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二十二集 七国之乱

华夏真相集 第二十二集 七国之乱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17:48:39 来源:笔趣阁

匈奴挑衅,再燃战火;谍报入京,汉帝大怒。

未央宫中,汉文帝再下诏令。

传旨官:奉皇帝陛下诏旨,兵出三路,迎击匈奴。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率军进驻飞狐;楚相苏意为将军,将兵北入代地,进驻句注;将军张武,屯兵北地。

令勉、苏意、张武:喏!臣等遵旨。

传旨官:诏命同时设置三将军,以卫长安。命河内郡守周亚夫,驻屯细柳;祝兹侯徐悍,兵驻棘门,宗正刘礼,军驻霸上。各负其责,不得有违!

周亚夫、徐悍、刘礼:喏!臣等遵旨。

众将领旨,分别引兵而去。

此时匈奴骑兵疾如狂风,已进至代地句注边境,烽火警报频起,连连告急。

汉军经过数月调动,进抵边境。匈奴见汉军加强守备,退出塞外,汉军也罢兵撤警。

镜头闪回,叙述周亚夫来历。

周亚夫者,乃是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之子。始做河内郡守之时,时逢骊山老母许负经过绛城,周亚夫请至府中,使老母为自己看相。

许负仔细相看一番,出言惊人,开门见山说道:我观将军,命相尊贵。三年之后可以封侯,再过八年,便可做到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再过九年,会因饥饿而死。

周亚夫先喜后惊,闻言不信,当即反驳:我兄长已继承父亲侯爵,其死子继;丞相之位,论说也排不到我身上。说我终会饿死,又岂有此理!既曰尊贵非凡,又怎会饿死?

许负指其嘴角之纹:将军唇缘,有竖纹直达嘴角。此乃饿死之相,又何疑哉?

周亚夫闻罢,惊讶不已,将信将疑。许负知其怀疑,便即告辞,扬长而去。

三年之后,周亚夫之兄周胜之因杀人获罪,被剥夺侯爵之位。

汉文帝体念周勃对汉朝曾立大功,不欲毁绝其嗣,便令推选周勃诸子之中有才能者,许其继承先父爵位。族中众人皆都推举周亚夫,汉帝准奏,便令其继承父爵。

闪回结束。军臣单于进犯北边,文帝设置三将军,警卫京师,周亚夫奉命守卫细柳。

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至三路军营,犒劳慰问将士。先到灞上,再到棘门。

灞上及棘门两处守将,分别乃是刘礼、徐悍。部下守门将官见到皇帝车马来至,不及通报主帅,皆都望尘拜迎,命令大开营门,引领天子车驾,直至中军大帐。

刘礼及徐悍闻说天子忽至,皆都慌忙出帐迎接,以致手足无措;待文帝离去之时,又亲率全军诸将,送到营门。

文帝因见二将谨守臣礼,甚为喜慰,又至细柳大营,且不令侍臣提前通报。

细柳营守门将官见到天子车驾,根本不予理会,反令军士严阵以待,拦在营寨之外,不许放入。汉文帝不悦,使禁军侍卫持节上前,命令开门迎驾。

守门将不看天子符节,昂然说道:周亚夫将军下有严令,军中只听将军令箭,不听皇帝诏命。虽是天子陛下驾到,末将未得将军大令,营不可入。

文帝闻此,哭笑不得,遂派使者持天子符节,随门将进去通报。周亚夫见到符节,并不慌忙,乃命部将列队,即不出营迎接,只许打开寨门,请圣驾自入。

天子车驾进入寨门,守营士兵高声喝道: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

御驾车夫闻此,只好控缰而行,缓缓驶入辕门。众军盔明甲亮,肃立两侧,并不行礼。

直到军中大帐前,才见周亚夫一身戎装出迎,率领诸将,向天子行拱手军礼。

天子侍卫喝道:见到圣驾,因何不拜?

周亚夫:兵法有云,介胄之士不拜。请陛下许臣,以军礼拜见。

文帝稍微一怔,继而大喜,手扶车前垳木,欠身向将士回以军礼。

劳军完毕,车驾行出营门,周亚夫率诸将送至辕门而止,又不下拜。

文帝见此,大为感慨,向随侍群臣说道:此乃真将军也!彼霸上及棘门之军,直如儿戏耳。若敌人来袭,我恐其带兵将军,亦被敌将俘虏。似周亚夫治军,敌军焉有可乘之机!

