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六十五集 南北双雄

华夏真相集 第六十五集 南北双雄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5-04 17:34:43 来源:笔趣阁

北魏一统,中原底定。

此时虽有秃发保周率鲜卑族众占据张掖,内蒙古有契丹、库莫奚、乌洛侯、室韦、柔然及突厥等族,但皆无能与北魏对抗。

太武帝接受寇谦之建议,改元为太平真君。此后又应寇谦之所请,亲至道坛受符箓。自此北魏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至道坛受符箓,成为规制,作为鲜卑拓跋部统治汉族依据。

因长期战乱,境内始平,魏主令实行安集策均分田亩,并颁行户籍制以限制流民。

天师寇谦之至平城以前,朝廷多信佛教;太武帝崇奉新天师道之后,尚对佛教并无恶意。后多见僧尼不守清规,伤风败俗,遂至怨恨,下令禁止僧俗来往。

太平真君六年,又发现长安佛寺僧人与反魏胡人盖吴有牵连,且搜出大量兵器军备,太武帝由此暴怒,下令诛杀长安沙门,次年更下诏令各州郡守杀僧毁像,禁民信佛。由此北魏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而衰败,史称其事为“太武灭佛”。

灭佛之事皆侍中崔浩大力为之,天师寇谦之对灭佛不甚热心,甚至反对,常谓崔浩道:今天师道教己为国教,佛教己无力相争,则何必排佛?我新天师道广纳百川,亦吸收不少佛教义理;道佛融合,可以共处,又何必你死我活耶!且昔日老子西去化胡,则释迦牟尼亦老子化身耳。我国中今以太子拓跋晃为首,鲜卑贵族皆崇佛抑道;公若排佛过于激烈,势必导致政局不稳,反不利于道教。此间利害,公其三思而行之。

崔浩自恃大权在手,又欲施用儒家思想治国,以削鲜卑贵族势力,故屡谏不听。

寇谦之见崔浩徒逞一时之快,料必终会招致杀身之祸,复思静轮天宫功役万计,至终年不成,便生遁世之意。

皇太子拓跋晃言于太武帝:国师寇谦之欲以无止之时,为不可能办成之事,费损财力,疲劳百姓,恐其不可乎?

太武帝始对天师道怀疑,亦稍抑之。寇谦之明知内情,且见门下新老弟子贪图享受,无所长进,自己年过八十,道教后继无人,遂觉力不从心。

这一日,寇谦之自谓大限将至,于是召集万余弟子,对众言道:当我在世之日,尔等尚可求得荣华富贵,则我一旦去世,这静轮天宫真难修成耶!

太平真君九年,寇谦之在尚未完工之静轮天宫里悄悄仙去,享年八十三岁。

镜头闪回,补叙太武帝灭佛原因。

尚书令刘洁久典机要,恃宠自专。太武帝准备攻打柔然,刘洁则说:蠕蠕迁徙无常,前者出师劳而无功,不如广农积谷,以待其来年。

太武帝复问计于崔浩,崔浩说道:往击蠕蠕,师不多日,刘洁等各欲回还。后我军南还之时,方知去贼只有三十里,是刘洁等之计过矣。夫北土多积雪,至冬时常避寒南徙。若因其时潜军而出,必与之遇,则可擒获。

太武帝从其言,分兵四路进攻柔然。

刘洁恨太武帝不用其言,闻太武帝与诸将期会鹿浑谷,便故使诸将误期不能齐至。太武帝欲单独攻击,刘洁又行阻止,让太武帝等待诸将。

太武帝在鹿浑谷等候六日,诸将仍不至,柔然却已远逃,追之不及。

太武帝回军之后,刘洁又以军出无功,请太武帝治崔浩之罪。太武帝说道:只因诸将失期,遇贼不击,崔浩何罪也?

崔浩暗中搜集证据,将刘洁阴谋之事以告,太武帝大怒,命将刘洁夷灭三族。

刘洁死后,抄其家产,得财资巨万。太武帝每言及此事,无不咬牙切齿。

太平真君六年九月,关中卢水胡盖吴叛乱,太武帝亲征。次年正月至东雍州,攻打叛军薛永宗城垒。

太武帝问崔浩:今日可击贼否?

