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三十三集 拓跋复国

华夏真相集 第三十三集 拓跋复国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50:54 来源:笔趣阁

燕军攻入丸都,高钊弃城单骑而逃。

燕国轻车将军慕容舆泥直入高句丽王宫,捕获高钊母亲周氏及其妻子以归。

燕军于南路大胜,战报传来,王寓等人却在北道遭败。

慕容皝得报,于是不再穷追,派出使者,传达招安招书。

高钊不理,深藏而不出。

慕容皝遂纳韩寿之计,发掘高钊父高乙弗利陵墓,收缴府库中历代积累财宝,掳获民众五万多人,焚毁高句丽王宫,毁坏丸都城郭,以归故国。

建元元年二月,高钊穷途末路,只得遣使赍表,向前燕称臣。

宇文逸豆归派丞相莫浅浑率兵进攻前燕,众将争欲迎击,慕容皝不许。莫浅浑以为慕容皝畏惧,遂酣饮纵猎,不再设防。

慕容皝命慕容翰趁机出兵攻击,莫浅浑大败,仅以身幸免,部众全被慕容翰俘获。

莫浅浑大军既已覆没,慕容皝对诸将道:此机千载难逢。我须趁热打铁,殄灭宇文。

遂亲自带兵攻打宇文逸豆归,命慕容翰为前锋将军,刘佩为副将。又分别令慕容军、慕容恪、慕容垂及折冲将军慕容舆根为合后,军分三路,同时进发。

宇文逸豆归闻燕王举倾国之兵来伐,派南罗城主涉夜干率引精兵迎战。

慕容皝闻知,遣使持节急入前锋营中,告诉慕容翰:孤闻涉夜干勇冠三军,乃宇文部第一猛将,将军应稍稍避让,休与其当面拼战。

慕容翰修表令来使带回,向燕王说道:宇文逸豆归尽数出动国内精兵,交付给涉夜干统领,则胜败在此一战。涉夜干素有勇悍之名,为其全国将士仰仗之。虽有虚名,其实容易对付,不应避让。我若战败涉夜干,则其国余部将不战自溃矣。

于是召集慕容军、慕容恪、慕容垂等诸将商议,定下计策,挥军鼓勇前进接战。

两军对圆,慕容翰亲自出马冲击敌阵。涉夜干出阵应敌,战至酣处,慕容垂等忽从侧翼截击。宇文部军出其不意,于是大溃,四散奔逃。

慕容翰紧追不舍,亲于乱军中左寻右找,终于斩杀涉夜干,取其首级以归。

宇文部士卒见涉夜干被杀,果然不战自溃。燕军乘胜追击,攻克宇文部都城紫蒙川。

宇文逸豆归率数十骑逃跑,死于漠北,宇文部由此离散灭亡。

慕容皝尽数收缴宇文部畜产物资,迁徙宇文部五千多个村落到昌黎,开辟国土一千多里。又将涉夜干原居城镇改名为威德城,令弟慕容彪引本部兵戍守,然后班师回国。

慕容翰虽获大胜,但因亲冒矢石奋进,便被乱箭射伤,回国后便长期卧床养伤。

其后伤情逐渐痊愈,享不得清闲,遂在府中后院中练习弓马,尝试骑射。

有人向燕王告发:慕容翰假称有病,却私下练习骑乘,必欲造反作乱。

慕容皝虽仰仗慕容翰勇略,但心中终究忌惮,于是趁机下令赐死慕容翰。

慕容翰忽奉此诏,仰天叹道:某当初负罪出逃又返,今死已迟。羯寇占据中原,某不自量力,尚欲为国荡平宇内,反为奸贼所谮。大志未酬,死亦留憾。此天意也,复有何辞!

于是不向燕王上表辩解,仰饮毒药而死。可叹一员猛将,死于君王猜忌。

慕容皝闻说慕容翰已死,不免亦为叹息。此后便以入主中原,图谋霸权为愿,不断攻城掠地。又注重农桑,发展经济,下令流民屯田,并轻徭薄赋,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除此之外,还将其父在世时所建东庠扩大,鼓励王公大臣子弟念书并择优录用。

