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五集 羯奴出世

华夏真相集 第十五集 羯奴出世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0-18 09:04:30 来源:笔趣阁

京都长安,朝堂之上。山呼万岁,分列文武。

画外音:经过八王之乱,晋武帝司马炎所生二十五子,只余成都王司马颖、豫章王司马炽与吴王司马晏,实令志士扼腕叹息,铁人垂泪。因司马晏才智平庸,而司马炽冲素好学,故被立为皇太弟,朝廷至此又换一班官员。

镜头转换,天使飞马到了东海郡国,宣读天子诏旨,便催东海王收拾起程。

司马越接诏,正欲起行,忽见背后转过一个幕僚,向东海王附耳低语:殿下不可奉诏。

东海王:却是为何?

幕僚:殿下试思,河间王与成都王原本同党,此时虽罢成都王皇太弟之位,谁知其哪一天又被复位?殿下与其二人皆都仇深恨固,还是不去为好。

东海王闻言大悟,终恐入朝之后反为河间王所害,即对天使说道:贵使,劳你回去京师,与我善言回复陛下,臣虽蒙重恩,奈何重病在身,无力受此重爵。拜托,拜托!

天使劝之再四,见东海王终不为所动,只得怏怏回朝,向天子复命去了。

东海王发遣天使去后,即与群臣商议:如今成都王已弃邺城而逃,鲜卑及乌桓之军亦劫掠之后离去,似邺城如此重镇故都,弃之岂不可惜?

群臣:殿下所言甚是,不如据而有之。

东海王:既是如此,四弟平昌公司马模何在?

司马模:臣弟在。

东海王:孤命你为北中郎将,带兵三万往镇邺城,以为我东海郡北方之援,不得有误。

司马模:臣弟领命!

幕僚:殿下英明!如此以来,大王自据东海,二殿下司马腾割据并州,四殿下司马模占据邺城,兄弟三人便在中原鼎足而三,成为国中之国,足以与长安分庭抗礼矣。

东海王闻言微笑,以目视之。那幕僚会意,便不再说。

司马模于是辞兄下殿,带领本部人马而去。

画外音:司马模年少好学,颇具学识,初封平昌公,历任冗从仆射、太子庶子、员外散骑常侍,在朝野上下甚有名望,胸怀锦绣,实乃大将之才。此番既奉兄命镇守邺城,于是到任后安抚流民,使其归于生业,期年之后便即大治。

镜头转换,按下东海王司马越,复说皇太弟司马颖。

河北诸将闻说皇太弟被废,复又念其往日之善。太安三年十二月,司马颖故将公师籓率部下楼权、郝昌等人聚兵数万,在清河鄃县起兵,到荆州迎接成都王入城,重返河北。

字幕:公师藩,阳平馆陶人,原为成都王帐下将军。

赵人闻说成都王司马颖复起,皆来投奔。汲桑和石勒等十八骑,引苑马数百前来投靠。

字幕:汲桑,清河郡贝丘人。少具勇力,可力扛百钧,呼声传于百里之外,身怀奇能;石勒初名石勹背,字世龙,小字匐勒,上党武乡羯族人。匈奴别部羌渠部落后裔,祖父名耶奕于,父名乞翼加,后取汉名周曷朱,曾为部落小帅。

公师藩:二位壮士何来,是何出身?

汲桑:某乃本郡贝丘人汲桑,为朝廷管理马苑,是为将军治下一名小小牧帅。此人姓石,并无大号;但其力大,可勒及奔马,故称石勒。

镜头闪回,叙述汲桑、石勒二人来历。

惠帝太安年中,汲桑在本郡茌平县为牧帅,替朝廷养马,极善作威作福。

时值六月盛暑,汲桑于榻中铺设数重坐褥,又身穿重裘而坐,使十余人环绕榻前,为其扇凉。马仆稍贿因挥扇疲累暂歇,汲桑怒其不得清凉,遂拔剑斩之,众仆无不惊惧欲死。

军中闻之,便有人编歌谣唱道:奴为将军何可羞,六月重茵被狐裘,不识寒暑断人头!

