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十二集 乐羊子妻

华夏真相集 第七十二集 乐羊子妻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薨逝,在位五十七年,是楚国在位最长君王。

楚惠王名章,芈姓熊氏,楚昭王之子,母为越王勾践之女。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楚国被吴国重创后得以迅速复苏。

又先后平定白公胜之乱,灭亡陈国、蔡国、杞国,将楚国领土扩至东海、淮海、泗水一带,复又成为南方强霸。至此去世,其子楚简王继位。

墨子闻而叹息终日,欲亲往楚国吊丧,只因山水迢迢,终未成行。

楚惠王薨逝之际,周天子贞定王亦于同年驾崩,在位四十九年。

周贞定王共有四子,长子去疾,次子叔,三子嵬,四子揭。遗命长子姬去疾继位,是谓周哀王。三个月后,次子姬叔弑兄篡位,史称周思王。

又五个月后,三子姬嵬又弑次兄篡位,史称周考王。

姬嵬篡位之后,忧虑以弟弑兄前事重现,次划王畿河南之地为邑,封四弟姬揭于王城,再建西周国。其疆域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史称姬揭为西周桓公。

此时越国日益强大,灭亡滕国,开始向中原发展。

周考王二年,乃是晋哀公十八年,秦躁公四年,楚简王元年。

晋哀公封邺城与执政正卿魏斯,作为魏氏邑陪都。

魏斯居心叵测,励精图治,招募李克、吴起、西门豹等一批人才,且拜儒家孔氏门徒子夏为师,自立卿府,与晋公室分庭抗礼。

次年,晋哀公薨,子姬柳继立,是为晋幽公。

韩虎与魏、赵合谋,只以绛州、曲沃二邑留为幽公俸食,余地皆由三家分有之,号曰三家分晋。幽公较其父更为懦弱,反以公室之尊,往三家卿府朝见,晋国君臣之分倒置。

三家分晋之事传入齐国,齐相田盘闻而仿效,亦使兄弟宗人尽为大夫,瓜分齐国公室;并遣使致贺魏、赵、韩三晋,私下通好,不复以公室名义。自是齐、晋两国外交,皆由田氏及赵、韩、魏四家遣使出国往来,齐、晋之君拱手,便如木偶而已。

是年周考王再封其弟揭之子姬班于巩,因在王城之东,号曰东周公,而称姬揭为西周公。此乃东、西二周并立之始,周天子考王成为垂拱傀儡之君。

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儒门弟子曾参病死,享年七十一岁。

曾参乃是夏禹后代,出于姒姓曾氏,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

其父名曾点,字皙,父子二人同拜孔子为师。

曾参乃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后世尊为“宗圣”,配享孔庙前四,仅次于“复圣”颜渊。孔子临终,曾将孙子思托付曾参,命其担起教导之责

子思者,乃是孔子之子孔鲤遗孤。遂拜曾参为师,成就子思之儒一派。曾参临终,想起身下卧席乃是季孙氏所赠,说道:我一生未做大夫,不应铺此席!

遂命诸子撤换,然后寝终。

《论语》在曾参主持之下得以编纂成功,开始结集发行。

曾参在孔门弟子地位原本不高,直到颜渊配享孔子之后,才升为“十哲”之一。中唐以后,随其再传弟子孟子成为“亚圣”,曾参作为师祖,地位方才随之步步高升。到明世宗时改称“宗圣”,至此曾参得与孔子、颜子、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儒家五大圣人。

镜头闪回,补叙曾参。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其父病故之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其后事母,愈加孝顺。

曾子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止,望儿不还,乃啮咬自己手指。便当此时,曾参在山中忽觉心痛,遂负薪以归,跪问其故。

曾母道:我闻母子连心,因家中有急客至,故啮指以悟汝尔。

此事载于《二十四孝》,曾参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古代孝子典范,传颂至今。

齐国欲聘曾参为卿,其因家有老母之故,辞而不就。

聘使:则若母在,先生便不出仕乎?