一个月后,匈奴无隙可乘,最终引军退去。文帝亦命三将军撤兵,并升周亚夫为中尉,掌管京师警卫。又叮嘱太子刘启:此后若遇大战,尽可放心使用周亚夫为将。

时有太子家令晁错,因闻匈奴屡侵边境,遂向文帝上《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之策。指出若对匈奴作战,需要器械锋利,精兵劲卒,将通军事,君择良将。

文帝览疏,大为赞赏,赐诏嘉奖,但未采纳晁错主动出击匈奴建议。

晁错又上《守边劝农疏》,提出鼓励移民实边,以此抵御外患,终被文帝采纳。

于是晁错又上《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提出具体措施。

文帝十二年,晁错又上《论贵粟疏》。其疏略曰:请募天下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文帝纳之,由此诏命公开标价,售卖爵位,以所得财帛充实边防军粮。入粟拜爵实行之后,边境积粟,足支五年之余。

晁错又奏:可令入粟者,输于郡县则可。边境及郡县充实,则可免天下田租。

文帝纳而行之,于是诸郡农民处境大为改善。天下百姓,咸受其利。

镜头闪回,叙述晁错来历。

晁错者,楚国颍川人氏,生于汉高祖七年,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

汉文帝时,因闻晁错能文,使任太常掌故。晁错因受太常派遣,前往齐郡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学成归来,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

晁错任博士时,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之法。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晁错能言善辩,深得太子刘启信任,誉为智囊。

文帝令大臣推举贤良、方正及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天子亲自出题,就《明于国体》策问。当时一百多人参加对策,以晁错《举贤良对策》最佳,深得文帝嘉许。

闪回结束。只因晁错对策优秀,遂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

此后晁错曾多次上书,提出削减诸侯藩地,改革法令建议。

文帝虽未采纳,但十分赏识其才。太子刘启亦很赞成晁错,建议应将削藩纳为国策。

时有中郎将袁盎,素与晁错不和,故对其治国之策,坚持反对态度。

镜头闪回,叙述袁盎来历。

袁盎亦为楚人,其父曾为强盗,迁徙安陵。吕后当政时期,袁盎乃为大将军吕禄家臣。汉文帝即位之后,袁盎被其兄袁哙保举,任为中郎。

绛侯周勃诛灭吕氏有功,封为丞相,由此甚为骄横,汉文帝因此不喜。

袁盎最善察言观色,因私见文帝,当面提问:陛下谓丞相周勃,是何等样人?

文帝答道:是匡扶社稷之臣也。

袁盎奏道:丞相只是功臣而已,不能称为社稷之臣。

汉文帝:此二者之间,有何不同?

袁盎:社稷之臣,应与陛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太后掌权之时,诸吕胡作非为,擅自称王,刘氏局势危急。当时周勃身为太尉,掌握兵权,却不能拨乱反正。直待吕后去世,群臣共同讨伐诸吕,周勃顺势而为而已。因而只能称作功臣,不可谓社稷之臣。

汉文帝:便是功臣,亦属难能。

袁盎:今周勃自恃有功于国,每有骄横欺主之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毫无君臣之礼。臣私谓陛下既为九五至尊,对待臣下,不宜如此也。

文帝信以为然,由此再逢升朝议事,便逐渐提升威严,对周勃不苟言笑。

周勃因此怨恨袁盎,私下言道:我与你兄袁哙交厚,子却在朝廷毁谤于我,何也!

袁盎只拱手一揖,便即转身离去,对此质问置之不理。

其后周勃罢相,回到封地,便有人落井下石,上书告其谋反。周勃因此复被召回长安,投系狱中。朝中王公大臣都不敢言,只有袁盎屡次上书,申明周勃无罪。

周勃出狱之后,感念袁盎仗义出力,与其结为挚友。

文帝三年,淮南王刘长自封国入朝觐见,为报私仇,擅自杀死辟阳侯审食其。

袁盎闻此,便又上书,对文帝直言进谏:诸侯王恃其特权,太过骄横霸道,若皆如淮南王一般,此后必定祸患不断。陛下可适当削减诸王侯封地,以备来日不虞。

文帝不听,淮南王刘长愈加蛮横。棘蒲侯柴武世子意图谋反,事发被诛,供状中牵连到淮南王。文帝览状大怒,诏命罢去淮南王爵位,贬为庶民,流放蜀地,以囚车押送。

袁盎急上书劝谏:淮南王向来骄纵,陛下不加限制,以致酿成此祸。今又突予摧折,淮南王为人刚直,如死在途中,则朝野必谓陛下不能容人。背负杀弟恶名,彼时奈何?

