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四十三集 权臣归天

华夏真相集 第四十三集 权臣归天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4-01 08:42:35 来源:笔趣阁

燕都邺城,四门尽陷。

慕容评知道大事已去,慌入宫来见燕王慕容暐道:今有散骑常侍徐蔚乃慕容垂故将,聚众谋反,打开北门献城降敌。秦兵已然入城,请陛下速随臣走回龙城以避。

慕容暐大惊失色,暗道:你既知徐蔚乃慕容垂故将,因何不及早将其除之?定是为逼勒其家财,方留此后患也!

虽然一猜就着,此时命在顷刻,亦不顾多想,急领后妃俱各登车上马,收拾珠宝走路。听闻西门无兵,于是便往西而逃。

慕容评持枪跃马在前引路,当先杀出西门,正遇秦将王重从南门来截杀,交手只三五个回合,便被慕容评一枪挑于马下,复赶散其兵,冲出西门。

慕容暐在后面看得清楚,暗自喝一声采:王叔今日怎地忽然如此勇猛,大有昔日英雄气概?可惜,此时便有霸王之勇,亦与事无补矣。

慕容评见前面再无秦兵,于是回马请慕容暐先行,自与千余禁军殿后。

王猛占据四门,闻说走了燕王,不令追赶,遂与诸将迎接秦王入城,升坐太极殿。

秦王苻坚先命传令诸军,不许妄杀百姓,又令出榜安民,其后方令诸将接纳燕国文武之降,令各安其位,来日金殿受封。

次日秦王升殿,大赏功臣,并封燕国降臣。

慕容垂立于燕臣班首,见一众故僚官吏对己皆有愠怒之色,不由愧悔,恚怒难当。

旧将高弼立其身侧,悄悄耳语:明公且请按耐片时。今虽国家倾覆,安知其不为兴运之始耶!想当初汉光武帝屈身更始帝驾前之时,比明公今日犹为不堪也。明公宜恢廓江海之量,慰结旧部之心,以立覆篑之基,成九仞之功,奈何争其一时睚眦之怒耶!

慕容垂顿悟,浑身汗出,遂引众而入,舞拜于秦王阶下。

苻坚抚慰燕国降官已毕,闻说燕主慕容暐逃往龙城,遂命游击左将军郭庆、右将军巨武引兵一万五千,前往追击。

二将领命,率氐羌铁骑兼程而进,紧追不舍。

前至高阳,已远远看见前面旌旗歪斜,人马杂踏,正是燕国逃走君臣兵马。

慕容评正走之间,听闻马蹄动地,回头望时,见尘土遮天,知是秦军追兵将至。

回顾左右只有千余败残兵马,明知绝非其敌,乃借口更衣,别了皇帝,脱离大队钻入密林,单骑向北狂逃。

慕容暐看着慕容评背影,暗自叹道:是矣,我道皇叔因何忽然转了性子,勇冠三军?此时方才是其本来面目也。

话音未落,郭庆已经追至,杀散燕兵。巨武亲自登车,将绳索捆缚燕王及其后妃。

慕容暐大怒,斥道:你乃何方小人,竟敢捆缚天子?

巨武闻言差些儿笑翻,骂道:你非我君,某亦非你臣。我乃梁山巨武,奉秦天子诏命前来拿贼,却不知道甚么鸟燕国天子!

言讫,便与郭庆收军还邺,献慕容暐于秦王复命。

苻坚大喜,下令释其绑缚,问道:天兵到此,你因何不开城迎降,反而弃城逃走?

