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五十九集 武侯之孙

华夏真相集 第五十九集 武侯之孙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50:54 来源:笔趣阁

建康城外,大雷江面。

刘裕闻说贼军将至,遂令大船相接为城,扎好水寨,自引轻舸尽出,并力拒贼,又拨步骑往屯西岸,预备火具,嘱令贼至乃发;自在舟中亲提幡鼓,督众奋斗。

此时东风大起,晋军虽是逆流而上,但顺风鼓噪而进,甚不吃力。

卢循与徐道覆正引水军顺流逆风而进,闻晋军主动出击,于是大惧,急令水军都督从方江而下,占领西岸。水军领命,将战船皆泊于西岸,摆好挨烧架式以待。

刚刚泊营已毕,忽见下游有晋军千余艘小船顺风而至,瞬间已近水寨。

门军报入中营,卢循遣将出战,但楼船行动不便,尚未驶出营门,对面小船蚁附而至,望着叛军水寨发射火箭。

晋军顺风施射,正如火鸦入林,叛军前营登时烧着,楼船被大火封住,便不得出。只听晋军船上一棒锣响,军士便皆弃了弓箭,点燃小船,纷纷赴水,顺流归于后队大船。

那千艘小船便似千余火炉,直撞进叛军水寨,登时烟焰涨天,一派通红,漫江火发。

刘裕率大船已到,命前驱以强弓硬箭逼住敌军营寨,乘风射贼。

风逐浪摇,把贼船更逼往西岸靠拢。西岸之上晋军正在畜势已待,见敌船尽皆靠岸,于是便将火具抛入贼船,后营诸船亦变成一片火海。

船中不及扑救,多被延烧,烈焰齐红,满江俱赤,叛军被烧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只得争相赴水,未被烧死者复又淹没于滚滚长江水中。

卢循及徐道覆诸将至此纷纷骇乱,勉强争夺小舟上岸,四散狂奔走还浔阳。

刘裕不舍,率得胜之兵随后紧追。卢循及徐道覆立脚不住,复走至豫章,令军士竖立木栅,在左里相拒。刘裕与部将景申随后赶至,复与贼军交锋对阵。

正战之间,忽中军号幡麾杆被大风吹折,落于江中。众将皆以为不详,请令回兵。

刘裕笑道:此乃龙王请持我幡,以召水族神军前来助战也。今番必胜,诸将休疑!

诸军闻言大振,于是破栅而入,叛军崩溃,四散而逃。

卢循不由心胆俱裂,引心腹部将撑单舸鼠窜而逃,顺流出海,逃往番禺老巢。

刘裕见卢循顺流而去,追之不及,于是传令穷寇勿追,并令众兵顺风大叫:卢军肯降者免死,不顺者尽诛!

贼兵见主将已走,复听此言,于是皆弃兵卸甲,各撑船来降。

刘裕即令鸣金收兵,旋师兵屯豫章,出榜安抚百姓,招抚难民回城。

晋帝闻其捷报大喜,遂遣侍中黄门薛仁为使,运送牛酒前来犒军。刘裕令将牛酒分赐将士,给散三军,设酒款待天使,并与诸将贺功。

二月,刘裕收军振师凯旋京师,兵诣建康。

次日早朝,刘裕朝服入宫,参拜安帝,详述平贼事宜,并叙诸将奋勇死战之功。

安帝大悦,遂封刘裕为太尉、中书监、大将军,领扬州牧。

刘裕拜谢受职,领命归其藩镇,以刘穆之为太尉司马,陈郡殷景仁为行军参军。

到至杨州,刘裕升坐府衙,因问司马刘穆之:前参佐孟昶因谏阻我出兵伐燕,闻我获胜惭而自杀,则谁堪以继其任,入我幕府者?