石勒被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卖与茌平人师欢为奴,因善相马,以此结交依附汲桑。

汲桑:卿除善于相马,更有何能,可实说于我。

石勒:启牧帅,当小子出生之时,红光满屋,白气自天上直接于庭院,见者无不惊奇。十四岁时,某随乡人到洛阳行贩,曾倚上东门大呼,声闻全城。尚书左仆射王衍在府中听到某之啸声,对其左右说道:“适才长啸之人,其声颇有异志,恐将为国家祸患,宜擒而诛之。”于是派人快马前来拿我。但从人来时,我便撒腿便走,他们纵马逐之,却追之不及。

汲桑:真奇人也。你即善走,且善骑射乎?

石勒:某自幼便好骑射,少年时便代先父曷朱督治群胡,并得各部胡人深为信赖。先父早亡,小人家道中落,便委身佣佃于雁门大户,努力耕作,以养寡母。

汲桑:你即在雁门佣佃养母,何以又来清河郡?

石勒:牧帅容禀。只因并州大饥,某与同佃胡人逃亡走散,自雁门归奔恩公宁驱。北泽都尉刘监搜捕逃亡胡人,闻风捉影,欲派人将某擒拿,绑而售之。多亏恩公宁驱冒险将某藏起,方免于难。风声过后,某又投奔纳降都尉李川,途中遇见另一恩公郭敬,向其流泪叩头诉说饥寒。郭敬将所其带货物卖掉,购买衣食以赠,这才终得活命。

汲桑:可怜的孩儿!后来如何?

石勒:我得活命,为报答恩公郭敬,遂对其献计言道:“今饥荒不知何时是了,胡人饿甚,我诱其至冀州求食,乘机卖掉得钱,岂非两全其美?”郭敬闻而大喜,便命我前往投奔其族兄郭阳,委其照顾,并嘱照计行事。

汲桑:如此说来,倒是一个没有本钱的生意,甚是做得。

石勒:可叹!只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汲桑:此话怎讲?

石勒:时因河北大饥,朝廷军中缺饷,建威将军阎粹便出奇计,却与某所想相同,劝说东嬴公司马腾,擒捉胡人到山东出卖,以充军饷。司马腾从之,遂派将军郭阳、张隆劫掠众胡,每两个胡人用一大枷枷住,押送至冀州发卖。我当时二十余岁,出离郭府贪看热闹,不料也被张隆手下军士掠虏,就此押往冀州。

汲桑:奇哉!这也可谓是时乖命蹇,造化弄人。

石勒:大人说的是。我等胡人此时便如待屠羔羊,呼天不应,途中并被张隆军士殴辱,无所不至。又多亏郭阳随军而行,虽不能私放某家,但常替我等胡人求请免打,途中或遇饥饿疾病,亦全仰赖郭阳周济,方得不死。

汲桑:如此说来,你也可谓大难不死,当有后福。但你因何未至冀州,却来茌平?

石勒:大人不知,张隆因缺军饷,对我等胡人是沿途发卖,只要价钱相当即可。在北上途中,某被卖给茌平人师欢为奴,从此便在其农庄耕作。

汲桑:如此说来,你是从师欢庄中逃亡出来的了。我却不能收留于你,凭白得罪乡党。来人啊,速将石勒绑了,送还师公。

石勒:牧帅慢来。我今乃是自由平民之身,却非背主逃亡。

汲桑:此话怎讲?