曾参:然也。世人对待父母先祖,宜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

曾妻往市中交易,幼子随后,哭泣不止。

妻为止子哭,遂哄之曰:你若止哭,回家之后为你杀猪吃肉。

其子大喜,果然止泣。

妻自市中归来,将此事当作笑话,诉于丈夫。曾子闻听二话不说,便欲捕彘杀之。

曾妻大惊,急劝止道:特与婴儿相戏,以阻其哭闹,缘何就此当真?

曾子:虽是婴儿,亦不能谎言相戏。婴儿虽非有智,然待父母而学,并听父母之教。今以戏言欺之,是教子以后以此戏言欺人也。母欺其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妻闻此,遂不再言。曾子终于杀猪烹彘,以饲其子。

曾子侍坐,孔子问道: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弟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孔子授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汝今知之乎?

曾子施礼:弟子受教。

周孝王七年,燕成公薨逝。晋上卿魏斯击秦,败秦兵于注城。

函谷关尹喜于此年完成《老子》一书,遍传于道家门徒,影响力堪与《论语》比肩。

次年晋哀公薨,幽公继位。随侯姬乙亦薨,寿止四十三岁。随侯乙又谓曾侯乙,继父随侯之位,重建曾国,故为曾国之君,称曾侯乙。

楚惠王不忘随国当年相助父亲楚昭王复国之恩,闻曾侯之死,遂赐赠曾国鎛钟器皿万余件,皆随葬于曾侯墓中。

因曾侯乙生前酷爱音乐,故其子即位,命将其乐队及八个侍女陪葬。另有大量珍贵文物殉葬,包括曾侯乙编钟、尊盘、编磬、悬鼓、建鼓、枹鼓、排箫、笙、箎、瑟等,又有大量兵器、漆器、青铜器等,共一万五千余件。

尤其曾侯乙编钟六十五枚,分三层悬挂于钟架,精减绝伦,价值无法估量,出土后是为一级国宝。上层钮钟十九,中、下层甬钟四十五,镈钟一。编钟音域可达五个八度,中部音区有三个八度,十二律齐备。钟上还刻有铭文二千八百余字,以载律音乐理。

曾侯乙死后次年,楚惠王亦即薨逝,子熊中继位,是为楚简王。

楚简王元年,出兵北伐,灭亡莒国,以莒为邑,自此以后,天下诸侯之国又少一个。楚国撤兵后不久,莒邑便为齐国所有。

此时越国之史断载,中原诸侯国之间亦无战事。

推其原因,当是墨子率其徒众游说列国,提倡兼爱,阻止攻伐之故。

周考王十四年,乃为公元前427年,岁在甲寅。古天文学家根据是年实际天象,完成历谱《历术甲子篇》,是谓四分历。同步启动“六十甲子”纪年法,以代替岁星纪年。

周威烈王元年,晋国上卿赵献侯浣继承父赵襄子位,迁都于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由此赵氏势力进入中原。

与此同时,晋正卿魏斯迁都大梁,亦入中原。

魏斯迁都之后,听从谋士翟璜之荐,求贤纳士,分别委以重任。乃使屈侯鲋为太子傅,吴起守西河之地,西门豹治理邺邑;又派乐羊为将,李悝副之,率兵北伐中山。

镜头闪回,便说乐羊。

乐羊子者,宋国商丘人。

乐羊有妻甚贤,不知何氏之女。

羊子尝行夜路还家,于路畔拾得遗金一饼,乐不可支,归家与妻,情甚得意。

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外出未足一年,乐羊归来,妻跪问还家之故。

乐羊子道:久行怀思妻子,并无它故。

乐羊子妻闻而大怒,乃引剪刀趋向织机,言道: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说毕,毅然将所织之布剪为两段。

乐羊子感其妻言,既佩且愧,遂复还终业,七年不返。

乐羊子久不还家,妻子及婆母素食度日,倍尝艰难。时有邻家之鸡误入乐氏院中,婆婆擒而杀之,于厨下整治炖熟,端与儿媳同食。乐羊子妻对鸡不餐,却潸然而泣。

婆母怪问:贤媳有肉不食,却对之落泪,却是何故?

