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六十六集 玩笑丧邦

华夏真相集 第六十六集 玩笑丧邦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50:54 来源:笔趣阁

帝都建康,皇宫之中。

刘劭、刘浚叩头出血,不断涕泣求饶。

文帝见二人诚恳悔过,便再次宽宥原谅,训斥一番了事。

二月,禁军密探入宫报告:臣等已侦察清楚,是刘劭及刘浚将严道育私藏在宫中,故此前番使其逃脱。是否出手缉拿,请旨定夺。

文帝闻报,极其痛心,于是暂将严道育之事姑且悬置,决定先行废黜太子,诛杀刘浚。于是召江湛、徐湛之及王僧绰进宫,商议新任太子人选。

经过激烈讨论,文帝欲立建平王刘宏,徐湛之则支持女婿随王刘诞,江湛支持妹夫南平王刘铄。君臣意见相左,久不能决。

王僧绰虑及机密可能泄露,劝文帝速作决定。文帝举棋不定,还至内宫,竟更将此事告诉刘浚生母潘淑妃。

潘淑妃只为爱子心切,便急命人出宫告诉儿子刘浚,令其入宫主动向父皇自承其罪,献出严道育,自可免难。

奈何刘浚不思悔改,急跑入东宫与太子刘劭商议,遂决定发动政变。

二月二十日夜,太子刘劭召萧斌等人入宫,计划起兵之事。次日凌晨,便以讨伐反贼为由,太子与萧斌率领东宫禁军杀进皇宫,并从万春门杀入文帝禁苑。

当晚文帝正与徐湛之讨论太子人选之事,尽将守卫禁军遣出。

刘劭心腹张超之率众举刀入殿,踢开内室之门,上前来砍文帝。刘义隆急举坐凳自卫,被砍掉五指,痛晕在座;张超之复又一刀,捅入宋文帝腹中。

可怜!文帝大叫一声而崩,享年仅有四十七岁。

徐湛之在旁已被吓呆,逃走不迭,同时被叛军杀害。

次日平明,刘浚正在西州,忽见府中舍人朱法瑜奔来告诉:今台内叫唤殿下,某闻宫门皆闭,皆传太子造反,未测祸变所至,殿下宜早为之备。

刘浚早知变故,故作失惊道:公谓今当奈何?

朱法瑜:不如急引部兵,入据石头城,先行自保,再观其变。

刘浚因不知大事是否成功,遂徘徊内室,骚扰未知所为。

将军王庆说道:今宫内有变,未知主上安危,预防之责在于臣子。殿下当投袂赴难,若凭城自守,非臣节也。

刘浚不听,乃从南门而出,径向石头城,部下文武从者千余人。南平王刘铄镇守石头城,兵士亦有千余人,二人合兵一处,固城自守。

俄而刘劭遣张超之驰马而来,召刘浚速速入宫。

刘浚急问张超之:宫变情状若何?

张超之:皇帝陛下已驾崩矣!

刘浚听罢大喜,于是急换戎服,便欲乘马而去。

朱法瑜谏阻:情况不明,殿下实不宜此时入宫。

刘浚不从,上马即行。

出至中门,王庆又谏:太子反逆,殿下岂宜前去?则若不去讨贼,便是附逆。

刘浚喝道:皇太子令我前往,某岂敢不从?敢有复言者斩!

众将不语,此时方知他便是弑帝同谋。

刘浚既入皇宫,见太子刘劭,劝杀荀赤松等朝廷旧臣。

刘劭允诺,又暗嘱部将:你等往杀朝臣之时,亦将潘淑妃杀之,不可令刘浚知晓。

部将领命,急引禁军去了。半晌之后归来,回报大事已就。刘劭便故作悲伤,对刘浚谎称潘淑妃死于乱军。

不料刘浚毫不悲伤,淡淡说道:此亦臣由来所愿,殿下何必介怀。

可怜潘淑妃冒死救子,亲子却悖逆如此,愿其早亡!