刘穆之:前建威中兵参军谢晦,乃故太宰谢安兄谢据曾孙,胸有大才,可胜此任。

刘裕从之,即命请来,以为参军。后尝讯问囚犯,因刑狱参军有疾,遂以谢晦代之。

谢晦于车中阅览一遍讯牒,催问之下便能得其囚犯口实。时幕府多事,狱中旧案殷积,谢晦只需随问酬辨,曾无违谬。

刘裕由是奇之。且因谢晦美风姿,善言笑,博赡多通,遂被刘裕深加赏爱。

镜头转换,按下朝廷,复说叛军。

当日左里大败,徐道覆与卢循走散,率残兵走还始兴,回顾部下寥寥,只剩一二千人,并且大部残肢断臂,不堪再用。

偏偏晋将军孟怀玉与刘藩分兵,率部独追徐道覆不舍,直抵始兴城下。

徐道覆拚死守城,相持数日,即被攻入。

孟怀玉引军入城,直包围府衙。徐道覆欲逃无路,被晋军团团围住,四面攒击,当场刺死。可叹徐道覆有勇有略,与卢循同志而不同谋,大事不成反遭身死。

卢循引败军将回广州,行至半路,忽有广州守军前来报:刘裕部将孙处令其部下皆穿我军号装,诈称是柒帅韩焰,说主公已攻破建康,命其前来广州取还家眷,因此诸隘守将皆信,未曾提防。则被他穿州过府,直到番禺城下叫开城门,杀守城军吏,便据此城。我等保主公家眷杀出,本欲往建康投奔,不想却在此处遇见。

家眷各入大帐,抱卢循双足痛哭,诉说逃命艰难。

卢循此时只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顿足骂道:叵耐孙处老儿,如此诡诈!目今其孤军以守番禺,民心不附,甚是易攻。你等随我前去,再复京都,与家人团聚可也。

于是整顿残部兵马,鼓勇来攻番禺。

字幕:孙处,字季高,会稽永兴人。

孙处原为北府军将领,随刘裕征战多年,屡立战功。卢循在广州起兵之时,刘裕即密遣孙处率三千人马,经由海上南下袭击番禺,诈计取城,故而得此大功。

卢循痛恨孙处,引众从岭南道路返回,袭击广州。

孙处拒城坚守,抗战二十多天。卢循皆是疲败之兵,又无攻城器具,更兼军中乏粮,于是战败而逃。孙处开城追击,卢循军被杀死者愈万,至此精锐皆失。

孙处率部追至郁林,适逢生病而不能穷追。卢循逃向交州,回顾残部仅有三千余人。于是彷徨无计,不知去向何处。

部将献计:今有九真太守李逊之子李弈、李脱盘踞石碕俚僚之间,何不收为我用?

卢循:其兄弟与我并无交情,缘何能为我用?

部将:李逊被交州刺史杜慧度所杀,其兄弟皆怀切齿深恨,且今各有自己部众,势力非同小可。将军若与相约同攻交州,则其无有不应之理。

卢循大喜,即派献计部将前往石碕俚僚召引李弈,相约同攻交州,为其父报仇。

李弈等人早闻卢循大名,遂带各俚族头人及部众五六千人,前来接受卢循指挥。

卢循军又聚部众近万人,不由信心大增,遂于义熙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晨抵达龙编南津,命三军立即发起进攻,克城之后再行吃饭。

交州刺史杜慧度闻卢循来攻,遂令宗族尽将私产拿出,赏赐部众激励将士;令己弟交趾太守杜慧期、九真太守杜章明统率水步兵,杜慧度亲攀高船,出城至江上与卢循决战。

两军会于江面,杜慧度命水军点燃火箭射敌,步兵则在两岸射击。

一声令下,火箭齐发,卢循舰船皆燃,顷刻间溃不成军,不到一个时辰,复又惨败。可叹卢循命运乖舛,今年犯了火神,故数度被烧,终不免败于祝融!

卢循势力丧败,退至海上,知道不能免死。于是先将妻子儿女十余人毒死,又召集妓妾问道:我今欲自杀,尔等谁愿与我同死?