石勒:大人容禀,此事说来奇异。某在师公庄园,三餐不缺,也只好听天由命,本无二心。忽一日耕于田间,却见路傍有一老父,对某说道:“公子发际上鱼龙已成四道,后当作人主。甲戌,可与王彭祖商议。”说毕忽然不见。某虽大为奇异,却也见怪不怪,过数日便即忘于脑后。此后每当耕作之时,常闻鼓角之声,仿佛置身战场之中,于是便当作闲话,告诉同耕众奴道:“某幼时总闻号角军马之声,今又闻之。”众奴纳罕某言,归告主人师欢。师公大觉非常,唤我细问其事,且又惊异某之相貌奇特,于是下令,就此免我奴籍。

汲桑:未料这个师公,倒是慧眼识珠之人。

石勒:启禀牧帅,某虽由此得以自由,但又衣食无着,只得到处游荡。因闻明公爱交奇异之士,故此不惴冒昧来投,望乞收录,蒙恩不尽,必效犬马之劳。

汲桑:当得,你便留在我处便了。今当天下大乱,正英雄交起之时,子姑待之。

石勒:诺,多谢明公!

自此之后,石勒便在汲桑帐下,苦习骑射之术。光阴似箭,转眼数月已过。

时值公师藩在清河郡觎县起兵,奉迎成都王司马颖,并在郡内各县遍发檄文。

茌平县正属清河郡该管,故此汲桑得到檄文,以为时机将至,遂引石勒等十八骑牧兵,率领数百牧民,以苑马数百骑为晋见之礼,前来相投。

闪回结束。公师藩听罢汲桑叙述大喜,于是立即下令:即以汲桑为牙门将,命石勒为前队督兵,管领三百人马。

镜头转换,大军出征。

七月,公师藩聚众攻陷郡县。一路势如破竹,杀死阳平太守李志、汲郡太守张延等人,然后转攻邺城。此时邺城虽为司马模所据,但其左右多为成都王部将,今闻旧主遣将来攻,无不大喜,于是密谋将为内应,预备迎接公师藩军队入城。

司马模闻说成都王兵至,更不怠慢,即派将军冯嵩出城迎战。

两阵对圆,冯嵩亲自出马,公师藩则遣别将出战。冯嵩乃是积战之将,武艺高超,连斩两名敌将,遂命擂鼓,挥师大进。

公师藩所率部军因大都是新募之兵,平生未曾经过战阵,于是一击而败,退后三十余里,方才扎下营盘。次日整兵出营,鼓勇再战。

两军交锋,正在难分难解之时,忽见东南与西北角上分别尘土大起,有两路兵来,直击公师藩部。公师藩不敌三路夹攻,部众不依约束,四散奔逃。

公师藩一面逃跑,一面传令:派人回去,打探是何处兵马,前来击我?

片刻之后,探马回报:启禀主公,小的打听明白,是广平太守丁绍亲自领兵,范阳王司马虓亦遣兖州刺史苟晞,同时前来驰援司马模,我兵故而遭其夹击。

公师籓叹道:我谓河北之人皆都心向成都王司马颖,不意亦多有趋附东海王者。如今之计,我等只得先回觎县,还报成都王,待机再起可也。

说话之间,又忽听背后金鼓大震,杀声连天。

细作飞马来报:后面冯嵩率军追至,前面归路亦被广平太守丁绍截断。

公师藩大惊,不敢再回觎县,于是向西而走,欲从白马渡河南逃。

到至渡口,只见浊浪滔天,挡住去路。公师藩急使人觅船渡河,又忽见东面尘土起处,一彪人马沿河杀来。

前面为首一将,骑黄骠马,抡金背砍山刀,一阵风般冲突入阵,众人莫能抵挡。

公师藩亲自挺枪来迎,问道:来者何人?

来将答道:某乃范阳王帐下大将,兖州刺史、领濮阳太守苟晞是也!

公师藩大怒:无名小辈,也敢前来找死!

