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五十七集 光武归天

华夏真相集 第五十七集 光武归天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9 17:52:55 来源:笔趣阁

武陵汉军大营,白幡高挂,满营将士戴孝举哀。

梁松令人持节上前,对门将喝道:驸马都尉梁大人奉旨到此,速令马援出迎听诏!

门将听了,急跑入内。未待片刻,监军宋均率众将出迎,跪拜帝诏,迎请天使入帐。

梁松直入中军宝帐高坐,问道:天子旨意下达,伏波将军因何不来接旨?

宋均答道:驸马不见营门高挂白幡,我等众将身穿孝服?马老将军因患疫疾,不幸于前日夜间仙逝矣!

梁松闻言一怔,暗道:这个老贼,倒善于以死避罪!

只得当众宣读天子催命进军诏旨,又至元帅灵前拈香拜祭;随后便与耿舒勾结,商量怎样捏造马援罪名,以备上奏朝廷。

耿舒:某前日风闻,当初南征交趾之时,马援曾拉回一车珍宝,直载入自己府中,未上交朝廷。若以此为据,说马援曾搜刮满车珍珠文犀,运回府中,尽入私囊,可乎?

梁松:侵吞敌国财物,是为重罪,有何不可?

耿舒:但恐天子不信,奈何?

梁松:马援已死,再无对证。你我皆为皇亲贵胄,诸将谁不听从?可强逼马武、侯昱等诸将同上表章,皆令证明,说马援确曾自交趾运回过一车珍稀之物,则天子岂有不信?

耿舒:此计大妙,即可行之。

二人计议已定,梁松便即写下奏状,由耿舒逼迫马武等诸将签字。马武等惧怕梁、耿二人威势,不敢不从,只得违心,各自签状。

梁松大喜,于是赍持诸将联名奏表还京,上报天子。刘秀见诸将联名上奏,果然信以为实,大为恼怒之下,由是诏命:夺还马援所有官爵,追收新息侯印绶!

镜头闪回,岭南之役战后。

马援因常在岭南领兵作战,便常爱吃薏苡果实,以治疗筋骨风湿,避除邪风瘴气。

当地薏苡果实硕大,疗效显著。马援班师回京之时,就采购满满一车,随军辎重载回京师,准备来年为种,在自家采邑中广为栽种,以为军中良药。

当时满朝文武奉旨出城迎接凯旋大军,见以苫布覆盖大车而入,便以己心度人,认为定是南方珍贵稀有之物,被马援掠夺而来。

当朝权贵皆欲分之,但未料马援皆都运进府中,并无相赠之意。众臣便就此纷纷议论,皆说伏波将军循私自肥,刻薄小气;但因马援当时正受天子宠信,故无人敢于明说而已。

如今马援既死,梁松等便上书提起此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凭空枉捏罪名。

闪回结束,转换至南方战场。

宋均拜受天子催战圣旨,见军士十之七八患病,死去者又占大半,不由大为忧虑。

于是升帐擂鼓,与众将商议:今三军远离京师,元帅且又亡故,天子催命进军,如何能战?我欲暂且假冒皇帝令旨,诏命贼兵投降,诸公以为如何?

众将闻说矫诏招降,俱都拜伏于地,不敢回答。

宋均:兵法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则忠臣在外,只要有利国家安定,并为朝廷解忧,有何不能便宜行事者?诸公勿忧,若因此获罪朝廷,宋某一人承担可也。

众将:唯命是听!