大半人说道:鼠雀尚还贪生,赴死实是人情所难。

亦有乖巧者明知卢循脾性,承其意道:官家尚死,我等岂欲生乎?愿随大王而去。

卢循冷笑,将不愿随死者全部毒杀,释其愿随死者,自己便投水自尽。

杜慧度引军追至,令众军捞出卢循尸体斩首,并擒其父卢嘏,下令处死。擒获同党录事参军阮静、中兵参军罗农夫、李脱等人,全部斩首,将首级传送京师建康。

朝廷因杜慧度立下大功,遂封其为龙编县侯,食邑一千户。

义熙八年,卢循余党刘敬道向杜慧度投诚,杜慧度纳之,并向广州刺史褚叔度汇报。褚叔度主张将刘敬道处死,杜慧度不听,反而予以录用。

结果不久刘敬道复反,攻破九真郡,杀太守杜章民。

杜慧度快速平息叛乱,褚叔度却向朝廷参奏,主张贬其为奋扬将军。朝廷因其终究平息叛,且亲弟死于王事,遂宽赦之。

义熙七年,孙处因病去世。刘裕表请赠为龙骧将军、南海太守,封侯官县侯,食邑千户。刘道规因功进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加授散骑常侍。

义熙八年闰六月,刘道规病逝任上,年仅四十三岁,追赠侍中、司徒,谥号烈武。

刘道规既死,荆州刺史出缺,朝廷诏命刘毅代之。刘毅与江州刺史庾悦因有旧隙,求兼督江州军政,晋帝诏命许之。

刘毅又请解除庾悦都督之职,使其徙镇豫章,而以其部将赵恢引江州之众屯守浔阳。庾悦府中文武三千部众自此皆入刘毅府中,兵符公文出入皆控于刘毅之手。

庾悦至豫章,忿惧而卒。刘毅刚愎自用,自谓功劳与刘裕相同,见其位在己上,因此怏怏不乐。时奉诏命往荆州赴任,过京口,归家祭祖辞墓。

刘裕闻说刘毅过境,欲亲往见之。

鄱阳太守胡藩进言:臣闻刘毅私蓄壮士,后必叛国。明公此去会他,不如趁机诛之,以免后患。

刘裕不悦:刘毅乃我同乡故交,今为我副,更当用之,何相图耶!

胡藩笑道:明公谓其终能甘为公之下僚耶?夫豁达大度,连百万之众,允天下之望,刘毅固以此服公;至于涉猎记传,清谈吟咏,其自以为乃天下绝伦,不肯为公下也。且其胸襟甚狭,公独不闻因炙鹅旧怨,谗害倾覆诸侯之命乎?

刘裕不答,遂去京口与刘毅相见,款待数日,相别回归本镇。

刘毅亦自去祭祖辞墓,然后前往江陵任所赴职。

刘敬宣闻朝廷命刘毅为荆州刺史,来见刘裕道:荆州重地,位于京师上游,不可轻易付人。今朝廷以刘毅为荆州刺史,诚恐有变,且不利于明公。

刘裕及闻此语,复又想起胡藩之论,心下嘀咕,因问心腹大将刘穆之:刘万寿谓刘毅与某不和,不宜使其往镇江陵,公谓如何?

刘穆之答道:刘毅乃明公同乡,且诏令已出,不可以私憾而伤至公,任之可也。

刘裕闻言称是,于是不改其任。刘敬宣不见动静,又来劝谏。刘裕遂道:既如此,我表奏以卿为南蛮校尉,去守襄阳。刘毅若有异动,卿可速速来报。

刘敬宣应允,于是就任襄阳。因襄阳是在荆州治下,先至荆州来见刘毅,请教方略。

刘毅对其明言道:某欲兴五霸之业,欲屈卿以为长史,公岂有见辅之意否?

刘敬宣虚言答道:但有驱使,无不奉命。

遂出屯襄阳,派出信使,以刘毅之语书告刘裕。刘裕由是大惊,暗防此后之乱。

刘毅性格刚愎自用,自以为当年勤王举义,功劳与刘裕相等,为此骄矜自负。见刘裕每对自己容让顺从,更滋狂傲,常对部将道:某甚憾未遇刘邦、项羽,跟其二人争夺中原!