崔浩说道:薛永宗未知陛下自来,人心安闲,北风迅疾,宜急击之,须臾必碎。若待明日,恐其见官军盛大,必夜遁走,则追之不及矣。

太武帝纳其言,率军进攻,次日围其垒,大败贼军,薛永宗与家人皆赴汾水而死。

翌日,太武帝从汾阴渡河,至洛水桥。闻盖吴在长安以北,太武帝认为渭北无谷草,便问崔浩:盖吴在长安北九十里,渭北地空,谷草不备。孤欲渡渭南西行,何如?

崔浩说道:盖吴营去此六十里,乃贼魁所在。夫击蛇之法,当须破头,头破则尾岂能复动?陛下宜乘势先击盖吴,一日便到。平盖吴之后回向长安,亦一日而至。愚谓宜从北道,若从南道,则盖吴徐入北山,卒未可平。

太武帝未从其计,沿渭水南岸西进,抵达戏水。盖吴果然散入北地山,军无所克,太武帝大为后悔。后以崔浩辅东宫之勤,赐缯絮布帛各千段。

太武帝二月至长安,发现佛寺中藏有兵器,便怀疑僧侣与盖吴通谋作乱。

令清查寺院财产,又发现许多酿酒器具及大量财物,皆为州郡牧守、富人寄存,同时搜出僧侣藏匿妇女以恣淫乐地下窟室。

崔浩趁机劝太武帝杀尽天下僧侣,焚毁全部佛经、佛像。

太武帝听信崔浩,遂下令在全国灭佛。太子拓跋晃崇信佛教,预先走漏消息,使许多僧侣得以逃脱,大批佛经、佛像得以保留。

由此太子及举朝信佛公族家属,无不痛恨崔浩。

闪回结束,书接前文。

宋人颜白鹿私入魏境,诈称宋青州刺史杜骥使其来归降魏,太武帝信以为真,命崔浩给杜骥写信,并令永昌王拓跋仁、高凉王拓跋那率兵往迎,攻宋冀州刺史申恬于历城。

杜骥遣其司马夏侯祖欢等率兵救历城,魏军遂攻兖、青、冀三州,至清水以东而还。

崔浩以汉人身份最受皇帝宠信,自然成为鲜卑贵族打击目标。崔浩对鲜卑贵族亦不客气,还企图按照汉族世家大族思想,分别氏族高下,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

表弟卢玄劝道:创制立事,各有其时。北朝中汉官乐为此者,讵有几人?兄宜三思。

崔浩不从,从而得罪众多鲜卑贵族。太子拓跋晃监国,崔浩**朝权,荐冀、定、相、幽、并五州数十人,皆为郡守。

太子道:先征之人,亦州郡之选,在职已久,勤劳未答。宜先补郡县,以新征者代为郎吏。且守令治民,宜得更事者。

崔浩固执己见,终使所荐者任职。

中书侍郎高允对东宫博士管恬说道:崔公其不免乎?苟遂其非而校胜于上,将何以堪!

太武帝命崔浩续修国史,崔浩对全书损益褒贬,折中润色,续史名曰《国记》。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刊刻于石,同时刊刻崔浩所注《五经》。

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碑林记之,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历史,详备而无避讳,而石碑树立通衢,立刻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

太武帝命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

崔浩被捕后,不知自己所犯何罪,至太武帝亲自审讯,乃惶惑不能应对。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太武帝诛杀崔浩。

行刑之时,几十个卫士争相往其身上撒尿,一边呼声嗷嗷。秘书郎吏以下皆被杀,清河崔氏、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不久,太武帝北巡阴山,后悔诛杀崔浩。但事已至此,无法挽回。

镜头转换,按下北魏,复说南宋。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东海郡人鲍照字明远,以辞章精美而闻名乡里,前来临川进谒刘义庆,欲贡诗言志展露才志。却遭王府门官鄙薄道: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

