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三十五集 石虎归天

华夏真相集 第三十五集 石虎归天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50:54 来源:笔趣阁

永和四年四月,赵都邺城。

石虎宠爱秦公石韬,意欲立为太子,但因世子石宣为长,尚自犹豫不决。

忽一日,太子石宣偶违赵王指令,办事不力。石虎当即怒道:些许小事也不能办好,尚有何用处!孤甚悔当初未立石韬为太子也。

石宣不答,恨恨而退。

此言后被石韬闻之,因此更加傲慢无忌,便常以太子自居。因在太尉府建造殿堂,命名为宣光殿,横梁长达九丈,与天子规制相同。

石宣闻其殿名,竟犯自己名讳,于是勃然大怒道:宣光,宣光。你欲使我光光,我便先让你净净!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也。

遂引兵至太尉府,杀其工匠,截断横梁,拂袖而去。

石韬怒不可遏,复将横梁加长到十丈,另聘工匠监造大殿。

石宣闻说此事,乃谓亲信杨杯、牟成、赵生:此子竟敢如此傲慢刚愎,皆因我父宠爱,欲立之耳!你等若能替我将其诛之,某即位入主西宫,则必将其封国郡邑,全都分封尔等。石韬死后,主上必亲临其丧,到时我等可行大事,蔑不及矣。

杨杯等人领诺而出,怀揣利刃,日夜游荡于太尉府左近,寻找时机而动。

八月,石韬出游龙华寺,住于佛舍之中。

杨杯等三人闻知,于是佯为香客入寺,藏身殿侧游廊柱后。待石韬行经之时,便一拥而出,将其砍断手脚、挖目穿腹刺死,其后趁乱而逃。

石韬亲随因未带兵器,不敢追击,只得收敛石韬之尸,归报赵王。

石虎见爱子被刺,抚尸大哭,哀恸欲绝,良久方复。遂令厚加殡葬,下诏亲临其丧。

司空李农谏道:害秦公者今未知是何人,尚潜于暗处,陛下銮舆未宜亲出。

石虎大悟,因怀疑是石宣主使杀害石韬,其本意在于图己,谋夺帝位。乃欲在宫内召见石宣擒之,但恐其不至,于是思得一计,唤过近侍。

近侍:陛下有何差遣?

石虎:你可冒充皇后内侍,休说是我所派,前至太子西宫报信,谎称其母杜后因悲哀石韬之死过度,因而病危,欲见石宣嘱以后事。

近侍:小臣遵旨。

石虎:事若办成,孤有重赏。

近侍:是。

石虎:若有疏漏,小心脑袋。

近侍应诺,遂至西宫来见太子,传达杜皇后懿旨。石宣见来使说得合乎情理,并未察觉赵王已怀疑到自己头上,便即入朝,至中宫探视母病。

然而刚至内宫,尚未得见母后之面,早被皇帝亲军一拥而出,就此扣留拘禁。

石虎既擒石宣,便命廷尉,将太子部属一一拷问。内中有建兴人史科,知道石宣策划杀害石韬计谋,因惧酷刑拷掠,便即出首告发。

廷尉将史科供状上报,石虎观之怒不可遏,便派人去抓杨杯、牟成等人。

时间不长,禁军还报:杨杯、牟成二人皆已逃出邺都,只抓到赵生。

经过追拷,赵生不抵酷刑,只得全部招供。

石虎听毕,愈加悲愤,于是令将石宣囚在坐具贮库,以铁环穿其下颏上锁,拿来杀害石韬之刀剑凶器,令石宣舔食上面血迹。石宣哀鸣嚎叫不已,声震殿宇。

佛图澄当时住在邺宫,闻到石宣哀嚎之声,问明其事,于是来见石虎。

石虎:我师不在静室清修,何事亲来见我?