诸将闻此,只唯唯喏喏而已,岂敢复有异言。

刘毅既把持荆州,便请兼管交、广二州,刘裕允之。又奏请任命郗僧施为南蛮校尉马,毛之为南郡太守,刘裕又应允,改派刘穆之代郗僧施为丹阳尹。

谢安之孙谢澹见从弟谢混与刘毅情密,经常为此担忧,逐渐与其疏远。并对弟谢璞及侄谢瞻道:某观以谢混性情,将来定会家破人亡。

刘毅既掌三州军政,意欲谋反,便与一众心腹诸将商议,如何行止。

部将田岂直言进谏:明公既得荆州,宜静守以待天时。刘裕便如当年曹孟德,挟天子而令诸侯,出师征伐兵出有名,故能常胜。将军若发兵入朝,谁肯相应?为今之计,不如待刘裕再次远伐,我乘其虚以入建康,胁天子亲自作诏,书其罪以兵讨之,则兵权尽归将军,方保胜券在握。将军若不听我,则祸族必在眼前,诚请三思而后行之。

刘毅大怒,未及以对。

偏将王昱出班叫道:将军今兴天下大计,田岂竟出不利之语,罪不容诛。请将军斩之,后发大兵,某愿自请为先锋。

刘毅深然其论,令将田岂斩首示众。

因田岂素有众望,诸将皆为其求情告免,并道:临战前先斩大将,于军不利也。

刘毅命将田岂扭枷送监,愤恨道:待某破了刘裕,回来时再明正你罪,使众人心服。

言罢,便要点兵出征。

王昱复进言道:明公不可如此草率起兵,需先结内应,复交外援,万事俱备,方可兴大事者。丹阳尹郗僧施与将军乃系旧交,将军可作表奏请天子,荐其为南蛮校尉;然后再以书密令僧施,使其为我内应。将军便可效当年吕蒙取荆州之计,宣称诈病,使令弟刘藩去托尚书仆射谢混,表奏其为兖州刺史,说明公病重,以为荆州北藩副贰。待令弟受职,领兖州之兵前来,方可兴兵杀入建康,则刘裕可擒,大功成矣。

刘毅大悦:此计甚妙,不弱于武侯之策。

即时作书,遣使去见天子,荐郗僧施为南蛮校尉;又使弟刘藩自去请托尚书仆射谢混,请其代为表奏朝廷,求为兖州刺史。刘藩等二人受计而行,各去行事。

这日刘裕大会文武于讲武堂,与众官会饮,因连饮十数杯,不觉有些沉醉。

忽有人前来报说:荆州刺史刘毅侵疾不起,表奏郗僧施为南蛮校尉,使其弟刘藩为兖州刺史,朝廷令某报来。

刘裕听罢,直惊得满腹酒意皆作冷汗出了,将手中酒杯落地,打个粉碎,失色言道:孤不听胡藩及刘万寿之言,果有今日之误!

参军王镇恶问道:主公向在万军之中,矢石交替之际,亦未尝心动,今闻刘毅在荆州病重疾甚,表请其弟为兖州刺史,何至于失惊如此?

刘裕:刘毅与某同乡,又是同时而起,乃人中豪杰。因其平生未曾得志,故心怀不满,欲与孤相争高下,只是未得其便。今某以荆州错授予彼,则其谓困龙入于大海,必欲借波翻浪也!今假借病重,使其弟求为兖州刺史,又荐郗僧施为南蛮校尉,乃欲使二人分我军权以谋反,其意明矣。孤既闻此,安有不动声色者!

王镇恶:不妨事。明公可修书许之,只说天子病重未曾设朝,使彼不及生变。然后可暗使末将引五千精兵往擒谢混与刘藩,尽皆族杀,绝其内外之应。明公再选日点兵,亲去荆州以讨刘毅可也。

刘裕听罢大喜,抚掌说道:我谓卿乃一介武夫,不意竟是子房辈耳。

字幕:王镇恶,北海郡剧县人,前秦丞相王猛之孙,河东太守王休之子。

镜头闪回,补叙王镇恶来历。

王镇恶生于宁康元年五月初五。按其祖籍山东青州习俗,五月初五端午日诸恶鬼出于地狱不吉,家人便欲将其送给别人家养活,以免对本族有害。

祖父王猛观其相貌,很是惊奇,说道:此子相貌非常,尔等切勿以等闲视之。

王休:既是如此,但此子生于恶月恶日,后必妨害家人,奈何?

