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五十一集 参合陂下

华夏真相集 第五十一集 参合陂下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50:54 来源:笔趣阁

晋宫大内,奇案纷呈。

晋孝武帝司马曜即被张贵人因妒杀死,皇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晋安帝。谥号其父为孝武皇帝,庙号烈宗,与孝武定皇后王法慧共葬于隆平陵。

史说晋安帝天生智力残疾,甚于晋惠帝司马衷,自然也不会追究父皇之死。

画外音:后有史家怀疑孝武帝酒后戏言,而被张贵人所弑之说不实,乃系真凶所散布谣言,但被宫人弑杀应属无疑。从而暗示孝武帝之死,极可能是司马道子父子一手策划。

时有南郡公桓玄,字敬道,小字灵宝,乃大司马桓温之子,自负才能,常以雄豪自处,朝廷因其父之故见疑而不重用,年二十三岁,始拜洗马末职。

尝往拜访琅琊王司马道子,值其酣醉,对桓玄喝道:你父晚年欲作逆贼,究系为何?

桓玄伏地流汗不起,谢罪辞出,自此,切齿痛恨司马道子,每欲除之。其后出补义兴太守,自谓郁郁不得己志,每临其父桓温灵牌长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

于是弃官而去,归于封国南郡,待时而起。

桓玄辞官归国,居住南郡治所江陵,复遭荆州刺史王忱处处压制。

王忱病死,殷仲堪继任荆州,对桓玄十分敬惮,不敢等闲视之。欲借桓氏家族威望独霸荆州,因而折节与桓玄深交。而桓玄打算借助其军力以谋大业,亦自取悦于殷仲堪。

二人自此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晋安帝隆安元年。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乱政,倚仗会稽王司马道子势力,图谋削弱各方镇。

桓玄遂劝殷仲堪道:王国宝乱政,此其豪杰勤王、建立不世奇功之时,明主岂有意乎?

殷仲堪:有道是单丝不成线,只恐我单凭荆州,力不能及。

桓玄不慌不忙,自怀中取出一封书信,置于案上:王恭举其青、兖二州之力,复加使君荆襄七郡,尚不足以讨伐王国宝乎?

殷仲堪拆书视之,见果是青兖二州刺史亲笔,请桓玄劝说自己,共讨乱臣二王者。

桓玄:今王恭已决定起兵,其事朝廷皆知。使君便推王恭为盟主,附骥其后,不亦可乎?成则同享富贵,败亦不过胁从,进退自如。

殷仲堪心意乃决,于是发檄天下,起兵响应王恭。

朝廷闻报大为畏惧,为息三州之乱,故杀王国宝、王绪,以谢天下。王恭本无大志,既出胸中之气,于是罢兵。

叛乱平息之后,司马道子虽谓有惊无险,但亦因忧虑王恭及殷仲堪南北联手威胁朝廷,乃引司马尚之和司马休之为心腹,把揽兵权,以制衡各镇诸侯。

隆安二年,桓玄见殷仲堪非为行大事者,乃欲出仕自为,遂上书天子,请求朝廷诏准自己出任广州刺史。

奏疏入朝,适逢司马道子亦不欲其继续盘踞荆州,于是令其总督交、广二州军事,封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假节。

桓玄虽受任命,却不不肯南下就职,留于荆州继续观望。

其后未久,司马道子听从司马尚之建议,复又削夺豫州刺史庾楷防地。

庾楷大怒,遂劝王恭再度举兵。王恭遂复联结桓玄、殷仲堪,举兵讨伐司马尚之兄弟,王恭自为盟主。

殷仲堪谓王恭此番必定成功,于是分兵五千给桓玄,使随前锋南郡相杨佺期顺江南下。

杨、桓二人到湓口,江州刺史王愉逃奔临川,被桓玄派兵追获。及后庾楷败于司马尚之,前来投奔桓玄,桓玄即于白石大败朝廷军。

及后北府兵将领刘牢之倒戈相向,王恭因而败死;桓玄与杨佺期进至石头,迫使司马元显回防京师,并命丹阳尹王恺守石头城。

刘牢之率北府军入援京师,桓玄与杨佺期畏惧,撤回荆洲,由此与朝廷军对峙。

司马道子对刘牢之道:不如利诱桓玄和杨佺期,令二人倒戈攻击殷仲堪,则其盟自散。

于是诏命以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而贬殷仲堪为广州刺史。殷仲堪大怒,命桓玄、杨佺期率兵进攻建康。