其后刘浚接受刘劭指令,复杀叔父江夏王刘义恭十二子,然后拥立刘劭继位为帝。

刘劭即位,便令葬其父文帝刘义隆于长宁陵,上庙号中宗、谥号景帝。又对外宣称刘义隆是被奸臣徐湛之、江湛所杀,传命夷灭三族。

乃大封百官,任命臧质为征虏将军、丹阳尹,以示笼络。

臧质却已得建康家人报信,获知刘劭弑父真相,便急命人驰告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随后亲率五千兵马南下,到荆州与刘义宣会合,劝刘义宣平灭弑君逆贼。

刘义宣当即起兵讨伐刘劭,并遣使前往浔阳,通知江州刺史武陵王刘骏。

刘骏闻讯大哭,命三军挂孝,并于江州发布檄文,宣布起兵讨逆。当时刘骏总领各路兵马,在宗室诸王中极具号召力,因此成为讨逆军首脑,被推为盟主。

刘义宣又命臧质为征北将军,令随刘骏东攻建康。

臧质自负雄才,有意借讨平刘劭机会攫取大权,欣然领命。其认为刘义宣能力平庸,容易挟制,便欲拥戴刘义宣为主,以便自己暗中掌权。

但刘义宣却明确表示拥戴刘骏,不肯为讨逆联军盟主。

臧质只得放弃,转而跟随刘骏东讨。当时臧质之子臧敦、臧敷等皆在建康,听闻其父起兵,纷纷逃出京城,但终被抓回。

刘劭此时仍有笼络臧质之心,只命人将臧敦等各打三十大棍,以示惩戒,并未诛杀。

是年五月,刘骏率讨逆军攻至新亭,并在诸将拥戴下即位称帝,史称宋孝武帝。

孝武帝诏明刘劭弑父大罪,传檄天下,领兵攻打京城。城中官民皆恨刘劭弑君大恶,此时无人肯从刘劭调度,皆欲开城迎接武陵王,更不抵抗。

讨逆军先攻入建康,又总攻台城。

臧质率部自白下城步行直趋广莫门,并由广莫门攻入台城,与薛安都、程天祚等部会师于太极殿,并令军寻找刘劭。

刘浚在讨逆军攻入台城之前,便知大事已去,遂劝刘劭趁江入海,自先以步辇装载珍宝缯帛下船,以待车驾。

当时宫门已破,刘劭不得出宫,逃至后苑,终被孝武帝部将高禽寻至,于井中牵出。

刘劭不顾井水淋漓,先问高禽:卿何敢逼迫天子!

高禽笑道:至尊天子近在新亭,末将只知擒拿弑君之贼,未闻甚么天子。

乃将刘劭押至殿前。臧质见其如此狼狈,不由佯作悲痛恸哭,以表故旧之情。

刘劭怒道:似某弑君杀父之人,为天地所不覆载,丈人何为见哭耳!

臧质于是止哭,因令辨其逆状。刘劭答道:先帝无故枉废我太子之位,某不能甘作狱中之囚,问计于萧斌如何自脱,是萧斌劝我弑父自立也。

臧质点头,喟叹不语。

复说刘劭手下禁军统领张超之,见左右禁兵皆四散不见,皇帝刘劭自去后苑投井,刘浚与刘铄不知去向,便知大事已去,遂急逃走至合殿故基。走至御床,即为乱兵所杀。

众军恨其助恶弑主,遂将其割肠刳心,脔剖其肉,诸将生啖之,又焚其头骨。

臧质令人遍寻内宫,不见传国玉玺,便问刘劭:玉玺何在?

刘劭答道:在严道育处。

臧质命部将前去留台,寻到严道育并王鹦鹉二人,果于其手中取得传国玉玺。

众将大奇,相互谓道:咦!倒是奇怪,传国玉玺何物,竟在一个尼姑手中?

有人答道:此恐不是一般尼姑也。

诸将深以为然,即将严道育、王鹦鹉并玉玺皆献于臧质。

臧质笑道:传国玉玺乃国之重宝,此两个女人**宫帷,祸乱之源,却是无用之物。

遂命牵出宫外,令当街鞭杀,之后于石头城四望山下焚烧其尸,扬灰于滚滚长江。

刘劭尚望臧质顾念旧情,低声求道:公可否网开一面,放我离开京城,远徙他乡?