鲍照勃然言道:千载上有英才,异干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

遂贡诗言志,终被刘义庆赏识,奏请文帝用为中书令、秣棱令,遂成佐国之臣。

亲信刘湛等力图拥刘义康为帝,趁文帝病重时称应以长君继位,贿赂朝中重臣。次年文帝病愈后闻知此事,即令兄弟之间生隙。

文帝于是诛杀刘湛等人,并将刘义康外调江州刺史。随后授任江夏王刘义恭司徒、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封殷景仁为尚书仆射。

此年有郡守上报祥瑞,称建康山间出现凤凰飞舞,众鸟群附,宋帝遂命筑凤凰台。

元嘉十九年,刘宋数路大军攻仇池,氐王杨难当逃入魏都平城,后仇池国乃灭。

元嘉二十二年,武陵王刘骏出任雍州刺史,是南朝派皇子重镇襄阳之始。

此年少林寺始建,因位于嵩山少室山脚下密林之中而得名,是为禅宗祖庭。

突厥族祖先以阿史那为姓、以狼为图腾,原本居住叶尼塞河上游,于此年南迁到高昌国北山,亦即今吐鲁番西北天山中,并掌握冶铁技术。

太平真君六年,北魏王朝击败鄯善土著,攻破焉耆城,先后设立鄯善镇、焉耆镇。

吐谷浑慕利延败退于阗,杀死于阗王,占据于阗国。

此年阿提拉成为匈奴君主,掌权后马上发动针对北欧及东欧大规模战争。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伦三岛,日耳曼和斯拉夫人部族战败,纷纷投降。阿拉提匈奴帝国疆域一度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

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平盖吴、驱柔然,一统江北,威震华夏。

于是准备与南朝刘宋决战,先后发动司、冀、幽、定四州十万人,修筑长城东起上谷,西至黄河,绵延一千余里。称为“嵌上塞图”,以环护平城。

二月,发大兵十五万,以永昌王拓拔珪仁、高凉王拓拔那为将,南下青、兖二州。

宋文帝闻之大惊,遂诏任侍中、领太子右率萧思话为帅,北往迎敌。

萧思话遣将至彭城、滑台一带布防,并急调秦、梁诸军东下,欲与北魏决战。因闻报魏军兵犯青州,急调南泰山太守萧承之,升任右军将军,屯驻济南,往阻魏军兵锋。

是年老将萧承之已六十五岁,闻命率兵起行,进入济南,把守黄河。

不几日,北魏聚集大军于济南城下,在城北黄河岸边扎下营寨。萧承之知道寡不敌众,便令士兵隐蔽起来,大开城门。

部下皆大惑不解,问道:贼众我寡,将军奈何轻敌之甚?

萧承之从容答道:今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公等未知当年张辽守合肥、文聘守江夏时耶!

诸将听命,于是皆在城头虚布旌旗,大开城门,在城外摆列阵势以待。

北魏军士看到这种情形,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于是不敢攻城,引军撤退至河北。济南城保全,诸将尽皆拜服,问主帅魏军退兵原因。

萧承之说道:我以孤军守此孤城,情况危殆,魏军所忌者,恐我援兵大至,前后夹击。我若闭门以守,彼必以为外无救兵,则必奋力强攻,济南在劫难逃矣;故只好故弄玄虚,欺哄敌军,亦乃行险之计,不可以此为鉴也。

其后不久,老将萧承之病故,享年六十五岁。萧承之临终之前再演空城计神话,迫使北魏退兵,得保济南及青、兖二州,宋人无不以为佳话美谈。

两国遂隔黄河相持,暂时休战。

宋扬州刺史徐湛之因广陵城旧有高楼南望钟山,于是加以修整,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盛,花药成行,招集文士极尽游玩之能,适为一时之盛。

南边烽火暂息,北方狼烟复起。

此时柔然处罗可汗吐贺真在位,与北魏关系恶化。北魏进攻,吐贺真率众远逃,复遭高车王攻击。

吐贺真虽不敢惹北魏,岂容昔日藩属欺侮?遂调集精锐将高车王包围,厚达数十重。

高车王率部掘长壕固守,双方相持数日,处罗可汗遣将挑战,均不能胜。

吐贺真见高车王以如此少数人马掘壕固守,忽然怀疑有诈,对部将说道:高车王如此坚强,必是等待大军来援,围歼于我。传令全军,晚间撤围而走,不可违误。

众将遵命,遂于当夜率军远遁。

历史真相:重围九层之下,高车王走投无路,焉有不坚守之理?倘若吐贺真将重围开其一口,待其逃窜时复以精骑逐之,岂不大获全胜?却因对方坚守不屈,而将自己吓跑,也真可令人心醉神迷。柔然与高车之战,也便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不解之迷。