佛图澄:石宣、石韬皆为陛下亲子,今若为石韬再杀石宣,乃是祸上加祸。陛下如能恕石宣,则福祚可延;若定杀石宣,其死后当化彗星,横扫邺宫。

石虎暴怒不听,令人将佛图澄挽回别殿,然后喝令行刑。

禁军统领遵旨,依令在邺城北门外堆柴,上面架设横杆,安置辘轳,绕以绳索,傍竖坐梯。遂将石宣押至柴堆,令石韬所宠宦官郝稚、刘霸行刑,为家主报仇。

郝、刘二人揪发拽舌,拉石宣登梯升椅,将绳索套在颈中,转动辘轳绞上。复砍断石宣手脚,挖眼穿腹,使其被害惨状一如石韬被杀之时,然后点火引燃柴堆。

石虎率昭仪以下数千人登上中台观刑,令取石宣骨灰,分别撒至诸门十字路中,使国中万民踩踏。又杀石宣妻儿九人,黜废石宣母后杜氏,贬为庶人。

石宣幼子年方数岁,为石虎平素所爱,因此意欲赦免。

大臣李农等恐其长成人后报复,竟然上前,将其夺出石虎怀抱。小儿手牵石虎衣襟大叫大闹,以至于扯断祖父腰带,终不能保,亦被杀之。

诸昭仪、嫔妃、宫女、侍婢见此,无不下泪,扭头掩面,不忍猝睹。

石虎还归内宫,怔忡不已,因此得病。

李农又杀石宣左右三百五十人,全都车裂肢解,后抛尸漳水。太子宫被改作饲养猪牛之地,卫士万余人皆被贬谪戍卫凉州。

因石韬被杀之前,大臣赵揽曾对石虎进言说“宫中将有变故,宜加防备”,石虎至此疑其与石宣通谋,也便怒而杀之。

惊天血案平息过后,因二子俱亡,乃立石世为太子,以刘昭仪为王后。

字幕:永和四年秋,燕国西境。

骏马踏地,长箭破空,燕王慕容皝正率侍卫在西部边境狩猎。

奔驰之间,忽见一只白兔,自马前纵跳而过。

燕王急张纠引矢,驰马疾射,不料绊上一根树藤,以致马倒人伤。

慕容皝受伤沉重,弃马乘辇回宫,随即召见慕容儁等,托付后事道:孤今日之灾,乃天意也,非人力可为者。

慕容垂:陛下此等小恙,定能不治而愈,何出此不吉之语!

慕容皝:不然,此事蹊跷至甚。孤初欲渡河狩猎之时,曾见一老者身着红衣,骑白马,举手挥动道:“此处乃神人所居之地,非围猎之场,请大王自回。”孤以为山野村语,因而未听其劝,于是渡河,连日猎获极多。后竟因区区白兔致伤,莫非天神使其来召我乎?

慕容儁及诸臣听毕,无不伏地而哭。

慕容皝止之,复对太子慕容儁说道:某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今中原未平,方资俊杰以经世务,智勇兼济,才堪重任,尔其委之。阳士秋志行高洁,忠士贞固,可托以大事,当切记我言,善以待之!

嘱罢绝气身亡,时年五十二岁,共在位十五年,谥号文明王。

字幕:永和五年正月,赵都邺城。

后赵天王石虎正式即皇帝位,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太宁,并将诸子爵位全都晋升为王。众臣山呼朝贺已毕,于是议立太子。

将军张豺奏道:陛下若立太子,宜择母贵子孝者立之。前番太子生母出身皆贱,故至祸乱相循。经此大变,陛下不可不慎。

石虎准纳其言,于是属意齐王石世。因伐前赵时张豺获前赵王刘曜幼女,殊色惊艳,献于石虎,石虎宠而幸之,遂生石世,故谓其生母亦乃天子之女,出身贵胄。

公卿既知石虎欲立石世为皇太子,遂联名上疏请奏,惟大司农曹莫不肯在署名。

石虎问其缘故,曹莫顿首答道:天下重器,向来立长不宜立少。陛下欲立少子,非为臣本意,故不署名。

石虎称其忠直,亦不怪罪,遂立石世为太子,生母刘氏为皇后。

石虎称帝,虽然大赦天下,惟故东宫侍卫高力等万余人仍令谪戍雍城,不在敕免之例。凉州东宫卫梁犊遂反,攻拔下辨,掠夺民财,以至河西大乱。

史说梁犊身长丈余,骑五花马,执巨斧唤作一丈柯,攻战若神,所向无不崩溃。因长驱东向,至长安之时,已众至十万。

石虎令乐平王石苞引五万军迎战,被梁犊一战而败,由此兵进洛阳,杀入关中。

赵帝大惊,复急派大司空李农率步骑十万来讨。

两军对圆,梁犊持长斧冲突入阵,横冲直撞,杀人如同割韭,人迎人死,马当马亡,杀得李农十损七八,大败而逃。梁犊于是一路向东,先后攻取荥阳、陈留等郡,逼近邺都。

石虎惊惧,遂命燕王石斌为大都督,总督内外诸军事,统领冠军大将军姚弋仲、车骑将军蒲洪、护军将军冉闵等将,前来讨伐。

姚弋仲收到石虎诏命,不敢耽搁,遂引本部羌兵八千余人,先至邺城求见皇帝石虎。

石虎因病不欲出见,使宦官引入宫内赐以酒食,令宴罢不必辞帝,竟可引兵出征。

姚弋仲大怒道:主上召我出征击贼,即应当面授方略,我岂为此一餐酒食来耶!且主上既不见我,某焉知其今是死是活?是为哪个前去出征!