臧质答道:主上近在新亭,殿下且跟臣去见驾,陛下自有处分。

令将刘劭缚于马上,防送军门。至牙门旗下,见江夏王刘义恭与诸王皆临。

刘义恭见到刘劭,高声诘问:我背逆归顺,有何大罪,竟杀我家十二子?

刘劭答道:是我误听刘浚谗言,枉杀诸弟,此事负与阿父,悔之不及。

刘义恭又问:我诸子乃你同宗兄弟,向未得罪你处。我亦知你平素宽厚,定不为此狠毒绝伦之事。你实话告我,此事是否刘浚为之?

刘劭点头:皇叔一猜便着,果然是他。

正问答之间,江湛妻庾氏乘车至于营门,高骂刘劭:明明是你自己狂悖,摒弃人伦,弑君杀父,奈何将此恶名,加于我夫君头上?

刘劭闻其此问,无语以对。庞秀之在旁亦以恶语相加,讥诮不已。

字幕:庞秀之,河南人,萧斌故吏。刘劭委以游击将军,令掌禁军,以守石头城。

当孝武帝刘骏引军来时,刘劭诸将尚未有降者,唯庞秀之闻风先奔。刘劭闻报大怒,遂命将其子侄皆都诛杀。

刘劭对江湛之妻责问正无言以对,见庞秀之也来责骂讥诮,不由大怒,厉声叫道:汝辈有何脸面,亦跟人云亦云,复何烦尔!

庞秀之恼羞成怒,拔出肋下宝剑,立杀刘劭四子于马前。

然后垂剑沥血,笑谓南平王刘铄:此何有哉!

又复一剑,立斩刘劭于牙门旗下。

孝武帝闻说杀了刘劭,诸事已平,虽然对庞秀之所为不以为然,但念其首降之功,仍复加以恩赏,封为梁州刺史。

庞秀之既得高官重爵,不复念子弟为刘劭所杀者近十人,而至酣燕不废,日与部众畅饮开怀,歌舞佐兴不辍。

御史深以为耻,齐都上疏弹劾,说此人无耻之尤,孝武帝于是下诏,命坐免官。后念其当初之功,又起复为徐州刺史,封太子右卫率。

画外音:似此背主求荣之徒,得遇孝武帝幸矣。若遇魏武曹操,必定杀之!

再说刘浚提前率数十人逃出建康,恰好路遇南平王刘铄,便即合流,向南逃跑。

行至越城,忽然遇到一支兵马横列当途,拦住去路。为首之人,正是皇叔刘义恭。

刘浚心中有鬼,急下马佯问:皇叔,我父文帝被刘劭所弑,亏我跑得快,方逃命至此。未知南中郎刘骏如今何在?

刘义恭答道:不可再作如此称谓,南中郎今已为皇帝陛下矣。

刘浚见其面上并无恨怒之色,于是心存侥幸,又要套个近乎,便自称小名邀宠:今你虎头侄儿来投,得无晚乎?

刘义恭答道:有些恨晚。

刘浚又自撇清而问:刘劭弑父之时,虎头不在宫中,未参与其事,故当不死乎?

刘义恭又答:此事我说了不算,你可随我共诣行阙请罪。

随令从人:请殿下上马而行。

刘浚见叔父态度不恶,心下大定,上马并骑而行,复又问道:皇叔可否与我那陛下哥哥说说,封我一官半职,再为朝廷效力?

刘义恭答道:此事倒未可限量也!

一边说话,右手却暗暗抽出肋下宝刀,用尽全身气力,侧身猛挥。

只听半声惨叫,刘浚一颗硕大头颅离开颈项,向上扶摇而飞,带着漫天血雨,直升十丈之高,方才远远落地——也不知刘义恭究竟用了多大气力。

刘义恭杀了刘浚,驮尸驰回建康,向孝武帝奏道:臣心急诸子大仇,已将刘浚斩首。

孝武帝:皇叔所为合情合理,朕躬不怪。

遂令将刘劭、刘浚尸首一起投于江中,顺流而去。

刘浚三子长文、长仁、长道;及刘劭四子伟之、迪之、彬之、其一尚未取名,并令枭首,悬于大航示众,暴尸于市。刘劭妻殷氏,被赐死于廷尉。

殷氏临死之前,问狱丞江恪:你家若是骨肉互相残害,也枉杀天下无罪人不?