文帝正自暴怒,故又不听。

淮南王身系囚车,被一路押解往西,颇受解吏诟辱。行至雍地,果因郁闷得病,非但不肯就医,并且就此绝食,自尽而死。

文帝闻知此事,非常悲伤。望西涕泣不止,废食数日,亦不上朝。

袁盎闻之,乃入见文帝,再次谏道:陛下在为代王之时,太后患病,三年尽心服侍,亲尝汤药。曾参尚感为难之事,陛下行之,孝道超过圣人之徒。诛灭诸吕之后,陛下由代国入京,彼时凶险难料,即使是孟贲、夏育之勇,也不及陛下。群臣共推陛下为帝,陛下推辞五次不就,犹较古贤许由,更多四次。陛下三事,均高于世人。今淮南王自死,与陛下无干,则陛下何须担心名声被毁哉!况陛下贬谪淮南王,本为使其改过自新;乃是护送官员不慎,以致淮南王病死,其罪不在陛下,又何必自责如此!

文帝闻奏大慰,便纳袁盎建议,重新设朝,面见群臣,并封淮南王三子为王。

由是袁盎屡献妙策,天子深加称赞,名声大振。

时有宦官赵同,嫉妒袁盎受到重用,便在文帝面前造谣中伤。袁盎见此,忧愁不已。

袁盎侄子袁种闻知,便劝叔父:何不公开羞辱赵同,以止其毁谤?

忽一日,文帝坐车出行踏春,约袁盎同载,并命赵同在车上服侍。

出离长安未久,袁盎忽然跪在车前,向文帝进言:臣闻能与天子同舆者,都是英雄豪杰。今我汉朝虽乏英雄,但须眉男子不少。陛下君临万方,似不宜令五体不全之人同乘。

文帝闻言大笑,立即让赵同下车,在后跟随步行。

前至霸陵,因见春光无限,天子大悦,遂亲自驾车,欲从西边陡坡飞车而下。

袁盎担心文帝安危,策马随车而行,上前挽住缰绳,颜色更变。

文帝笑问:卿为将军,亦怀惧耶?

袁盎答道:臣闻千金之子,不坐垂常;百金之子,不倚危栏。并无他故,恐生危险也。圣明之主,更不应于危险之中,心存侥幸。今陛下亲驾快车,飞驰奔下峻岭,若马惊车败,陛下纵不自惜,但何对高祖及太后哉?

文帝听罢,笑而止之,放弃飞车下山打算。

此后又携皇后诸妃,并近侍众臣,巡游上林苑。当时慎夫人极受文帝宠幸,在内宫常与窦皇后同席而坐。游罢上林,就坐之时,郎署长布置坐席,慎夫人与皇后依然并肩。

袁盎见此,亲自上前,将慎夫人坐席拉后三尺。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文帝也大为不悦,就命撤席,起驾回宫。袁盎却不肯罢休,上疏劝谏天子。其疏略云:

臣闻尊卑有别,内宫才能和睦。陛下已立皇后,慎夫人不过宠妾,使与主上同席而坐,失却尊卑也。陛下宠爱慎夫人,厚加赏赐可也。若尊卑不分,名为宠爱,实则害之。陛下圣明,岂不知赵王如意之死,及其母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之事乎?