慕容暐:某闻狐死首丘,我欲效之,愿归死于先人之坟墓耳。

秦王苻坚本是个仁慈之主,闻听慕容暐此说,念其一国之主落于此番田地,反生悯然,因而谓道:卿若肯降朕时,可还于旧宫,率文武归附,则孤可免卿之罪,另有封赏。

慕容暐欣然应允,因而还于邺宫,召集文武百官,其后捧持玺印符册出城归降于秦王,再迎入宫内大礼参拜,自己甘为下臣。

燕国户部官读其降册:今燕国举凡郡百五十七、县一千五百七十九、户二百四十六万、口九百九十九万,举以归秦,愿世代为秦黎首。

秦王由此大悦,诏令尽赦燕王以下臣僚;又以燕国宫人珍宝尽赐随征将士,由此诸将踊跃,六军感奋,皆山呼万岁,无不感戴秦王大恩,愿效死力。

画外音:至此前燕遂亡。自晋武帝太康六年慕容廆称公建国开始,至慕容暐太和五年被秦主所灭,共传四世,国祚八十五年。

按下燕王降秦,再说燕国太傅慕容评一路向北狂逃,直奔到高句丽,请求国王庇护。

高句丽王高钊二话不说,令将慕容评打入槛车,直送回邺城,献给秦王。

慕容评被解送至金殿,亦二话不说,直接跪倒请降,乞求饶命。秦王不为己甚,爱心泛滥,并令赦之,听候封赏。

燕主慕容暐见慕容评归降,故作惊奇道:我道皇叔策马狂奔,舍我而去,必有好处;不料亦只是多走了数千里路程,复返于邺城,与我共事同僚。皇叔辛苦,往返不易!

慕容评被说得面红过耳,燕国旧臣无不哂笑。

秦王闻说梁琛出使长安归来,被慕容评怀疑与秦国有私囚之,遂令自监中放出,问道:卿不能见机而作,不如郝晷灵敏善断,反而身遭囹圄之祸,几被本国冤杀,可谓智士乎?

梁琛昂然答道:臣闻“几者功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如臣之愚暗,实所不及耳。为臣莫如忠,为子莫如孝,是以烈士临危不改其志,见死不避其难,以徇其君亲。彼所谓知几者,心达安危,身择去就,不顾家国之重,不问君亲之忧。臣即知其几之所在,尚不忍为,况非所及知几者耶!

说毕痛哭流涕。燕主慕容暐亦闻而流泪,而慕容评及郝晷皆有惭色。

苻坚深为叹惋,以礼相待;又闻悦绾之忠,恨不及见,于是召其子上殿,拜为郎中。

安抚燕臣已罢,遂大封征战功臣:以王猛为持使节,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冀州牧,使镇守邺城,悉以慕容评府中之物赐之。若六州守有阙,可以便宜补授,不必事前奏闻。各随征将士封赏有差,原州县守长皆因其旧职。以燕申绍与韦儒俱为绣衣使者,代天子循行关东,观省风俗、劝课农桑、赈恤穷困、收葬死亡、旌显节行。

王猛与被封诸将叩首谢恩,山呼万岁。

十二月,秦王恐故燕主慕容暐在邺城为患,于是命迁其及原领百官家属,并鲜卑四万余户至于长安安置。遂封慕容暐为新兴侯,慕容评为给事中,皇甫真为奉车都尉。

燕故太史黄泓叹道:燕国必有中兴之日,其在吴王慕容垂乎?恨我年老,不见此日。

王猛表请以梁琛为己之主薄,秦王允之。

次日王猛聚群僚宴饮,因谈及梁、郝二人使秦之事,因对百官说道:人生百态,其心固然不同如是。昔在长安,梁公满口称美其朝,而郝公微说其国之弊。

参军冯诞问道:则敢问都督大人,取良臣之道,以何为先?

王猛:自是以知机见危者先。

冯诞:然则明公宜赏丁公,而诛季布也。

王猛闻言愣怔片刻,大笑而罢。

当初慕容评保燕王慕容暐逃出邺城,奔走龙城之际,曾令宜都王慕容桓为后继。慕容桓后被郭庆、巨武所败,于是北走和龙,攻辽东不下,后转而投秦,被秦兵击杀。

其有子名慕容凤,年仅十一,亦被俘献秦王,苻坚赦之。

慕容凤阴蓄复仇之志,于鲜卑、丁零族人中有气度才干者,无不倾心结交。

秦将权翼见其志气不凡,召而劝道:卿方以才望自显,前途不可限量。但既被陛下恩敕,休效尔父不识天命!

