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二十七集 戴洋奇术

华夏真相集 第二十七集 戴洋奇术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2-18 07:22:05 来源:笔趣阁

按下益州,复说中原。

字幕:晋明帝太宁元年,后赵右长史张宾染病不起,缠绵床榻月余而故。

赵王石勒亲自到府吊丧,仰天哭叫:上天不欲我成大事耶,何夺我右侯如此之早!右侯豁达大节,谋无不中,算无遗策,虽子房、萧何之辈,亦不过右侯之才。某能有成今日之业,皆乃右侯之功。孤欲百年之后托以后事,不期如此早夭,宁不使孤心腹崩裂哉!

边说边哭,泪下如雨。于是亲为设祭,与百官治丧而归,以程遐代为右长史。

三月,哨马来报:江东王敦造乱,国势倾颓。

石勒自觉有机可乘,乃使桃豹、孔苌等率兵南下,寇略彭城、下邳,放马江淮。

徐州刺史卞敦不敌后赵大军攻势,只得弃了彭城,引军退保盱眙。

自此徐、兖二州诸堡主尽降赵王,石勒遂置守宰镇抚。再遣支雄、桃豹寇略河南,先拔襄城,再围谯城。

祖逖之弟祖约不能抵御,引众退屯寿春。支雄、桃豹遂取陈留,梁、郑之间骚然。

镜头转换,按下后赵,再叙前赵。

字幕:太宁元年六月,凉王陈安在南安围困前赵征西将军刘贡。

休屠王石武接到刘贡告急书函,率领军队由上邽赶来救援,与刘贡合击陈安。

陈安出乎意料,未曾设防,经前后两面夹击,造成重创。迭经两战,凉军溃散,陈安最终收拢残骑八千人,败逃退守陇城。

前赵王刘曜本欲一举平定关陇之地,闻说陈安兵败,石武离开老巢,遂趁此机,亲自率军围攻陇城,另遣别军围困上邽。

陈安频频出战,屡遭败绩。

前赵右军将军刘干攻克平襄,陇上诸县皆降前赵。

陈安见立脚不住,乃留部将杨伯支、姜冲儿坚守陇城,己率精骑突围,逃奔陕中。

刘曜遂于十月占据陇城,遣将军平先率劲旅十万,前来陇右讨伐凉王陈安。

字幕:陈安天生力大,自幼遍访名师习武,从军后勇冠三军。因羡慕蜀汉关、张二将勇猛无敌,遂请人打造两般兵器,左手持七尺钢刀,右手执丈八蛇矛,向以万人敌自诩。

前赵先锋平先亦是一员当世猛将,领了赵主刘曜将令,遂引大军来到陇右。前军紧追慢赶,至于陕中,终于追及陈安。两军相遇,列阵对圆。

陈安乘骑高头骏马,左挥大刀,右舞蛇矛,出于阵前,高声喝道:哪个鼠贼竟敢紧追不舍,前来迫某决战!可上前来授首。

赵军阵内冲出一匹瓜黄马,平先手执混铁点钢枪,高声回骂:陈安反复无常之辈,有勇无谋之徒,看某来斩你首级,献于我家陛下!

二人交手十合,各自诧异,分别小心。当下打点精神,各使出浑身解数,兜转来去,直斗到日落平西,战了二百回合,难分伯仲,各自鸣金罢兵,退回本营。

次日,平先又来骂阵,陈安大怒出迎,二人又战在一处。一来一去,刀来枪往,直战到过午,挥汗如雨,马身犹如瓢泼,只是不见输赢。

陈安正苦战间,看见对方阵角旗动,又见敌军势众,心下怯了,拨转马头便走。

平先此时亦已气喘吁吁,汗下如雨,但不欲失此歼敌良机,遂将手中点钢枪高举,代替军令,命令诸将挥军大进,并当场许诺:陈安力已尽矣,无能为也。你诸将听者,凡有斩其首者,无论是谁,均赏金千斤,爵封关内侯!