文帝览奏,凛然而惊,转怒为喜,将袁盎之疏转示慎夫人,并说戚夫人当年故事。慎夫人亦由此大悟,私下赐给袁盎五十斤金,以表敬意。

袁盎多次直言劝谏,终受天子近侍及重臣所忌,不能久留京城,被调任为陇西都尉。

到任之后,袁盎对士兵仁爱有加,将士争为效命。不久调任齐相,继而复为吴相。

袁种为叔父送别,暗自嘱道:吴王刘濞骄横欺主已久,常有反心。叔父若要弹劾,吴王必生杀心。叔父每日只管饮酒,只时常规劝吴王,不要谋反可矣,以免受其毒害。

袁盎听而行之,吴王果然厚待袁盎,并未加害。

此后不久,袁盎告老还乡,路遇丞相申屠嘉,下车行礼拜见,申屠嘉只在车上致意。袁盎遂到丞相府拜见,欲问其由。申屠嘉闻说袁盎至府,良久方出接见,态度依然傲慢。

袁盎:请摒退从者,单独相谈。

申屠嘉:卿欲谈公事,请与长史掾吏商议;若是私事,我不受之。

袁盎:公为丞相,自忖与陈平、周勃相比如何?

申屠嘉:固不如也。

袁盎:公自谓不如,某亦以之为然。陈、周共辅高祖,平定天下,更又诛杀诸吕,保全刘氏社稷,功业无双。公为踏弩士出身,其后提升队长,积功至淮阳郡守,并无谋划攻战之功。今一旦贵为丞相,则便轻视国士,却是为何?

申屠嘉:卿乃卸任方国之相,何敢对某无礼如是!

袁盎:当今皇帝陛下,亦是起自代国之君。及为九五之尊,每遇郎官呈奏,无不停车以听,计无不纳;不能纳者置之,人无不赞。此为何哉?以招揽天下贤能之士也。皇上每日闻所未闻,知所不知,日益英智;公为国相,塞天下之口,日益愚昧。以圣君督责愚相,依在下观之,公祸患不远矣!

一席话毕,申屠嘉惊惧离座,再拜请罪:在下粗鄙不智,幸蒙将军教诲。

乃引袁盎进入内室,奉其上坐,以为上宾。

后元七年,汉文帝刘恒在位二十三年,病重不起。六月初一日,托孤于周亚夫、卫绾,叮嘱太子刘启:若有缓急,可用周亚夫为将。

言罢驾崩,享年四十七岁。

周亚夫及卫绾率领群臣,拥立太子刘启为帝,是为汉景帝。先接受百官朝贺,后为先帝治丧,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今西安东郊白鹿原)。

景帝即位,尊生母窦皇后为皇太后,立太子妃薄氏为皇后,以黄老之术治国。

与此同年,长沙王吴著病故,因无子嗣,其国被除,共传五代,国祚四十六年。

汉高祖刘邦当初所封八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张敖、卢绾等七个诸侯王全部消灭,吴氏长沙国独存。至景帝即位,四海再无异姓王国。

与此同年,司马相如进京为官。

镜头闪回,叙述司马相如来历。

司马相如,表字长卿,蜀中成都人氏,自幼便好读书击剑。母亲恐其难养,名曰犬子,以避鬼神之忌。因慕战国时赵相蔺相如为人,自己更名叫作相如。

汉景帝继位之时,司马相如二十三岁,被选为贤良,由此离蜀至朝,担任武骑常侍。

当时梁孝王刘武在京,喜交天下文人。枚乘、邹阳、庄忌等一批著名文士,皆被招进王府,为王府座上之客。司马相如主动登门拜见,刘武得之大喜,携至封地睢阳。

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刘武观而大奇,有高山仰止之感,便将珍藏古琴“绿绮”赠之。琴内镌有铭文:“桐梓合精”。乃是上古名琴,制造工艺之高,世间无二。

闪回结束,复说梁王刘武。

刘武者,汉文帝刘恒次子,窦后所生,汉景帝刘启同母兄弟。文帝二年受封代王,四年改封淮阳王。梁怀王刘揖去世无嗣,文帝便纳陆贾之谏,使刘武继嗣梁王。

汉景帝前元三年,刘武入朝面君。

兄弟相见,设宴欢聚。景帝酒醉,一时兴起许道:朕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弟。

刘武闻此,口内虽然逊辞,心中暗喜。母亲窦太后闻知,也是大为喜悦。

虽是酒后闲话,但所谓君无戏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只因景帝醉后一诺,立刻便由宫中秘闻,迅速传遍朝野诸侯,成为众人皆知。

吴王刘濞闻知此讯,惹起新仇旧恨,拍案怒道:我高祖自斩蛇起义,驱逐暴秦,又与项王激战四年,千辛万苦打下江山,任由旁支子孙轻易许人哉?不杀刘启小儿,誓不为人!