慕容凤闻言,厉色答道:我先父欲建忠君之功而不遂,但此乃人臣之节也。君侯之言,岂奖劝某将来之义乎!

权翼见其气壮山河,敛容称谢。次日入见秦王道:慕容桓之子慕容凤慷慨且有才器,但怀狼子野心,恐其后终不为人用,大王宜早除之,以免后患。

苻坚不听,只是付之一笑而已。

秦王苻坚既已平定燕国,遂改号甘露七年为建元六年,大赦燕境。

王猛上奏,欲履行前言,请封邓羌为司隶校尉。

苻坚说道:司隶校尉负责督察京城,职责重大,乃辛劳苦役,岂能用来优待名将。邓羌有廉颇、李牧之才,朕欲以征伐大事付之,北平匈奴,南扫扬、越,此乃重任,司隶校尉何所谓耶!可升为镇军将军,赐位特进。

邓羌其实便如当年曹爽,属于驽马恋栈之辈,只欲作威作福于故人乡里,岂有甚远见?故欲求司隶校尉之职,以为显要。今见天子如此说法,虽内心不悦,亦自无法。

秦王又进王猛为丞相,杨安、徐成、张蚝皆为大将军。王猛上表固辞不肯受职,秦王授之再三,王猛让之再四,固辞乃罢。

秦王既得邺都,因欲兴兵讨伐凉州,恐再劳军伤民,乃命王猛修书,遣使晓谕凉王张天赐道:昔贵先公称藩于刘汉、石赵者,惟审于强弱之势也。今秦国之威旁振无外,关东既平,将移兵河右,恐非六郡士民所能抗者。若能首降,则可保境禄无危也。