儿媳答道:自伤居贫,不能供养姑婆,竟使盗食别家之鸡,为媳羞愧,故而流涕。

乐母大惭,竟弃鸡肉不食。

当时商丘城郊有伙盗贼,闻说乐羊子妻美貌,欲抢为压寨夫人。但又知其贞烈难服,遂先劫持其姑婆。乐羊子妻闻之,立操柴刀出城,来向盗贼要人。

盗首见其敢独身前来,颇感讶异,遂道:只要你放下柴刀,并肯服从于我,事可两全。若不从我,则先杀你姑婆。

乐羊子妻仰天而叹,二话不说,举刀刎颈而死。盗贼大惊,哄然而散,亦未杀其姑。

乐母请人收尸,并报于官府,太守即命捕杀贼盗,而赐乐羊妻缣帛,以礼葬之,赐号“贞义之妇”。

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家,母亲哭诉儿媳之事,并命孙儿与父相见。乐羊大悲,乃携母抱子前往晋国绛都,投在魏文子门下,以为食客。

数年之后,乐羊之子乐舒长大成人,忽不辞而别,往中山游历,就便留在彼国。乐舒因为才能过人,而被中山君聘用,拜为将军。

数年之后,中山君以乐舒为将,攻伐魏国边境。魏文子斯闻报,便使谋士翟璜之子翟靖引兵迎战。结果翟靖一战而败,并被乐舒杀死。

魏文子大怒,欲发兵征伐中山国,以报战败之耻。便集群臣,问何人可以为将。

翟璜举贤不避仇:乐羊子文武兼备,可担此重任。

魏文子从之,遂命乐羊为将。

朝散之后,近侍私奏:乐羊之子乐舒今在中山国效力,并常有家书寄来,劝其父往彼国做官。虽乐羊未从,然父子情深。当此征伐大事,主公焉可以举国之兵委之?

魏文子闻言犹豫,遂召乐羊至府,直面说以此虑,并欲收回兵符。

乐羊子免冠再拜,叩头出血,裂衣立誓:在此之前,臣子果曾召臣背弃主公,效力于中山之君,然臣知中山君无道,故而厉言辞之。父子之谊,已自断矣。况大丈夫建功立业,各为其主,倘主公以臣为将,臣岂能以亲情而坏公事?主公若不信时,臣请以血明志!

遂拔佩剑,刺胸出血,溅满衣襟。

一席话说得魏文子大喜,当即上前扶起,说道:子能自信,寡人焉不信子!

于是不顾朝中众臣议论,毅然任命乐羊为将,率兵万余,往伐中山国。

中山又谓鲜虞,其国君名唤姬窟。闻说魏国起兵来伐,立命鼓须为将,率兵出城,以拒魏师。乐羊见敌众我寡,己军且水土不服,遂用缓兵之计,按兵不动,深垒固守月余。

国内诸卿闻之,大都进言诋毁,说乐羊按兵不动,是因其子在中山,必有通敌之嫌。

魏文子览奏,置之不理。

月余之后,乐羊子突然出兵。鼓须不备,一阵而败,逃归城中。姬窟大惊,率举国之众死守,乐羊长驱直入,兵临城下。

中山大夫公孙焦进言:可遣乐舒登城,劝其父归降或退兵。如若不然,既可杀之,以乱乐羊之心。

中山君从之,便令乐舒上城,劝说其父退兵。

乐舒进言:家父忠魏,便似臣忠于中山。昔臣屡次致书召之,犹不肯来;今各为其主,臣复劝说何益?此必有仇臣者献计,以使主公杀臣,主公不可听之。

中山君不听,强令乐舒上城。

乐舒万不得已,乃登临城头,大呼其父。

乐羊驱车上前,不待乐舒开口,便厉声责道:君子不居危国,不臣乱朝。逆子恃勇杀人,叛逃祖国在先;又贪生怕死,蛊惑生父于后。今我奉命讨伐中山,尚有何说?你速禀中山之君,令其速降,我父子尚有相见之日!