短短十几年时间,前燕经济因此得到长足发展,以致雄霸漠北,马踏燕山。

镜头转换,按下东北,再说西南。

成汉主李期自弑亲侄李班自立,渐渐骄虐日甚。其后不久,李雄之子李霸、李保先后无病而死,朝野有识之士皆谓是被李期毒杀,于是成汉大臣心怀恐惧,人人不能心安。

李期又多诛杀大臣,凡劝谏者皆被定罪,于是人人钳口,只想苟且免祸,不敢再言。李期又忌汉王李寿威名,乃命驱出成都,使其出屯涪城。

字幕:李寿,字武考,李骧之子,成武帝李雄从弟。

李寿时刻恐惧不能自免,欲离朝廷戎边自保。此时既得帝诏出屯涪城,于是适逢其欲,欣然奉旨,装束即行。惶惶如脱笼之鸟,忙忙如漏网之鱼。

李期见李寿离朝而去,犹如拔除背上芒刺。遂毒死李寿养弟安北将军李攸,并和李越、景骞、田褒、姚华商议袭击李寿,便多次派中常侍许涪前到涪城,察看动静。

李寿见虽离成都亦不得安宁,于是深以为忧,乃问长史任调:先帝临终之时托孤于我,谓李期不能嗣国,故以李班入东宫为嗣。今李期弑李班以代,骄虐残杀,果应先帝之言。我欲废此残忍之主,另立贤王,或自取代之,公谓若何?

任调:李期逆父弑主,明公若兴义兵讨之,则天下皆应,又何必犹疑?

李寿:只恐谋事不成,反招其咎。

任调:既如此,可使善卜者占之,以问吉凶。

李寿深以为然,于是请卜者筮之,得乾卦。

卜者说道:将军主有数年天子之分,但恐后嗣不继。

李寿听罢,且喜且惊,怔忡不定。

任调:如有天子之分,一日足够,而况数年乎?至若后嗣,秦始皇亦不能预知也。

李寿于是意决,说道: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任侯之言,真上策也。

时闻巴西人龚壮甚有贤名,于是以礼聘之,使为筹划大计。龚壮字子玮,父叔皆为李特所害,只恨不能复仇。因知李期乃为李特之孙,龚壮欲报父叔之仇,于是一召即至。

李寿:今闻岷山崩坍,江水枯竭,种种不祥,必危社稷。请先生教我自保之策。

龚壮:此上天示警于殿下也。李期忌公之能,若不图之,久必为其所害。殿下若能取而代之,并有西土,称籓于晋,人必乐从。且舍小就大,以危易安,莫大之策也。

李寿深然其言,于是整顿兵马,引众五万,来取成都。

李寿之子李势时为翊军校尉,闻父率兵来伐,乃率部众内应,迎其父大军入城。

李期闻报李寿大军入城,屯兵于宫门,不由大慌,急派侍中慰劳李寿,问其所图。

李寿于是上奏:李越、景骞、田褒、姚华、许涪,及征西将军李遐、将军李西等,心怀奸诈,扰乱朝政,图谋倾覆社稷,大逆不道,罪该诛杀。

李期只得顺从李寿意愿,下诏杀死李越、景骞等人。

李寿见李期自除羽翼,便假托太后名义下令,将李期废为邛都县公,幽禁在别宫。

李期不堪其辱,叹息终日,悔不当初,于是自缢而死。

李寿部将纵容士兵抢掠,强奸李雄之女及诸多宗室女眷,惨不忍闻,数日方安。

李期既死,长史略阳人罗恒、巴西人解思明及李奕、王利等人皆劝李寿:殿下有此靖难大功,宜进位镇西将军、益州牧、成都王,并称藩臣于东晋。

长史任调、司马蔡兴、侍中李艳及张烈等上言:殿下何必仰人鼻息,宜自立为帝。

李寿说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孤谓任侯之言乃是上策。

于是祭祀南郊,告于宗庙,择吉登基为帝。改国号为汉兴元年,追尊父李骧为献帝,母昝氏为太后;立妻阎氏为皇后,李势为太子,以旧太庙为大成庙。

改元已毕,复下诏大赦国内,封赏功臣封任调为大将军,命董皎为相国,罗恒、马当为股肱,李奕、任调、李闳为爪牙,解思明为谋主。

复用安车束帛,聘请龚壮担任太师,龚壮坚辞不受,誓不出仕。

李寿亦不相强,又命厚赠金珠财帛以赏其功,龚壮复辞赂遗,一无所取。李寿于是特许其穿戴缟素入朝,处于师友之位。

汉兴元年七月,有人告发广汉太守李乾和大臣通谋,欲废天子。

李寿令子李广和大臣在前殿盟誓,调任李乾为汉嘉太守。

时有大风暴雨,天雷击其端门。八月,成汉国内阴雨连绵,百姓饥荒,疫病流行,灾异非止一端。

李寿以为上天示警,由是深悔自责,下令群臣极尽忠言,尽情陈述朝政得失。

龚壮上书:陛下起兵之初,上指星辰,昭告天地,歃备盟众,举国称藩,天应人悦,大功克集。而论者未谕,权宜称制,自立为帝。今淫雨百日,饥疫并起,故愚谓宜遵前盟,推奉晋室,彼必不爱高爵以报陛下大功。虽降阶一等,而子孙无穷,永保福祚!