江恪哭笑不得,答道:我妻未受拜皇后,诸儿也不得封王。为后为王,非罪而何?

殷氏叹道:我这皇后,只是权时之计,早晚被废,早就该当让位于王鹦鹉。奈何老天如此不公,不使我让位之后,再被擒拿?

江恪终于忍俊不禁,笑出声来。

刘浚妻褚氏乃丹阳尹褚湛之女,褚湛之南奔时携女同行,早与刘浚离绝,故免于诛戮。刘浚其余子女妾媵,并于狱中赐死。同逆王罗汉等,尽皆伏诛。

既平叛逆,臧质便召集文武百官,拥刘骏升太极殿,继登皇帝大宝。

刘骏即位,改先帝刘义隆庙号为太祖、谥号文帝。与群臣论及此番刘宋宗室相攻,皆因刘劭率先弑父,于是称其为“元凶首恶”,令史官记录于册籍,复命诛杀南平王刘铄。

自此之后,刘宋宗室之中杀戒大开,不复有宁日。

刘骏即皇帝位,改元孝建元年,大赦天下。文武百官各赐爵一等,参加征战者赐爵二等。对年迈及鳏寡孤残不能生存者,每人赐谷五斛。

孝武帝欲立威信于国,即位之初便派大将刘宁北伐,率军进至荥阳一带。

魏荥阳太守郑德玄起兵响应,从此归降南朝。孝武帝命为豫州刺史,驻守寿阳。

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远处国境北边,乃趁朝内政治混乱之机,拥兵自守,不服朝廷调遣,逐渐成为一方诸侯,势力大盛。

孝建元年二月,臧质因功拜为车骑将军、江州刺史,离京赴镇江州,随行船只多达千余艘,所部军队前后绵延上百里。

臧质到任,专擅行事,一切政务不奏朝廷,私自挪用库粮。因数次遭到刘骏责问,由此渐生疑惧之心。为求自保,于是寄书南郡王刘义宣,劝其造反。

刘义宣经营荆州十年,雄踞长江上游,财富兵强。孝武帝刘骏不愿其久居荆州重镇,便下诏将其内调为丞相、扬州刺史,改封南郡王。刘义宣拒绝内调,终得留镇荆州。

臧质趁机密书刘义宣,以“功高震主,鲜有全者”说辞,诱其起兵叛乱。刘义宣与臧质既是表兄弟,又是儿女亲家,因而有所意动,问及近臣。

亲信蔡超、竺超民等望取富贵,欲借臧质威名建立功业,也都怂恿刘义宣起兵。

臧质又命子臧敦亲到江陵鼓动,声称孝武帝刘骏在京中与刘义宣诸女**,已成朝野笑柄。刘义宣大怒,下定决心造反。

乃秘密整顿军队,并致信豫州刺史鲁爽、兖州刺史徐遗宝,约定明年秋季一同举兵。

鲁爽接到刘义宣约期举兵书信,倒是爽快得紧,立即奉命而行,毫不耽搁。

却因酒醉误事,未曾料许“来年”二字,当日便在寿阳举兵叛乱。并命人赶制天子舆服送呈江陵,拥戴刘义宣为天子,并推臧质为丞相。

刘义宣与臧质大为惊愕,但因事已败露,只得仓促起兵。

徐遗宝闻说刘义宣举事,亦于湖陆举兵响应,遣军南攻彭城。一时之间,荆、江、兖、豫四州,同时叛乱。臧质命府佐鲁弘屯兵大雷,并请刘义宣遣军增援。

刘义宣此时箭在弦上,遂亲率十万大军东下江州,并命参军刘谌之前去会合鲁弘。

刘骏闻听四州同叛,大为惊慌,便欲投降让位,竟陵王刘诞极力反对。

孝武帝见有宗室支持,信心复增,于是调派将领,出兵平叛。

即命安北司马夏侯祖权,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沈庆之为将,同时遣抚军将军柳元景屯兵采石,南豫州刺史王玄谟屯于梁山,分兵抵御荆、江与豫、兖两路叛军。