乐舒答道:但求父亲能缓攻一月,容我君臣计之。

乐羊答允,约兵退后十里扎营,以待城内消息。中山君见乐舒劝说起效,乐羊退兵,于是大喜,既不备战,更不准备投降。一月之后,乐羊派人来催,中山君依旧命乐舒支吾,如是者三。自乐羊出兵中山,至此将及三年,其城不下。

中山君笑道:魏军必是粮尽,不能战矣。

闻说乐羊三让其子,百日不战,魏氏群臣哗然,再次纷纷上书,要求解除乐羊兵权。魏文子将奏疏皆者压下,只是时时遣使而出,北上劳军。

乐羊对来使道:主公只劳军而不催战,是知乐羊之意。今盛夏酷热已过,暑气渐消,可一鼓而下中山也。

于是第四次兵临城下。中山君又派乐舒登城,要求缓兵,乐羊不听,命令擂起战鼓,大举攻城。前番进言者再次献计,中山君从之,乃使刀手绑缚乐舒,登城交涉,逼迫乐羊退兵,否则立斩不赦。乐舒站立城头,大呼父亲救命。

乐羊子骂道:不肖之子!我予你三月之久,不思逃归,此番祸已临头,乞怜何益?

于是不理儿子哀号,下令继续攻城。

中山君见事紧急,无计可施,问道:如此奈何?

进谄者道:可立斩乐舒,以其肉熬羮,装入瓦缶,缒缶下城,送于乐羊,以乱彼心。若乐羊急火攻心,指挥失宜,我便可出城击之,必获全胜。

中山君荒悖,下令依言而行。于是便杀乐舒,以肉羹飨馈乐羊。

守城将士:若不停止攻城,并将乐舒妻子杀害,公将断子绝孙矣!

乐羊接过瓦缶,对之骂道:不肖之子,该当如此下场!

竟将其羮一饮而尽。随后摔碎瓦缶,向城上喝道:承蒙中山君献羮!我军中也有烹羮之鼎,以待君肉。

忍悲复登战车,攻城愈急。魏军见主帅之子被烹,无不怒火万丈,纷纷舍生忘死,蚁附登城。中山君见事不妙,知道大势已去,乃大骂献计者,下城回宫,自缢而死。中山**民见君已死,开城投降。乐羊子率军入城,遂灭中山之国。

于是悬榜安民,派官值守。又歇兵数日,其后整顿军马,凯旋而归。

征伐中山之战,自魏文子三十八年发兵,至四十一年还国,前后三年有余。虽然战争时间甚长,但一举灭国,却又惊其甚速。

魏文子闻报中山已灭,不由大喜,亲率群臣到城外劳军。

乐羊下车上前,参拜国君,面有傲骄之色。

魏文子故作不知,还于城中,升殿视朝,先命人抱出一箱奏疏,赐予乐羊。

乐羊子启书视之,见每封书中,尽是诋毁自己与儿子通谋,欲降中山君之辞。于是大惊,汗流浃背,拜倒谢罪,再无骄色。

魏文子大笑:孤若疑卿,岂有今日大功?

于是叙论平灭中山之功,大赏随征将士;更以灵寿赐封乐羊,号为灵寿君。

魏文子既灭中山,就此威势大盛,随即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

镜头闪回,补叙李悝。

李悝又名李克,法家代表人物,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曾为中山相与上地守将。

上地位于河西,因与秦国交界,故此李悝常与秦人交锋作战。

时闻晋国正卿魏斯招贤纳士,李悝因此放弃上地,通过翟璜推荐,投于魏文子门下。

魏斯得到李悝大喜,立刻引为心腹,并向其当面问计:孤尝闻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贤相。我欲拜相,魏成子与翟璜,卿谓孰可?

李悝:臣闻贱者不与贵人谋,疏者不替亲者划。臣职在宫门之外,不敢参议。

魏斯:孤不以先生为疏,先生休辞。

李悝:主公择相,只看五事则可,不必再问下臣。

魏斯:未知是何五事?

李悝:一观其平素所亲,再观其富时所交,三观其贵时所举,四观其不得志时所为,五观其贫苦时所弃,足矣!

魏斯:先生且退,我已得国相也。

李悝辞出,来拜好友翟璜。

翟璜:主公召先生问宰相之选,其谁当之?

李悝:某已荐魏成子为相。

翟璜闻言变色:我荐屈侯鲋为太子傅,吴起守西河,西门豹治邺,乐羊伐中山。先生也是我向主公举荐,方得重用。我有大功于国,何处不如魏成子者?因何先生反助外人?