李寿览书内愧,秘而不宣,乃遣使入燕赵胡国,求为外援,并观览其国之政。

龚壮自思:人生在世,百行之本莫大忠孝,我既假李寿之手杀了李期,私仇已雪;今欲使李寿归顺晋朝,以明臣节,奈其不从己谏何!

自此龚壮称聋作哑,又云双手不能制物。

李寿闻之,不复以其为意,愈加刚愎自用。

袭壮见李寿不以自己为意,遂携全家隐遁深山,终身不至成都。此后终其一生,惟研考经典,谭思文章,直至病卒,真乃世外高人。

九月,成汉仆射任颜谋反,被李寿诛杀。因任颜乃是李雄妻任太后之弟,李寿因此全数诛杀李雄所有子嗣,不留一人。

李寿初继大位,尚承李雄宽和俭朴之风,遵行李雄国政,不逞己欲。时逢李闳、王嘏从邺城回来,极力称道后赵石虎威盛,宫殿壮丽,邺地百姓殷富。又闻石虎肆虐滥刑以控邦域,不由欣然仰慕,于是杀人立威,渐至暴虐。

又将附近郡中三丁以上人家迁来充实成都,建尚方御府,调各州郡能工巧匠大造宫室,引水进城,一味追求奢侈。又扩建太学,起造谠殿。

百姓疲于奔命,哭号遍野,欲造反者十有**。

左仆射蔡兴极力谏阻,李寿谓是谤君,下令诛杀。右仆射李嶷屡次直言辞驳其旨,李寿亦假托别罪,令投监狱杀之。

因李寿任意恣肆而为,自此成汉由盛而衰,不复李雄当时国力雄厚。

镜头转换,按下西南,复述东北。

代王拓跋翳槐以弟什翼犍为质,请兵于后赵,击走拓跋纥那,终得复国。

赵建武四年,代王病重,召集各部大人入卧内,顾命遗嘱:孤今病笃,恐不能起,特召卿等嘱以后事。朕弟什翼犍丰骨非常,才智高远,公等当立其为主,则可保社稷安稳,国家昌盛。今其为质于赵国,卿等可迎归奉之为主,勿负我言。

言罢而卒。诸部大人虽受遗命,但以为什翼犍远在他国,于是谋立其次弟拓跋孤。

拓跋孤坚辞不肯,自往邺城请见赵王石虎,愿将己身为质,替代兄长什翼犍归国。

赵王石虎赏其仁义过人,于是不复令其为质,将兄弟二人并皆释放,遣送归回代国。

拓跋什翼犍长相奇伟,宽仁大度,身长八尺,隆准龙颜,立则长发委地,卧则垂乳至席,大异常人。因与兄弟拓跋孤回国,召集族人,为兄长拓跋翳槐治丧已毕。

拓跋鲜卑诸部大人云集,遂依拓跋翳槐遗命,拥立什翼犍为代王,即位于繁畤城。

什翼犍时年一十九岁,风华正茂。于是改元建国,并将一半国土分给拓跋孤。建国二年春,拓跋什翼犍始置百官,分掌众职。东自濊貊,西至破洛那,无不归附。

五月,拓跋什翼犍在参合陂朝会各部酋长,商议定都灅源川,修筑城墙,建造宫室。

什翼犍母平文皇后王氏说道:我族自先世以来,便以游牧为生。今国事变乱,基业不稳。若筑城以居,一旦敌寇前来,难以仓猝转移。

什翼犍听从母训,于是取消定都计划。

至此大位既定,什翼犍于是使人求婚于燕王。慕容皝许其所请,以妹妻之,由此两国结为姻亲,互为唇齿之邦。

当时代国人将别国民众前来归附者,皆称为乌桓;什翼犍遂将归附部族分成南北两个部落,各自设置大人监察。令弟拓跋孤监察北部,子拓跋寔君监察南部。

什翼犍还以代郡人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建立法制,使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东自濊貊,西至破落那,南距阴山,北达沙漠,全部归服,人口达数十万之众。