高车王见处罗可汗忽然退兵,虽然莫名其妙,但见此良机岂能不追?遂率部直追九日九夜,终将处罗可汗驱出漠南,并虏获柔然军大量辎重。

太武帝又兵分三路北伐漠北,处罗可汗复大败远窜,魏军掳掠人畜百万以归。

至此,北魏疆域北至大漠,西至陇右,东北至辽河,南至江淮,达到鼎盛之至时期。

元嘉二十六年,尚书吏部郎袁淑上疏:检玉岱宗,今其时也。奏请陛下封禅泰山。

宋文帝准奏,遣使履行泰山旧道,诏命学士山谦之起草封禅仪注。后因北魏入侵,六州荒毁,未能成行。

二十七年春,宋文帝决定利用夏季河渠水盛之机大举北伐,问计于朝中诸臣。

左军将军刘康祖进言:当我大军集结北行,恐盛水期已过,不如明年早发。

文帝闻奏,心中不悦。

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出班奏道:陛下请听臣一言。我朝承平日久,诸将多年未经大战,且士卒不习战事,久疏训练,不可兴兵一也;近年来随先帝征伐之故旧老臣相继凋零,后继无有良将,不可兴兵二也;江东士卒向处水乡,皆以水战为其擅长,守国有余而攻战不足,不可兴兵三也。魏军皆精骑善射,我北伐与其战于旷野,是舍我之长以暴己短,马步不敌,为日已久,不可兴兵四也。陛下急于北伐,将恐重辱王师,难以得志。且一旦失利,必引敌寇南来,得不偿失,惟请陛下思之。

宋文帝愈发不喜,反驳道:北虏所恃唯马,今夏水浩瀚,河水流通,泛舟北指,则碻磝必走,滑台小戍,易可复拔。克此二戍,馆谷吊民,虎牢、洛阳,自然不固。比及冬间,城守相接,虏马过河,便成禽也。

太子刘劭出班跪奏:请陛下嘉纳沈卿雅言,北伐之事不可遽行。

宋文帝一无所纳,决意即刻进军。

至此满朝文武再无人提出异议,争相献策。彭城太守王玄谟最为积极,极力怂恿。

宋文帝大为振奋,对众臣道:朕闻王玄谟之言,颇有封狼居胥之志也。

左卫将军萧思话出班谏道:今魏军扫平北凉,灭除柔然,锐气正盛,诚不可与其争锋,尚请陛下养士备伍,厉兵秣马,来年再战为佳。

宋文帝不听,遂不用萧思话为帅,使其替代王玄谟镇守彭城,即以王玄谟为先锋,分派诸将分三路北伐。此时王玄谟已六十岁,欲效蜀汉老将黄忠,欲建奇功,留名于史。

字幕:王玄谟,字彦德,太原祁县人,曹魏大司空王凌后裔。

宋文帝共起大军二十万,下诏派将:命辅国将军萧斌为帅,江夏王刘义恭节度诸军。王玄谟为宁朔将军,领兵五万,任北伐先锋。

王玄谟引兵昂然北上,但所率部队军纪松弛,一路上任意杀戮抢掠,大失民心;又固执拒谏,致使将士离心,不听调遣。

前至滑台,王玄谟率宋军主力围攻,但却久攻不下。

部将献计,宜趁北魏援军未至全力攻城,击其一角,破城后以据险阻敌援军。

王玄谟不听诸将劝告,先以一半军围攻滑台,却分一半军扫清外围村镇,借机杀良冒功,搜刮民财。结果刘宋王师大失人心,且顿兵坚城之下日久,一再丧失攻城良机。

秋九月,魏太武帝率军大举南下,南渡黄河,军至滑台,令向宋军发起攻击。

王玄谟杀良冒功是个行家,打起仗来却是十足草包,两军兵仗刚接,便即一败涂地。部下将士因恨其此前不纳众谏,此时亦皆不肯用命,反身便逃,宋军由是大溃。

闰十月,西路宋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占弘农。薛安都等军大败魏洛州刺史张是连提,继而攻占陕城,同时宋军庞法起部攻占潼关。