桓玄、杨佺期不从,决定接受朝廷任命。于是殷仲堪大惧,开始撤军。杨佺期部将刘系先行撤退,桓玄遂狼狈西退,直至浔阳追上殷仲堪。

殷仲堪既失荆州刺史,需倚桓玄为援,桓玄亦要借助殷仲堪兵力,故此再次据势相结。因桓玄家世声望,殷仲堪与杨佺期共推其为盟主,遂相约皆不受朝命。

司马道子见此大为恐惧,唯有下诏安抚,并命殷仲堪复任荆州刺史,请求和解。众人于是受命,各自引军返回驻地。

征虏将军胡藩谓殷仲堪道:某观桓玄反复无常,将军崇待太过,此非长久之计也。

殷仲堪不听其劝。胡藩知其必败,因内弟罗企生时任殷仲堪功曹,便劝内弟道:今殷使君倒持戈矛,以柄授人,迟早必受其祸;弟不早去,悔无及矣!

罗企生深以为然,遂向殷仲堪辞职,与姐丈胡藩同还江东。

由此晋朝诸侯各怀异志,均有反叛朝廷,扳倒司马道子父子之心,司马道子犹然不知。

镜头转换,按下东晋,再说后燕。

燕帝慕容垂驾坐中山,见丁零等一班老臣相继而亡,心中不胜悲怆;乃召慕容农为侍中、司隶校尉,以高阳王慕容隆为都督幽、平二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幽州牧。

又令建留台于龙城,以慕容隆录留台尚书事。以护军将军平幼为征北长史,散骑常侍封孚为司马,并兼留台尚书。

此时鲜卑贺兰部贺讷、贺染干兄弟为争本部之众而生内乱,后燕主慕容垂及匈奴铁弗部刘卫辰皆欲染指,极力与北魏代国争夺对贺兰部控制权。

太元十五年,刘卫辰派军攻打贺兰部,被代主拓跋珪出兵击退,迁母舅贺讷及其部众于代国东境,与后燕毗邻。

慕容垂乘机对贺讷软硬兼施,诱逼其叛代降燕,许封其为归善王。

贺讷因自己本为鲜卑同族,意欲从之。

贺讷弟贺染干闻讯,嫉其兄飞黄腾达,欲谋攻杀,取而代之。太元十六年正月,贺染干与贺讷举兵相攻。

拓跋珪闻说二舅内讧,不胜之怒,遂请后燕主起兵讨伐之。

后燕主慕容垂遂遣镇北将军兰汗率兵,大破贺染干于牛都。六月,慕容垂又遣赵王慕容麟率军攻击贺讷,生擒贺讷于赤城,降其部众数万。

慕容垂命释放贺讷,还其部众,使其复归于牛川原地,而徙贺染干及其部众于中山。

二部虽然解纷,但由此不和。

燕建兴七年,春三月。燕主起兵五万,往击翟魏国主翟钊,伐其不臣之罪。翟钊大惊,自率军一万前来抵敌,又遣使求救于西燕主慕容永。

慕容永得书,问计于群臣。

尚书郎鲍遵出班奏道:今其两国以兵相持,我不可与解,宜使二寇相争。我乘其蔽,此卞庄子刺虎之计也。

侍郎张腾却道:燕强魏弱,有何蔽何乘!不如应其所请速往救之,与我三国以成鼎足之势。所谓唇亡齿寒,若魏国被灭,慕容垂必乘胜兵伐我,则我亦难独存矣。今我不如乘其大兵出征魏国,国都空虚,自此引兵直趋中山。臣请二万精兵前往,昼设疑兵,夜布火炬于途;慕容垂闻之,必回兵自救,我击其前,而翟钊蹑其后,此天授良机,不可失也。