王猛:昔孟尝君亦在恶月出生,而为齐国宰相,富贵终生,且享盛名于世。此子亦将使我家门兴旺,彼自能镇恶,何必送与别人他养?我与其起名叫作王镇恶,不令送人。

只因祖父此一席话,王镇恶得以留存王家。十三岁时,前秦瓦解,关中扰乱。当时祖父已死,王镇恶流寓在外,寄食于渑池李方家中,受其厚待。

王镇恶异常感激,说道:某若遇英雄君主,得万户侯,定厚报公。

李方:公乃丞相之孙,人材出众,何愁不得富贵?到时聘我为本县长令,则足矣。

及前秦灭亡,王镇恶随叔父王曜归降晋朝,客居荆州。闲日苦读诸子兵书,喜论军国大事,骑射非其特长,但善断国家兴亡。

刘裕表请攻打南燕之时,因缺参军,有人推荐王镇恶,时为天门郡临澧县令。刘裕召见王镇恶,与其交谈后甚为惊异,引为知己,遂留同宿,作彻夜长谈。

次日升帐,刘裕对僚属说道:王镇恶乃武侯王猛之孙,才识不凡,正所谓将门有将也。

时人大奇,便谓王镇恶为将门之将。

刘裕即以王镇恶为青州治中从事史,行参中军太尉军事,署前部功曹。后屡战有功,封博陆县五等子爵。后刘裕相继平南燕、破卢循,王镇恶随军征战,咸有军功。

闪回结束,书归正本。

刘裕即纳王镇恶所献之策,借以皇帝诏书陈列刘毅反叛之罪,并刘藩与谢混共谋不轨,令王镇恶引五千兵前往擒之,不必擒回,皆令自杀。

王镇恶领命,引兵来至江州。

刘藩与谢混正在堂上共饮,丝毫不知杀头之祸已临,亦不设防备。被王镇恶引卫队直入大堂,宣示皇帝诏书,令二人自杀。

刘、谢不从,尚欲唤人抵抗,部众早被五千精锐禁军悉数缴除武器,动弹不得。

二人无奈,长叹一声道:无能刘毅,尚不服刘公,今观相差不可以里道计矣!

便讨毒酒,饮而自尽。王镇恶斩其二人首级,引军回见刘裕。

刘裕见二人伏诛,即率诸军自建康出发,来伐荆州。

王镇恶复请战道:明公若要对付西楚之军,请拨我百只大船以做前驱。明公随后缓进,某不得江陵之时,公再引大军亲战可也。

刘裕壮之,遂配与战船百艘令其先行,自为合后。留诸葛长民监守府中诸事,使刘穆之辅之;调拨诸路军马粮秣,缓缓征进。

大军前至姑孰,又使龙骧将军蒯恩率百船前去会合王镇恶,升任王镇恶为振武将军。

王镇恶昼夜兼程,溯流而上,距江陵五十里扎住,请龙骧将军蒯恩密议,定计而行。

蒯恩大喜,令部下军士皆换成刘藩旗号,率引百条小舟扬帆而上,伪称是刘藩奉诏前来就职,报与刘毅。刘毅信以为真,遂使大将朱显之前往迎接。

王镇恶抵达豫章口,弃船上岸,步行进军,命每条大船上只留三五十个水军。

因密令所留水军:尔等预计我将至城下之时,可大举进发,并扬声“大军速行”,以惑敌军;然后分一半人去烧江津战船,再鼓噪徐进,以接应我等上船。

众军虽然不明其意,亦皆应诺而行。

蒯恩率军在前,王镇恶紧随其后,令在岸上每对一船竖旗六面,旗下放置一鼓,各留三个军士,告曰:尔等估计我将到城下便戒严,擂鼓摇旗,令敌军谓后面还有大军之状。

安排妥当,率军直指江陵城。又对前军说道:若有问者,但云是刘兖州兵至。

众军从命而行。沿途津戍及百姓听说刘藩来至,均未怀疑。

蒯恩率军前行,离城不到五六里时,遇上刘毅部将朱显之带十数骑兵出江津来迎。

朱显之迎着来军,见虽是刘藩旗号,但不见其本人,于是问道:尔等何人,敢私入军事讯地!刘兖州何在?