西部宋军大胜,使关中义军处处蜂起,四山羌胡咸皆请奋,北魏关中摇动,宋军北伐形势极为有利。不料便在此时,王玄谟滑台败讯传来。

西路北伐军由此陷入绝境,退路断绝。

诸将闻说先锋失机,只得引军东下,尽失辎重,反胜为败。魏军因而驱兵往南大进,随后追袭,以每日一百余里速度推进,连战连捷,南朝将士及百姓死伤无数。

王玄谟至此全军覆没,大败而回,单骑还归中军,来见三军统帅萧斌告罪。

萧斌得知五万步骑皆失,不由惊怒欲狂,欲杀王玄谟。

沈庆之固谏:大帅息怒,不可意气行事。

萧斌:兵败失机大罪,不斩奈何!

沈庆之:区区一个王玄谟,杀之何惜。但于此三军将溃之际,杀戮先锋大将,必然引起军心混乱,将士离德,诚望大帅慎思之。

萧斌以为有理,于是命将王玄谟推回,说道:若非沈将军为你讲情,本帅岂肯相饶。今再予你五千军,前往驻守碻磝古渡。若使魏军渡河,定斩不赦。

王玄谟至此愧悔难当,只得领了将令,去守黄河。

挨至来年正月,江夏王刘义恭认为碻磝不易守把,下令王玄谟撤回历城。王玄谟便似待死之囚得了敕令一般,不由大喜,急领兵撤退,也不设防,亦不令人断后。

魏军闻宋军撤防,急急渡河而追。王玄谟复又大败而回,折兵过半。

宋文帝闻报,诏命只将其罢免官职,并未重处。

拓跋焘既渡黄河,数路大军直指建康。宋将薛安都、曾方平、刘康祖等人竭力死战,虽救护了一些军队和城池,但抵挡不住北魏大军功势,节节败退。

魏军很快攻打到长江北岸,大拆民房,砍伐芦苇,声言要造船渡江。建康城内居民惊骇,纷纷将家中值钱之物放进箩筐里荷担而立,随时准备城破时逃命。

宋文帝刘义隆至此不由心中大悔,率领众臣登上石头城,眼望北岸,忧色满面道:若我檀道济尚在,岂容北寇如此猖獗耶!