宋均于是利用手中天子符节,假托皇帝令旨,调伏波司马吕种为沅陵县令,命其为使,奉诏进入敌营,告以大汉天子恩信,令降者免死,复为良民。

吕种欲为故主马援立功,欣然领命,引领二百从人,持节便行。

宋均率领军中未曾染病部众,紧随吕种之后,偃旗息鼓而进,皆都埋伏在蛮营四周。

吕种直至敌军营门,高声宣读天子招降诏书,后命随从吹动号角。宋均听到号角之声,传令四周汉军,皆以鼓角相应。

蛮夷诸部首领闻听四周皆是鼓角之声,以为深陷重围之中,不由大为惊恐。由是略作商议,立即联合起来,各引亲兵杀进中军大帐,砍下夷帅相单程首级,然后出营投降。

吕种命人赍持单程首级,还报监军。宋均大喜,于是引众进入敌营,下令当场遣散蛮兵,发遣各归原郡,任命长吏加以管理,五溪之乱遂告平定。

叛乱既平,宋均遂亲写奏疏入京,自劾擅权之罪,然后班师还都。

大军未到京师,天子诏命已至,嘉奖宋均平叛大功,赏赐金帛,升任九江太守;并特许其回乡上坟祭祖。宋均由是名声大噪,此后光武帝每遇疑难,亦多向其询问方略。

镜头转换,九江郡府。

宋均就任九江太守,一日率领役吏出城巡查,见田野中多有栅栏、陷阱,大感不解,便问左右:田野之中,设此何用?

役吏:只因郡中多有老虎出没为患,故此官府常设栅栏、陷阱,以便诱捕。

宋均:虎豹在山,龟鳄在渊。江淮猛兽则如北方鸡犬,并无不同。罪在残吏,张网设陷捕捉,非悯民也。我为父母,必退奸贪,拔忠善,尽去栅阱,免除赋税,则兽患自息。

役吏不敢反驳,喏喏而应。宋均回城,遂命发出布告安民,皆依其言而行。

此后不久便有传言,争说猛虎皆都结伴东渡长江,不复在郡中出现。

及至中元元年,淮左大闹蝗灾,但每至九江边界,就向东西飞散,不入郡境。

这一日,宋均带领吏役巡视九江治下浚遒县,偶登唐山之巅,以观景色。却只见万头攒动,百姓齐聚山顶祭台之前;台上一人作巫师打扮,正在做法。台上正中有个柴堆,一个盛装女子被五花大绑,横卧柴堆之上,正满眼含泪,充满绝望之色。

宋均不解,遂问吏役:此为何典,彼女子因何罪而被绑台上?

吏役回答:彼女子无罪,是欲纵火焚之,以祀山神。

宋均大惊:却为何故?

吏役又答:本县有唐、后二山,相传山神极为灵验,百姓自春至冬祭祀不绝。巫师每年都要为山神娶百姓之女为妻,历任太守都不敢禁。

宋均大怒:此西门豹治邺之故事也。传本府命令,从即日始,凡给山神娶妻,须皆自巫师家中选娶,勿扰百姓。

吏役应诺,唤来县官,将太守之语告之。县官惊悚不已,汗流浃背,连连称罪,命将巫师赶下祭台,释放被缚女子还家。

于是浚遒县中为山神娶妻之事,由此而绝。

镜头转换,京师洛阳。

马援尸体还京,运进府中。家人因不知家主身犯何罪,竟被夺还印绶,由是惶惧不安。遂不敢埋在原定陵寝,只得购买城西几亩薄地,草草埋葬。

临葬之时,所有宾朋故旧都不敢到马家吊唁,葬礼景况十分凄凉。

归葬完毕,马援之妻携诸子及侄儿马严,皆到朝廷请罪。

光武帝怒气不息,拿出梁松奏章示之,马夫人方知原委。辞帝回府之后,马夫人仔细辨析梁松诬告之辞,先后六次上书申诉丈夫冤情,言辞凄切,刘秀皆都不予理会。

时有前任云阳令扶风朱勃,闻说马援灵柩还京,前来马府吊唁,马夫人重孝答谢。

镜头闪回,叙述朱勃来历。

朱勃聪睿异常,意气风发,年十二时便能背诵《诗》、《书》,被乡里誉为神童。

在洛阳求学之时,朱勃常至马府,拜候马援之兄马况,交谈时引经据典,辞言娴雅。

马援当时方始读书,见朱勃之才胜己数倍,往往自愧不如,若有所失。

马况知弟心意,乃置酒与弟马援对酌,并于席间劝慰道:贤弟以为朱勃才能如何?