李悝答道:子向主公举荐下臣,是为结党营私,谋求为相乎?魏成子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于外人,只余其一用在自家。又为主公聘来卜商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贤,均被主公奉以为师。公所荐五人,君主皆任为臣下,怎与魏成子相比?

翟璜闻而动容,再拜道:翟璜浅薄,愿终身以先生为师。

魏成子,乃魏桓子驹子,魏文子斯之弟。乃任魏相,使魏氏大兴,强于韩、赵二家。然而其后不久,魏成子便向魏文子告老请辞。

魏文子:皆为我魏氏家业为计,弟辞相为何?

魏成子:正是为魏氏家业之故,弟方辞之,以让贤者。臣弟为相,只有守土之力,并无外拓之能。主公若图霸天下,必用李悝为相不可。

魏文子信以为然,遂拜李悝为相。李悝再三推辞,魏文子再四不肯。

李悝:主公若使悝为相,须付臣专任之权,以变魏成法。如若不能,为臣请辞,主公可另聘高明。

魏文子大喜道:孤只主祭祀,政事一任先生所为。

李悝于是走马上任,开始变法图强。先改政事吏治,选贤任能,悬榜于市,公布律条:

其一,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罢夺封君大夫在食邑内治民之权,收归公室。

其二,改革经济,实行平籴法,以尽地力。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公室于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予以储存,饥荒时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防谷物贵而扰民,或贱而伤农。

其三,改革军事,建立武卒制。对士兵进行考核,奖励优秀者,并按不同兵种作战特点,重新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综合作战优势。

其四,改革法律,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以为魏律。《法经》共分六篇,分别是为《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画外音:编订《法经》,是李悝在法律制度方面为中国所作重大贡献。《法经》颁出之后,被魏国一直沿用;后由李悝弟子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成。汉律又承袭秦律,可见《法经》在中国法律史上之重要地位。李悝在魏国变法,是为中国变法之始,从而引发各国变法。其后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李悝变法影响。李悝、商鞅、吴起以至后期韩非、李斯等,是谓法家一派,李悝乃是法家门派开山祖师。

李悝变法,数年乃有大成,魏氏富强,为诸侯之冠。

魏文子遂自称文侯,自为执政卿时纪年,西渡黄河,在少梁筑城,欲攻秦国。

魏军西进,遭遇秦军抵御,数年间扩张不果。国相李悝与大夫翟璜联名上奏,向魏文侯推荐吴起,说其用兵才能,天下无敌。魏文侯从之,遂立拜吴起为将,举兵伐秦。

魏文侯三十三年,吴起战胜秦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随后乘胜而进,直扑秦国渭河平原咽喉要地郑邑(陕西华县),陆续占领王城(今陕西大荔)、合阳、阴晋等城。

吴起由此向北,夺取戎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设置上郡,辖今陕西境内洛河以东,黄河以北,子长以南。

魏国又占陕(今河南三门峡西),控制西方与中原通道,压制秦国在洛水以西。

镜头闪回,话说吴起。

吴起,姜姓吴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人,家累万金,富甲一方。

吴起仗义疏财,为求人生发展,到处奔走,谒见诸侯,以图出身进用。但直至花光家产,也未得到列国重用,遭到乡人讥笑。

吴起气愤不过,怒杀诽谤自己者三十余人。并对母亲发誓:不当卿相,决不回卫!

于是便至鲁国,到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就学期间,母亲去世,吴起没有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谓其不孝,不配作儒家门徒,便将其逐出门墙,断绝师生关系。

吴起离开曾府,更不还家,直至冀州黄山,向王敖祖师学心兵法。

此时王敖虽已开馆授徒,但习有大成之者,惟有吴起,堪谓兵家门开山首徒。

吴起在黄山七年,学有大成,乃辞师下山,复至鲁国,欲求官职。

此时乃是鲁元公十七年,正值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元公欲用吴起,但思吴起妻子乃是齐人,由此犹疑。吴起渴望功名,于是杀掉妻子,以向鲁侯表示,绝不偏向齐国。