内侍急入内将此语告之,石虎无奈抱病而出,与姚弋仲相见,叙礼。

姚弋仲仔细相看石虎脸色,说道:陛下当为儿死犯愁,何故得病?你儿初时不择善人教之,使终至为逆;既已诛之,又何愁焉!且今陛下既已病重,又复立幼儿为嗣,岂不惑乎?公若不愈而死,天下必乱,幼儿亦不可保。陛下当先忧此,何忧贼不能胜!彼等穷固思归,相聚为盗,朝中诸将何所能制?公且勿忧,看老羌为你一举歼之!

石虎虽被其面抑己非,并不发怒,愧然微笑而已,反以宝铠骏马赐之。

姚弋仲拜受其赐,于是奋然而起,说道:你且看我老羌,堪能破贼否!

乃出殿披铠跨马,策马南驰出宫,亦不面辞皇帝,扬长而去。

数日之后,姚弋仲与石斌等率部至于荥阳,迎战梁犊,两军相遇,各列军阵。

那梁犊因连战连胜,自谓天下无敌,于两阵对圆之时,先令擂鼓吹号,呐喊助威,自坐于马上立于阵前,昂首睥睨敌军。

石斌亦令擂鼓,预备鼓响三通,再遣将出击。

姚弋仲却不耐烦,说道:遇此贼胚,杀了便是,又擂得甚么鼓,吹得甚么号?待我老羌先试试老石赠送的这匹骏马,究竟脚力如何!

不待一通鼓罢,催动胯下神驹,如泼风般便到梁犊近前,举起手中钢鞭,奋力砸下。

梁犊前军看得清楚,齐声呐喊:将军小心着!

梁犊心中纳闷,问道:小心甚……?

只出言半句,脑袋已被姚弋仲手中钢鞭削去半边,死尸落于马下。

石斌见姚弋仲得手,挥军与蒲洪、冉闵等掩杀而进,梁犊军大溃而败。

由此贼众四散,梁州遂定。石斌回师,奏凯还朝。

石虎惊问:怎生败回来的恁快?

石斌:此番却不是败回,而是奏凯还朝也。

便将阵前一通鼓未毕,姚弋仲便削去梁犊半边脑袋之事说了。

石虎大惊:当初关公古城斩蔡阳之时,还需张飞助其三通战鼓。此老羌一通鼓都不用,岂非神助!

遂命姚弋仲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封为西平郡公。命蒲洪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雍、秦州诸军事、雍州刺史,并晋封为略阳郡公。

此次征伐梁犊获胜,石虎虽封功臣,却以为乃是佛祖护佑之力,于是愈加礼佛,大作法事以祈国祚。又命在诸州各起佛塔,工费无算。

佛图澄谏道:陛下暴虐恣意,杀害非罪,虽复倾财事法,亦无解殃祸。

石虎却不发怒,唯唯称是,愈加恭敬。百姓因佛图澄影响奉化,竞造寺宇,相率出家,但其中品类杂滥,生出诸多事故。

石虎也认为沙门甚众,或有奸宄避役,多非其人,乃下诏书嘱命中书简议真伪。

著作郎王度奏道:佛陀乃外国之神,非中华所应供奉,请陛下除以年禁。

石虎明知其所言不错,却不能听。

期月之后,有人入报赵帝:妖马现于邺城。有人见其鬃尾皆有火烧痕迹,进中阳门,出显阳门,凝望东宫不进,悲鸣一声,向东北跑去,转眼不见。

石虎不解,便亲到城外寺中,求问佛图澄:我师,此事怪甚,兆何吉凶?