马援:可谓骐骥之才,小弟自愧不如。

马况:非也。以愚兄观之,朱勃聪明外泄,不足为道。今虽小器速成,智能尽于此耳,卒当从我弟禀学,勿畏之也。

马援闻此,心中块垒稍舒,由是励精图治,专心向学。

此后朱勃年未二十,右扶风郡守闻其盛名,便请其试为渭城县宰。及马援拜为上将军乃至封侯,而朱勃职位尤不过县令而已,果如马况之言。

马援后虽富贵,常待朱勃以旧恩而卑视怠慢,朱勃却对马援愈发亲近。比及听说马援病死军中,灵柩还京,朱勃大恸,于是自扶风老家赶来,亲至马府吊唁。

闪回结束。朱勃上祭已罢,马夫人于灵前还礼,并致谢意。

朱勃:堂堂伏波将军丧礼,因何如此简慢,且无亲友吊丧拜祭?

夫人:先夫虽有大功于国,然遇奸人进谗,诬其贪腐。天子信以为实,命夺官爵印绶,家人皆为待罪之身。满朝公卿故旧惧罪,因此不敢登门。

朱勃闻此,义愤填膺,遂索讨缣帛毛笔,修成一表,诣阙上书。其表略云:

窃见故伏波将军马援,拔自西州,钦慕圣义,间关险难,触冒万死,经营陇、冀,谋如涌泉,势如转规,兵动有功,师进辄克。诛锄先零,飞矢贯胫;出征交趾,与妻子生诀。间复南讨,立陷临乡,师已有业,未竟而死;吏士虽疫,援不独存。夫战或以久而立功,或以速而致败,深入未必为得,不进未必为非,人情岂乐久屯绝地不生归哉!惟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渡江海,触冒害气,僵死军事,名灭爵绝,国土不传,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怨隙并兴,宗亲怖栗,死者不能自列,生者莫为之讼,臣窃伤之!夫明主于用赏,约于用刑,高祖尝与陈平金四万斤以间楚军,不问出入所为,岂复疑以钱谷间哉!愿下公卿,平援功罪,宜绝宜续,以厌海内之望!

刘秀览奏,前思后想,深以为然,怒意稍解。亦感梁松所奏事情蹊跷,便派心腹内臣,前往马府察查所谓马援搜掠敌资,中饱私囊情实。

内臣潜入马府,很快查明当年薏苡实情,并以所余薏苡为证,上报天子。

光武帝不由大悔,立命为伏波将军平反冤案,重以侯爵之礼安葬。虽怒驸马都尉梁松构陷忠臣,但因碍于椒房之亲,又牵连马武、侯昱等功臣宿将,故此含糊掩盖,不了了之。

镜头转换,辽东边塞。

字幕:建武二十五年春正月,辽东郡塞外貊人侵边,战火遍及辽河两岸。

辽东太守祭肜调兵遣将,恩威并用,招抚兼施,只用旬月时间,便将叛军各个击破,余者皆招降之;并出府中财物,遣使安抚结纳鲜卑首领偏何。

偏何感戴祭肜恩典,遂招集外族部落,陆续到至边塞,请求归降汉朝。

祭肜遣使寄书:公等若欲立功汉朝,就应去攻匈奴,斩其单于首级送来,我才信之。

偏何览书,就率所召集部众,西去攻打匈奴。数战之后,斩杀匈奴兵二千余人,皆将首级斩下,献到辽东郡府衙。

祭肜大喜,遂计首级数量,给予重赏。

画外音:自此以后,偏何每年都去攻打匈奴,送来人头,接受赏赐。匈奴势力从此衰落,而汉朝边境不再有敌侵警报,鲜卑、乌桓一同入朝进贡。祭肜为人质朴敦厚,沉着坚毅,用恩惠信义招抚外族,因此边北各族对其既怕又爱,皆愿拼死效力。

辽西郡乌桓部落大人郝旦闻光武帝威名,亦率领部众归附汉朝。

光武帝由此下诏,将乌桓各级首领封为侯、王、君长,共计八十一人,命其率领部族移居塞内,分布于沿边各郡,由诸郡官府供给衣服饭食。

于是乌桓族人便为汉朝边疆警哨,协助击讨匈奴、鲜卑。

时有扶风安陵人司徒掾班彪,字叔皮,上书天子,自陈安边之策。其书略云:

臣闻乌桓人天性轻薄狡黠,喜做强盗,如长久放纵而无人统领,必将再度劫掠汉朝居民。陛下今只派低层官吏主持受降,恐不能控制之。臣虽蔽薄,但食汉禄,不敢不言。依臣之计,应再设置护乌桓校尉,则必将有益于招抚外族,减少朝廷边患。辞不达意,伏惟圣裁。

光武帝览奏,深以为然,乃听从其议,命在上谷宁城重置护乌桓校尉,设立大营、诸官,负责对鲜卑赏赐、接送人质,以及每年双边贸易诸等事务。

镜头转换,北部边塞。

字幕:建武二十六年,光武帝派遣中郎将段彬出塞,授南匈奴单于玺绶,令其入塞居云中郡。此后正式设置使匈奴中郎将,派兵监护之。

南匈奴单于接受汉朝任命,遣子入侍洛阳。

光武帝诏令:凡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上谷、代郡等边北诸郡,前因躲避匈奴骚扰而迁徙内地百姓,皆使回归本土,安居乐业。

时有匈奴奠鞬左贤王与南部五位骨都侯,皆都不肯降附汉朝,于是率领三万余部众叛离南匈奴,自立为单于。其后数方互相攻杀不断,各部头领尽皆陆续死去。

五位骨都侯既死,其子侄率余众三千人欲回归南部,被北部单于追及俘获。

光武帝闻报,下达诏旨,命南单于移居西河美稷,以便汉军就近保护。

北单于闻此,亦遣使到至武威,向汉朝表示臣服,并上表请求和亲。

光武帝召集公卿大臣廷议,众人意见不一。

皇太子刘庄奏道:儿臣以为,南单于新近归附,北单于形势孤单,故求降附,更有和亲之举。我不出兵讨伐北单于,倘若反与交通,则恐南单于会生叛心,北单于也必不会降矣。

刘秀:善哉,我儿此论。

遂檄命武威太守,不许接纳北单于使节。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求乘北匈奴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疲困乏力之机,出兵讨灭之,光武帝下诏不许。

是年越隽太守郑鸿上表:今有益州郡哀牢夷王贤栗等,率族人二千七百七十户,人口一万七千六百五十九人谒见,请求内属,请旨定夺。

光武帝诏复:可封贤栗等为部族君长,每年进贡,岁岁来朝。

北匈奴单于和亲之请被拒,不肯死心,再遣使贡献名马皮裘,更乞和亲,并请音乐,又求率西域诸国胡猷前往洛阳觐见。光武帝览奏,诏命司徒、司空、太尉三府,商议酬答。

司徒掾班彪拟稿上奏,其文略曰:

单于不忘汉恩,追念先祖旧约,欲修和亲,以辅身安国,计议甚高,为单于嘉之!往者匈奴数有乖乱,呼韩邪、郅支自相雠隙,并蒙宣帝垂恩救护,故各遣侍子称藩保塞。其后郅支忿戾,自绝皇泽,而呼韩附亲,忠孝弥著。及汉灭郅支,遂保国传嗣,子孙相继。今南单于携众向南款塞归命,自以呼韩嫡长,次第当立,而侵夺失职,猜疑相背,数请兵将,归扫北庭,策谋纷纭,无所不至。惟念斯言不可独听,又以北单于比年贡献,欲修和亲,故拒而未许,将以成单于忠孝之义。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殊俗百蛮,义无亲疏,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善恶之效,呼韩、郅支是也。今单于欲修和亲,款诚已达,何欲率西域诸国俱来献见;西域国属匈奴与属汉何异!单于数连兵乱,国内虚耗,贡物裁以通礼,何必献马裘!今赍杂缯五百匹,弓污丸一,矢四发,遗单于;又赐献马左骨都侯、右谷蠡王杂缯各四百匹,斩马剑各一。单于前言先帝时所赐呼韩邪竽、瑟、空侯皆败,愿复裁赐。念单于国尚未安,方厉武节,以战攻为务,竽、瑟之用,不如良弓、利剑,故未以赍。朕不爱小物,于单于便宜所欲,遣驿以闻。