张天锡观书大惧,与群臣商议一番,量不能敌,即遣使持国书至长安,称藩臣于秦。

秦王得其国书大喜,复遣使节至凉州,拜张天锡为凉州刺史,西平公。

画外音:张天锡小名独活,初字公纯嘏,后改字纯嘏,乃前凉文王张骏少子,桓王张重华及威王张祚之弟,于升平七年弑张玄靓自立。

凉王投降,秦王大喜,由此改元建元。

建元元年,河西鲜卑首领秃发椎斤卒,终年一百一十岁,其子秃发思复代统其众。

字幕:西元三七一年,东晋太和六年,改元咸安元年,前秦建元七年。

仇池氐人杨世举地降于前秦,被授平南将军、秦州刺史,封仇池公,此年三月病卒。其世子杨纂继立为仇池公,旋即宣布自立,与前秦绝交。

苻坚闻而大怒,遂遣西县侯苻雅及杨安、王统、徐成等将,率步骑七万讨伐仇池。

秦军抵达仇池之北鹫峡,杨纂率众五万迎战,两军对峙。

东晋梁州刺使杨亮闻之,急奏请简文帝司马昱,派遣督护郭宝、卜靖率千余骑援助杨纂。晋军因而驰援,适逢仇池军与秦军在鹫峡中遭遇。

三国激烈鏖战,杨纂大败,死者二万人,郭宝战死,晋军亦溃。

苻雅乘胜进军仇池,武都太守杨统降秦。杨纂恐惧,面缚出降秦军。苻雅押送杨纂至长安,秦王赦之,以杨统为南秦州刺史,杨安都督南秦州诸军事,自此仇池亡国。

仇池既灭,苻坚又出兵攻伐陇西鲜卑,生俘其首领乞伏司繁,尽降其众。苻坚留乞伏司繁在长安,由其堂叔乞伏吐雷统领其众。

吐谷浑王辟奚闻秦军攻占仇池,恐其乘胜前来相攻,于是主动遣使往拜秦王,进献骏马千匹,金银各五百斤。秦王大喜,遂封辟奚为潞川侯。

辟奚好学,为人仁厚而无威断,其三弟专横跋扈,致令国人忧虑不安。

吐谷浑长史钟恶地便与司马乞宿云合谋,在百官朝拜辟奚之时,当场收杀辟奚三弟。

辟奚以为是来谋己,遂惊吓恐怖,投于床下。

钟恶地与乞宿云扶王升座,跪地请罪:王弟乱政,昨夜先王托梦于臣,令臣等讨伐,故今日诛之;非敢造反,王其勿忧。

辟奚却因此惊吓患病,终日恍惚,不久忧惧而卒。

世子视连继立,因悲痛父叔之死,不饮酒、不娱乐、不狩猎,长达七年之久。

钟恶地以为主公如此沉沦不妥,遂入宫进谏:我吐谷深源出鲜卑,世以游牧骑射为生。殿下今为部落之主,当自娱乐畋猎,以树立威信,布施恩德,岂能七年不闻征伐耶?愿我主出宫上马,振我部族雄风。

视连泣道:我家族自先世以来,皆以仁、孝、忠、恕相承。父王因弟被诛,忧愤而卒。我今虽即位,亦万念俱灰,军国大事尚须烦劳诸将。至于建立威德之事,只有付之将来耳!

钟恶地闻言,默然无对,极悔当年不应背着辟奚冒然行事,使其惊杀,遗讥于民。

由此天下承平,数载之间南北和平相处,不闻杀伐。

晋咸安二年正月,大将军桓温忽然上奏简文帝,称应复降被废前帝司马奕爵位,自东海王黜为海西公,迁往吴县西柴里居住,由吴国内史刁彝及御史顾允领兵监管。

简文帝莫名其妙,只得准奏。

时人同情司马奕境遇,于是不少人假称奉其诏命,聚众起事,反对朝廷。司马奕闻之大惧,遂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小心谨慎度日,尽量避免嫌疑。

十一月,有彭城人卢悚自称大道祭酒,聚集徒众八百多家,遣弟子许龙潜至海西公府,诈称奉崇德褚太后密诏,迎海西公还宫复位。

司马奕本欲从之,被妻子所阻:来者可疑,夫君休得上当,复引杀身灭族之祸。

司马奕大悟,于是婉言拒绝,不肯相从。

许龙急道:如此大事,岂敢儿戏?陛下不必听信女子之言,宜速从我出。

海西公厉声斥道:某因为帝获罪,后得宽怒免于一死,如今岂敢轻举妄动,以速己祸!况太后如有诏令,必遣官属送来,为何只派你一人?尔必乃欲为谋乱者!

便令从人:将此人捆绑起来,送去官府审问。

许龙急夺门而出,恐惧逃走,回报卢悚。

卢悚不肯就此罢休,仍率三百余人进攻建康城北广莫门,令部众诈称海西公还宫,从建康宫云龙门突然闯入殿庭,夺取禁军武器。

云龙门吏士与守卫惊吓不已,不知所措。游击将军毛安之闻讯赶来,与左卫将军殷康、中领军桓袐一起讨伐,卢悚及其部众全部伏诛。

海西公闻知,深恐遭受横祸,遂恣意酒色,不闻政事,即使有子也不敢抚养,恐被诬为复辟张本。朝廷知其安于屈辱,不再防备,司马奕便由此得以苟安善终。

是年七月,简文帝病重,急召桓温回朝,在一昼夜内连发四道诏书。

桓温见诏旨不明,推辞不肯入朝。

简文帝无奈,只得传下遗诏,令桓温摄政,效仿周公之事。侍中谢安、王坦之入宫视疾,见此遗诏大惊。王坦之伸手从黄门手中扯过,三两把扯作粉碎。

简文帝:卿此举何意?

王坦之:陛下,此事绝不可行。桓温本就怀有异志,朝野尽知。若命其摄政,则必行董卓、曹丕之事,晋祚必移于别姓矣!

简文帝:某此帝位,本就是无意得来,得之未喜,失之又何惜之。朕且释然,卿等何必固执不舍如此?

王坦之:不然。天下乃宣帝、元帝所创之天下,陛下何得专之,轻与他人?

