兴奋道。

“但是,冷国光有条件。”

“什么条件?”

“他要求控股这家飞机组装工厂。”林伟说道。

“什么意思,这样的飞机组装工厂,是属于国家的战略装备制造工厂,他怎么能私人拥有?”老蒋脸色很难看。

“先生,西方国家的飞机制造工厂也大多数属于私人集团,冷国光只是要求控股,但并没有说不许国府资本加入。”

林伟没有说的是,就算国府想要控股,现在拿得出钱来吗?

这一千五百万美元的飞机和组装工厂可是额外的援助,尤其是飞机,更是国民政府现在最为迫切需要的。

当然,苏俄的产能现在还跟不上,这么大的合同,至少需要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建一个飞机的组装工厂估计就得半年以上。(这个不是我说的,我查了资料,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半年建厂,也算是战士速度,如果是现在的飞机制造厂,恐怕是半年内造不出来的)

“他有这么多钱吗?”老蒋现在越来越怀疑冷锋在南京狠狠的捞了一笔,日军把整个南京城都搜刮了一遍,这得多少财富,就算日军运走了一些,还剩下多少,这个数字是无法估算的。

就算那些器物变不了现金,但这批东西完全可以从银行抵押出大笔的钱来。

冷锋也确实交出来不少珍贵的文物,价值连城,可这些东西也都是无法衡量其价值的,是民族的瑰宝,是不能够变成钱的。

那金条和银元还有那些存储在银行里的外币呢,尽管撤退的时候带走了绝大部分,但还是有不少落入日军之手了。

这笔钱保守估计也有上千万法币了。

可这笔钱冷锋是只字未提。

这笔钱就算被冷锋吞了,他也找不到证据,钱是冷锋从日·本人手里夺回来的,转了一手,这所有权的性质就变了。

这件事,老蒋曾经专门的将戴雨农招到他的跟前,很郑重的问他,冷锋到底从南京弄了多少财物。

戴雨农很尴尬,愣了半天都没有能回答老蒋的这个问题。

在中国,很少有戴雨农不知道的秘密,可偏偏在这件事上,他真是没办法回答老蒋,日·本人在南京掠夺的财物实在是没办法统计,日军运了不少去上海,然后用轮船运回日·本本土。

剩下的基本上都被冷锋从南京运出来了。

这批东西据说装了有二十节火车皮,但实际上应该没有那么多,有些东西不起眼,但很值钱,有些文物必须要有巨大的空间贮藏,但是并不一定值钱。

而文物古籍和书籍就装了满满四节火车皮。

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冷锋自己都没有留,全部交给了国民政府。

老蒋也知道,这个问题实在难回答,也没有继续追问下去,但是这件事必须对外界有个交代,不少人惦记呢。

冷锋突然介入航空领域,要跟苏俄合资建造飞机组装工厂,这本是好事儿,可这也勾起了老蒋对他到底在南京的时候从日·本人手里抢回来多少财富的想法。

国民政府穷呀!

这有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这战争打的就是钱粮,武器弹药要钱,吃饭也要钱,没有钱,买不到武器,买不到弹药,买不到粮食,买不到一切可用于战争的物资。

要不是冷锋手里掌握了一支精锐的部队,恐怕就是动用武力也要把他从南京带出来的财富给拿回来了。

有这笔钱,起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日子会好过些,能多买些军火,能多招募一些士兵,不用整天为了“钱”字犯愁了。

冷锋手里有钱吗?

要说有钱,冷锋手上确实有一笔钱,这笔钱大概有三千万法币左右(折合计算),这是把从南京带出来的所有现金和金银折合计算出来的。

其中一千万已经用在跟阎老西儿购买军火上了。

五百万用于安置从南京逃出来的难民,这笔钱,是专款专用,任何时候都不准挪用别处的。

剩下的一千五百万,五百万是作为新一军的军费。

最后的一千万才是荣军公司起家的资本。

当然,新一军接受了不少捐赠,有钱,也有物品,还有缴获日伪的资产,还有国民政府的奖励以及军饷等等,这也算是一笔收入。

相对来说,新一军在国内的部队中,算是比较富裕的,但也没有到外人想象中的那样。

要维持新一军的战斗力,投入也是巨大的,就拿跟苏俄人合资办飞机组装工厂,也是先从荣军公司的一千万法币的资本中先挤出三百万来修建厂房、道路以及机场和相关配套设施。

按照冷锋的设计,荣军公司提供一笔土建和工程建设资金,国民政府找地,并提供人才和相关政策资源,而苏俄方面则提供相关设备以及技术指导,按照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三十以及百分之三十的股权进行分配。

苏俄方面只占有半分之三十股份,算是技术入股。

国府方面自然是以航空委员会为主体入股,土地和配套设施以及人员入股,也算百分之三十。

而荣军公司则以资金入股,占百分之四十。(荣军公司还负责安全保卫工作这一块。)

“先生,这是冷国光发来的一个简单的股权分配方案,您看一下。”林伟给老蒋递上一份文件。

“荣军公司?”