士兵依照王镇恶所教回答:我等乃先头部队,刘兖州在后面中军,距此约有五里。

朱显之大疑喝道:前军止住!休往前行,待某去见刘藩将军。

遂驰马来至后军,不见刘籓;却见军队严甲整兵,不由心中愈疑。

正在这时,忽然望见江津水寨大营船舰被烧,烟火冲天,鼓声甚盛。又闻江中有数百人齐声喝道:大军速进!

遥望江心,见有无数大船溯流而上,岸上旌旗摇动,鼓声大举。

朱显之见此,便知来者不是刘藩,便急驰入城回报刘毅,并急令诸军关闭各城门。

此时蒯恩已率前锋突进江陵城,后续士兵也攀城而入。由于城门未及关闭,故顺利打开江陵大城东门。其时大城共有八支刘毅军队,已经做好戒备。

蒯恩进入东门,折回向北而击射堂,复攻金城东门。王镇恶此时亦入大城东门,便率本部近万军士,将五千军直击金城西门,分军五千攻金城南门。

金城者,乃大城之内城也。

刘毅金城内东从旧将有六队千余人,西将直吏快手有二千余人。于是两军混战,从巳时直战至申时,西边直吏快手军皆已退散或归降。

王镇恶入城,令军士趁风放火,焚烧大城南、东二门。又遣人送诏书及赦文与刘毅,令其罢兵投降。

刘毅焚其诏文不视,与司马毛惰之等督促士卒力战。金城中士兵不信刘裕亲自到来,俱各固守内城,抵死不降。

王镇恶军中有江陵人王桓,率十余人奋勇向前,个个以一敌十。申时左右,王桓在金城东门北三十步墙上凿洞而入。王镇恶挥军紧随其后相继而入,与刘毅军短兵相接。

刘毅部下士兵大都是北府军旧人,与王镇恶所领之军皆为父兄子弟,或中表亲戚。王镇恶便令士兵一边进击,一边大声呼道:太尉刘裕将军亲提三十万大军,战船五千只,自后即刻便至。尔等皆太尉旧部之兵,何必抗拒朝廷,自取灭门之罪?

刘毅部众得知是刘裕亲自率兵而来,各无斗志,于是溃散逃走。

一更时分,前阵散溃,刘毅帐前勇将赵蔡阵亡。但刘毅亲兵仍闭东、西二门抵抗。王镇恶恐其作困兽之斗,徒增士兵伤亡,遂令网开南门一面。

刘毅恐其南门有埋伏,于三更时率三百余人由北门突围。因事发突然,当时座骑还在城外,于是便使朱显之去其子刘肃民处取马。

刘肃民闻说讨马,却不愿给。朱显之怒道:敌人要取你父性命,公子却吝惜一匹战马,是欲自逃耶!你父若死,公子能逃走何处?

于是夺过刘肃民战马而归,交给刘毅乘骑,保其出于内城。

不料刘毅刚出北门,便遇见王镇恶军马拥入,突围不成。刘毅遂拨转马头,又驰至蒯恩军攻防之处突围。

蒯恩部兵作战一天,疲惫不堪,遂被刘毅从大城东门逃出,单人独骑投奔牛牧佛寺。

当初刘毅率兵围攻江陵,桓蔚战败之时,也是投奔到牛牧佛寺,寺僧释昌将桓蔚藏之;刘毅因在寺中搜出桓蔚,便以窝藏要犯之罪将释昌和尚杀死。

及至今日刘毅也逃到此地,寺僧认得,急关庙门拒之道:昔日亡师收容桓蔚,被刘将军所杀,今日实不敢收容外人也。

刘毅叹道:为法自弊,居然如此!我今为商鞅第二,死固当然。

叹罢,遂在庙外树上自缢而死。

次日寺僧开门,见到刘毅早已凉透,遂将其尸体至晋军大营。王镇恶便令斩首,其子侄也被擒获,皆令诛杀。

当此一战,王镇恶身先士卒,驰战攻门,身中五箭,手中大槊亦被射中折断。

直到江陵平定二十日后,刘裕方率大军到达。王镇恶引众将迎刘裕入城,献上刘毅及其子侄首级。

刘裕搜检刘毅部将,命诛杀郗僧施,赦毛修之等胁从;又晓谕诸军安抚城中百姓,令收刘毅之尸,归葬郊外。刘裕亲往其墓吊祭,再拜痛哭,哀恸愈恒。

诸将皆劝:刘毅造逆,自取其咎,将军何自苦如此!