简文帝闻言惭愧,说道:寡人不敏,险铸大错,即从卿意改之可也。

王坦之告罪,遂重书诏令,将遗诏中“摄政”改为“辅政”,“依周公故事”改为“依照诸葛亮、王导旧例”。写罢,复呈御览。

简文帝熟视再四,遂令奉玺郎用宝,付予王、谢二人。

不数日,简文帝司马昱驾崩,遗命太子司马曜继位。百官举哀发丧,殡葬于高平陵,庙号太宗,谥号简文皇帝,亡年五十三岁,在位不足一年。

晋文帝葬毕,群臣犹自疑惑,因未得桓温意思,不敢拥立新君。

侍中谢安聚集百官于朝,与众议道:今孝文先皇崩世,国不可一日无君,宜立太子早日登基嗣位。不知诸公以为如何?

群臣异口同声答道:此朝廷大事,须待大司马到来处置,我等不敢定议。

廷尉王彪之听了,正色叫道:是何言耶!自古以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今天子已崩,太子代立,是天理也,大司马有何异议!若先向其咨询,必反为所责矣。

谢安说道:王叔武之言是也,诸公勿扰。

于是群臣再无异论,乃请太子司马曜登皇帝大位,群臣山呼万岁。登基礼毕,改元宁康,大封群臣。以谢安为大司马,王彪之为尚书令,二人总摄内外,共掌朝政。

太子司马曜继位,是为晋孝武帝。褚太后认为孝武帝年幼,且正在居丧期间,再次提议让桓温摄政,复被王彪之阻止。

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临死会禅位于己,或令自己摄政,而今大失所望,怨愤不已。

孝武帝命谢安征桓温入朝辅政,并加其前部羽葆鼓吹,赐武贲六十人。

桓温仍旧辞让,既不接受,也不入朝。

宁康元年二月,谢安、王坦之与群臣商议,表请诏命桓温为丞相,总领朝中百官。使人持丞相玺印及孝书前往姑孰往见桓温,并嘱咐使节,若丞相如此问时,便如彼作答。

使节领命,至于姑孰,见桓温呈上封敕及孝书,拜见丞相。

桓温先拜玺印,复拆书观之,然后问来使:先帝临崩之时,有何遗诏?

使者依照谢安所教答道:先帝临崩,遗诏国家之事无论大小,一律禀与丞相。嘱咐太子登位,敬丞相如刘后主敬事诸葛武侯丞相故事,别无余言。

因答对并无不妥,遂得安全归朝。

桓温发令使者去讫,因群臣奉太子即位而大怒,心恨文帝:你本乃区区会稽散人,不是我力主,焉能得此帝位?你既临终,亦当将此位禅让还我,方是正理。不然退而求次,亦当以我为周公摄事,何如竟遗诏为诸葛武侯辅佐阿斗故事耶!

遂唤郗超入内,问以对策。

郗超进言:此必是谢安、王坦之强改帝意,伪作诏书。来日丞相收拾军马入朝,可使人只说商议北伐大计,先召谢安、王坦之来新亭迎接。倘二人欣然前来必无他意,若有推诿,必怀鬼胎,则入朝先收此二人,然后再废当今天子,另扶傀儡,则大事定矣。

桓温击节称善,又问:倘是二人来时,便又如何?

郗超答道:丞相可于亭中悬置壁衣,内伏刀斧手数十人,我暗藏在帷帐之后,观其言语动静。如其奏对不善,居心叵测,某即呼刀斧手出而杀之。如其并无拒绝丞相之意,却不可妄行,恐失民望。则宜与其二人修好,同入京师,把握朝政,逼皇帝加赐丞相九锡,如当年曹操佐献帝故事,亦终必可得晋室江山。