众将听了士气大振,当下齐抖丝缰,乱撒辔环,直向陈安围裹上来。

陈安见赵将紧追不舍,不由大怒,重又拨转马头,将两样兵器舞开,一旦有人接近,则刀、矛同挥,每次皆斩刺对手下马,绝不落空。

一连杀死十五、六员偏副牙将,招不虚发。一面且战且走,引军后退。复见追敌稍远,便左右驰骋,一边向后发箭,敌骑闻弦落马,直至箭矢发尽,射杀二、三十员敌将。

赵将大惧,再不敢近,只于远处放箭呐喊。

平先此时已歇过劲来,换了战马,敏捷如飞,再来和陈安搏战。

陈安无有战马替换,瞬时便被追及,又战二十余合。陈安恼发,兼且心慌,急以右手长矛运起平生之力,来刺平先左肋。这一下却刺得猛了,失去准头,矛头自肋侧穿过。

平先觑得清楚,看得真切,急用手一接,按住矛杆,运力猛然回扯,夺下蛇矛。

陈安大惊,双手抡大砍刀杀透重围,率数十骑部从落荒而逃。

适逢天色近暮,忽闻雷起天际,又见云聚东南,接连几个闪电,直照得天地通亮,顿时大雨滂沱,刹那间平地成渠,眼前犹如水帘。

平先拨过战马,再来追寻陈安时,却失其所踪。

陈安便趁此大雨,丢弃马匹,收集百余名侍从,穿越密林逃走,藏匿于山中。

平先待大雨稍停,便令士兵四处搜索,因大雨冲毁足迹,失其所在。

次日陈安派部将石容觇出山窥察,却被赵将呼延青人抓获。呼延青人拷打石容觇,询问陈安藏身之处。石容觇昂首而立,遍体鳞伤,只是闭口不言。

呼延青人遂将石容觇杀死,复引军来搜山。将近申时,雨停云收,霞光满天。呼延部兵因闻林中马鸣,寻声而至,发现踪迹,一拥而上,在山涧中抓住陈安,绑缚送归。

平先恨其反复不定,遂命推出斩首。又令四面出击,杀散陈安余众,方令鸣金收军。

赵王刘曜闻说杀了陈安,叹息良久,即引得胜之兵及陈安降众十万,来攻凉州。

当时赵军戎卒二十八万,号称五十万,浩浩荡荡杀向凉州,是日尘土涨天,旌旗蔽日,连绵数十里不绝,凉州士民见之无不大震。

凉州王张茂闻说赵王又来征伐,不由惊骇不禁,急聚部下一众文武,商议应对之策。

班中闪出参军马岌:贼军入境,必须大王亲自出城迎战,以砺士气。

长史汜祎谏止:此等以君主安危与举州百姓性命以邀功名者,可请斩之!赵王举五十万大兵而来,所到之处鸡犬不留,臣为陛下及凉州士民计,应遣使议和,可不失藩镇之位。

马岌:糟粕书生不思国家大计,亦不知兵法。刘曜自引军至,河西之地皆观陛下之举。陛下当立信勇,以副秦陇万民之望。岂可望风而降,以效蜀汉后主阿斗耶!

张茂:此言善哉!吾其宁为孙皓,不为刘禅。

乃整点州中精兵五万,亲率大兵出凉州,迎于石头城(并非建康石头城)外,令六军扎下营寨,升帐聚众计议。诸将皆谓敌军势大,惧不敢言。

参军陈轸见此,上前进言:赵王举众而来,其兵虽多,皆乃氐、羌乌合之众,恩信未结,皆怀狐疑之心。且其山东未定,有后顾之忧,不能旷日持久与我争夺河西。若彼二旬不退,内乱自起,臣则请蔽卒数千,为陛下克之。

张茂闻计沉吟,又见诸将皆都不语,寻思:毕竟赵王兵多势大,不可与其正面交锋。

于是宣布散帐,密令内史写下降表,遣人送去刘曜大营,嘱其暗中观其动静。

刘曜引众至于河西,扎营已毕,诸将便纷纷前来请战,要求渡河。

刘曜说道:我军争战万里,其实疲困,皆不堪用。今但按兵歇马,专以声威震之。孤料不出中旬,张茂降表当至营中。若不到时,便是孤负众卿。

话犹未落,门军入报:凉王张茂遣内史奉降表至营,见在帐外候命。

刘曜哈哈大笑,顾谓诸将:若何?