鲁元公信之,遂任命吴起为将,迎击齐国来犯之敌。吴起将自兵家门所学牛刀小试,便大败齐军,一战扬威于齐鲁二国。

因见鲁公室之权皆在三桓手中,吴起为取更大功名,遂弃元公,转投季孙氏门下,为其家臣。鲁元公大怒,免去吴起所任公室官职。

其后未久,季孙氏被宾客被杀,吴起由此去鲁奔魏。

魏文侯见吴起来投,因闻其杀妻求官之事,故而十年不予重用。直至三十三年,因国相李悝及大夫翟璜力荐,这才得以为将,率兵伐秦。

闪回结束。魏文侯三十八年,经过五年连战,吴起攻克秦国河西地区,并筑临晋、元里二城。在与秦军作战期间,吴起与普通士卒同止共食,不分尊卑;夜睡田埂,以树叶遮身,故深受士卒爱戴。次年,魏国全部占有秦国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

经翟璜再次推荐,吴起担任首任河西郡守,终成封疆大吏。由此始为卿相,完成当年对母亲所许誓言。可惜老母墓木已拱,看不到儿子今日风光。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复向子夏学习儒家思想;并改革魏国兵制,与国相李悝共创武卒制。为抵御秦国反攻,又筑吴城,在今山西孝义西南。

吴起经营河西,其功甚巨。

魏文侯为使西河之地永为魏国西境,请国师子夏亲自坐镇西河。

子夏奉命,遂带弟子齐人公羊高、鲁人谷梁赤、魏人段干木前往,并与师兄子贡弟子田子方联手,在此讲学布道,形成著名儒家西河学派。

子夏是孔子门下著名弟子,姒姓卜氏,名商,字夏,南阳郡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名列孔门七十二贤,更为孔门十哲之一,被世人尊称卜子,而不称名。

子夏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在孔子门下以善文学著称。曾任莒父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

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子夏遂前往魏国,收李悝为弟子,且被魏文侯尊为国师。吴起弃儒学兵,建功立业归来,复拜子夏为师,再为儒家弟子。

画外音:子夏为孔子晚年弟子,故不似颜回、曾参等严守孔子之道,而颇具经世倾向。亦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依据当世之政,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以经国治世。子夏是继孔子后系统传授儒家经典第一人,对儒家文献流传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传经鼻祖。其在西河讲学意义重大,不仅对秦、楚、赵、魏怀化易俗,更培育出大批治世良材,催生法家。

子夏传《易》,并作《子夏易传》传世。既熟知《易》之象数、卦气等仲尼古义,又能创发“观其德”新义,将易学发扬光大。除《易》经之外,子夏于诸经也皆有钻研,尤善于《诗》、《乐》,又研习《尚书》。又发挥《春秋》微言大义,弟子所作《公羊传》及《谷梁传》,都出于子夏亲口传授。孔子述而不作,只参与整理编订六经;而子夏所传经学,则对弘扬孔子学说起到关键作用。在孔子去世后六七十年间,子夏办学成就与影响最大。

子夏门下弟子,除法家之祖李悝,兵家奇才吴起,更有卫人商鞅,魏人范睢。纵横家门徒张仪,下山之后亦曾拜子夏为师,讨教儒法之学。

子夏亡于魏文侯四十七年,终寿于一百单八岁。

镜头转换,按下李悝变法,卜商授儒,复说列国之事。

周威烈王八年,郯国为越国所灭,国境并入越国为县。

同年齐国灭薛,齐相陈恒子田常擒执薛君,放置舒州,并改舒州名为徐州。自此之后,薛国即为齐国下邑,封给相国靖郭君田婴为食邑;田婴死后,孟尝君田文继封于薛。

次年晋侯患疾,请医家掌门秦国医和诊治。医和号其脉象,诊断曰: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生,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疾入膏肓,不可治也。

画外音:医和此论,乃为阴阳学说起源。医和乃是神医扁鹊再传弟子,与师弟医缓并肩齐名,使上古医道臻于大成,并创脉学传世。

其后未久,晋幽公果然病逝,子姬止即位,是为晋烈公。

晋国韩氏都邑原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于此时迁到宜阳(今宜阳韩城);至韩景候时,又迁至阳翟(今禹州),就为韩国之都。