慕容永想了半晌,却道:卿计并非万全,鲍遵之言是也。

张腾出殿,喟然叹道:邻舍失火,犹谓我万全,岂可得乎?我等必将为慕容垂所虏。

燕军前至黎阳,临河欲渡,翟钊列兵于南岸以拒之。

慕容垂见不能渡,于是令别将虚屯营于北岸作为疑兵,自引大军去黎阳西四十里地名西津,连夜缝造牛皮筏百余艘,伪列兵仗于其上,溯流而下。

翟钊以为燕军自上游渡河来攻,急引兵前来截击,临近见是空筏,上立者皆为假人。

慕容垂见调虎离山之计得售,遂暗遣部将王镇引众上船下水,自黎阳津夜渡黄河,扎营于南岸,天色平明时营栅已经立成。

翟钊复引兵还攻慕容垂大营,燕帝吩咐坚垒不战。翟钊攻营不拔,遂引兵退去。

慕容垂见魏兵退却,即令击鼓吹号,王镇等部将奉燕帝令奋勇出击,慕容农亦于西津渡河,两面夹击,大破翟魏之军。

翟钊逃奔长子,投慕容永而去。慕容垂尽获其众三万余户,并得其所统七郡。

翟钊往投慕容永,岁余后复欲谋反,被慕容永诛杀,自此翟魏灭国。

慕容垂大胜,于是以章武王慕容宙镇守滑台,使崔荫为司马。崔荫为人明敏强正,在滑台简刑法、轻赋役,流民皆来归附,不期年而户口滋息,大异于翟魏统治之时。

建兴八年十月,燕主慕容垂升朝,与群臣计议,欲征西燕。

诸将进言:慕容永并未向我挑衅;且我连年征讨,士座疲蔽,未可伐也。

范阳王慕容德却道:慕容永本我燕国枝叶,僭位称号多年,不服王化。若不除之,无以统一阖族民心。

慕容垂击节赞道:司徒之言,深明朕意。我今虽然年老,但即叩囊底智,亦足以取之,终不能留此贼,使其遗害于我子孙也。

遂自中山发兵,前往邺城。

西燕王慕容永闻燕帝引兵亲来,急以兵分道而拒,聚集粮草于台壁,以重兵屯守。

慕容垂顿兵邺城西南,月余并不进兵。

慕容永疑其将欲诡道以入,乃悉敛部众以杜太行山口,惟留台壁一军守把邺城。

慕容垂知计谋已成,于是亲率大军出于滏口,入天井关,兵临台壁。台壁兵少,孤城对敌,如何对抗?因此被慕容垂一攻即陷,后燕军尽得其屯粮。

慕容永闻报台壁已失,不由大惊失色,对诸将道:此又是调虎离山之计也。老贼以此破魏,今又故伎重施加于我身,实乃可恨!

急调太行山诸军回兵,亲自统领,复来争夺台壁。

慕容垂亦早已料着,遂命全军退出,列阵于台壁之南,复密遣数千精骑暗伏于南面山涧之中,如此如此,以待来军。

慕容永亲引全军奋勇杀来,慕容垂与其交锋未几,便命向南而退。

慕容永急报台壁之恨,率众鼓勇而进,涧中伏兵尽起,断其后路。其余诸路佯作败退燕军复回,大破西燕之军,慕容永领残军退回长子城。

后燕兵四面俱进,将长子城重重围困,慕容永只得向东晋、北魏两国求救。

救兵未至,西燕将士皆叛,大开城门,迎接后燕军入城。

燕帝乃执慕容永杀之,西燕至此遂亡。

慕容垂既灭西燕,声震天下,鲜卑族人皆望风而归。

画外音:灭翟魏吞西燕后,慕容垂一生战功赫赫,达于顶点,但后燕也随之转盛而衰。慕容垂南征北战,虽开疆拓土战功彪炳,但同时亦留下内外两大隐患。其内部隐患,便是慕容家族酷好内斗,若无外敌,则必内争;外部隐患,则源自与北魏邦交恶化。慕容垂及其子侄两代,可谓人才济济;异母弟范阳王慕容德,太子慕容宝、赵王慕容麟、辽西王慕容农、高阳王慕容隆,侄太原王慕容楷、陈留王慕容绍等,在平定北方时各自叱咤一方。太子慕容宝才大智粗,不堪其任,故慕容垂年纪老迈之时,宗族纷争即起。