光武帝遍览班彪酬答北单于诏书草稿,大为叹赏,诏命悉皆采纳,不易一字。

建武三十年,班彪因病去世,终年仅有五十二岁。

画外音:班彪自建武十二年时被举为司隶茂才,后拜徐县令,以病告免,三公府屡次征辟,皆不应征。乃居家从事著述,专心于史籍之间。自太史公司马迁去世,其后陆续曾有刘向、刘歆、冯商、卫衡、杨确等人,都曾编写过《史记》续篇。班彪遍读之余,认为其多家续作皆都言多鄙俗,不足以继踵其书;而刘歆、扬雄褒美伪新,误后惑众,尤不应使之垂范之后世。因而略论《史记》体例得失,采辑前史遗事,旁贯异闻,亲作《史记后传》,至去世之时,已完成数十篇。虽大业未竟抱憾而终,但有亲子班固继承父业,据此《后传》为基,终撰成煌煌巨著《汉书》。班彪死后有知,实可含笑瞑目矣。

镜头转换,建武三十年春,光武帝离开京师洛阳,车驾东巡。

车驾到至鲁国,群臣上言:陛下即位三十年,中兴汉室,功德巍巍,宜封禅泰山。

光武帝下诏回复:朕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因何事而玷污七十二代之编录!若郡县远遣属吏上寿,盛称虚美之辞,则必处髡刑,令流放边疆屯田。

于是郡臣不敢复言。

冬十一月,胶东刚侯贾复薨逝,终年四十七岁。贾复既死,开国勋臣渐稀。

建武三十一年,陈留郡降落谷雨,许多禾谷随暴雨从天而降。当地百姓惊惧,朝廷诏曰:是因人间帝王圣明,感动玉皇昊天上帝,才将谷子赐惠于百姓也。

建武三十二年二月,光武帝听从群臣奏请,登封泰山之巅,然后禅于梁父山。

四月,光武帝回到洛阳,大赦天下,改元为建武中元元年,命筑明堂以听政,建辟雍以讲学,修灵台以观天象。

刘秀笃信图谶,据此宣扬皇权天授,每以图谶决疑。议郎桓谭上疏,抨击图谶乖离五经正义,不足凭信,光武帝大为不悦。

群臣会议灵台应建何处,刘秀称当据图谶以定。

桓谭竭力反对,光武帝大怒,指责其非圣无法,将欲斩之。桓谭叩头流血,良久得解,贬令出京,前为六安郡丞。光武帝于是宣布图谶天下,将谶纬之书定为功令必读。

至此,举国凡言五经者,皆凭谶纬之说。

光武帝一生勤政,每日早晨主持朝会,午后才散,又屡召卿郎讲说经书,半夜才睡。

皇太子刘庄见父亲辛勤劳苦,寻机劝谏:陛下有禹汤之明,却无黄老养性之福。儿臣望父皇惜身养神,悠游岁月而自求宁静。

光武帝答道: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刘庄闻此,倒身下拜,然后辞出,眼望西方落日,心中怏怏不乐。

画外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戊戌日,光武帝在南宫前殿驾崩,享年六十二岁,在位三十三年。

光武帝驾崩,百官拥立皇太子刘庄,在先帝柩前即皇帝大位,是为汉明帝。

刘庄即位,诏尊皇后阴丽华为皇太后,并命太尉越熹典掌大行皇帝丧事。

画外音:时经王莽之乱未久,旧典不存,皇太子与诸王杂止同席,藩国官属出入宫省,与百僚无别。越熹正色横剑殿阶,扶下诸王以明尊卑;奏遣谒者将护官属分止于他县,诸王并令就邸,唯得朝晡入临哭丧。由是整肃礼仪,严禁门卫,内外肃然。

时有光武帝第九子山阳王刘荆,乃皇太后阴丽华所生,生性惫赖放荡,喜好生事。因不服长兄刘庄即位,临先帝大丧之时哭悼不悲,且命苍头奴仆,诈言大鸿胪郭况名义,写信给故太子东海王刘彊,唆使其造反夺位。

其书略云:殿下当初无罪,而被废去皇太子之位,生母郭后也遭罢黜。刘庄生时乃是庶子,今得位不正,众臣皆都不服。殿下不如趁此回到封国起兵,臣等必为内应,助殿下夺取天子大位。当高祖起兵之时,只是一介亭长;大行皇帝起于白水乡间,兴创大业;况殿下身为陛下长子,原本储君乎?应做秋天寒霜,肃杀万物;休为圈栏之羊,受人宰割也。皇上驾崩,小民尚且为盗,有所图谋,何况大王哉!