镜头闪回,叙述吴王与景帝恩怨。

景帝刘启为太子时,吴王刘濞遣世子刘贤入京,以为人质。

刘贤因与太子刘启年岁相当,因而时常一起玩耍,喝酒竞射,并下六博之棋为戏。刘贤生性轻佻剽悍,又仗父亲势力,平时骄矜异常。与刘启博弈,常因棋路相争,态度不敬。

这一日二人酒罢弈棋,又起争执。刘启一时怒起,顺手拿起棋盘击打刘贤,不料失手将其打死。汉文帝倒也不以为意,派人将其遗体送回吴国埋葬。

闪回结束。从此刘濞怨恨刘启,誓欲为子报仇。

再次闪回,叙述吴王刘濞来历。

吴王刘濞,乃是汉高祖刘邦次兄刘仲之子,生性豪强,为人勇猛。

淮南王英布叛乱之时,汉高祖亲征平叛。刘濞当时年仅二十,便以骑将身份,跟随三叔刘邦征伐淮南,在蕲县之西一举击破叛军,迫使英布逃亡被杀。

当时荆王刘贾被英布所杀,没有后嗣。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猛壮藩王难以统治,故立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吴地豫章郡产铜,吴王刘濞到任之后,便招致天下众多亡命之徒,盗铸铜钱。另外吴地滨海地区产盐,吴王遂又煮海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获利颇丰。

吴国所铸铜钱,与邓通钱一并流通天下,由是经济富足,实力日渐强大。只因国库丰盈,吴国境内由此不征税赋,军卒民夫而且一律给予佣值。国人由此支持吴王,惟命是从。

世子刘贤被杀,吴王从此称病不朝。

秋季遣使进京朝觐,汉文帝问:吴王何病,不能来朝?

使者答道:只因心伤世子之死,吴王故此称病。请陛下捐弃前嫌,给其改过机会。

汉文帝:准卿之奏。赐给吴王几案手杖,念其年老,许以不再朝觐。

吴王拜受文帝之赐,闻说可以不必朝觐,由此以为朝廷软弱,愈发骄横。

闪回结束。汉景帝刘启即位,许诺梁王刘武可为皇太弟。吴王闻之,怒不可遏。

恰在此时,晁错升任御史大夫,开始谋划削藩。

景帝二年,晁错上《削藩策》,上陈诸侯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

楚王刘戊来朝,晁错上奏:薄太后国丧之时,楚王在其国中宴乐**,请求诛之!

汉景帝下诏:赦免楚王死罪,削减东海郡,以为惩罚。

晁错:赵王刘遂有罪,奏请削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卖爵舞弊,请削其六县。

汉景帝:准卿所奏。

晁错:吴王刘濞,怀其杀子之恨,图谋不轨。经营吴地四十余年,私自铸钱,又煮盐贩卖,还招纳逃犯,谋反之心已显。宜削夺吴国会稽、豫章两郡,以为薄惩。

汉景帝:准卿所奏,即可下诏。

数道削藩圣旨陆续下达,受削诸王皆都大哗,既惧且怒,尤恨御史大夫晁错。

吴王刘濞早怀反意,见削自己两个大郡,不肯奉旨。于是派出使者,与胶西王刘昂相约反汉,事成之后,平分天下而治。

刘昂一说即从,并与齐国诸王相约,共同反汉,响应吴王。

刘濞又派人前往楚、赵、淮南,通谋相约起兵。朝廷正准备元旦庆典,毫无防备。

汉景帝三年正月,新年刚过,春寒未消。

吴王刘濞下达屠杀令:吴国境内,朝廷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尽行诛杀,一个不留!

于是铁骑四出,屠刀挥舞。江南早春,本是一派莺歌燕舞,顿时化作腥风血雨。

闻说吴王起兵,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群起响应,一齐公开反叛。

吴王大喜,于是下达募兵号令,征募国内十四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男子,全部入伍。数日之间,便聚徒众三十余万人。继又派使四出,分别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

七国大军聚集,发布联合檄文,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西向。

镜头特写。只说吴国战旗猎猎,一路西指。

吴王起兵会稽,北上广陵,命置粮仓于淮南东阳,向西渡过淮河,先与楚兵会合;并遣间谍游军,深入肴渑,探听朝廷动向。

当时七国叛军布置,以及进军线路,已经十分明晰。吴楚联军渡淮向西,乃是叛军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临淄,齐王刘将闾据守;赵国则约匈奴精骑,联手犯汉北境。

由于刘濞谋定而动,故此七**队进展顺利,一路势如破竹。

于是烽烟四起,警报纷传,皆入长安。

闻说七国乱起,汉景帝大惊,与晁错商量出兵平叛事宜。

晁错:叛军势大,各路守将必定不敌。为保必胜,臣请留守京师,陛下御驾亲征!