镜头转换,按下后燕,复说北魏。

拓跋珪凭借后燕援兵,一举将匈奴铁弗部刘卫辰击溃,并乘胜占据其地,掠夺牛羊马匹上百万计,势力大增。由此遂萌问鼎中原野心,后燕便是首当其冲之敌。

后燕建兴七年七月,代主拓跋珪使拓跋觚出使燕国,探看虚实。

当时慕容垂年已衰老,慕容氏子弟主持政务,为求北魏进献良马,强行扣留拓跋觚,使从人回报代主。拓跋珪不给,遂与后燕断绝交。

拓跋珪既已得罪后燕,于是派出使者向西,通使三河王吕光,及凉王乞伏乾归。

镜头闪回,补叙凉州之事。

凉太安四年,吕光自称三河王,改元麟嘉。将妻石氏、子吕绍、弟吕德世自仇池徙至姑臧,立石氏为妃,吕绍为世子。

与此同时,鲜卑贵族西秦主乞伏乾归占据金城,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金城王,奉前秦皇帝苻登为主。秦凉鲜卑、胡、羌诸族,多归服之。

南羌首领彭奚念盘踞枹罕,亦投吕光麾下。吕光控制河西,据姑臧,隔湟水与金城王对峙,屡欲渡过湟水东进,因受乞伏乾归阻扼,不能得逞。

乞伏乾归统领亡兄乞伏国仁部众,复称凉王。闻说秦王苻登已被姚苌杀死,其子苻崇被大将王成等于湟中拥立即位,乃率部下五万大军,来攻湟中城。

王成率兵五千出城与战,不上十五个回合,被乞伏乾归挥于马下,取了首级。

秦王苻崇只得自率禁军出城迎战,交马只一合,亦被乾归斩了,杀散残兵,入据湟中。

苻崇既死,前秦至此覆灭。苻氏秦朝自苻洪于东晋永和六年称三秦王始,至苻崇而终,共历七主,四十五年,到此国祚遂绝。

于是乞伏乾归尽据陇西之地,即自立为秦王,史称西秦,改元太初元年。

麟嘉四年八月,乞伏乾归唆使彭奚念袭取湟水北岸白土津。

吕光遣南中郎将吕方及弟右将军吕宝、振威将军杨范、强弩将军窦苟等人,率军东下。乞伏乾归派兵于半路伏击,大败三河王部众,吕宝及万余将士丧命。

吕光大怒,继派儿子吕纂率步骑兵五千,南下攻打彭奚念。两军激战于盘夷,吕纂失其地利,复中敌人埋伏,大败而归。

吕光遂亲率大军,进攻彭奚念于枹罕,屯重兵于左南。

彭奚念于白土津垒石筑堤,以水自固大营,而遣轻骑万人扼守河津渡口。

吕光派将军王宝隐蔽移师上游,乘夜强渡湟水东进。彭奚念闻讯惶惧,军中大乱,吕光乘势攻白土津,捣其石堤,渡过湟水,直取枹罕。

彭奚念军溃散,单骑突围逃奔甘松。此战吕光吸取失败教训,改变进攻方向,避免从正面决战,出奇渡河攻敌不备,终于取得大胜。

麟嘉六年,吕光以子吕覆为西域大都护,镇守高昌,次年亲率十万大军,征伐西秦。

乞伏乾归明知不敌,只得投降,并以子乞伏敕勃为质称籓。吕光受质,引兵而还。

由此吕光独霸凉州,以秃发乌孤为河西都统。

画外音:乌孤乃鲜卑别种,与拓跋鲜卑同祖,后辗转迁于河西,以秃发为氏。

乌孤雄勇且有大志,不愿受吕光统辖,便与大将纷陀谋取凉州。

纷陀劝谏:如今吕光连战得胜,国力正盛,不可敌也。公必欲得凉州之地,宜先务农讲武,礼贤修政,待武备齐整,粮草充足,方可一战。