刘彊览书,又惊又怕,立命擒拿冒充信使奴仆,将原信封好,上呈明帝刘庄。

明帝聪慧异常,很快查出此书乃是山阳王刘荆所为。因己与刘荆乃是同母胞弟,便将此事秘而不宣,只命刘荆离开京城,移居到河南宫。

刘荆见皇帝并不见罪,不思己过,反以为太后在世,明帝不敢将自己如何处置,由是若无其事,愈加猖獗,加紧预谋夺位。

三月初五丁卯日,汉明帝宣布改元永平,将先父光武帝下葬原陵。

大丧已毕,汉明帝下诏:方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若涉渊水而无舟楫者。夫万乘至重而壮者虑轻,实赖有德左右小子。今有高密侯邓禹,元功之首;东平王刘苍,宽博有谋。其以邓禹为太傅,刘苍为骠骑将军。钦此明诏!

刘苍乃阴太后所生次子,生性谦和雍容,上书恳辞骠骑将军职位。

明帝不许,又诏命于骠骑将军府设置长史,及掾史员四十人,位在三公之上。

刘苍只得就职,并向朝廷上书:臣闻国之所重者,必在于得人;报恩义行,莫大于荐贤。今齐国临淄人吴良字大仪,见任臣府西曹掾。资质敦固,公正廉洁,躬俭安贫,虽老而志节不衰;又治《尚书》,学通师法,经任博士,行为中正表有仪礼。宜备位宿卫,以辅圣政。臣苍荣宠至极,忧思责任深大,私慕公叔举荐家臣同升于朝义气,而惧臧文知贤不进之罪,敢呈愚见,犯冒圣威。故荐入朝,量才酌用。

明帝复诏:荐贤助国,宰相之职也。萧何举韩信,设坛而拜。既骠骑大将军荐举,必是贤良,不复考试,今以吴良为议郎。

吴良得为议郎,由此尽职尽责,常直言不讳。明帝车驾外出,太后幼弟信阳侯阴就干扰禁卫,冲撞銮驾;被车府令徐匡下令钩锁阴就车乘,并将驾车人收监入狱。

阴就反咬一口,将徐匡告上一状,说其以下犯上,擅拘皇亲车驾。明帝即下诏书,谴责徐匡无礼,徐匡难以辩白,只得自缚到卫尉府请罪。

吴良闻此,仗义上书直言道:信阳侯倚仗外戚权势,干犯车驾,不守人臣礼节,是大不敬。徐匡执法守正,反入监狱,臣恐圣化就此荒废也。

明帝览奏,命人调查实情,由此赦免徐匡,将吴良左迁为即丘县长,后迁司徒长史。

画外音:吴良每处理重大议案,总是引经据典,不邀帝宠,也不附合时俗,以求获取时誉。后因事免职,复拜议郎,卒于官任。

字幕:汉永平元年,洛阳汉宫。

画外音:汉光武帝晚年,南北匈奴势衰,西羌诸部纷起。先有烧当部落首领名唤滇良,引本部族军马打败先零,夺取先零羌领地。滇良死后,其子滇吾继位,部落日趋强盛。

镜头闪回。汉建武中元二年秋,滇吾同弟滇岸率领部众入侵陇西郡,在允街打败东汉陇西太守刘盱,于是原为陇西郡守卫边塞羌人皆叛汉朝,复附烧当羌部。

闪回结束,永平元年。

刘盱遣使快马入京,上奏明帝:烧当羌滇吾兄弟势甚猖獗,望乞派兵平复!

明帝刘庄闻报大怒,遂下诏旨:命谒者张鸿为将,率领各郡兵马,讨伐羌人。

张鸿领旨,辞帝出京,率兵西征。双方在允吾县交战,张鸿不善战阵,只一战便被羌兵打败,乃至全军覆没。消息传至京城,满朝哗然。

明帝下诏:派中郎将窦固为监军,捕虏将军马武为大将,率四万兵众,前往讨伐!