景帝览奏,问于群臣。众议纷纷,久而不决。

晁错屡次上书促战,见天子不下决心,于是大慌,就与下属丞史商议。

晁错:乱势已起,天子不下诏命征伐,此必是朝中有人相阻,我将奈何?

丞史:大人以为何人,阻拦平叛大计者?

晁错:吴王今举七国之兵反叛,若无内应,岂敢孤注一掷?我观满朝文武大臣,只袁盎曾为吴相;入朝之后,又多次收受刘濞恩惠。袁盎必定知其预谋,我欲上书弹劾,如何?

丞史:此时正当上下一心,一致对外。无凭无据,岂可捕风捉影,先自内讧起来?

晁错闻此,也觉证据不足,一时犹豫不决。

未料二人内室密语,却被廊下从吏闻之,立时出府,报与袁盎。

袁盎非常惶恐,连夜求见国舅窦婴,说道:吴王反叛原因,实为世子曾被天子误杀,又不服削藩之故,与微臣有何相干?晁错欲要诬臣,某请面见天子,当庭对状!

窦婴以为言之有理,遂入宫禀告景帝。天子闻此,即命召见二臣,当面对质。

袁盎领旨进宫,发现晁错已经在场,遂跪叩上奏:请求陛下屏退旁人,容臣密奏。

景帝准奏,命晁错暂且退出。

袁盎见无旁人在场,便即献策:吴楚叛乱目的,在于诛杀晁错,并求复其封地。依臣之计,只要陛下舍一晁错,赦免七国谋反之罪,复其故封,则兵不血刃,叛乱自平矣。

景帝:贤卿且退,容朕思之。

袁盎:古语有云,当断不断,必生祸乱。陛下圣明,尚请乾纲独断!

于是大拜四拜,起身出宫,自还己府,暗地运作。景帝此后苦思数日,终命袁盎为太常,命其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以诛晁错为由,与吴王谈和。

袁盎去后未久,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以息七国之乱。

景帝最终批准众臣之奏,诏命腰斩晁错于东市,诛夷三族。又传首七国,诏命罢兵。

事件悬疑:世人皆知,汉景帝聪明睿智,并非昏君,且明知晁错主张削藩,乃是一片忠心为国。因何便就轻易听信众臣谗言,不但下令腰斩忠臣,而且夷其三族?

历史真相:其实此乃帝王之术,舍车保帅之举,并陷七国于不忠不义之地,以保朝廷必胜。当时吴王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天下诸侯不明真情,皆欲进京勤王。汉景帝无由自辩,只有忍痛割爱,杀掉晁错。晁错既死,吴王若继续进兵,就等于承认己是乱臣贼子;但若就此退兵,更是死路一条。牺牲晁错一家,以换取诸侯支持,此为真相。

袁盎奉命出使吴国,说明天子准许诸王所请,必杀晁错,就此劝说吴王罢兵。

吴王自然不肯罢兵,自寻死路。并以深念旧情为由,欲将袁盎留下,命为领军。

袁盎这才知道自己是被天子利用,至此进退两难。因思自己家眷皆在长安,岂敢从叛造反?于是毅然拒绝,坚执不肯。

吴王闻此,立即反目,便派都尉:你领兵五百,将袁盎及其随从,杀之祭旗!

都尉领命,回营召集手下校尉,安排任务:来日五鼓出发,围剿袁盎及其部众。

安排已皆,校尉各散,依令回营准备兵马。

诸校尉之中,却有司马何颙,曾是袁盎从史,并受袁盎活命之恩。因见故主将遭大难,于是知恩图报,还至家中,便定相救之计。

计议已决,乃唤出十名家仆,尽出库中美酒数十坛,装在车上,载往北门。

北门守将闻报,下城迎住,问道:何司马将此美酒,意欲何往?