刘义宣进抵浔阳,即命臧质率江州军为前锋,顺江而下,向建康进发。

二月二十六日,王玄谟进据梁山,在江岸筑却月城,陈舟师,据险扼守。

此时殿中将军沈灵赐率船舸百艘,在南陵大破江州军前部;臧质率江州军主力抵达梁山洲,与朝廷官军对峙。

镜头闪回。徐遗宝因被夏侯祖权大败于徐州,被迫弃守湖陆,南奔寿阳投靠鲁爽。

鲁爽率军东进,欲到历阳与臧质会师,结果在小岘被沈庆之擒杀。徐遗宝走至半路闻鲁爽已死,急逃到东海郡,却被当地土人所杀。

闪回结束。鲁、徐二人身死,叛军势力就此大挫。

刘义宣随后进至芜湖,却被刘义恭书信离间,对臧质起疑忌之心。

臧质与刘义宣合兵,因此进言:针对宋廷军力部署,依臣之议,殿下可分兵进攻姑孰、梁山,以牵制柳元景与王玄谟;臣则率水军沿外江直趋石头城,进逼建康,此为上策。

未等刘义宣回答,参军刘谌之却轻扯衣袖,附耳言道:此计不可。臣以为应先集中兵力攻取梁山,再长驱直取建康,是为万全。且臧质与殿下二心,必要提防之。

刘义宣信以为然,遂拒绝臧质建议,命其出兵强攻梁山。

臧质无奈,遂命部将尹周之攻打梁山,陷其梁山西垒,大败守将胡子反、柳叔政,击杀崔勋之,随后欲对东垒发起攻击。

当时刘义宣也已进抵梁山,屯兵西岸,但听信心腹颜乐之进言,担心臧质攻下东垒会抢去所有功劳,便遣刘谌之与臧质同行,列阵于垒南。

王玄谟尽遣精兵出垒迎战,并令薛安都、垣护之、宗越等部,齐出奋击。

两军交锋之际,西南风忽起,猛烈至极。垣护之见之大喜,于是顺风放火,将臧质军中船只全部烧毁。火借风势,很快覆盖江面,蔓延西岸。

刘义宣此时屯兵于西岸,便遭池鱼之殃,营砦被烧毁殆尽,部队奔溃。刘义宣无奈,只引刘谌之等数百余骑冒烟突火而走,意欲逃回江陵。

宗越引军随后追及,一刀将刘谌之斩了,并将刘义宣捕获。

臧质败于梁山前垒,见硬攻不果,遂命庞法引兵进南浦,欲自后面掩击王玄谟。

庞法领命而去,却不料垣护之率领水军早已埋伏等候,一举将庞法击败,俘其大部,此一路军复又烟消云散。

臧质不知庞法已败,引军在城南布阵,专候前后夹攻梁山城垒。

王玄谟此时已闻垣护之得胜,心中大定,乃留老弱残兵守城,自率精兵出击。臧质见城内兵出,于是将兵来迎,亲自搦战王玄谟。

二人马打对头,双枪并举,战未二十个回合,臧质忽听后军大乱,回头看时,却见薛安都自东南杀来,刘季之、宗越自西北阵脚攻入,己军已被宋兵三面夹击。

臧质大惊,急忙办个遮拦,回马便走。

王玄谟挥令三军齐进,乘势攻破臧质军营。臧质逃回浔阳,此时方接到败军来报,荆州兵已经全军覆没,刘谌之被斩,刘义宣被俘。

臧质知道大事已去,遂令烧毁府邸,命宠臣何文敬领兵护送,带姬妾一路逃到西阳。

西阳太守鲁方闻说臧质兵败,当时便起叛心,欺骗何文敬道:刘文宣已被俘送建康,臧质大事去矣。朝廷有诏只诛首恶,不问其余。将军尚欲与臧质同死耶?