秃发乌孤从其计策,遂劝课农桑,整修战备,招兵买马,与民休息。吕光遣使拜乌孤为鲜卑大都统,乌孤将欲受之。

部下诸将皆愤愤不平道:我等族群士马众多,奈何受人所属!

部落大人石真若留摇头,力排众议道:诸公难道不知,汉高祖也曾受项王之封。我今根本未固,寡不敌众,不如受其封爵以骄其志,待衅而动,则凉州可得也。

乌孤从之,乃受吕光封爵。

闪回结束。便在此时,代主拓跋珪遣使前来凉州修好。

吕光喜而从之,乃与北魏结盟。

消息传到中山,后燕群臣皆怒。

太子慕容宝叫道:拓跋狗奴!当初若非父皇竭力相助,其何有今日耶?今背叛故主,去结西盟,其意显然是欲与我为敌也。若不趁此其盟未固而灭之,则后患无穷矣!

诸将闻太子如此说法,皆愤恨不平,力劝燕帝发兵,倾国伐魏。

燕帝慕容垂自灭西燕后,本已身染重病,不想用兵。但在慕容宝等人怂恿下,且亦欲趁自己在世之时灭此强敌,只得从之。

遂于建兴十年五月誓师,告祭太庙,派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麟率领大军八万伐魏;又命慕容德、慕容绍另率步骑兵一万八千人做后继。

散骑常侍高湖出班谏道:魏与燕国世为婚姻,结好久矣。前番我以求马不得而留其弟,曲在于我,未闻魏有报复之举。今奈何因其与邻国结盟,而遽加兵击之?且魏主拓跋珪沉勇有谋,幼历艰辛,兵精马壮,未易敌也。太子慕容宝年少气壮,必小看魏主而轻之,万一不如其所欲,伤威损重,则悔之何及?惟陛下慎思之。

慕容垂闻其颂敌抑己,勃然大怒,遂免其官职,诏命慕容宝等即领兵起行。

此时代魏国主拓跋珪既灭匈奴铁弗部,平定西北,且与陇右河西吕光结盟,于是大聚文武,商议安内之策。

大臣叔孙建奏道:若说安内之计,莫若富国强兵,则四边威服,而国内始安。今我国内蹙狭,兵马不足十万,粮不足支付一年,若欲安内,必侵取附近诸郡,方可聚兵南下。

拓跋珪:卿言甚是。但若侵取诸郡,开疆拓土,便是公然与燕国为敌,此其可乎?

叔孙建:自前番彼求良马不得,且扣留我使节,其盟已破矣!

拓跋珪惊道:竟有此事?

叔孙建:不但如此。近闻燕主分兵派将,欲来伐我,陛下尚不知耶?有道是先下手者为强,后下手者遭殃。我若不发,则必为人所制也。

拓跋珪:如此说来,则不如我先下手为强耶!但我便欲发兵,奈国中现无有良将,更无三军统帅堪领大兵征讨,且保其必胜,奈何?

叔孙建:臣保一将,定能胜此重任。

拓跋珪:其人是谁,有何本事?

叔孙建:其人姿气雄杰,武力绝伦,熟知运兵之法,且勇不可当,有万人敌之称。常用丈八蛇矛,每嫌其细短,复令将作增益,复缀大铃于刃下,每上阵舞动之时,其声惊敌将魂魄,无可敌者。其弓力十石,常人亦不能引之。以其兵器殊异,常存于代京武库以为标志,激励诸将,无人能举。前每从先帝征讨,常当先冲锋陷阵,敌人无论众寡,莫敢当其锋芒,因此勇冠当时。又尝陷于敌阵,单手将其长矛搠地,然后驰马伪退,敌将追至,争拔其矛而不能起,均大骇。则被其引弓射之,一箭能透三人,射成葫芦;连发数矢,敌将死十数余,再不敢近,遂乃拔其长矛而去。陛下且说,此将若何?