佛图澄:无他,只小心宫中当有火灾。

石虎于是便不在意,告辞回宫。

佛图澄望着皇帝背影叹道:太子前来复仇,灾祸将至,无可消解,我当远行矣。

于是便写书一封,遣弟子持往宫中,呈递皇帝。

石虎折书视之,见上面只有一句话,写道:贫僧今百余岁矣,身躯将至化解。因久受陛下恩泽,特来相告。

石虎大惊,手中玉如意落地粉碎,忙令备辇,再至寺中问候。

佛图澄笑道:臣未入宫请辞,陛下何必自至?出生入死,天道常态。性命修短,自有定数。修道贵在事备,修德贵于不懈;若操行无缺,虽死犹生。若损德以苟延性命,非我所望也。今惟觉国家鼎力事佛,造庙修塔,本应受到我佛佑护。但陛下施政暴烈,滥用淫刑,于圣典佛法皆相违背,终不得福佑。若陛下改行以恩惠百姓,则贫僧死而无憾矣。

说罢瞑目不语。石虎忽然良心发现,伏地痛哭而回。

佛图澄此时已知石氏当灭,也不说破,乃命众徒,为自己开掘坟茔于邺城西郊紫陌山。这一日闻报墓穴既成,老和尚亲去看了,连连点头,因回至宫中精舍,焚香静坐入定。

及至晡时,和尚出定,唤弟子法祚至前而嘱:赵国其祚当终,石氏当灭。我应趁其未乱,先行坐化;免得至其国灭之时,被世人说我佛法不灵,未能保其国祚绵长也。待我死之后,尔众徒当葬我棺于所建墓穴,待殓葬六十日后,再去报丧于陛下可也。

言罢坐化而卒。法祚率众弟子举哀发丧,葬于紫陌茔墓,六十日满除孝,来报皇帝。

石虎闻报,心甚烦恼,饮食俱废。

适逢有沙门自雍州而来,听闻赵国皇帝好佛,因而求见。石虎虽予勉强接见,然而心怀不悦,坐论片刻便不耐烦,每每辞不达意。

那沙门说道:陛下谈佛,因何心绪不宁?

石虎勉强答道:朕自佛图澄法师升天寂灭,不胜悲怆,心绪不宁。卿且暂退,改日专设素宴,再来相请。

沙门闻罢奋然而起,振衣说道:陛下是何言耶!某自雍州而来,路上正遇图澄法师西入函谷关而去,何故言其已死?

石虎大惊,急使人至西郊挖开墓穴,开其棺木,见里面果无死尸,惟有一块大石。

使者将实情回报,石虎说道:石者,乃是朕也。彼葬我于棺中而去,是我将死矣!

自此之后,果然病重不起。

字幕:西元三四九年,晋永和五年四月初九日。

后赵皇帝石虎病笃,于是遗命:彭城王石遵为大将军,镇守关右;燕王石斌为丞相,总领尚书职事;张豺为镇卫大将军、领军将军、吏部尚书。

三臣并受遗诏,辅佐朝政。刘皇后恐石斌不利太子,遂矫诏免其官职,使归府第。

石遵在幽州闻天子病危,还归邺城问疾,刘后又诈为诏敕,令于朝堂受封遣之,石遵遂不得亲见石虎,望宫门涕泣而去。

四月二十三日,石虎坐于西阁,令传燕王石斌进宫。左右皆是刘后心腹,便不奉命。

石虎遂死,终年五十五岁。

张豺奉刘后之命,派张雄假传诏令,诬石斌以不孝之罪,收而杀之。

刘氏又假传诏令,任命张豺为太保、都督中外诸军,总管尚书,如霍光辅政故事。

侍中徐统闻变叹道:祸乱将临,我不必参与也。

于是盛服而坐,服毒自杀身亡。

张豺扶太子石世即位,遵刘氏为太后,临朝称制。石虎被安葬显陵,上庙号为太祖。

石遵归于河西,闻说父亲已崩,石世继位且杀石斌,于是朝夕痛哭,欲报此仇。

字幕:石遵,字大祗,乃赵武帝石虎第九子,生母郑樱桃。

姚弋仲、蒲洪及冉闵等讨灭梁犊还军,遇石遵于季城,诉说刘后称制、张豺当权之事。

冉闵大怒道:殿下长而且贤,陛下在时便有传嗣之意,至病中愍惑,为张豺所误。今殿下若声讨张豺之罪,率我等部军鼓行而伐之,国中谁不开门倒戈,以迎殿下者!