桓温闻之,以手抚郗超之背言道:公妙策天下,真孤之子房也。

计议已定,便使人入朝,命王、谢二人迎至新亭,说有国家大事面议;一边收拾军马起程,称说来赴山陵祭拜先帝,止军新亭,以待王、谢,余者诸官皆不接见。

朝中百官闻说丞相桓温带兵入朝,虽借言拜谒皇陵,乃皆猜测其必是来行篡逆之实。一时京中流言四起,皆谓桓温此次入京是要诛除王谢二公,并欲颠覆晋朝。

朝廷亦大惧,不敢有违,朝中位望稍高者,并皆惊慌失措。

正议论间,桓温使节已至,召王、谢二人在新亭迎驾,百官在城外十里接官亭相候。

孝武帝当时只有十一岁,闻言慌悚不已,问计于群臣,如何应对。

百官皆道:此必是丞相欲杀王、谢二公,复引兵入京夺位。陛下宜陈兵以待,休使二公前往,往则必遭其毒手。

王坦之奏道:若臣等去接,正中其谋,乃羊入虎口,有去无回也。

惟有谢安从容说道:若依群臣与王公之议,则误国家大事,反危社稷。桓温虽有不臣之心,因有王敦之鉴,亦未便敢于擅自举兵。彼必疑先帝有遗诏加其九锡,被我匿而不发,故召我二人前去问明。我二人若是不去,彼疑是实,则必背朝廷,反致不可收拾,酿成大祸。晋祚存亡,在此一行,奈何因惧死而舍社稷大义耶!

孝武帝闻此意决,于是说道:既如此,二卿便可去迎。你百官随行出城,派人前往打探吉凶,若丞相果有无礼之举,可速使人还报宫廷,以备不虞可也。

群臣领诺,于是随王、谢二公出城。

行途之次,御史中丞高崧又与谢安戏言道:公之前屡违诏旨,高卧东山而不肯出仕,朝中诸士每相与言,则必曰“安石若不肯出,则如苍生何”。今日之危,则苍生将如公何?

谢安不理其语中颇带讥讽,从容对道:桓温其剑虽利,不能便诛我。谢某不比深源睥睨社稷,闻难去位以避之,公何以戏言相嘲耶!

高崧此次未得上风,但只干笑,无语可答。

说话之间,百官止于十里接官亭,谢安与王坦之双骑而往,至于新亭。

桓温引军已至,安营于野,亭上布置壁衣军帐,令郗超伏刀手于壁衣之后,自己居中高坐,单候王、谢二公。

谢安、王坦之朝服手笏以进,入见丞相,施以朝礼。

桓温令坐,王坦之流汗沾衣,倒持手版,谢安则从容就席,安之若素。

谢安坐定,窃见壁衣中伏有刀手,于是笑谓桓温:谢安听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而已。明公之守,何竟至于壁间耶?

桓温见其说破,笑答道:某闻匹夫一怒,流血五步。亦防狗急跳墙,不得不尔。

借此戏语,喝令刀斧手尽退出亭外候立。此时郗超正卧于帷幕之后,欲窃听亭中之语,忽有阵风起处,吹动帐幔,翻卷掀开帷角,显露其形。

谢安正好瞧见,不由哈哈大笑道:某尝闻“入幕之宾”一语,原来典出于此。郗生亦世家子弟,何不请出一见?

郗超恐失章仪,走出相见,各施礼重新叙座,只得讪讪旁坐相陪。

谢安言于桓温道:先帝崩逝之时,遗诏明公行诸葛武侯丞相故事,我等便欲奉诏涓吉,迎接乘舆入朝辅政。今幸丞相车驾来临,迎接不及,帝命百官皆于城外十里接官亭恭候,委我二人前来代天子接驾,礼备不及,丞相休怪。

桓温只得淡淡一笑,答道:孤有何德,敢慕诸葛武侯?

谢安:丞相盛德巍巍,何谓不如?以某观之,虽伊尹、周公,亦不能及耳。

二人言语入巷,渐入清谈之境,于是欢悦攀话,不由笑语移日,只恨时促。

桓温忽然想起一事,遂问道:先帝既崩,公等将以何议上谥号?

谢安:臣等以先帝手易不訾曰简,兹惠爱民曰文,谥为简文可乎?