众将无不拜服。

刘曜命来使进帐,观罢降书,见张茂言辞恳切卑微,遂大悦,对来使说道:既是张茂肯降,孤也不亏待他,敕封其为太师,加凉王,赐九锡。

凉使:陛下厚恩,凉王没齿不忘。臣待我王谢主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曜大喜,厚赐凉使,遣其回去。

张茂闻说赵帝准降,不胜之喜,遂罢兵转回凉州城内,并使人搜罗府库,贡献财物及驱牛酒至赵营劳军,甘愿称臣。

刘曜由是兵不血刃而胜,振旅班师,绕行仇池而还。

镜头闪回,仇池城中。

字幕:杨难敌,白马氐人,前仇池国君杨茂搜长子。

东晋建武元年,杨茂搜去世,杨难敌与弟杨坚头分领部曲。杨难敌号左贤王,屯下辨,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

太兴四年,前赵主刘曜领军进攻下辨,杨难敌迎战不胜,退保仇池。

刘曜因军中大疫忽起,便遣人游说杨难敌:公若投降称藩,便可自领故土部众如故。

杨难敌见众寡不敌,遂遣使向前赵称藩。刘曜封其为益、宁、南秦三州牧,两下罢兵。

闪回结束,仇池王帐。

杨难敌正坐帐中,忽闻入报:陈安战败,被赵王部下大将平先所杀;赵王引得胜之军往征凉州,凉王张茂明知不敌,主动向赵主纳款称臣!

杨难敌闻报,不由大惧,手中茶盏掉在地下,摔得粉碎;于是急令升殿理事,问计于众臣:刘曜自凉州还师,必率得胜之兵前来攻我,如此奈何?

众臣皆怀大惧,议论不一,有主降者,有主逃之。

忽阶下闪出杨难敌胞弟杨坚头,至阶下高声叫道:臣有一计,可退匈奴大军!

杨难敌:贤弟有何妙计?

杨坚头:前番赵王许降,今番引兵又来,必欲平灭我族,方肯罢休。我既战之不胜,今有成汉国李雄兵精粮足,据险自守,不如前去投之。刘曜总不能在此长年驻扎,待其兵退之时,我再引众杀回,则陇州依然是我杨氏天下!

杨难敌:我弟此议,亦称妙策!

于是吩咐众官,连夜还家收拾行李,次日率众南奔汉中,遣使向成汉主请降。

成都王宫之中,李雄览罢杨难敌降表,恐其反引赵军入蜀难制,一时沉吟未允。

使者返回汉中,向主公叙说成汉王犹豫不决之状。杨难敌闻罢,即搜罗黄金百斤,复派使节前往成都,重贿成汉将军李稚,使其在汉主李雄面前美言。

李稚得了重贿,便向李雄进言:依臣所见,陛下不如准纳杨难敌之降。

李雄:却为何故?

李稚:陛下若准纳杨难敌之降,并助其复国,则其必感激涕零,永为我成汉北藩。且陛下早有北伐之志,复可借仇池为东进通道,扫平天下,统一**,成就万世基业也。

李雄被李稚说得心活,遂允杨难敌之降,并派大兵相护,遣其重回武都。

杨难敌还国未久,闻报赵军未在仇池停留,已退回本国之境。难敌大喜,于是复又据险自守,不再听命于成汉王李雄。

李雄大怒:此贼忘恩,实在可恶!李稚,当初皆是你替杨难敌说话,孤方准纳其降。今其复叛,你有何话说?

李稚:此皆为臣一时不明,被其蒙蔽,甚是惶恐,望陛下恕罪。

李雄:如此,便命你与我兄李含分为二路,进讨杨难敌,胜则赎罪,败则斩首。

李稚不敢回言,喏喏连声奉命,与李含引军北上,兵至下辩。

杨难敌闻说汉主来伐,遣将迎敌,阻敌归路围之,阵杀李稚、李含,蜀兵余众皆降。

镜头转换,复说凉州。

凉王张茂自受赵王之封,心中愧悔,每日闷坐宫中,自觉有辱先王。

痛定思痛,于是猛醒,召集众臣议道:皆为我国中无有关隘抵抗敌国铁骑强弓,故此屡受人欺。我必倾举国之力,加筑姑臧城垣,并修灵钧台,以御敌寇不可。

别驾吴绍谏阻:敌国来伐之患,愚以为原因不在于此,是主公恩义未及于本国人心也。若非国人万众一心,皆愿为主公效命,虽处层台,便如当年白马将军公孙瓒一般,终为袁本初所亡,**丧身。反适足以疑群下之志,示敌国以怯懦之形也。

张茂不悦:我兄当初一旦**,岂无忠臣义士欲为之尽节哉!孤所忌者,乃祸生不意之间,变发肘腋之时,兵无所恃耳。王公设险,勇夫重闭,亦古人保国之道,卿其勿言。

于是不顾众臣反对,就此大兴土木筑城,终就大功于一役。

太宁三年五月,张茂重病不起,令唤其子张骏至于榻前,执手而泣:我家自立凉州国,向以孝友恭顺著称。晋室虽微,偏安于东南一隅,汝亦应小心奉承,休得失了臣节。

张骏叩头不止,唯唯而诺。

于是传达遗诏于群臣:我之官职非由天子王命所封,苟以集事而已。某死之后,当以白恰入棺,勿以朝服王礼葬之,切记,切记!