“是的,冷国光乌衣镇的时候成立的一家公司,成立的目的之处,其一,协助安置从南京逃出来的难民,保证其基本生活,直到能够自食其力,其二,为荣誉一师伤残复原的官兵提供一份生活保障,军人一旦伤残之后,退役很难找到工作,而现在靠国家的抚恤,远远无法解决他们以及家庭的生活,先生不也曾答应冷国光要给他们一块地开设荣军农场吗?其三,创办一些实业,也是为了解决复原军人的就业,另外一方面也有实业救国的意思在内,目前主要涉足的是运输业,荣军公司名下在汉口有一家东方船运公司,就是当初在乌衣镇决定追随荣誉一师的聂家兄妹在打理。”林伟解释道。

“难怪新一军如此能打,他成立这么一个荣军公司,等于说把全军上下将士的心都收了,这本应该是我们该做的事情,却让他一个人做了!”老蒋惊道。

“是的,先生,冷国光从南京突围出来,就已经想到这一点,其目光之长远,野心之大,实在是令人震惊。”

“你也觉得他有野心?”

林伟点了点头。

“一个人有野心并不可怕,野心有时候也是进取心,可如果一个人的野心得不到约束的话,那才是可怕的。”老蒋道。

林伟默然,原来这才是老蒋心中对冷锋芥蒂的真正原因所在。

“这件事我一个人做不了主,要征询一下夫人的意见,还有航空委员会所有委员的意见,我看,要专门的开一个会研究一下。”老蒋道。

“夫人还在美国,现在应该是休息时间,是不是等一下再给夫人电报?”林伟问道。

“要的,夫人最近在美国向华侨募捐非常辛苦,这个时候不要打扰她休息。”老蒋点了点头。

“那冷国光那边如何回复,苏俄方面可是一直都不松口跟我们合作建飞机制造厂的,这一次要不是冷国光……”

“你先拟一份电报,建造飞机制造厂,这件事必须由政府主导,即便引入民间资本,也必须获得政府的许可,至于控股,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老蒋态度强硬道。

“是。”

新乡,老蒋的回电冷锋很快就接到了。

对于合资建厂,老蒋绝对不可能拒绝,毕竟老师在苏俄的任务中就有寻求跟苏俄合资建造飞机制造厂的任务。

但苏俄方面一直对这方面的合作不感兴趣,他们只是想提供整机出口,最多帮助中方建造一两个修理工厂,可以对损坏的飞机进行修理,而如果是完全的飞机制造,那涉及的工程和技术就多了去了。

当然,苏俄的航空技术在这个时代并不算太先进,甚至说比较落后,可人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

只要给他时间发展,技术很快就能够跟上来。

中国跟苏俄不同,还是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就好比一个缺胳膊少腿的人,不算正常人。

太先进的技术,西方世界对中国是禁止输出的,所以,就算是想要获得先进的飞机制造技术,现在的中国也消化不了。

苏俄的技术对一个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来说,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民国政府跟美国蒂斯-莱特飞机公司,道格拉斯飞机公司,联合成立了中央飞机制造厂杭州公司,也就是“中杭厂”。

抗战爆发后,“中杭厂”西迁汉口,厂房暂时租借在日租界的江边的码头的大兴仓库内,检修和组装飞机,条件非常艰苦。

“中杭厂”后来南迁云南的壘允,仍然用“中杭厂”的名称

除此之外,还有南昌的中意飞机制造公司,也西迁至重庆,这就是后来的民国第二飞机制造厂。

第一制造厂就是广东韶关“中德飞机制造厂”西迁云南昆明的,后部分迁至贵阳。

冷锋不想去动这两个飞机制造厂的奶酪,何况第一飞机制造厂是个美国人合作的,有美资背景。

第二飞机制造厂虽然是中国跟意大利合作的建造的,就规模而言,是当时民国三大飞机制造厂第一。

(第一是上海虹桥航空工厂。)

意大利跟日·本联盟后,中意交恶,意方撤走技术研究人员,随后工厂遭到轰炸,损失惨重,迫不得已西迁重庆。

原设在上海的海军制造飞机处及另外一些修造单位,合并迁到成都为“第三飞机制造厂”。

这四家飞机制造厂除了“中杭厂”之外,另外三家都在迁徙的路上,还没有安定下来,也就是说,规划中的第一到第三飞机制造厂都还没有找到一块落脚地,人员和设备都处在一个无序之中。

冷锋知道,建造飞机制造厂,人才最重要,设备什么的,那都是人造出来的,关键还是人,要是让他去找一批人来造飞机,规矩三五年之内都造不出来。

因为他没有这个资源,也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国府是有的,国府含辛茹苦经营了这么多年,航空工业虽然不如别人,但起码也培养了一批人才和技术工人。

以“蒋夫人”为首的航空委员会,为中国的航空事业的确是做了贡献的,要没有蒋夫人,估计民国的空军对上日军真是一点儿挣扎的力气都没有。

冷锋就是想借鸡生蛋。

但这个“鸡”怎么借,是个难题,老蒋那边肯定要过一关的,还有就是蒋夫人那边,如果得不到她的同意,航空委员会那边也不行。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