双方相持许久,魏军补给不济,皆心生退意。魏主太武帝恐宋军渡江来袭,便令三军皆列于江岸,晚上沿江举火以示威吓,其后遍烧民舍退兵。

次年春,魏军回军途中到盱眙城,宋臣臧质急令扯起吊桥,号召军马皆上墙守城。

拓跋焘兵临城外,命人在城下向臧质喊话,说魏帝欲尝南国美酒,令彼开城投降。

臧质冷笑不止,令军士往厕中盛来两大坛屎尿,从城上吊下,附书送给魏主。

拓跋焘大怒,命在城外筑起长围,断绝城内水陆交通,并运东山土石填平护城河。

臧质丝毫不惧,调拨城内器械,并毁民房运其土石上城,设计坚守。

拓跋焘派钓车、冲车四面攻打,令兵士轮番肉搏攻城,后立鲜卑督战队,士兵前后皆死。最终魏军杀伤万计,死尸堆积与盱眙城墙同高,仍被臧质率领军民打退,坚城三旬不拨。

至来年春天,正是疫病频发时节,魏军水土不服,大批病倒。

魏主怕宋朝水军自淮入海,与彭城军队汇合夹击,便命烧掉攻具退走。回师路上,魏军杀伤当地人民不可胜计,将南朝婴儿穿在槊上,挥舞盘旋为乐,所过郡县,赤地无遗。

而魏军也因盱眙之战阵亡,或因感染时疫不治,致使人马死伤过半,得不偿失。

魏主只带一小半军马还都,由此家家哭丧,国人怨声载道。

太武帝南征之时,使太子拓跋晃监国。太子慎思明察,不用父亲所遗老臣,尤其信任属下仇尼道盛及任平城二臣,事无大小尽皆委之。

当时国中有太监名叫宗爱,深受太武帝拓跋焘宠信,本性险暴,又且贪婪,经常冒用皇帝名义违法乱纪,无所不为。因此屡被仇尼道盛斥责,以至相互忌恨。

有道是恶人先告状,待太武帝拓跋焘回来,宗爱便捏造太子官属罪名,说东宫诸臣闻魏军在南方大败,皆欲趁机谋反,拥太子夺位。

太武帝本来忧虑国人怨愤自己,心中有愧,由是闻言大怒,不问青红皂白,立命处斩道盛等人,太子属下多名官员因此连坐处死。

太子拓跋晃大为惊惧,未知因何得罪父皇,其后即因忧惧而卒,时年仅二十四岁。

过后不久,拓跋焘平静下来,复又追念起这位嫡子好处,常常落泪思忆,因而怀疑是中了宗爱离间之计。

宗爱天天伺候在太武帝身边,知其心思,深惧这位性情暴躁之君终必追究前事,将太子死因推罪于己。为保己命,宗爱决定先下手为强,铤而走险。

于是便选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宗爱带人潜入永安宫,于睡梦中将太武帝暗杀。可叹!拓跋焘威名卓著、不可一世,死时年仅四十五岁,临终竟然不知自己死于何人之手。

元嘉二十九年,公元四五二年。

太监宗爱杀死魏太武帝,复矫皇太后诏令,杀东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余,是为魏文成帝,改元承平,尊太武帝拓跋焘庙号为世祖,大赦天下。

文成帝即位,封十四岁冯氏为贵人,十八岁时复立为皇后。同年立两岁儿子拓跋弘为皇太子,并依“立子杀母”规矩,拓跋弘生母李贵人被赐死。

魏文成帝即位后,宣布废除禁佛令,佛教在皇室及贵族支持下迅速复苏,北朝佛教文化艺术在这一时期空前兴盛。

九月,河南国吐谷浑慕利延死,树洛干之子拾寅继位,在远离魏军之伏罗川建筑都城,同时臣服于北魏和南朝刘宋,被两国同封为镇西大将军、沙州刺史、西平王。

此时吐谷浑东部虽被北魏王朝占领,但西部却扩展到柴达木盆地,以及塔里木盆地东南部,仍据地千里,堪称西北部大国。

当时匈奴远迁欧洲,鲜卑之盛至此达于巅峰。

画外音:公元四五三年,匈奴王阿提拉在其婚宴当晚去世。此后匈奴各部争夺领导权,时有冲突发生。曾经纵横蹂躏中东欧洲数十年,令人闻之色变之匈奴帝国从此分崩离析,终至默默无闻。其后亚伐入侵欧洲浪潮兴起,匈奴族便同时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消失,化为尘烟。虽然匈奴作为一个种族终在西方消失,但其对于人类影响远未泯灭。匈奴西迁,不但为蒙古草原逃难者准备了后路,且为远征者提供了极具诱惑力之目标归宿,导致一次又一次由东向西之民族大迁徙。其后先是柔然,而后突厥,而后蒙古,那一阵阵由远而近,急促而激烈马蹄之声,又敲碎几多欧洲人和平安宁之梦。

镜头转换,按下北魏,复说南宋。

宋文帝欲报兵败之仇,诏命萧思话代替武陵王刘骏为持节、监徐兖青冀四州、豫州梁郡诸军事,拜为抚军将军、并领兖、徐二州刺史。

此后不久,忽闻北魏太武帝死讯,宋文帝大喜,遂再谋北伐,问计于群臣。

青、冀二州刺史刘兴祖进言:陛下两度对北用兵不克,皆因全借水军,进兵过缓,不及北兵精骑闻警,来援之速。此番北伐,愚谓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入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向义之徒,必应趋赴。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臣请发青、冀七千兵,遣将领之,直入其心腹。若前驱克胜,河南众军宜一时渡河,使声实兼举,并建司牧,抚柔初附。西拒太行,北塞军都,因事指挥,随宜加授,畏威欣宠,人百其怀。若能成功,清壹可待。如依为臣之计,若不克捷,亦不为大伤。