何文敬闻说有理,遂弃臧质,独自逃走。

臧质只得改奔武昌,欲投靠妹夫羊冲。但到武昌城外,见城上全换了朝廷旗号,方得知城池已陷,羊冲已经被杀。臧质此时已是无处可逃,只得躲到南湖,采摘莲子充饥。

不久宋军追至,臧质潜入湖中,以莲叶遮挡头部,仅将鼻子露出水面呼吸。

一名军士望见荷叶有异,遂引弓发矢,一箭射中臧质,浮出水面。

众军拥上,割下头颅,臧质遂死,亡年五十五岁。

王玄谟遂写书向朝廷报捷,遣使将臧质传首建康。

孝武帝命将臧质首级用漆封住放于武库,以作后人鉴戒,并将其党羽斩首弃市。刘义宣此时留之无用,亦被孝武帝下令诛杀。

臧质、刘义宣诸子闻说父亲被斩,分别逃到建康、秣陵、湖熟、江宁诸县乡里,各自躲藏起来。

刘义宣叛乱既平,王玄谟因功进为前将军,加都督,封曲江县侯。不久中军司马刘冲之诬陷王玄谟前曾与刘义宣勾结,孝武帝于是以“多取宝货,虚张战簿”为由,罢免王玄谟官职。时谓老将军王玄谟外战必败,内战必胜,于是成为朝野笑谈。

画外音:孝武帝平定刘义宣之乱后,除七弟建平王刘宏谦俭周慎,被其亲重,此外不再信任重用宗室亲王。另自此事之后,刘骏为加强对诸王侯控制,特设典签制度,乃谓诸王或州牧出任地方时,在其身边安插朝廷眼线,掌管机要,代批公文。典签吏级别甚低,但权力极大,担任典签者多是寒人庶士,直接受命于皇帝,以监视诸王及封疆大员,可谓手眼通天。除此之外,另订车服制度二十四条,以贬抑宗王禁军仪仗,不使亲王掌兵超过百人以上。其后不但以典签行事加强对地方宗室亲王监察,大肆限制削弱宗室亲王势力,且改变宋文帝元嘉年间以来宗室轮流出镇荆州、南徐州、南兖州、徐州等重州祖制,另开局面,以其幕府旧属朱修之为荆州刺史。又以檀和之、沈庆之为南兖州刺史,刘延孙为南徐州刺史,垣护之、申坦等为徐州刺史。由此终孝武帝一朝,几乎再无宗室镇边任命。

八月,孝武帝接到典签吏王翼之密报,揭发武昌王谋反情事。孝武帝大怒,诏废武昌王刘浑为庶人,开除宗籍。不几日,复逼迫刘浑自杀,年仅十七岁。

镜头闪回,补说武昌王谋反之事。

字幕:刘浑,字休渊,宋文帝第十子,母为江修仪。

元嘉二十四年,刘浑年九岁,封汝阴王,食邑二千户,为后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北魏南下攻破汝阴郡,便徙为武昌王。

刘浑年龄虽少,但性格凶戾,与常儿大为不同。曾因对左右人发怒,便拔佩刀杀之。

刘劭弑立之时,以刘浑为中书令。宋文帝去世,诸皇子致祭之时,刘浑裸身免冠往散骑营看戏,见通直郎周朗于座中仰卧,便弯弓射之,中其坐枕,以为笑乐。

宋孝武帝即位,授刘浑为征虏将军、南彭城、东海二郡太守,出镇京口。孝建元年,为雍州刺史,监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宁蛮校尉。

刘浑至于镇所,闲来无事,与左右人戏作造反檄文,在文中自称楚王,年号为元光,备置百官,用来玩笑取乐,其后檄文却不焚毁,置于案上。

签事长史王翼之得其手迹,如获重宝,封固送呈孝武帝,以为谋反证据。

闪回结束。孝武帝览奏愠怒,命有司奏免刘浑为庶人,绝其属籍,发往始安郡,并遣员外散骑侍郎戴明宝诘责,逼令自杀,随即葬于襄阳。

画外音:说来可笑!有史以来,因“闹着玩儿”而罢爵丧命宗亲诸王,恐怕只有此公。

宋孝武帝鉴于历代权臣揽政之失,继位后便不欲威柄在人,必亲览庶务,躬亲国政。在位期间积极改新制度,对诸多领域均推行系列改革举措,颇有作为。

为强化皇权,孝武帝诏撤录尚书事职衔,责令尚书郎、尚书令史勤于政事。并以中书舍人戴法兴、巢尚之、徐爰等人处理中枢机要,重用江东寒门沈庆之与伧荒北人柳元景,先后提拔为三公。吴兴沈氏与河东柳氏遂升为南朝高门,开创寒门可以军功升为三公先例。