石遵喜道:果若大事能成,孤必以汝为太弟,承我大嗣。

冉闵慨然允诺,遂与姚弋仲等率众还邺,沿途称暴张豺之罪。至于城下,方欲下令攻打之时,城中故旧羯士皆开门出降,来迎石遵。

张豺不敢抵抗,随众惶怖出迎,石遵立命执拿。

遂擐甲耀兵进城,升于前殿,重新为石虎发丧,哭号尽哀,命斩张豺于市,诛其三族。

冉闵等即逼勒太后刘氏,诏命石遵嗣位,降石世为谯王,废刘后为太妃,其后将其母子皆暗杀之。

石遵既登帝位,司空李农前来归附谢罪,石遵命其官复原位。

于是下诏:尊母郑氏为皇太后,立妃张氏为皇后,立燕王石斌子石衍为皇太子。以义阳王石鉴为侍中、太傅;沛王石冲为太保,乐平王石苞为大司马,汝阴王石琨为大将军,武兴公石闵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

赵帝分封已毕,当夜邺都城中暴风拔树,震雷不已,雨雹大如盂升。太武、晖华等宫殿,皆为冰雹打破毁坏,灾及诸门观阁,荡然无余,金石皆塌。

石遵见天象叠变而大惧,于是诏命诸郡,大赦天下。

沛王石冲镇守蓟州,闻石遵弑杀太后及太子石世自立,对其臣僚说道:石世秉承先帝旨意继位,却为石遵废杀,世间再无罪大过于此者!宜令内外戒备,孤当亲自征讨之!

于是留宁北将军沭坚守幽州,亲领五万兵自蓟城南下,并将讨伐石遵檄文传递燕、赵之地。石冲每到一地,从者皆云集而来,抵达常山时众达十万有余。

石冲驻扎苑乡,见到石遵大赦诏书,忽又回心转意,转对部将说道:石世、石遵皆我弟也,死者无法复生,何至再互相残杀!吾其返归。

部将陈暹谏道:彭城王石遵杀君夺位,自立为帝,罪大恶极。虽殿下欲挥旗北返,然我等将继续南进。待平定京师,擒彭城王,再恭迎殿下大驾可也。

石冲闻此,复又改变主意,于是继续挥师前进。

石遵闻之,派王擢寄书劝说石冲回兵,石冲不听。石遵见此无奈,于是诏命石闵引兵十万,来讨石冲。

两军遇于蓟州之西五十里平棘,列阵交锋。冉闵追及入阵,在元氏县擒拿石冲于马上,就地斩之。蓟州军大溃,降者三万余众。

冉闵令将蓟州降卒坑杀,引军得胜而回,入见石遵:石冲已被某斩之,蓟幽二州定矣。而蒲洪乃当世人杰,今镇关中,恐其造反,则秦雍之地,非复为国家所有,宜急图之。

石遵听从冉闵之谏,于是下诏:令罢蒲洪秦、雍二州都督之职。

蒲洪大怒,领其家属部曲数万户私归枋头,遣人具表入建康降晋,欲求内附为藩。

褚太后与众臣议而许之,便令蒲洪及其氐族诸部散居枋头,以为晋国北部屏藩。

画外音:枋头又名枋堰,古为冀、豫二州交界之地,乃是黄河北岸重镇。在今河南浚县西南五十六里,旧址便位于前枋城村。枋头本是晋、赵两国门户,只因赵主听信冉闵之言,自撤西藩,至令蒲洪一怒之下率部族数万户自关中徙此,却又逼其转奉晋室为主,则邺都南门就此洞开。后赵之亡,亦于此发乎其端,无药可救。

字幕:晋穆帝永和三年,东晋王朝占领巴蜀,正式与西方拜占廷建交。

自蒲洪举秦、雍诸羌之众以降晋室,后赵扬州刺史王浃亦举淮南全境投降东晋。朝廷准纳其降,遂遣西中郎将陈逵进兵占据寿春。

征北将军褚裒请表北伐,朝廷许之,令其率军讨伐石遵,直指泗口,到达下邳。

桓温亦闻石虎已死,赵国大乱,自率众十万出屯安陆,分遣诸将经营北方。

当时朝议,皆以为褚裒身份贵重,不宜孤军深入,宜先遣偏师北进。

褚裒上表进言:臣前已遣前锋王颐之等引兵径造彭城,后又遣督护糜嶷进据下邳,二军皆进于淮北,今宜大军速发,以成北进声势。

朝廷准奏,遂加褚裒为大征讨、大都督,使其率众五万,直趋彭城。

中原士民听闻王师北渡,以为当年祖逖再生,乃群情振奋,每日前来降附者数以千计。消息传至建康,朝野群臣大悦,皆以为中原指日可复,互为庆贺。

惟蔡谟谓其部将道:胡人若灭,诚为国之大庆,然恐复贻朝廷之忧也。

部将惊问:却为何故?