刘裕顾谓众人:我回思昔日与刘毅共起义军,诛桓玄复晋室,同讨南燕逆王慕容超,共破卢循之叛,其功不下于孤。谁料其今日不听诸友之劝,非欲谋反,谁能救之!今思世事无常,人生恒变,故此恸心流涕,而不能止也。

诸将闻之,俱各潸然泪下,回思与刘毅并肩作战之时,犹如昨日情景,于是皆谓:刘毅是欲与刘裕相较,谋反并非本意,是死于不甘于刘裕之下、自己心胸狭窄之故耳。

刘裕由是还军,王镇恶因此战之功,被封为汉寿县五等子爵,食邑五百户。

刘毅既亡,辅国将军诸葛黎民劝说其兄诸葛长民道:今观刘毅之死,亦我诸葛氏将来下场。兄掌京畿,应趁刘裕未归,抢先动手。

诸葛长民叹道:人贫思贵,富贵之后则必危。今某欲为丹徒黎庶,不可得也!

于是寄书冀州刺史刘敬宣:刘毅狠毒暴戾,专横任性,自寻灭亡。今叛者皆灭,则可享天下太平也;若有富贵,愿与明公共享。

刘敬宣知其心怀异志,于是回书:某自义熙初年以来,忝任三州刺史,七郡太守,常恐福去祸降,故思避其太盈,宁可吃亏受损。公所谓富贵之意,恕某实在不敢承当。

回书已罢,且将诸葛长民来书送给刘裕。

刘裕见书说道:刘敬宣仍不辜负我也。

刘裕既平刘毅之乱,并杀郗僧施,遂吞并豫、江二州。鉴于江、荆二州凋敝残破,于是下令减免税役,并推广全国,对未作军用各州郡县屯田、池塘、边塞之税,一律免除。对于因战争被征发奴隶,也一律放还。

其时因西蜀谯纵占据益州,不服朝廷王化,刘裕即平江陵,便欲发兵讨之,于是问计于群僚,谁可领兵西进。

王镇恶进言道:末将推举一人,乃是沛县人朱龄石,字伯儿,曾与明公一同举义,共讨桓玄,攻克京师,现为西伯太守。此人武干谋略,若使为将,必能克蜀,并擒谯纵以归。

话犹未了,部将檀道济急出言道:朱龄石英名不著,亦无战功,必非谯纵敌手,益州定不能克,若至败师辱国,悔之不及。明公可别遣他将领兵前去,勿谓儿戏。

刘裕笑道:昔有东吴陆逊,今有我朝谢玄,皆未尝经历战阵,而能破敌百万之众。况朱龄石常随我领兵,孤素知其才能。镇恶之荐甚妥,今可用之,诸公勿忧。

于是遣人传檄,令召朱龄石火速入京。

朱龄石奉命进京,不拜天子,先来见太尉。

刘裕问道:我欲伐西蜀不臣,镇恶公荐卿有文武之才,若为主将西征,卿谓如何?

朱龄石答:臣重蒙拔擢,幸至西伯之守,常思报效明公,而无其径以入。今明公欲令西狩,臣何敢辞命!愿受大将军神策,仰仗主公虎威以行,则如主公亲自引兵前往。

刘裕大悦,当场书写行军作战之计,封入锦囊,递与朱龄石:刘敬宣往年兵出黄虎,无功而回,朝臣皆怨。贼若闻卿引兵再至,必使重兵把守涪城,阻绝内道,极备黄虎。卿宜出其不意,从外水进军径取成都,使疑兵出于内水,此乃制敌奇计也。锦囊中之书,待卿军至白帝城时,方可开视,依计而行可也。