嘱罢而卒。张茂既死,群臣依其遗嘱白恰入葬。

赵王刘曜闻之,遂遣使立张茂子张骏为凉州牧,封凉王。

镜头转换,复说前赵。

字幕:刘胤,赵主刘曜世子。年十岁时即身高七尺五寸,多力善射,骁健如风。

当靳准之乱时,刘胤与其母逃于黑匿郁鞠部,得免于难。值陈安既已败亡,乃自言己之身世于郁鞠王。郁鞠王大惊,于是敬以诸侯之礼,并使人送还刘曜。

刘曜忽得此子回来,闻说过往免难之事,不由悲喜交加。

于是登殿,使与群臣相见,当众说道:朕今得世子归国,其材器过人,且历涉艰难,深为可悯。孤欲效周文王及汉光武帝以固社稷,而使为太子,可乎?

左光禄大夫卜泰抗言谏道:文王定嗣于未立之先,则可。光武帝以其母失恩而废太子,此岂足为法?向晋室若以东海王为嗣,未必不如今之明帝也,且不致于如此大乱。世子刘胤文武材略,诚然高绝于世,然太子刘熙孝友仁慈,亦足为承平贤主。况东宫乃民社所系,并无丝毫过错,岂可轻动!若陛下果欲替嗣,臣即请效死东宫,不敢闻命。

众臣皆知卜泰乃刘胤之亲舅公,今日竟当廷为太子抗言,无不惊讶。

刘曜闻听此言,心思太子刘熙乃羊后所生,今羊皇后已死,亦不忍废之。又因卜泰实属忠义之举,于是说道:公言是也。既是如此,朕不废太子,更使卜泰领太子太傅。封刘胤为永安王,都督二宫禁卫,录尚书事。

卜泰、刘胤:臣领旨谢恩。

镜头转换,复说成汉。

成汉主李雄:皇后任氏无子,朕欲立亡兄李荡之子李班为太子,众卿以为可否?

群臣出班固谏:陛下不可。皇后无出,请立庶出诸子。

李雄:我兄李荡乃先帝嫡统,有大功于国,大事垂成之时而不幸亡故,朕袭其之位,常为悼念。且李班仁孝好学,必能负荷先烈,光大我汉国。

太傅李骧苦谏:先王立嗣子者,所以明定位分而防篡夺也。今有诸子皆不得立,反立侄儿,实乃祸乱之源。昔宋宣公、吴余祭之事,足以观矣!

李雄只是摇头,坚执不听,终立李班为嗣。

李骧退而流涕:我成汉立国未久,其乱应自此始也。

李班既被立为太子,遂谦恭下士,动遵礼法。李雄甚加宠爱,此后每有军国大事,必令其参与谋划。李班遇事剖析,倒也顺情入理,头头是道。

镜头转换,复说东晋。

太宁元年,晋明帝设立永嘉郡,即东瓯名城温州,又名鹿城,郭璞当年亲为选址。

太宁三年二月,明帝设朝,诏命追封因死于王敦之乱者。司马承、戴渊、周顗、甘卓、虞望、郭璞等人,各都赠谥官爵。

王导奏请为周札录功追赠,明帝从之,诏赠与戴渊、周顗同例有差。

群臣请立世子司马衍为皇太子,明帝悦而从之。

因王舒乃王敦亲族,诏命罢其荆州刺史,以陶侃为都督荆、湘、雍、凉四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陶侃领旨上任,就此复还荆州。

荆襄诸郡士女闻陶公复归还镇,无不欢悦,各持香花迎接于途。

陶侃既至荆州,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之事检报无遗,未尝少停。

群僚劝其适当养息,陶侃却道:大禹治国,乃惜每寸光阴,我不能效之,但惜分阴可也。岂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当时,死无闻于身后,是自弃也!