冬十一月,马武等击破烧当羌,余部皆都降散。

是岁,南匈奴单于莫病死,弟汗继立,是为伊伐於虑单于。

画外音:永平元年夏五月,高密侯邓禹薨逝,谥号为元;其后不久,好侯耿弇亦薨,谥号曰愍。同时噩耗至京,报说东海王刘彊病重,其势将危。

汉明帝闻报大惊,派遣使者及太医乘驿前往东海视疾,骆驿不绝于途。又诏命沛王刘辅、济南王刘康、淮阳王刘延,皆诣鲁国省疾。

刘彊自知无幸,临终上书朝廷:臣身既夭命,孤弱复为皇太后、陛下忧虑,诚悲诚惭!子息刘政尚在年幼,猥当袭臣之后,但心非所以全利之也,愿除封国,还为东海郡。今天下新罹大忧,惟陛下加供养皇太后,数进御餐。臣彊困劣,言不能尽意,愿并谢诸王,不意永不复相见也!

明帝览书大悲,随太后出幸津门亭,为东海王发哀,使大司空持节护理丧事,赠送皆以殊礼;诏命楚王刘英、赵王刘栩、北海王刘兴,以及京师亲戚宗室皆往参加会葬。

山阳王刘荆闻说东海王已死,异志复生,遂重金聘请星占家,一同谋划;又问相士:人皆说我面似先帝。则先帝三十岁时君临天下,本王今年也三十岁,请问可以起兵否?

相士闻说大惊,口中唯唯道:先帝尊容,小可福薄,不曾亲见。大王乃先帝嫡嗣,自是天皇贵胄,前程无量。至若是否可以起兵,则非我等凡夫俗子可以言之也。

说罢又闲话数语,便以道行浅薄为由脱辞而出,然后立即向郡国官员密报。

郡吏不敢隐瞒,复将此事具折上奏朝廷,请旨定夺。明帝闻而再次不究,只将刘荆改封为广陵王,并裁减其卫队随从而已。

字幕:数年后,刘荆又用巫术诅咒明帝,结果其事又泄。刘荆惧罪,终于自杀。

镜头转换,按下汉宫,复说辽东。

辽东太守祭肜借鸡下蛋,再派鲜卑首领偏何讨伐赤山乌桓部,大败之,斩杀乌桓渠帅。由是塞外震恐,西起武威,东到玄菟,各异族部落都来归附汉朝。

捷报传到洛阳,朝廷大为振奋,明帝诏命褒奖出征将士,盛赞祭肜。

群臣皆谓边疆烽烟战尘既息,宜将屯驻边境军队全部撤走,以节省财赋,明帝准奏。

东平王刘苍趁机上奏:东汉朝中兴三十余年,今四方无虞,宜修礼乐,偃旗息鼓。

天子欣然道:准卿所奏。

刘苍奉旨谢恩,乃与公卿共同议定南北郊祀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向明帝呈报。朝廷允准,自此礼乐便成东汉定制。

永平二年,匈奴单于汗病死,故单于比之子适继立大位,是为适僮尸逐侯鞮单于。

明帝刘庄及公卿列侯祀光武帝于明堂,始服冠冕,衣裳、玉佩以行祭祀之事。

乌桓、岁貊等国使节前至洛阳助祭,单于侍子、骨都侯亦皆陪位。又至辟雍,初行大射礼、养老礼。行养老礼时,以李射为三老,桓荣为五更。

礼毕,引桓荣与众弟子升堂,明帝亲自讲说,诸儒执经问难。

字幕:桓荣,字春卿,齐桓公之后,祖先迁居沛郡龙亢县,到桓荣已有六代。

镜头闪回,叙述桓荣来历。

桓荣少年之时,曾在长安学习《欧阳尚书》,拜九江郡人朱普为师。因家中贫困,常靠佣工为生,精力不倦,十五年不曾归乡,到王莽篡位时才回。

朱普去世,桓荣到九江奔丧,负土为师筑坟,并留下守墓教学,徒众多达数百人。

新莽灭亡,天下大乱,桓荣携经书与学生逃入山谷。

建武十九年,桓荣已六十多岁,终得大司徒府征辟。刘庄被立为太子,光武帝选求通晓经籍宿儒为太子师,遂升桓荣学生豫章人何汤任虎贲中郎将,教授太子《尚书》。

刘秀闻知何汤师从沛国桓荣,即召桓荣讲解《尚书》,听罢大赞;便任桓荣为议郎,赐钱十万,聘入宫中以教太子。因年过花甲方得议郎之职,故此世人皆称其为“迟暮议郎”。

此后每至朝会,光武帝常让桓荣在公卿面前讲解经书,并称赞道:朕得先生何迟!