纵马上前,便要放对。未待举起枪来,早被苟晞一刀劈下,尸首两分,倒于马下。

眼见主将已死,公师藩部下众军或逃或降,瞬时瓦解。

石勒与汲桑身为前军统领,虽然勇冠三军,但见部众皆逃,也是无法可想。厮杀半日,终于冲出重围,天色已经向晚。眼见无处可去,只得复引十八骑部从,先回茌平。

回到茌平县牧马苑中,此时牧苑再无朝廷之官监督,众人便以汲桑为首。

汲桑于是命石勒为伏夜牙将,率领牧人劫掠郡县,又招募山泽中亡命之徒。旬日之间,石勒便聚起五七千人,皆都归于汲桑。

汲桑由此自称大将军,遥奉成都王司马颖为首,以石勒为前锋,劫掠平原、清河之地,众至两万,远近闻名。

石勒屡建战功,不久便被汲桑命为扫虏将军,并为前锋都督,进军攻打邺城。

大军未至邺城,早有探马来报:司马模因前番守城之功,已被升任为镇东大将军,晋爵南阳王,移军镇守许昌。此时镇守邺城者,乃是东嬴公司马腾,已晋位为新蔡王。

石勒:司马腾乃守门之犬,不足惧也。你众将看我来日生擒此贼!

众将闻听,无不踊跃欢呼。石勒遂引一万精兵来至邺都,便即扎营城外,命令部众埋锅造饭,饱食安眠。

军士领命,扎好营寨便即造饭,一时之间满营炊烟大起,弥漫涨天。

早有细作报进城内,说与新蔡王司马腾:报主公,敌兵已在城外扎营,正做晚饭。

司马腾闻报惊慌,遂引部将冯嵩亲上城楼,相看敌情。二人手扶垛口下观,只见城外大营旌旗蔽日,但却散乱无章;刀枪剑戟成堆摆放,辕门处并无守军。

冯嵩笑道:似此胡虏,懂得甚么军事?某这便引兵出城,趁其不备,可一战而胜。

司马腾:趁其立营未稳,击之是也。我与将军五千军马,出城袭击,必得全胜。

冯嵩领命,当即下城,点齐五千精骑,暗出城门。因禁令擂鼓呐喊,直待悄悄逼近敌军营寨,这才呐一声喊,向营内直冲。

军马驰骤之际,只听得一声大响,如同天崩地陷;随后人喊马嘶,邺城军五千军倒有三千余骑,一齐落入坑堑,尽为坑底竹签所伤。

冯嵩未待明白何事,只见对方阵中转出一员大将,喝令道:放箭!

耳闻铜锣响处,矢落如雨,邺城兵又损折一半,余者回头便逃,乱作一团,挤在一处。

冯嵩急令回军,为时已晚,又听那员大将喝令:收割!

喊声未落,只见立时由左右营帐内伸出无数钩镰,将邺城骑兵马蹄削折。马上骑士纷纷落地,爬不起身,皆为敌兵所擒。

冯嵩惊骇莫名,心中暗道:这是甚么打法?

急忙左躲右闪,觑个方便,率百余骑冲出敌营,向邺城逃回。离城尚有五里,却见城门大开,贼寇已攻进城去,正在满城放火。

冯嵩见大势已去,不敢回城,遂引残骑往荥阳投范阳王司马虓。

范阳王:将军位列朝廷名将,因何败给一个小小胡人羯奴?

冯嵩:殿下不知,那胡奴石勒虽然从未看过兵书,但却是个用兵奇才。其料知城内见到自己率军远来,不设防备,必来劫营,故此设计埋伏。因其常与人佣耕种田,善用割麦镰刀,故此今日大削我官军马蹄。某虽一生为将,又怎能料到这般奇招?故此落败,实在惭愧。

范阳王:如此罢了。胜败乃军家常事,将军可暂居本王帐下,屈为长史可也。

冯嵩:多谢殿下收留。

镜头转换,按下荥阳,复说邺城。

石勒用燃炊虚营之计将冯嵩打得大败,又暗遣部将提前埋伏于城下,趁势夺了邺城,大获全胜。当即引兵入城,直至公府,寻找司马腾不见,遂在城内大开杀戮,杀死守军万余人,方劫掠妇女珍宝而去。

汲桑见石勒获胜,不胜之喜,于是率军从延津渡过黄河,向南攻击兖州。

贼众远去旬日,司马腾方携家带眷自城外山中回城,一面收拾残局,安抚百姓,一面修书遣使,上报东海王。

东海王司马越闻报邺城已破,冯嵩全军覆没,不由大为惊惧,急传号令:未料羯奴猖獗至此!苟晞、王赞何在?令你二人为将,率军前往讨伐汲桑、石勒,不得有误。

话犹未了,时有东海郡中尉刘洽,上前进言:殿下且慢!似此养马之贼,胡奴散寇,乃是疥癣之疾,殿下何必忧虑?