拓跋珪惊得张大嘴巴,一直便未合拢,今听其说到要紧处却戛然而止,不由且怒且笑:卿说这半天热闹非凡,此将究系何人?

叔孙建:请恕为臣口急,非为卖关子也。此人便是陛下宗室皇亲,现封陈留王之拓跋虔是也。陛下若用此人为将,休说征讨诸郡,便是集合燕国慕容氏子弟,亦非其敌手。

魏主闻言大喜,遂令将陈留王宣进殿来,赐座问道:安平公叔孙建称卿有文武之才,荐公为大将,去代朕攻讨诸郡,并抵挡燕国兵马。今便以兵五万,委卿前去如何?

拓跋虔离座顶礼:愿效犬马之劳,为陛下前去征战。稍有差池,不敢生还来见陛下。

魏主大喜,于是当殿拜帅,赐其兵符。拓跋虔辞帝离京,点齐兵马南下,来犯燕境北边诸郡。所到之处,果然攻无不克,战无不取。

便在此时,边报传至盛乐城:燕太子慕容宝引军入境,开到五原黄河北岸矣!

魏主拓跋珪闻报失惊道:燕兵来得恁快!我兵马方出边境,其已兵至五原,莫非有耳报神乎?此时便复招回拓跋虔,恐亦来不及矣。

张衮出班奏道:是我发兵之前,燕国伐我大军已出中山矣。燕军狃于必胜,上下皆有轻视我国之心。若依臣计,则宜赢其形以骄其兵,先示之以弱,然后方可一举而克之。

拓跋珪听从其议,悉徙部落蓄产牧民,西渡河千里以避燕军之锋;复派一千精骑偷从上游渡过南岸,布于五原至中山之途,截获后燕传送战报使者,使其内外信息不通。

燕军至于五原,不见魏兵前来抵敌。探马回报:代国全族迁避千里之外!

燕太子慕容宝大喜,于是降获魏别部三万余家,收其糜谷百余万斛,进军临河扎营,大造战船,以为渡河之具。

九月战船已备,慕容宝列兵在船,下令渡河。

不料此时已入寒冬,北风凛烈,将燕国战船屡次吹回南岸,兵不得渡。偶有渡过北岸者,却被魏兵抓获,共得燕国甲士三百余人,又皆放归,释而遣之。

慕容宝兵不能进,退又不甘,屡派信使南归与中山通信,又皆被魏兵擒获,因此数月不闻京中消息,亦不知皇帝起居病情。

拓跋珪令将所擒使者临于河岸,向燕太子慕容宝喊话:据某所知,大燕皇帝陛下病重已死。殿下何不早归即位,尚在此喝西北风耶!

慕容宝闻此话语,且见信使皆在魏营,不知究系何故,不由甚为忧恐。士卒无不骇动,军心动摇。慕容宝见军无战心,于是便欲退兵,待来春冰开再战。

正当后燕军队处境艰难,进退维谷之时,这边拓跋珪则已安排停当。

此时拓跋虔已闻风率众而回,拓跋珪便命其与拓跋仪各领二万骑兵,分别驻扎在河东、河北,又使略阳公拓跋遵领七万步骑悄悄绕到燕军东南,阻其退路。

燕军和魏军在五原隔河相持近月,慕容宝所带燕军已从骄兵变为羸兵,兵无战心。

燕将慕舆嵩听信魏国谣言,以为慕容垂真的已死,遂纠合部将作乱,欲立慕容麟为帝。其事情败露,慕容宝将慕舆嵩等人诛杀,由此便与慕容麟两人互相猜忌。

燕军支撑到十月底,此时五原已是寒风凛冽,军士挨受不住酷寒,相继有人冻死。慕容宝无奈,于是下令烧掉渡船撤军。

慕容麟:因何要将渡般尽皆焚毁?