后逢《欧阳尚书》博士出缺,刘秀欲用桓荣为之,桓荣叩头辞让,反举荐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光武帝道:卿能胜任,不必辞也。

于是遂拜桓荣为博士,彭闳、皋弘任议郎。

刘秀车驾到至太学,适逢诸博士正在讨论经文。

只见桓荣身穿儒服,温良恭敬,宽博有余,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服,不用言词胜人,众儒生皆不及之。刘秀特加赏赐,命诸生雅吹击磬,整日方罢。

桓荣进入庭中,刘秀诏赐众人奇果,诸生皆纳入怀中,惟桓荣举手捧果过顶,施礼拜谢。

刘秀笑谓众生:此是真儒也!

从此桓荣更受敬重,常命宿在太子宫中。五年后,桓荣推荐门生九江人胡宪侍讲,自己只是旁听,每晨进宫应卯而已。

有日桓荣生病,太子刘庄闻说,早晚派中傅问病,并赐珍馐、帷帐、奴婢等。

桓荣:老臣何能,敢蒙太子殿下如此下顾!

刘庄:师道尊严,学生理当奉侍。先生若有三长两短,不必为家室忧。

桓荣闻此,感激涕零。其后病愈,更加勤勉为学。

建武二十八年,光武帝诏命博士张佚为太子太傅,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

桓荣大会诸生,陈列车马印绶道:今蒙陛下所赐,皆稽考古书之力,尔等可不勉励乎?

桓荣认为太子经学已成,上疏陈谢:臣幸得侍帷幄,执经连年,而智学浅短,无以补益万分。今皇太子以聪睿之姿,通明经义,观览古今,储君副主莫能专精博学若此者也。斯诚国家福祐,天下幸甚。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谨使掾臣汜再拜归道。

光武帝将奏疏转呈太子,刘庄乃向老师回复:庄以童蒙,学道九载,而典训不明,无所晓识。夫《五经》广大,圣言幽远,非天下之至精,岂能与于此!况以不才,敢承诲命。昔之先师谢弟子者有矣,上则通达经旨,分明章句,下则去家慕乡,求谢师门。今蒙下列,不敢有辞,愿君慎疾加餐,重爱玉体。

建武三十年,桓荣被任命为太常。

中元二年,明帝刘庄仍尊桓荣以师礼,倍受亲重,又授任桓荣二子为郎。

桓荣年过八十,自谓年迈多病,几次上书请求辞职,明帝皆都不允,反而多加赏赐。

明帝尝坐车到太常府,请桓荣东向而坐,设置几杖,集合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以下百官,及桓荣弟子学生数百人。明帝亲自执业,每次开口必说:大师在此。

讲礼已毕,便将太官供具全部赐给桓荣,其所受恩礼如此。

三雍建成,明帝便授桓荣为五更称号。每举行大射、养老礼毕,就引桓荣及诸弟子升堂,天子亲自执经书讲说。又封桓荣为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桓荣每次生病,明帝就派使者至府慰问,太官及太医沿路络绎不绝。桓荣上疏谢恩,让还爵土。明帝亲自到府问安,入街下车,手捧经书上前,抚摸桓荣之背,流涕不已。又赐床茵、帷帐、刀剑、衣被,好久方才离去。

从此诸侯、将军及士大夫凡来看望桓荣,不敢再乘车直达门口,入堂则都拜倒在床下。

闪回结束。桓荣参加明帝讲经之后,不久病重去世,寿至八十余岁。明帝亲为易服,送葬首阳山之南。赐桓荣子侄二人补四百石官职,都讲生八人补二百石官职。(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