周威烈王十四年,齐国瘟疫大起。齐人不识其病,举国恐慌。以今之医学手段观之,乃为流行感冒,此亦是中国最早关于流感记载。

齐国流感遂为人类所识最古老疾病,同时也是对生命危害最严重疾病之一。

周威烈王十八年,齐宣公四十八年,齐国攻陷郕邑。郕君就此失国,国土为齐、鲁二国瓜分。遗民为纪念故国,以郕字去除邑旁为氏,遂为“成”姓由来。

齐宣公吕积,在位五十一年病卒,子康公吕贷继位。

当时诸侯列国,只知齐国有田氏,不知更有齐君。田襄子死,子田和继位,是为田庄子,霸权揽政,骄横甚于乃父。

齐康公灰心丧气,由是不与朝政。齐国政事皆由田庄子和决断,是谓田氏乱齐。

魏文侯闻之,乃以讨伐不臣为由,与赵、韩二卿联手,出兵伐齐。

田庄子派兵迎之,不敌三晋之兵,大败于廪丘(今山东郓城)。三晋乘胜进击,于次年攻入齐长城,会于平阴。田庄子无奈,只得屈身请成。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燕湣公在位二十四年薨逝,子僖公继立。

是年晋靖公在位,洛阳地震,九鼎倾斜。

赵、魏、韩三卿伐齐归来,私相计议。

魏文子道:今九鼎震动,周运其将终矣。我等三家虽然立国已久,但犹为晋国之卿,未正名号。何不乘此王室衰微之际,遣使请命周王,求为诸侯?天子畏吾三家之强,不敢不许。如此则名正言顺,既有富贵之实,而无篡夺之名,岂不美哉?

韩、赵二卿齐都鼓掌称善,三家议决。于是魏遣田文,赵遣公仲连,韩遣侠累为使,前往周室洛阳王城,各赍金帛及土产之物,贡献于威烈王,乞请册命为侯伯。

威烈王惊奇问道:三卿既欲为诸侯,何不自立,乃复告于朕何也?

公仲连奏道:以三晋累世之强,自立诚是有余;必欲禀命,是不敢忘天子之尊耳。王若册封三晋之君,俾使世笃忠贞,为周藩屏,于王室何不利焉?

周威烈王闻言大悦,即命内史策命,赐赵籍、韩虔、魏斯为侯,各以姓氏为国号,并赐黼冕圭璧全副。

于是韩、赵、魏三家,便奉王命立国。赵国建都中牟,韩国建都阳翟,魏国建都安邑,各立宗庙社稷,遣使遍告列国。列国亦多致贺,惟秦国弃晋附楚,独不遣使致贺。

周威烈王在位二十四年崩,子姬骄继立,是为周安王。

韩、赵、魏三家立国之后,又闻周天子崩,便共废晋靖公为庶人,迁于纯留居住,继而瓜分晋室余地。晋自唐叔传至靖公,凡二十九世,其祀遂绝。

此便是所谓“三家分晋”。自此之后,春秋时期彻底结束,正式进入战国时代。

新兴之魏,乃是战国初期诸侯国中,率先第一发起改革者,亦就此成为第一强国。

魏文侯乃召四方贤士,以治魏国。于是文有李克、翟璜、田文、任座;武有乐羊、吴起、西门豹,济济列满朝纲。当时人才之盛,无出魏国之右者。

秦人因趁晋国三分之际,屡次加兵于魏,但皆为吴起击败。

翟璜见西部边境不安,进言魏文侯:秦国屡次来犯,全仗吴起备之;东方诸国若来,则谁任之?主公既知乐羊之能,奈何不使其将兵备边,而纵其安闲于中山国中,尽享清福?

文侯闻奏,笑而不答。翟璜出朝,正逢李克,便将此事告之,并怪主公不答。

李克笑道:乐羊虽然善兵,然不爱其子,为取功名,当众餐饮亲子之肉。对亲生骨肉尚且如此,况对君父?此管仲所疑易牙之忠,谏止桓公重用之谏也。(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