自从陶侃治理荆州,效当年羊祜所为,务勤稼穑,虽戎阵武士,皆劝励之。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役所致,欢喜慰赐,若他所得,则呵辱还之。

由是军民勤于农稼,家给人足,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太宁三年,司徒王导患病,经月不愈。

长史李仁前来探病,因向王导举荐:司徒可知长城戴洋乎?

王导:未知。却是何等样人?

李仁:戴洋字国流,吴兴长城人。年十二时病死,五日复苏。醒来说其死时得见天帝,使其为酒藏吏,授以符录,给吏从幡麾,将上蓬莱、昆仑、积石、太室、恒山、庐山、衡山诸山。既而遣归,逢一老父谓曰:“汝后当得道,为贵人所识。”及其年长,遂善风角之鉴,无不奇中。为人短陋,无风望,然好道术,不弱于郭璞;兼又妙解占侯卜数,人皆敬之为神。司徒大人今患贵恙,经月不逾,何不使人召来,问卜吉凶?

王导:既有此人,卿可为我召来。

镜头闪回,叙说戴洋来历。

戴洋少为东吴末年台吏,因知吴国将亡,遂托病不仕,隐入深山,无人知其去向。及吴国为晋武帝所平,天下一统,便复还乡里。

行至濑乡,途经老子祠堂,因问守藏道人应凤:二十余年之前,尝有人乘马东行,过此老君祠而不下马;结果其便未能过桥,坠马落于水中而死,此事可曾有之?

应凤大惊,言称有之。戴洋于是又问祠中过往之事,皆都如同亲见一般。

至扬州,刺史问吉凶,戴洋答:荧惑入南斗,八月有暴水,九月当有客军自西南来。

如期果然大发洪水,而石冰引领流民作乱。

石冰既据扬州,戴洋复谓城中百姓道:某视贼兵云气,四月当破。

至期,又果如其言。当时陈敏为右将军,堂邑令孙混见而羡之,说与戴洋。

戴洋笑道:陈敏当作贼族灭,何足羡也!

未几陈敏果反,不久伏诛。如此种种灵验之事,不一而足。

闪回结束。李仁请来戴洋,直接引进司徒府中,拜见王导问疾。

王导勉力起身升堂,待之以礼,请问占算吉凶休咎。

戴洋求问生辰八字,掐指算道:君侯本命在申,金为土使之主,而于申上石头立冶,火光照天,此为金火相烁,水火相煎,以故受害。小可之疾,若君侯乔迁以居,其病自愈。

王导信服其言,赠重金以谢,即命移居东府而居,次日疾病遂痊,不药而愈。自此戴洋风角之术声名雀起,天下皆闻。

戴洋与王导看完风角,离开建康,北上归依祖约。

祖约时为石勒所逼,将欲东向历阳。部众不乐东下,皆叛祖约,并劫其姊及嫂,往江北投奔石勒,其亲族家眷丧失半数。

于是祖约历尽艰险,终到历阳,驻扎下来。

祖逖之子祖焕私问戴洋:先生昔日断言平西将军在寿阳可得五年,果如君言。则先生实对我说,今在历阳,可得几时?

戴洋答道:得六个月耳。

祖焕闻此,怏怏不乐而退。

祖约又问戴洋:台下及此处气候相比,何如?

戴洋袖中占了一课,回答道:此地复有造反者。台下来年三月当致太平,江州当大丧。其后南方复有军事,去此地千里之遥。

其后不久,果有部将牵腾造反,逼迫祖约率领亲将家属奔于石勒。咸和四年三月,苏峻、祖约乱平,天子反正,四月温峤卒于江州,郭默据湓口以叛,正距历阳千里。

后石勒诛杀祖约及其亲属并尽,无不正如戴洋预言。

祖约败亡之后,戴洋便往浔阳,投奔刺史刘胤。

刘胤大喜迎入,问道:先生既来,便与我占算一课,看我病当何时痊愈?

戴洋答道:某不忧使君病体不痊,只忧使君今年当有大厄难逃也。

刘胤惊问:此言何解?

戴洋:使君今年四十七岁,行年入于庚寅。《太公阴谋》曰:“六庚为白兽,在上为客星,在下为害气。”年与命并,必逢大凶。十二月二十二日庚寅,切勿外出见客。

刘胤:我当解职还于山野,请先生为我治病,何如?