此后不久,袁粲、颜师伯、颜竣、刘秀之、鲍照、宗越、吴喜、刘胡、武念、卜天生等庶族寒士,薛安都、崔道固、垣护之、柳元怙等晚渡北人,邓琬、沈文秀等江南土著寒士,此后皆得孝武帝陆续提拔重用。

画外音:从此,“寒人掌机要、武夫掌兵权、典签控州镇”成为南朝政治惯例,门阀世族揽政之局,遂成往日尘烟。

为削弱地方势力,孝武帝诏命改置州镇:将扬州分为扬州及东扬州二州,复东晋之后所废置湘州,分统原荆州所统长沙八郡,又分荆、湘、江、豫共八郡置郢州,分荆州郡县充实雍州侨郡县,并废除荆州重兵来源南蛮校尉,将其营户兵力一律迁至建康。荆、扬二州自东晋偏安江左以来,百余年间数次威胁朝廷,经孝武帝政区改革,遂形成荆、雍、郢、扬、东扬五州相互牵制格局,荆、扬对立威胁京城之局自此彻底终结。

孝武帝另分出扬州六郡及南徐州南琅邪郡,设置王畿,高于畿外诸州地位。实行王畿制度与分割监察地方州镇,试图建立以王畿为核心,控御四方之国家形态。

在整顿吏治方面,孝武帝创立御史中丞专道制,提高御史监察地位,加强对吏治整顿。此制后被齐、梁、陈历朝所继承,并被北朝借鉴。又对除边镇以外地方兵权进行限制,诏令刺史守宰无论动民兴军,皆须遵照皇帝手诏施行。同时革除地方下属对封君称臣之制,削弱地方封国诸侯权力。诸侯拥兵割据,分置百官旧习自此便被革除。

经济方面,孝武帝劝课农桑、抑制兼并、赈济穷困、减免赋租、兴修水利、精简机构、开禁江海田塘、限制士族封山占水、禁止皇亲显贵经商逐利,恢复皇帝亲自耕田仪式。诏令开始课征南徐州侨民租,宣告南徐州二十二万侨户免租不籍特权被正式取消。如此不仅增加国家编户,亦兼打击京口一带功勋高门、豪强大族。

孝武帝又推行检籍,将与商人通婚或私下经商士族,一律开除士族资格并黜为将吏,对开除士籍却不肯服役者改用军法处置。撤并雍州各侨州郡县,完成并省雍州所属三郡十六县为一郡,又再省其余侨置十三县。至大明五年,完成雍州土断属籍,又课租清查当年刘裕未行土断之南徐州侨民,至此完成土断制。下诏军户免除军籍成为平民,对正在服刑官奴中老弱病残者全都恢复自由。同时免军户立郡县,使其正式纳入编户齐民。还设立台传机构,加强中央财政,开台传机构、台传御史监察地方财政之先河。

孝武帝关心刑律审讯整顿,首次以皇帝诏令,正式确立死刑复核制度。初置殿门及上合屯兵,创立直阁将军制度。又复置卫尉武官制,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武卫将军、武骑常侍,强化中央禁卫军权,后被南朝各代所延续。

孝建三年,孝武帝因为历城乃军事要地,遂将青州州治由东阳城移并到历城,与冀州并镇,以巩固边防。

镜头转换,按下南宋,再说北魏。

太武帝及太子既死,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侍中薛提等人故未宣布皇帝死讯,先商议嗣君人选为要。

兰延、和疋二人意见一致,谓太子拓跋晃之子拓跋濬年纪尚小,宜立太武帝第三子东平王拓跋翰为帝。

侍中薛提不从,争执道:拓跋濬虽然年幼,但是嫡亲皇孙,不应废黜。今可效南朝,请太后垂帘问政,我等大臣顾命辅佐,奈何别求国君?