别驾崔勋之附奏:陛下,臣谓刘刺史此言甚善。何者?其一,冀州以北居民众多,夏麦大熟,就地取粮养军甚易。其二,河北百姓百余年来苦于胡人暴政,心怀忠义之士南望王师望眼欲穿,若闻汉族南兵来伐,必然迅速响应,征军不难。如此河北中原震动,黄河以南地区自然崩溃。其三,我既占领中山及冀州之地,除用兵守城之外,则还有二千余人。朝廷再调集三千士兵,命一上将军统之,和青、兖二州名门望族,以盖柳津直接冲击中山;申坦率领历城兵士约有二千,随后进发。统计南北两军,大概有七千余人,则冲入敌人心腹,调集租税,征集粮车,供应我军后勤不难。若使前锋顺利,张永及河南各军便应同时过河,使兵声同起,冀、幽二州俱下,则势如破竹也。

宋文帝只是志在收复河南,闻此一统天下宏图大计,不由连连摇头,意似不信。

刘兴祖又道:二州既下,陛下即可设立州府官吏,安抚依附民众,江南大军便可分兵而进:复使定州刺史攻取大岭,冀州刺史进向井陉,并州刺史屯驻雁门,幽州刺史塞守军都,相州刺史防卫太行,因敌情变化而变,随时授官赐爵。此北部郡守向来畏惧我大宋声威,心向恩宠,人人有奋进之心。渡河之时再大量任命官吏,使分驻所占北地州县,无有不成。

刘义隆见二人慷慨激昂,亦受其情绪感染,遂问众臣:卿等以为如何?

宋国朝中将军皆无北伐之志,见皇帝此问,皆摇头道:倘依二公所言,我等深入敌境,冒险长驱而进。一旦蹉跌,悔不及矣。前朝桓温便是明鉴,陛下慎思。

崔勋之大怒道:中原志士皆盼王师北归,愿誓死为国效力,壮志难得,因何不用?刘使君之千古奇策,决非同于当年魏延向武侯孔明所献奇袭子午谷冒险之计,实乃万全之略。如果能够成功,统一天下便有希望;若不能成功,全军退回便是,又有何损害?

可惜此计,决非雄才大略之主不能行之。刘义隆志望见识均不及此,故未敢采纳。

历史真相:若论刘兴祖此计气势恢宏,确实孙吴之论,比之刘宋屡次北伐用兵之道,不知高出多少。需知宋文帝两次北伐之时,皆逢河南饥荒,原野并无粮食可取,敌人坚守不出,则绝非旬日之内所能攻拔。如此极易造成粮尽兵退,功败垂成。今北魏太武帝刚死,国内大乱,又值酷夏,若闻边警,诸将亦必无心远救。其关内所留兵马,才够守卫己城而已,亦无力分兵救应他处。刘宋若趁此突发奇兵直捣中山,且就麦熟取粮于敌,再占据敌人河北险要城镇,则可事半攻倍。可惜宋文帝不听此妙策,便即错失千载良机。