东海王:未知先生有何高见?

刘洽:如今胡奴虽胜一阵,但邺城未失,仍在新蔡王之手。我谓殿下所应忧者,非是此般草寇,应为天下社稷,朝廷大事。今逆贼张方劫迁车驾前往长安,又两次废罢皇后,可谓罪恶弥天,罪不容诛。先帝之灵蒙辱,天下人神共怒!明公三兄弟今分镇东海、并州及许昌重镇,如何不传檄天下以讨之,还天子于旧都,而坐视其篡逆乎?

司马越:虽欲为之,恨力不能及耳。

刘洽:东平王司马懋现督徐州,兵精粮足。徐州乃九州之中,若得此地,则天下大事无不可为也。

司马越:徐州虽好,但今为东平王所据,与我何干?

刘洽:某有故友王修,现为徐州长史,极能舌辩。臣可为殿下召来,使其往说东平王懋,以徐州让于殿下,则大事必成。

东海王闻言,大喜从之,于是止住苟晞、王赞二将出兵,先请刘洽使人召王修至东海郡,亲自召见,说与其事。

镜头转换,按下东海,复说徐州。

王修领了东海王之命,于是还至徐州,入见东平王司马懋。

东平王:闻说先生受东海王之招,前往东海,不知何说?

王修:今东海王伤心天子被迫西狩,欲举义兵,檄山东诸侯以讨逆贼张方,迎天子还于旧都。因忧己力不逮,欲借殿下徐州以督诸军,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东平王慨然道:东海王既是为国为民,某安敢不从!便请先生休辞辛苦,代孤往请东海王前来徐州,共商大事。

王修:殿下大义,虽古人不及也。但殿下与东海王皆为宗室,若请来徐州,须知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奈何?

东平王:东海王素孚朝野重望,其若肯来时,孤欲效汉末陶公祖三让徐州于刘玄德之举,以全郡让之,自愿退居为兖州刺史之位。

王修:既是如此,臣愿代殿下一行。

司马越见王修来接,不由大喜,当即便至徐州,逊谢一番,接了东平王军符将令,以司空兼领徐州都督名义,坐衙升厅。

又命王修文,传令天下诸郡纠率义军,迎请惠帝还都,共讨河间王司马颙及逆臣张方。

此檄一出,天下震动。传至荥阳,早已惊动一个宗室亲王,响应檄召,前来会兵。

字幕:范阳王司马虓,字武会,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范阳康王司马绥之子。历任尚书、安南将军等职,镇守许昌,后任豫州刺史,驻兵荥阳。

范阳王司马虓接到檄文,当即擂鼓聚将,对众臣言道:孤向闻河间王令张方劫驾入于长安,心甚不忿,常欲起兵讨之,恨力不及。东海王今在徐州设立行辕,并发檄文于天下,此正是铲除逆贼,迎天子还于旧都大好良机也。长史冯嵩,卿谓孤当如何行止?

冯嵩已知范阳王心意,于是献计:河间王使张方劫天子至长安,乃效魏武帝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久后必为篡逆。依臣愚见,殿下若肯与令兄南阳王合兵,保天子以还洛阳,则其功可比周公,勋业必成,功名可就。

范阳王:孤位于宗室之末,兵微将寡,既便与我兄联手,恐亦非河间王敌手,奈何?