桓温笑谓左右:此谢安石碎金之语也。

左右亦顺其意赞道:谢公真乃经天纬地之才,我等不及。

因此众人安坐,一直谈论至日落西山,早忘杀伐之事,满座春风。因见日暮,谢安与王坦之告辞,桓温亲自送出亭外。

谢安出亭之后,才知百官已到大半日,皆拜于道侧,直跪得两股战战,汗透重衣。年老者已东倒西歪,深度中暑,渐觉不省人事。

桓温见状得意至极,遂命百官入亭相见。

百官入亭,见外面大兵陈卫,位望而爵厚者皆战栗失色,只得战战兢兢,入见拜礼。

桓温对众官道:劳你百官远迎至此,今日天色已晚,公等即可还朝,免此伺候。

于是百官暗自庆幸,告辞而归。于路便有埋怨谢安、王坦之者:公等只顾清谈,却令我等跪肿双膝,殊不人道。

便有聪明人出言止道:尊兄休得如此说法。彼坐于亭中之时,亦不弱于沙场征战。桓公本是怀怒前来,决心杀人;若不是谢、王二公先以舌枪拼杀一日,我等提前拜见丞相,恐不知有多少人触忤其意,已人头落地矣。

怨者暗自心惊,无复再言。

桓温与谢安畅谈一日,胸中怒气平复,杀心顿消。于是次日移军山陵,祭拜先帝,以完人臣大礼。祭罢先帝,不及入朝参拜新皇,却忽然得病,卧帐一十四日,不能起坐。

孝武帝闻报丞相寝病不起,乃令谢安、王坦之前往慰问,并咨以政事。

二人直入内卧,施礼已毕,谢安望色半晌,问道:连日不见公颜,何以至此?

桓温叹道:人有旦夕祸福,其谁能自保无事耶!二公此来,可有陛下旨意?

谢安:陛下心挂丞相贵恙,命我二人前来视疾,并问以政事。

桓温: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皆道我怀有异志,其实不知我也。孤昔日灭蜀,克寿春,多负辛劳;如江南无孤,则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晋之天下必已碎裂矣。今新帝登位,岂忘我之大功,仅只以为丞相,未加九锡?此我所以愧之,无以归告先帝也。且闻前有卢悚入宫一案,变生肘腋,一旦噬脐何及?典吏者不得辞其罪责,必要究之。今我病重难朝天子,欲还姑孰,请二公将孤意上达天听。

谢安:明公功盖天下,德播华夷,莫道封王,禅位皆宜。明公今还贵镇,且保重尊体,我二人归去,必与群臣保奏天子,加九锡必矣。

桓温大悦:尚请二公多负辛劳,善将孤意还报天子。

谢安、王坦之再拜告辞,归还建康。

归途之中,谢安叮嘱王坦之道:以某观之,桓温不久将亡,时日不多矣。适才所议加赐九锡之事,切宜秘之,只可你我二人知道,休要泄漏他人,只迁延日月,待之可也。若桓温病愈,可奏请加封其为王;若是不起,即息其议,也可止其篡逆令名。

王坦之深以为然,连连声诺。二人回至京城,只将丞相病情及所嘱卢悚入宫之事上奏,孝武帝准之,诏命将尚书陆始收付廷尉,究问其禁卫不严之罪。

桓温使谢、王二人还京复命,于是亦令郗超率诸将起营拔寨,还归本镇。

自回到姑孰之后,病渐沉重,但仍不忘屡次修表入京,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

谢安、王坦之细问来使,已知桓温病重,便以袁宏所撰锡文不佳为由,借此拖延。

同年七月,桓温病笃,急召弟桓冲及子桓熙唤至榻前,留其遗嘱:某自总角之时,便知用兵之道,至弱冠屡立边功,至今纵横天下二十余年。今上天不假我以寿,病入膏肓,故托后事于尔等。世子熙才弱不堪重任,只可做清闲之官,安度此生可也;四子桓祎生性愚蠢,不辨菽麦;惟幼子桓玄,虽止五岁,异而有志,我弟当善加辅之,以继我大业。我死之后,弟冲代领部众,须自执兵权,不可轻付他人,自取灭族之祸!