蔡谟答道:夫能顺天乘时,济苍生于艰难者,乃上等英雄方能为也,其余则莫若度德量力。某观今日之事,殆非时贤所能及之,必将经营分表,疲民以逞。既而才略见疏不能副心,财殚力竭,智勇俱困,安得不忧及朝廷耶!

诸将大悟,皆以为然。

鲁郡之民时闻王师北渡,有五百余家起兵附晋,遣人求援于褚裒。褚裒应其求援,遂使部将王龛率骁骑五千,前往迎之。

赵主石遵闻闻晋兵渡淮扰境,遂任司空李农为南讨大都督,领二万骑兵前往抵抗。

兵至代陂,遇王龛前锋之军,两下对圆交锋。晋兵大败,王龛被杀,几乎片甲不还。

褚裒闻说王龛全军覆没,以为大军不能前进,只得退守广陵。

陈逵闻说褚裒兵退,深恐独力难支,亦尽焚寿春积聚财物,毁城遁还淮南。

于是褚裒复引军还镇京口,自请解除征讨都督之职。

当时河北大乱,赵国之民二十余万口渡河欲来归附王师,却逢褚裒已引军退还江南,遂威势不振,皆不能自救,被李农杀略殆尽。晋室本以为一派形势大好,至此又化云烟。

后赵乐平王石苞当时镇守长安,见东晋伐赵,趁机谋划率领关中兵众攻打邺城。

左长史石光、司马曹曜等人竭力劝谏,石苞大怒,杀石光等一百多人。

石苞生性贪婪但无谋略,雍州豪门之士皆知其将一事无成,于是遣使禀报东晋梁州刺史司马勋,使其率众前赴雍州,光复关中。

司马勋遂从其请,率兵出于骆谷,攻破赵国长城守兵,筑长壁于悬钩,隔长安二百余里,西向讨伐石苞。又派治中刘焕攻打长安,杀京兆太守刘秀离,攻克贺城。

三辅豪杰之士闻晋师西来,大都杀掉郡守县令官吏,以响应司马勋。

此时司马勋共有三十多座营垒,五万兵众,雍州大震。石苞于是放弃攻打邺城图谋,遣部将麻秋、姚国等统兵抵抗司马勋。

石遵即派车骑将军王朗,率领二万精骑西进,以讨伐司马勋为名,实则讨伐石苞。

王朗引兵过东平,趁石苞不备,顺势驰入中营,劫持石苞,送至邺城。赵帝石遵念及亲情,遂复赦之。

司马勋手下兵力不足,由于害怕王朗精锐骑兵,不敢继续前进。十月,司马勋放弃悬钩,攻克宛城,杀死后**阳太守袁景后还于梁州。

于是河洛大扰,关中不宁,后**境岌岌可危。

外患未除,内忧复起。当初赵主石遵在李城起兵,曾对冉闵许以事成之后立其为嗣,后却立石衍为皇太子;冉闵颇感失望,引以为恨。

冉闵自谓英勇善战,功高盖世,眼下既总揽内外兵权,为安抚手下将士,遂奏请皆令出任殿中员外将军,封爵关外侯。

石遵虽从其奏,但令题记诸将姓名,品评善恶,加以贬抑,于是诸将尽皆怨恨。

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进言石遵:应渐夺冉闵兵权,免其坐大。

其事却为冉闵所知,越发心怀不满。孟准等人于是密奏石遵,建议将冉闵谫杀。

永和五年十一月,赵都邺城。

赵帝石遵召义阳王石鉴及乐平王石苞、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入宫,面见郑太后。

太后:诸儿入宫,所为何事?

石遵:石闵不忠,迹象已显,我欲杀之。母后及公等以为如何?

石鉴等人皆道:应当如此!

郑太后却道:当初陛下于李城起兵之时,若无石闵,岂有今日?石闵国之所赖,更兼未闻过恶,虽居功自傲,宜有所宽纵,何杀之耶?若无故杀之,晋、燕则必来犯境也。

石遵闻言,犹豫不决。

石鉴见太后不允,借口更衣外出,遣宦官杨环出宫,反将皇帝众议之事告诉冉闵。

冉闵闻讯,勃然大怒道:我以德立汝为君,今反欲以怨报我耶!