冯嵩:东海王司马越新据徐州,驰檄天下,欲讨张方不臣,返正车驾,正于殿下兄弟同气相应。东海王素有英雄之志,可谓命世之英,天下无人不知。殿下何不推其为盟主,应其檄召,聚义起兵?如此大事可成,大业可就。

司马虓听罢,鼓掌笑道:卿之妙论,正合孤意!

于是当即亲笔作书,使人持至徐州,往见东海王司马越,商议聚义起兵之事。

使者领命,驰至徐州,上殿拜见东海王。司马越览书大喜,欣然从之,于是移兵北上,到至荥阳扎营,亲自入城,与范阳王相见。

司马虓下令大排筵宴,复请从兄南阳王司马模、长史冯嵩等人同座,共襄义举。

酒过三巡,范阳王高诵东海王檄文,涕泪交迸。南阳王、东海王与冯嵩并皆泪下,群情激昂,当即命摆祭台,并杀白马歃血结盟,共举东海王司马越为盟主,以讨张方。

东海王既为诸王盟主,乃表奏司马虓为都督河北诸军事、骠骑将军、持节,兼任豫州刺史,当时扯起招军义旗。

不过旬日,得兵二万余人,声势大振。

当年八月,司马虓骤然发兵,驱逐冀州刺史李义,后引义军出屯西河,聚将商议进兵。

中军帐中,冯嵩复又献计:今我聚义之兵乃是乌合之众,皆未曾经历大战,恐不能用。某闻前豫州刺史刘乔部下多有精兵,殿下可使人持节招其来降,合兵一处,方可西征。

司马虓从之,于是遣人持节,任刘乔为安北将军,使其来归。

字幕:刘乔字仲彦,南阳人,曹魏侍中刘廙族孙。晋灭吴之战,刘乔与罗尚渡江攻打武昌有功,获任荥阳县令,后迁太子洗马。永平元年因诛杨骏之功,赐爵关中侯,拜尚书右丞,迁散骑常侍,后历任御史中丞,威远将军、豫州刺史,进位左将军。

刘乔览诏,遂问来使:东海王即为盟主,传檄天下,未知拜某何职?

使节:盟主承制,拜明公为安北将军,任冀州刺史。

刘乔:则我原职豫州刺史,由何人担任?

使节:改由范阳王司马虓担任。

刘乔闻此,岂能容得?于是气冲两肋,冷笑道:河间王今为太宰,奉天子于长安,政通人和,万民咸仰。范阳王随东海王为逆,便是朝廷对头,某岂能舍天子以从反贼?

于是立杀使节,反而尽起大兵,来与东海王司马越比并。

东海王闻报刘乔反目斩使,反而主动起兵来伐自己,不由大怒,遂遣使驰令司马虓:且休以西征为念,先起兵讨伐刘乔,尽吞其军。

使者领命,持书而去。东海王谅必范阳王迎击刘乔能胜,于是不以为意,大会诸将,期日兴师西征。当日将士皆集,大设筵宴,并于席间调拨诸将。

分拨诸将已毕,东海王眼望琅琊王司马睿:三军既行,根本为重。殿下大才,孤欲拜为平东将军,使监徐州军事,领军留守下邳,以守大本营之基业。未知尊意如何?

司马睿:承蒙殿下错爱,睿敢不欣然领命!但留守重务,恐孤掌难鸣。愿请参军王导为司马,与某同理军事,方保无虞。

司马越:准从尊请。王导,便命你为行军司马,辅佐司马睿留守徐州。

王导:喏,臣遵命!