戴洋:使君当代温峤作江州刺史,不得解职。

刘胤一怔,似信不信。正说至此,忽然天使入门,南面而立,喝道:天子有诏,刘胤接旨。江州刺史温峤病卒,皇帝诏命刘胤镇守江州,即时赴任,不得有误。

刘胤接旨谢恩,送走天使,还见戴洋,信为天人。

九月甲寅,刘胤率引部众,沿江而上,前往江州就任。申时,风从东来,入刘胤船中西过,状如匹练,长五六丈。

戴洋当时正在船中,伸手抓过风尾,放在鼻端嗅了一嗅,断曰:风从咸池下来,摄提下去;咸池为刀兵,大杀为死丧。到甲子日申时,府内大聚尸骨埋之。

刘胤问道:应在何处?

戴洋答道:不出州府门也。

船到江州,刘胤入城升衙,安顿家眷僚属,记着戴洋船中所言,遂置守卫于州府东门。

戴洋又道:东为天牢,牢下开门,忧天狱至。今腊月将近,可闭府门,以五十人备守,并以百人备东北寅上,以却害气。

刘胤见残年将过,新春将至,以为必无凶事,于是不从。

咸和四年十二月,朝廷征召后将军郭默为右军将军。敦默乐于戍边,不愿进京宿卫,遂请告刘胤,表奏朝廷留下自己,以为臂助。

刘胤不愿多事,断然说道:朝廷任命,我何预之。

郭默无奈,只得赴召进京,因向刘胤请求资助。刘胤家有臣资百万,但分文不给。

转眼已至腊八日,岁末迎春之节。刘胤遣使赠送部将猪酒,以贺新春。使者行至郭默军营,交卸猪酒,郭默并不谢赏,却当使者之面将物品扔到水中。

使者还报刺史,刘胤不以为意,只道:不知好歹,无礼之徒,不需理他。

时有侨人盖肫,强抢民女为妻,民女之父告到府衙。刺史府长史张满接状,便派人传令盖肫,命其将民女送还回家,便不治罪。

盖肫不听,却来对郭默说道:刘胤和张满日夜策划谋反,准备先除将军。

郭默信以为真,且又勾起旧恨,于是决定借此报仇。腊月二十四日,郭默率其同党袭击刺史府,攻破府门,进入寝室,诛杀刘胤,并诬张满等人谋反,全部斩首。

至此,前后发生之事,件件悉如戴洋所言,并无半分差谬。

刘胤、张满既死,郭默先斩后奏,将刘胤首级并表章传至京师。

明帝览其奏表,明知刘胤与张满谋反证据虽不足信,但其因私废公、聚敛钱财、逼反流民之事是真,也就只好将错就错,诏封郭默为颖川太守,以示抚慰羁弥。

镜头转换,按下江南,再表江北。

前赵光初八年三月,北羌王盆句除投附前赵。后赵大将石佗闻讯,引军袭击北羌,俘获三千余落,牛马羊百余万头。

前赵刘曜闻报大怒,即派中山王刘岳引军反击石佗,并亲自屯兵富平以为声援。

刘岳一战而胜,石佗并被击杀阵中。后赵损失兵员六千余人,余者皆为刘岳所虏。

此时后赵大将石生屯驻洛阳,不断骚扰河南,并率众三万寇略青州。青州刺史李矩见石生势大,急发告急战表,遣使送往建康,向晋明帝请求援兵。

晋明帝览表,与司徒王导商议,即命郭默率本部兵马渡江北上,与李矩共同迎敌。

石生乃后赵皇帝石勒从子,骁勇善战,力敌李、郭二位太守,屡败晋军,二将不能胜之。李矩、郭默因见东晋再无大将敢北渡抗敌,无奈只得投降前赵,请发救兵。

前赵帝刘曜欣纳其降,遂遣宗室中山王刘岳、大将呼延谟,引兵五万来救河南。

二将奉旨,引军疾进,将石生围困于金镛城。

石生被困,急遣部将杀透重围,来襄国向皇帝求救。

石勒闻报震惊,遂遣石虎率兵四万,来救石生。

字幕:石虎,字季龙,上党武乡县人,祖父石㔨邪,父名石寇觅,与石勒同乡。

石勒父名石周曷朱,将石虎视为己子抚养,甚相宠爱。石虎年七岁时,有善相者曾道:此人貌奇有壮骨,贵不可言。