慕容宝:为大将者,须知天时。今黄河尚未结冰,魏人若夺船只,渡河追击,奈何?

慕容麟闻此,便不再言。于是慕容宝下令烧毁船只,其后便不采取任何防备,亦不设斥候巡哨,只顾率军一路向东撤去。

拓跋珪陈兵北岸,眼见燕军南撤,因无渡般,果然并未追击。只欲待以河南伏兵击之,得其燕军辎重而已。

不料待燕军撤退后第八日,天气突变,刮起暴风,河水一夜间迅速冻合。

拓跋珪闻报,大喜过望,命令留下所有辎重,点起二万精锐骑兵,全速涉冰冲过黄河,朝着燕军撤退方向追击。

燕军到至参合陂,天已傍晚,忽有大风平地而起,卷起一道黑气,犹如长堤,自燕军身后而来,罩住整军。

随军沙门支昙猛和尚顿觉不安,遂向慕容宝进言:狂风暴虐,乃是魏兵将要到来征兆,将军宜遣兵抵御,并使猛将断后,以备不虞。

慕容宝满以为魏军早被抛在河北,只笑不答。

支昙猛再三请求,慕容麟在旁听得不耐烦,气呼呼说道:以太子殿下神武,我军强盛,足以横行沙漠,小小索虏岂敢远道追来?应将此和尚斩首示众,以消众军顾虑!

支昙猛闻此,忽然痛哭流涕道:昔秦王苻坚拥百万雄师,却大败于淮南,正是由于恃众轻敌,不相信天道之故也!

司徒慕容德见此情景,亦劝慕容宝道:可怜支昙猛一片忠心,且派将断后,亦不为过。

慕容宝见叔父也如此说,于是从之,乃命慕容麟带三万骑兵殿后,以防万一。慕容麟却不信支昙猛胡话,虽然应诺断后,只放纵士兵四处游猎,不做防备。

镜头转换,风沙漫天。

魏军此时早已渡过冰河,昼夜兼程、连日急行,在后追赶。

乙酉日,魏军终于暮色中追及燕军,赶到参合陂西。当时燕军已经止步,在参合陂东蟠羊山南依水扎营。

拓跋珪发现燕军近在咫尺,遂连夜部署进军,命各将领分别带兵,士兵衔枚,战马束口,暗暗向燕军靠近。次日平明,魏军全部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燕军大营。

燕军只顾一夜好睡,却不知魏军夜间大至,已经合围。

日出之时,燕兵方起,缓步走出营寨,将要到河边洗漱。忽抬头时,徒见北魏军已经在山顶严阵以待,不由惊恐万状,手指参合陂山顶,呼喊起来。

魏主拓跋珪举刃代替军令,号角迭起。二万精骑以排山倒海之势,居高临下展开攻击,鼓噪喧天,纵马杀入燕营。

燕兵大乱,纷纷逃入水中,人马相互践踏,踩死淹死者数以万计。

慕容宝大怒,亲掣宝刀在手,引数百骑在后掠阵,督促大小三军拼力死战。

两军相合,正激斗间,忽听燕军西南角上数百面战鼓齐鸣,魏将张衮引军滚地杀来,便如虎入羊群,勇不可当。燕兵大乱,不可遏制。

慕容宝慌欲引兵回寨,见营寨已被魏将叔孙建率兵从后路抄入,尽行夺了。

燕兵无营可归,腹背受敌,不能抵挡,于是四下溃散。

慕容宝走投无路,便欲拔剑自刎。只听西南角上金鼓大震,却是慕容麟与慕容农引兵杀入阵中,前来保驾,漏夜保着太子奔走,平明逃至西平。

奔走一夜,平明回顾左右,尚有余部四五万人。

慕容宝顾谓慕容麟与慕容农道:参合陂之败,非战之罪,乃天意也。若非黄河冰冻,魏奴其能渡河以袭我乎?今存数万之众,当回中山整军,来春必报此大仇!