于是罢宴,来日点兵启程。东海王自率甲兵三万,西屯萧县,以刘藩为淮北护军,刘舆为颖川太守。复遣使告知范阳王司马虓,擒杀刘乔之后,以得胜之兵西向洛阳。

镜头转换,按下徐州,复说荥阳。

范阳王司马虓先后领受东海王两道敕令,便即整点荥阳城中军马,以刘琨为司马,兼任先锋大将,大驱前进,前往讨伐刘乔。

此时刘乔营中,闻报刘藩、刘舆兄弟皆都归附司马越,心甚恨之,于是上书长安,表奏刘舆兄弟罪恶。又闻范阳王兵至,遂令儿子刘佑将兵二万,屯于灵璧以拒司马虓;亲自引领中军来攻许城,以讨刘舆。父子分兵,各自率部而行。

又说东平王司马懋,自让徐州于东海王,退到兖州为刺史,因搜刮过度,致兖州民皆怨恨,不堪其命。司马虓闻之,便使苟晞率兵还于兖州来见东平王,欲徙其至青州驻扎。

东平王拒不受命,反对苟晞恨恨说道:非是某以徐州付之,东海王何有今日之威势?既得我徐州,今复又夺我兖州,易为青州,何贪心如此不足!除非还我徐州,便将兖州让他。

苟晞见其不肯让,亦不与他争竞,只得领兵还报司马虓。

东平王见苟晞气忿忿地去了,知道此事不能善罢,于是反使人去勾结刘乔,商议合击司马虓。一时之间,山东乱势已成。

刘乔见东平王遣使来降,意外之喜,当下满口答应,再修表章,飞报长安。

使节领命,星夜驰至长安,将刘乔奏章呈递于河间王司马颙府上。

河间王闻说山东兵起,心中大惧,急抱本入朝,表奏天子:今东海王司马越起兵扰乱山东,天下百姓不安。望陛下起复成都王司马颖,使其还镇邺城,方可得保山东太平。

惠帝:准卿所奏。未知成都王如今安在?

河间王:臣闻自从公师藩兵败,成都王已经还于本国。

惠帝:便命承旨官草诏,遣人持赴荆州成都郡,起复并升成都王为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军事;以卢志为魏郡太守,加左将军,随司马颖一起返归邺城,给兵千人以为护从。

河间王:陛下圣明。臣另有本奏!

惠帝:有本奏来。

河间王:既使成都王至邺城调拨兵马平叛,臣请陛下诏令镇南将军刘弘、征东将军刘准与刘乔戮力合兵,先讨刘舆;以张方为都督,率兵五万东出潼关,共会许昌,诛伐刘舆、刘藩兄弟;同时驰诏成都王,使与石超等诸将南出邺城,兵据河桥,以为刘乔后援。

惠帝:准令执行。下诏各郡守将,各令领兵起行,跟随成都王勤王平叛。

部署已毕,诸军大起,聚兵河南,会战山东。成都王奉诏,于是传檄河北,召集旧部,声称复还旧都,镇守邺城,调度刘乔兵马,剿灭东海王之叛。

镜头转换,按下邺城,复说襄阳,镇南将军府。

天使到达,向镇南将军刘弘宣布天子诏书,令其出兵随成都王平叛,然后辞别而去。

刘弘奉诏,沉吟片刻,认为诸王内讧皆为争权夺利,对社稷有害无益,决定暂不出兵。遂先使人分至刘乔及东海王两处下书,劝双方各解纷释斗,还兵本镇,共勤王事。

二人得书,各自不服,并皆不听。

使者回报刘弘:成都王及刘乔将军二人俱不听劝,末将无奈,只得依实还报。

刘弘:早在我预料之中。此不关你事,我来上奏朝廷可也。

于是上表,奏于惠帝:顷自兵戈纷乱,始构于诸王,翩其反而,互为戎首。遍观史载,骨肉之祸,未有如今之巨者。此时若四夷乘虚为变,此乃群虎相斗,而自效于卞庄也。臣谓陛下休使宗室相斗,而宜速诏成都、东海二王,令两释猜疑,各保地界为上。且布告天下,自今而后若有擅兴兵马者,使诸侯共伐之。若以此布示二王,则无敢不从者也。

惠帝览表,犹豫不决,问计于河间王:刘弘奏请与二王劝和,卿谓如何?