何颙:奉都尉将令,谓将军等守城辛苦,特命我等部将,赍此美酒,犒赏众军。

北门守将:是四门皆赏,还是独赏北门?

何颙:自是四门皆赏,由末将来犒北门。

北门守将:既是如此,多谢将军。吩咐众军,开坛畅饮!

于是下令搬酒下车,开坛给散众军。

何颙大喜,殷勤相劝,灌醉守城士兵,乘夜割开营帐,救出袁盎,纵其逃出城去。

袁盎得救,率引随从仓惶出逃。出城后摸黑向前,步行二十余里,至天亮之时,遇到梁国骑兵。梁国哨骑拦住,问询来者何人。袁盎由此出示天子符节,向梁军说明身份,借马逃离。由是向西疾驰,三日三夜,回到长安,将出使吴国情况,报告景帝。

汉景帝:晁错已死,七国不肯罢兵,却是为何?

袁盎:此非为必诛晁错,抗拒削藩是也。

君臣正说之间,哨马斥侯入报:吴王刘濞自称东帝,重聚七国大军,将欲西攻洛阳!

汉景帝大怒:黄门宫监,击鼓撞钟,召集众臣,升殿朝议!

于是钟鼓齐鸣,净鞭三响,天子升朝,群臣皆集。

汉景帝下诏:晁错既死,七国之兵不退,是为叛乱谋反,若不以武力镇压,王纲尽堕!赦命太尉周亚夫为南路总帅,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十万南出,抵御吴楚联军!

周亚夫:喏!为臣领旨。

汉景帝:敕令曲周侯郦寄为北路之帅,领兵三万,攻打赵国!

郦寄:喏!为臣领命。

汉景帝:敕令栾布为东路之帅,领兵五万,攻击齐地诸叛!

栾布:喏!为臣遵旨。

汉景帝:敕令大将军窦婴,引三万兵马驻屯荥阳,监视齐、赵动向。

窦婴:喏!为臣遵旨。

安排已毕,四路皆出,两军交锋。

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遭到梁王刘武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棘壁。梁王渐渐不支,遂遣使入京,向朝廷告急。

天子议于诸将,周亚夫上奏:吴楚联军势大,一时难胜。若依臣计,建议用梁王拖住吴、楚主力,寻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此为上策。

景帝回复,诏准其计。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雒阳。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复向周亚夫求援。

周亚夫不理梁王告急,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昌邑,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仍按兵不动。梁王无奈,只得上书给兄长汉景帝,请求援兵。

景帝下诏,命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不为所动。

梁王万般无奈,只得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拼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持。

梁国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军。

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却暗派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断绝叛军粮道。

吴军断粮,士兵陷入饥饿;又正面挑战未果,士气锐减。吴王终于沉不住气,于是冒险出击,夜袭朝廷军营,佯攻东南,实击西北。

周亚夫料敌机先,命在东南虚插旌旗,将主力皆都调至西北,严加守备。

吴兵久而未能攻破,渐至懈怠。

周亚夫见此,乘机引兵出击。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其余或者投降,或者走散。官军获胜,周亚夫乘胜追击,就此大破吴、楚联军。

吴王率麾下数千人乘夜逃走,渡过淮河,逃至丹徒,退守东越,一面派人招集残兵。

汉景帝闻报,立即派出间谍,来见东越王,许以重利,使杀吴王。

东越王接受汉使之命,乃以慰劳军队为名,诱骗吴王出城。

吴王早已断粮,闻说东越王犒军,毫无怀疑,立即引军出城,列阵以待。

东越王亲率五千禁卫到至,纵马上前,口中高呼:吴王何在?想煞孤家矣!

吴王闻听,鼻中发酸,甚为感动,急纵马迎上:小王在此,多谢王兄挂怀。

眼见将要马打对头,东越王忽然催马纵前,同时回手绰起矛戟,探身刺出。可怜吴王刘濞,毫无防备,被一戟刺透前胸,死在马上。

东越王挥令众军齐上,冲击叛军。吴军失其首领,又腹中无食,难以抵抗,就此溃散。楚王刘戊走投无路,长叹一声,就马上抽出宝剑,刎颈自杀而死。东越王遂割吴王及楚王两颗首级,献于汉使,命其还报天子。欲问后事如何,且看下集。(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