于是使人请司空李农入府,与其密议道:今主上无道,召义阳王等入宫,议欲诛杀我二人,义阳王乘间而出,遣人前来报我。故请公前来商议,欲废此昏君,望公助我。

李农沉吟道: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可深信?尚容某试问实情再议。

说毕便要告辞。周闵此时焉肯放他出府?遂使从人软款拘留,不令出府。

于是李农无奈,只得与冉闵同谋;复将右卫将军王基召至密谋,派将军苏彦、周成率甲士三千人,擒皇帝石遵于南台如意观。

苏彦、周成于是举兵入宫,见石遵正与姬妾下棋。

石遵见甲士入门,便知大事不妙,却故作镇定,乃问周成:造反者谁?

周成撒谎答道:义阳王欲为天子。

石遵投掷棋子入匣,说道:孤尚如此,石鉴又能支撑何久!

周成不答,就在琨华殿弑杀石遵,并杀郑太后、张皇后、太子石衍、孟准、王鸾及上光禄张斐。石遵自登基至死,共在位一百八十三天。

闻说皇帝已死,李农与冉闵便率百官入殿,共推义阳王石鉴即位。

石鉴登基,遂以李农为大司马,录尚书事,冉闵为大将军,总督中外诸军事。

赵国由此大乱,流民相率西归,欲归故乡并州。路经枋头,因闻蒲洪引部曲居住于此,于是皆入城,共推蒲洪为王。

蒲洪忽得赵国流民来归,一下子众至十数万,威名大振。

蒲洪子蒲健正在邺城,此时也投奔枋头,归于其父。

赵帝石鉴闻报不安,遂与百官商议,准纳司空李农之谏,遣使拜蒲洪为征西大将军、雍州牧、领秦州刺史,使其往归镇所。

蒲洪大怒道:彼乃羯胡,我乃氐胡;彼能为帝,我不能自为天子耶!

于是驱回赵使,便起造反之心。

晋永和五年十二月,京口府衙。

褚裒屡伐赵国不克,损折兵将颇众,还至京口,闷闷不乐。闲坐衙中,每闻城中家家夜哭,便问左右:满城男女泣号连天,却为何故?

左右答道:此皆代陂死亡将士家属,号哭子父兄弟,且未得抚恤,官府不能禁之。

褚裒听罢悲愤不已,大叫数声,吐血盈斗,发疾而卒。

僚佐奏闻朝廷,褚后哭之不已,因令厚葬,使荀羡代理徐、兖二州军事。

荀羡时年二十八岁,中兴诸侯方伯之中,未有如其当时如此年少者。

永和六年闰正月,东晋朝廷诏授蒲洪为氐王、使持节、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又任命其子蒲健为假节、右将军、监河北征讨前锋诸军事、襄国公。

蒲洪父子拜受晋室之命,于是怀有占据关右之志。

羌王姚弋仲恐蒲洪坐大,危及于己,遂派子姚襄率五万兵众攻击枋头。蒲洪迎头反击,大败姚襄,斩杀三万余人。

自此蒲洪崛起于中原之地,声势大震,于是左右近臣劝其称王。

蒲洪因谶文有“草付应称王”之语,且其孙蒲坚背上生来便有“草付”字样,于是改蒲姓为苻,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

自此建立社稷宗庙,设置百官,命雷弱儿为辅国将军,梁楞为前将军,左长史;鱼遵为后将军,右长史;段陵为左将军,兼左司马,王堕为右将军,兼右司马;赵俱、牛夷、辛牢为从事中郎,氐族酋长毛贵为单于辅相。

苻洪大封朝臣已毕,对群臣道:使孤率众十万,占据形胜之地,则石闵、慕容儁指日可灭,姚襄父子也在我算中。我取天下,比汉高祖犹为容易耳。

众臣拜伏,皆呼万岁。

永和六年正月,麻秋、王朗从长安奔赴洛阳。冉闵致书麻秋,令其杀王朗军中数千胡人,王朗侥幸逃脱,投奔襄国。苻洪闻说赵军自西而东,遂遣子龙骧将军苻雄迎头攻击,一战获胜,俘获麻秋。因爱麻秋勇猛,遂劝其降,命为军师将军。(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