司马颙:陛下方曾下诏,令东海王及范阳王就国,尚且未听。今再下诏,岂肯听从?常言道君无戏言,我军已发,不如就此讨之。

惠帝无语,只得准奏,诏命张方进兵,相助刘乔军。

刘乔闻说朝廷派大将张方前来相助,不由精神大振,遂升帐聚将,商议进兵。

众将皆谓:应待张方到时,会战不迟。

长史刘荣力排众议,上前献计:某闻刘舆兄弟与范阳王之兵,皆在许昌北五十里外扎营下寨,以拒张方之军,许昌几为空城。彼谓我兵少,必定困守孤城待援,故此大意无备。使君若亲率甲士出城,抄小路趁夜兼程去袭许昌,则可一战而胜。彼等失其巢穴,安能再战?届时张方率军激杀于前,使君攻之于后,则不独得许昌,且范阳王及二刘亦可擒矣。

刘乔大喜:先生此计大妙,不下于韩信!

于是便率城中五千精骑,趁夜直袭许昌。天刚四鼓,到于许昌城下,往上望去,城中果然无备,耿耿银河,玉漏缓催。

刘乔一声喝令,先令一百军士脱了盔甲,爬上城去,杀了守更之人;复下城打开城门,遂引五千精骑一拥而入,得了许昌,果如反掌之易。

刘荣再次献计:将军既得许昌,可令军士传餐饱食,不使休息,乘胜直袭范阳王大营。

刘乔信以为然,遂令传餐,分兵一千守城,自引四千精兵出城,迎着晨曦初绽,直袭范阳王大营。

五十里路程,不用半个时辰即到。敌营在望,旭日东升,霞光万丈。

刘乔命令擂鼓,列军于敌营东侧,背对日光,向营内攻杀。

范阳王部兵当时正在晨炊,忽然听得东方军鼓大震,马蹄声骤,敌军已至近前。诸将急起身迎战,却被日光映射双目,未待看清对方面目,自己人头已离脖项,落入锅中。

瞬时之间,人头滚滚,惨叫声四起,范阳王军营大乱。

将士中有乖巧者得了性命,逃入大帐,向范阳王报说:殿……下,大事不好!

范阳王正在早餐,抬头问道:何事惊慌如此?

部将:今被刘乔夺了许昌,自东面杀向我营;张方大军离此十里,自西面杀来!

司马虓啊呀一声,踢倒桌案,急出帐上马看时,果然东西两面皆是敌军,自己大营已乱成一锅粥,溃不成军。

正慌忙间,两员大将如离弦之箭飞至,却是刘舆、刘藩兄弟,身上均已着伤,叫道:某兄弟大营已被张方攻破,军兵尽皆逃散。殿下休要恋战,快随我兄弟杀出,去救荥阳。

司马虓猛醒,急召残军,随刘氏兄弟冲出重围,逃归荥阳。

走至半途,忽见有荥阳败军迎面前来,至范阳王马前报说:禀大王,荥阳已被镇南将军刘弘攻破,尽降守城之军。我等拼死杀出,前来投奔殿下。

司马虓此时方知大事已去,只得与二刘兄弟商议:许昌及荥阳俱失,我等走投无路矣。我闻冀州刺史温羡向与东海王有旧,且好急人危难,不如且往投之。

二刘:殿下说好便好,只宜速行,不可耽搁。

范阳王苦笑,于是收拾败残军马,逃往代郡,投奔温羡而去。

按下范阳王远遁,复说朝廷官军。

张方大胜一阵,眼见追敌不及,遂下令打扫战场,下马与刘乔相见。寒暄已毕,张方也不劳军,即遣刘乔回军豫州,自引兵进入许昌。

刘乔心下不喜,但也不敢形之于色,于是拱手上马,自引本部军辞别而去。张方为人残暴,军纪败坏,进城后纵兵大掠,残害百姓。

不足旬日,作恶非止一端,许都军民愤恨,天怒人怨。于是河南之民皆不堪命,中原诸侯皆有驱逐张方之心。(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