朱龄石感激涕零,再拜言道:明公今番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此是以现成大功赐予末将。再如不胜,必不生还归见明公。

刘裕遂合兵符,超擢朱龄石为益州刺史,命率臧熹、蒯恩、刘钟、朱林等猛将十员、精兵十五万,前往平定益州。

朱龄石接了锦囊兵符,率众即日祭旗出师,溯流向上西行。

刘裕其后亲引大兵而出,屯于夷陵。

朱龄石大兵起行,紧守刘裕之嘱,故此诸将皆都不知进军路线。谯蜀虽然自荆州至巴郡遍布细作,亦无从察知晋将图谋。

大军行至白帝城,朱龄石聚集大小将领,拆视锦囊密计。

观之大喜,遂传将令:奉太尉亲命,兹令大军一律经外水攻向成都,臧熹、朱林在中水攻取广汉,朱石超率老弱搭乘十艘高舰,由内水兵向黄虎。各依计而行,违者定斩不饶。

诸将欣然接令,各带部兵而往。朱龄石亲率大军,自外水兼程而进,来攻成都。

谯纵闻说晋军来伐,于是点兵派将,谓大将谯道福:刘裕不使王镇恶、檀道济等宿将为帅,却使末将朱龄石为首。刘敬宣尚败于黄虎,量以朱龄石之能,能胜我乎?晋军往年自外水不能出黄虎,今番必自内水前来。公可以重兵屯于涪城,以阻内水要道。我再别遣秦州刺史侯晖,以仆射谯诜为参谋,领兵一万五千屯于彭模,依水两岸筑垒防御,必胜晋军。

谯道福躬身接令:主公神机妙算,无人能及也。

随即领命,与侯晖、谯先分别率众而去。

朱龄石与谯蜀主力大军背道而行,径率大军出于黄虎,前至广模,距成都二百里扎住兵马。派出细作往前侦探军情,不一时还报:彭模有蜀将侯晖夹岸筑城以拒。

朱龄石大惊,便问部将刘钟:蜀贼严其险固以守,强攻未必可拔。不如屯兵养锐,待其有隙攻之,若何?

刘钟答道:不然。前我扬言欲进内水,谯道福便不敢舍其涪城来救;今我大军猝至,侯晖等所以阻兵守险不战,乃望风破胆矣。我因初来势锐而攻之,必能克其新筑之城;若缓兵相守,则涪城援军一旦来至,我求战不能,军粮不敷,必皆为其所虏。宜急攻之。

朱龄石深以为然,令攻彭模江北新城。果然一战而克,执斩侯晖,南城闻风惊溃。

于是晋军诸将乘胜舍舟登岸,四面围住成都。谯纵闻报晋军兵临城下,见城中再无兵可守,遂带领亲军家眷弃城而走,往涪城来投谯道福。

蜀国尚书令马耽留成都不走,自率家人封锁府库,以待晋军入城。

朱龄石引军进入成都,诛杀谯纵宗亲百余人,余皆不问,使其各复旧业。

马耽前来相见,并交付成都府库锁钥。朱龄石受其锁钥,并命部将押送马耽至越隽。

马耽叹道:不送我归于京师建康,却送越隽,是欲于半路杀我灭口,必不可免也。若是如此,又何必背井离乡,作异乡之鬼!

于是回府盥洗,服毒而卧身亡,宗族之人收其尸而葬之。

谯纵弃城而走,至其先人陵墓,下车拜祭。

其女扯父衣襟泣道:成都已失,既不免死,何不死于先人之墓?亦可有葬身之地。

谯纵不从女儿之谏,复又上车,直往涪城而来。

谯道福惧纳谯纵之后,必引晋军来攻,遂不令开门。谯纵走投无路,至此悔不听女儿之言,遂到山中找到一棵歪脖古树,量其高度恰好,自缢身死。

巴西人王志割其首级,来成都献于晋军主帅。

涪城诸将闻听主公谯纵首级已入成都,再无战志,皆弃谯道福逃散。谯道福见诸将皆散,知道涪城亦自难守,于是弃城而走,只率数十骑逃往獠族之地。(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