永兴年间,石勒被拐卖到山东,石虎随母仍留上党。此后战乱迭起,石虎与石勒失去联系。直到永嘉五年,兄弟二人才得以重新见面,是年石虎十七岁。

石虎天生神力,弓马娴熟,作战英勇,每战冲锋在前,甚少败绩。但本性残忍,好驰猎无度,尤善弹射,屡数以弹人为乐,军中以为毒患。

当时石虎奉令,率兵四万从成皋关入内,与刘岳在洛水以西交战,两阵对圆。

两人大战五十余合,刘岳不敌石虎刀法精湛,复被流矢射中,于是后退保守石梁。石虎设置沟壕营栅,将石梁四面围住,使内外隔绝。刘岳士众饿极,杀掉战马充食。

石虎围了刘岳,复又分兵进攻呼延谟大营,呼延谟战死,败兵只得来投刘岳。

刘岳检点兵马,见损折近半,于是急遣使回至长安,向皇帝告急。

刘曜闻报呼延谟被杀,心怀悲痛,亲引禁兵二万,来救刘岳。使前军将军刘黑为先锋,先去攻击驻守八特阪之石虎部将石聪,大败其军。

石虎闻此,亲引大军来敌刘曜,两军相遇,各自对圆。

刘曜见石虎在马上耀武扬威,不由大怒,便欲亲自出马,与石虎交战。两军各令催鼓,刘曜所率禁军战马受惊,惊溃乱窜。后军以为前军战败,返身便逃。

刘曜忽见全军溃散,不明就里,只得回师,败回长安。

石虎见刘曜不战而退,也自莫名其妙,于是趁势攻取石梁,擒获刘岳及其将佐八十多人,及氐、羌士众三千余,皆押送到襄国。

石勒大喜,当即下令,将所有战俘连刘岳在内,全部坑杀。

石虎一面献俘襄国,随即又进攻并州王腾,擒而杀之,坑其士兵七千多人。

刘曜退回长安,闻报刘岳、王腾已为石虎斩杀,并坑其众,就此怀忿,忧愤成疾。

石虎与石生兵合一处,再来征战河南。

郭默急引军渡江南下,奔回建康;李矩亦率部众南归,途中卒于鲁阳。

自此关东之地皆为石勒所有,继而青、豫、徐、兖之地皆归后赵。后赵势力大振,至于鼎盛,与东晋以淮河为界,形成南北对峙;又与前赵以洛阳为界,并呈三足鼎立之态。

按下二赵,复表东晋。

晋太宁三年八月,明帝司马绍病重不起。

鉴于前有王敦后有郭默之乱,明帝命召右卫将军虞胤,左卫将军、南顷王司马宗至内,使其二人典掌禁军,轮值殿内,掌管宫内锁钥,多聚勇士以为羽翼,并加强京师护卫。

又命朝中大臣,无论宗室勋将,没有天子圣旨传唤,皆不得深夜入宫。

当时庾亮因有急事,连夜进宫求见陛下,遣家人往司马宗处所,索求宫门锁匙。

家人奉命前往,洋洋索钥。

司马宗不快,当面喝斥:汝谓此乃你家门户耶!今有禁旨在此,何故深夜妄自入宫?

家人锁钥不得,只得回报家主,庾亮深恨司马宗而返。

次日明帝病笃,群臣因被司马宗及虞胤挡住宫门,皆不得入见。庾亮坚信司马宗二人将有异谋,于是拉上王导闯门而入,禁军不敢拦阻,遂得入见。

明帝自知大限将至,遂召司马羕、王导、卞壶、郗鉴、庾亮、陆晔、温峤等一班重臣入内,面受遗诏。因嘱群臣戮力一心扶保太子,旋即驾崩,年仅二十七岁,庙号肃祖。

太子司马衍年仅五岁,就灵前即皇帝位,诸臣表贺,是为成帝。

因皇帝年幼,群臣奏请太后,依仿汉和熹皇后事临朝称制。于是太后临朝,下达制命:大赦天下,改元咸和。以王导录尚书事,与庾亮、卞壶参辅朝政,加郗鉴为车骑大将军,陆晔左光禄大夫,均开府仪同三司。以南顿王司马宗为骠骑将军,虞胤为大宗正。

制命既下,群臣称贺。东晋朝廷实权,自此落入帝舅庚亮手中。王导本来身体有恙,见此情景,便既深闭府门,称疾不朝。(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