兰延等人讨论立储,自以为稳秘,不料皆被黄门内卫听到,报与宗爱,一字不漏。

宗爱闻报大惊,自谓太子拓跋晃死于己手,若使其子为帝,自己岂有命哉!且向与拓跋翰交恶,亦不可立其为君。思来想去,只跟太武帝幼子南安王拓跋余交好,于是复又先下手为强,急差心腹将拓跋余秘密接入后宫;随即假传赫连皇后诏命,召兰延等人入宫。

兰延等人接到皇后懿旨,不疑是宗爱阴谋,全都进宫。

宗爱事先安排三十名宦官在宫中埋伏起来,待兰延等三人入宫,即在殿堂上杀死。复又带人急至兰延府宅,在永巷里杀死拓跋翰。

事情办完,宗爱当即回宫召集群臣,宣布太武帝因酒醉于睡梦中暴崩;并假传遗诏,命拓跋余继立为帝。

百官不明就里,复慑于宗爱淫威,乃拥立拓跋余登立大宝,改年号为永平。

拓跋余继位,立即下诏,任命宗爱为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兼任中秘书,封为冯翊王。其余百官,各升赏有差。

画外音:由此遍观历代史籍,以宦官之身而为丞相者,宗爱可与秦代赵高前后呼应,平分秋色。但宦官封王,却是中国史上首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宗爱自居宰相高位,总管三省政务,负责皇家安全,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乃随意召唤公卿大臣,专权跋扈,朝廷内外无不畏惧,皆谓宗爱必效赵高、阎乐篡权,无不怀忧。

拓跋余虽为皇帝,亦对此深为不安,惟恐宗爱将要作乱,便欲谋划削夺其权。

宗爱闻知异常愤怒,复又设计,先下手为强。永平二年十月初一日,宗爱趁拓跋余祭祀宗庙之机,派小黄门贾周等人趁夜将其杀死。

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闻知拓跋余暴死,此次亦先下手为强,急拥立太武帝嫡孙拓跋濬为帝,并请立太武帝皇后赫连氏为太后,垂帘听政。

赫连氏得以垂帘摄政,毫不手软,临朝当日便急下诏旨,使孙渴侯等引军入宫,动用五刑,诛杀宗爱、贾周等人,并灭其三族。

由此拓跋濬即位,改元兴安,史称魏文成帝。遂追谥父景穆太子拓跋晃为景穆皇帝,母闾氏为恭皇后,尊乳母常氏为保太后。

镜头闪回,补叙文成帝往事。

拓跋濬少时聪敏,深受祖父太武帝宠爱,常随太武帝左右,被称为世嫡皇孙。

皇孙年五岁时,跟随祖父太武帝北巡,恰逢猷帅押解一名奴隶,欲施以刑罚。拓跋濬可怜那个奴隶,遂对猷帅说道:此奴今日遇我,你应将其放掉。

猷帅奉命,遂解除奴隶绑缚。

拓跋焘在旁看到,十分惊奇,对左右侍臣道:此子年龄虽小,却俨然己作天子也。

拓跋濬成年之后,风仪异常,每当朝廷遇有政事,皆参议决定。

闪回结束。文成帝即立,诏命复兴佛教,下令建造云冈石窟。又多次下诏制止鲜卑贵族贪腐,更因此处死大臣不计其数,导致谋权夺位之斗接连不断。

兴安元年十一月,边报传来,陇西屠各王景文反叛。文成帝闻报,诏命统万城镇守将领、南阳王惠寿讨伐平定叛乱。次年二月,司空、京兆王杜元宝谋反被杀;建宁王拓跋崇与子济南王拓跋丽卷入叛乱,皆被文成帝赐死。同年七月,濮阳王闾若文与征西大将军、永昌王拓跋仁谋反;二十五日,文成帝下令在长安赐死拓跋仁,闾若文被杀。

其他大小谋反事件数不胜数,北魏王朝由此始衰。(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