宋文帝拒绝刘兴祖兵出河北之计,只欲恢复河南,乃命萧思话北出彭城,进攻确磝。萧思话领命,遂统领扬武将军、冀州刺史张永众军沿河北上。

青州刺史萧斌奏道:臣请申坦代任建威将军,济南、平原二郡太守,镇守历城;令任仲仁为申坦副将,进至黄河,与萧思话两面合击,以保必胜。

宋文帝准奏,即命张永依计而为。张永遂使司马崔训,建武将军、齐郡太守胡景世率领青州军队,前来与申坦会合。

七月,萧思话到确磝,修治三条进攻道路,宋文帝派员外散骑侍郎徐爱至营督战。

萧思话派兵遣将,当下兵分三路:使张永、胡景世从东路进攻,申坦、任仲仁从西路进攻,崔训从南路进攻。

宋军本来预期必胜,未料魏国守军早有防备,夜晚自地道而出,烧毁崔训瞭敌战车及蛤蟆车,又烧毁胡景世瞭望战车及攻城器具;回军时复又毁坏崔训进攻道路。

宋军无法攻克确磝,萧思话驰马城前,观察地势不利,于是下令撤围,回到历下。

于是便以兵败之罪,命杀崔训,将张永、申坦关押。此后徐爱宣布文帝诏令,命萧思话班师暂回清济,再图进讨。

萧思话解除徐州刺史,改任冀州刺史。不久又被江夏王刘义恭弹劾,免除官职。

画外音:宋文帝刘义隆在位长达三十年,创立“元嘉之治”盛世,政绩斐然;但用兵确实并非其长,故此三次北伐均未建功。但若纵观其对外军事活动,亦非一无是处。北伐虽然不成,但南御林邑国之役,则是可圈可点,永留史册。

镜头闪回,补叙南征林邑之役。

林邑国在东晋时多次侵扰交州,尤以永和、义熙年间为最。

刘义隆在位时,林邑对中国一面朝贡,一面寇边。林邑王范阳迈野心膨胀,更于元嘉十年要求刘宋将交州交给自己,刘义隆予以拒绝。此后林邑屡屡骚扰,十数年边患不止。

宋文帝终至无法容忍,遂派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振武将军宗悫讨伐林邑。

范阳迈佯装恐惧,上表愿降,欲施以缓兵之计,待机再发。

文帝此番偏不肯听他,令宋军继续进发,于元嘉二十三年一举攻克林邑北部重镇区栗,擒斩区栗王范扶龙,并将城中十五岁以上军民全部活埋,筑成京观。

其后宗悫等乘胜追击范阳迈,攻克林邑都城典冲(今越南茶荞),范阳迈逃走。林邑国一战而亡,宋军满载战利品撤回。

刘义隆此役大获全胜,令南朝刘宋国威远播。林邑虽于其后复国,但恭顺朝贡,此后三百余年再无侵略中国记录。

闪回结束,书归正文。

字幕:元嘉三十年,宋都建康。

南宋太子刘劭与始兴王刘浚听信女巫严道育之言,欲为谋乱,杀其父宋文帝以代。

太子刘劭生母是文帝皇后袁氏,早因嫉妒潘淑妃受宠,自己被皇帝冷落,怨恨而死。因此刘劭虽被立为太子,其实深恨潘淑妃母子。

刘浚乃潘妃所生,字休明,小名虎头,少好文籍,姿质端妍。因见刘劭太子之位已稳,担心将来受祸,便对太子倾意奉承,处处与其交好。

刘劭不知其暗怀鬼胎,自是诚心结纳,引为心腹。

刘浚与异母姊妹海盐公主**,文帝得知,遂杀死海盐公主母亲蒋美人,以为警告。刘浚于是大为忧惧,遂与太子刘劭共为巫蛊,利用女巫严道育诅咒文帝。

事情败露,宋文帝并未惩罚二人,反向潘淑妃感慨此事,令其劝告己子,休再为此荒唐之事。刘浚不听母劝,将女巫严道育接回家中藏匿,其事复又败露。

文帝发怒,痛责刘浚,潘淑妃亦哭劝责骂。

刘浚不听其母良言,决定谋乱,即向刘劭造谣:皇帝有废太子之意,宜先下手为强。

太子信以为真,于是二人勾结,唆使严道育在含章殿前埋下玉雕人像,上刻宋文帝生辰八字,再次施以巫蛊之术。东阳公主婢女王鹦鹉及其情夫陈天兴,黄门郎庆国亦有参与。

刘劭提拔陈天兴为宫中禁军队主,被文帝盘问,刘劭、刘浚与王鹦鹉为防追查,又杀陈天兴灭口。黄门郎庆国担心自己也被灭口,就将巫蛊之事报给宋文帝知道。

宋文帝立即下令收捕王鹦鹉、严道育。严道育与王鹦鹉虽然最终逃脱缉拿,但禁军却在其家中找到刘劭、刘浚所书数百张咒诅之言,又将玉像挖出,呈献皇帝。

面对造逆铁证,刘劭、刘浚二人恐惧无言,只能一直认罪,伏地求饶。(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