嘱毕泪如雨下,以手指心而死,终年六十二岁。

桓冲即依兄所嘱,收敛殡葬,写表申奏朝廷,自领兄长部众,以兄少子桓玄为嗣,袭封南郡公爵。哀表至于建康,朝廷闻说桓温于姑孰病逝,无不释然。

朝廷于是罢加九锡之议,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旧例,又赐九旒鸾辂、黄屋左纛葬仪。

桓温世子桓熙未袭父爵,于是不服,遂与叔父桓秘、弟桓济合谋,欲杀桓冲。结果被桓冲发觉,命将桓熙、桓秘、桓济皆流放于长沙。

桓温之事已了,谢安以为天子只有十一岁,尚在年幼,乃召集文武群臣商议,欲奏请崇德太后褚蒜子再次临朝摄政。

王彪之谏道:自前汉吕雉以来,历代太后临朝称制,向有体例,不可寻常行之。皇帝尚在襁褓中,太后才可摄政,且凡事不能擅自决断,须征求大臣意见。今天子已逾冲龄,将及冠婚,反令从嫂临朝,尤其不妥。

谢安只是不欲委桓温弟桓冲为辅政,故愿太后临朝,使己能裁决诸事,不受他人掣肘。因此不听王彪之意见,坚执己见。

群臣皆因谢安计退桓温大军立有奇功,因此皆附其议。

宁康元年八月,崇德太后褚氏复又临朝摄政。

镜头转换,按下东晋,回说前秦。

秦王苻坚自灭燕国之后,先使王猛镇守邺城,其后见燕地安定如堵,便复调回长安,委以丞相之职,都督中外诸军事,令辅国理政。

王猛自少时便随鬼谷掌门习学三韬六略,行军布阵之法固然不在话下,理政治国更如反掌之易,直不弱于先代祖师徐庶、孔明等人。

于是自回长安,夙夕用心,治理秦政,无不得当。不过期年,前秦便恢复太学及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聘任学者执教,公卿以下子孙入学,文化大兴。

秦王苻坚每月亲临太学,考问诸生经义,品评优劣,并与博士等教官讲论学问,以督察学校教育力度。且亲率太子、王侯公卿及士大夫之长子,祭祀孔子,宣扬儒教。

如此汉族文化在氐族之国得以复苏振兴,胡人化为汉学拥趸,王猛实有不世之功。

秦王苻坚早有兵下江南之意,时刻派有细作往来传递情报。此时闻听晋简文帝崩,大司马桓温亦死,不由大喜,遂聚群臣,商议攻取江南之计。

丞相王猛进言:桓温虽死,其部将尚在,军队无损,江南急未可下。宜取汉中,据有蜀中,再以得胜之兵顺流而下益州,则江南可一鼓而下。

秦王闻而大悦:丞相之策,正合孤意。

遂命邓羌为都督,徐成、杨安、张蚝为副将,引大军十万,分为三队,直趋汉中。

诏命既下,杨安当时驻兵仇池,正欲前来会兵,忽闻晋梁州刺史杨亮派其子杨广来攻。杨安率众出迎,一战大败杨广,乘胜追击。

梁州原驻守沮水各军惊惧,因而弃守溃逃,逼使杨亮退守磬险。

杨安趁机进攻汉川,遂与邓羌合兵一处,浩浩荡荡来伐西蜀,兵至汉中。

晋益州牧鲁荣闻报大惊,急使其弟鲁卫把守阳平关,以大将杨仕、杨钦为副将,往敌秦军。鲁卫紧守斜谷山口,修缮关隘,与秦将邓羌相持半月有余,不分胜负。

邓羌见硬攻不下,引兵佯退,令杨安、张蚝各引轻骑三千,取小路去打阳平关之后。

杨钦见邓羌大军拔营,欲趁势击之,杨仕苦谏不从,于是尽起五寨军马尽起来追。

只因大雾漫天,对面皆不能见人,杨钦只得于半路屯扎,等待雾散云消。

杨安引军抄过山后,见重雾垂空,又听到人喊马嘶,看不清途径,寻着马嘶声误走到杨钦旧寨。蜀兵以为主将杨钦返回,大开营门迎入。杨安便即挥军杀起,放火烧营。

蜀军弃营而走,一时火光冲天。杨仕直待雾散,方能引军来救,正遇杨安,战在一处。正在难解难分,秦将张蚝亦望着火光而来,两下夹击。(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