二人称是,颇赞太子志气非凡。

正言说间,忽听前面一声炮响,伏兵四起。抬头看时,为首者乃是魏略阳公拓跋遵。

拓跋遵挥师列阵,叫道:秦魏王之命,在此恭候经月,太子缘何今日方才来耶?

慕容宝大惊,急使慕容农断后,自与慕容麟夺路而逃。

燕军本已力尽精疲,见前方有大军阻截,最后心理防线终于崩溃,四五万人大部放下武器,跪地求降。慕容农勉强支应十余回合,引数千军冲出重围。

慕容宝、慕容麟、慕容德、慕容绍等,各自凭着马快,这才捡得性命。

慕容宝狂逃百里,见后面终无追兵,这才稳定心神,对慕容麟说道:想我高祖皇帝当初创业之时,亦不过数千人马,致有如今基业。今若得回中山,必集举国之兵,报此大仇。

诸将称是,但已东倒西歪,在马上坐立不稳,饥困交加,只盼倒头便睡。

至若整兵报仇,那是睡醒之后,再发春秋大梦罢咧。

慕容宝见诸将应声了了,自己在马上扬鞭大笑,状若鬼哭。忽听左侧金鼓大震,号角频催,一彪人马从斜刺里赶来,为首大将,正是魏陈留王拓跋虔。

拓跋虔奔至近前,在马上高声叫道:这一夜打得如此热闹,俺这丈八蛇矛尚未开荤。慕容宝小儿休走,速将首级留下,便放尔等回去中山!

众人见之大惊,无不失色。

慕容农打点精神跃马上前,与拓跋虔力战十余回合,气力不加;慕容麟向慕容德使个眼色,二人分从左右包抄而上,三战拓跋虔,亦不能胜;陈留悼王慕容绍见之,厉吼一声,挺大铁戟加入战团,四人围住拓跋虔厮杀,战够八十回合,不分上下。

拓跋虔将手中丈八蛇矛丢开解数,指东打西上磕下压,力战四将,精神愈长。

慕容宝见之大怒,亦掣宝刀越阵而出,意欲上来助战。

拓跋虔见对方战将愈来愈众,奋起神勇,趁慕容宝尚未加入战团,隔开四般兵器,大喝一声,一矛将慕容绍挑于马下,复一矛扎死。

慕容宝魂飞天外,不敢靠近,只得在圈外急叫呐喊。

正在此时,后面战鼓如雷,号角连天,魏军遮天价围裹上来。因此燕军大乱,各自逃生,尽抛下主将不顾。

慕容德等见军队溃散,无心恋战,只得隔开兵器,冲开血路,各自奔走逃生。

拓跋虔率众追杀,深入燕境,尽夺燕军剩余辎重而还。

慕容宝终见魏军退去,遂命扎下兵营,整点部众。闻报死伤九万八千,四五万人被俘,慕容绍战死,其余被俘文武将吏数千人。丢失全部兵甲粮货,辎重无算。

此时北魏大营,诸将亦各报上战功:斩获无算,尽得敌**资,武器满库,可资国用十年,燕太子慕容宝等仅以身免逃归。

拓跋珪大获全胜,引兵还师。因从燕军俘虏中挑可用之才留之,其余战俘欲悉数发还衣物粮食,遣送回国,借以招揽中原人心。

中部大人王建谏道:燕国此次倾全国之力前来,我军侥幸取胜。不如杀掉降卒,使其再无可用之兵,则其后发兵南下,灭之易如反掌也!

诸将并起,皆附其议。

拓跋珪:若从公言,恐将陷孤于不仁不义之地也。

最后竟从诸将所请,遂将五万燕俘尽行坑之。又命打扫参合陂战场,敛葬燕军众尸,筑成京观以归。

慕容宝等逃回中山,向父亲慕容垂陈述参合陂失败惨状,痛哭不已,再三要求复仇。

燕主慕容垂听罢心痛如绞,只是叹息流泪,摇头不允道:某平生所积,被你毁于一旦。便使你再去报仇,又焉能翻盘得胜?(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