建国三年春,拓跋什翼犍迁都于云中郡盛乐宫;四年九月,令筑盛乐城于故城南八里。

十月,匈奴铁弗部首领刘虎进犯代国西部边境。什翼犍派军迎击,大败铁弗部军,刘虎仅以身免,其后抑郁而亡。

刘虎死后,其子刘务桓继任首领,方始归顺代国,拓跋什翼犍便将己女嫁之。

十二月,慕容皝派使节前来朝贡,并荐同宗女子作为代国皇后人选。

建国五年五月,拓跋什翼犍驾临参合陂。七月初七日,各部落齐聚,筑起高台,举行比武大会,此后比武大会便形成定制。

会盟已毕,拓跋什翼犍返回云中郡,次年七月,再次向前燕求婚。

慕容皝让其献马千匹做为聘礼,拓跋什翼犍不从,且言行倨慢,毫无子婿之礼。慕容皝由此大怒,派世子慕容儁统兵攻打代国,以前军师慕容评为大将。

拓跋什翼犍率众远避,燕军终无所得而还。由此什翼犍称霸漠北,渐与前燕不和。

镜头转换,按下东北,复说江南。

晋咸和五年三月,征西将军庾亮将欲北伐中原,一面遣使上表,一面分派诸将:以桓宣镇襄阳,弟庾怿镇魏兴,庾翼镇江陵,毛宝、樊峻屯守邾城。

安排已毕,复又上书,请率十万大兵移镇石城,分置诸军罗布于汉沔沿岸,为伐赵之规。成帝览奏,令群臣计议。

太尉郗鉴以为资用未备,不可大举进兵;太常蔡谟更上疏详议赵不可伐,若强欲发兵,必然自讨其辱。

成帝默然不语,再问群臣,朝议皆惧北军如虎,言不可伐。

成帝难拂众议,只得下诏令庾亮,不可轻举妄动。庾亮听惯了朝中士族大夫腐论,于是不听圣旨,乃准备大举移镇石城。

是年丞相王导病笃去世,临终之时表荐外甥何充于朝。成帝从之,即以何充为侍中,复遣使征召征西将军庾亮为丞相,命入朝履职。

圣旨下达,庾亮固辞不肯,亦不奉命。

成帝无奈,遂以何充及庾亮之弟庾冰为参录尚书事,共辅朝政。庾冰倾力经营朝政,不舍昼夜,尊礼朝贤升擢后进,于是朝野翕然,皆称为贤相。

八月,朝廷诏令丞相改为司徒。太尉南昌公郗鉴病故,临终前荐太常蔡谟自代,成帝流涕从奏,以蔡谟代郗鉴都督徐、兖二州军事。

九月,赵军入寇汉沔,拔邾城,袭杀毛宝、樊峻等守将,进击江夏,义阳一城皆降。

又进围石城,竟陵太守李阳不敌,大败而退。

当时庾亮尚未迁镇石城,闻邾城已陷,大悔当日在江北筑城之举,乃止其兵。

次年正月,司空庾亮壮志难酬,郁闷成疾,终至卧病不起。遂将弟庾翼唤至榻前嘱道:某历年积官到司空,位极人臣矣。我死之后,你要善事圣上,勿生异心,以负我清名一世。今将此兵权交付于你,权柄不可移许他人,以自取其祸。

言讫长叹而卒,终年五十二岁。

庾翼于是代领兄长部众,举哀收敛其兄,殡葬于武昌定金山。

何充闻说庾亮既死,唏嘘叹道:今埋玉树于地中,使人情何能已!

成帝闻舅父已卒,乃升何充为中书令,使庾翼都督江、荆等州军事。庾翼则悉心治军,戎政严明,数年之间,公私充实,众又皆称其才,皆以“小庾”称之。

晋咸和八年,宁州刺史尹奉降附成汉。成汉主李寿便将宁州兴古、永昌、牂柯、越巂及夜郎等郡分出另置交州,以霍彪为宁州刺史,爨深为交州刺史。

咸康二年,晋广州刺史邓岳派兵攻克夜郎、兴古,随即以邓岳兼督宁州。

五年三月,邓岳又发兵袭击宁州,成汉建宁太守孟彦执获霍彪降晋,于是宁州又归晋朝所有。是年霍、孟二氏火并,终至同归于尽。

爨深趁机崛起称雄,成为南中势力最强大姓,独踞一方,称西爨国。

咸康五年,晋成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准其世袭。

画外音:爨氏称霸南中后,方有爨地及爨人称谓。所谓爨地,指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爨氏统治区域,已非汉代南中地区全部,约相当于蜀汉时建宁郡、兴古郡、朱提郡。其西云南郡、永昌郡及东柯郡为羌蛮部落控制,西北越福郡因近西川,则仍为成汉所辖。爨地因少战乱,经济文化继续得到发展,并由其部族文化差异,形成东爨和西爨。东爨治朱提郡,西爨则治建宁和兴古二郡之地。西爨称霸南中,至唐朝天宝年间方为南诏吞并,再至元朝大理国灭亡,前后约九百余年,皆为独立政权,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

咸康八年壬寅,正月朔,日食。

晋江州刺史王允之奉旨回朝,路过豫州。豫州刺史庾怿遣人馈送美酒,以为敬仪。

王允之当夜宿于馆驿之中,取酒欲饮,亲随提醒道:将军与那豫州刺史向来不合,举朝皆知。今其不来亲迎将军,而使人单只送酒而至,莫非这酒中有鬼?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将军当防其不仁,存心毒害。

王允之大悟,于是将酒试之以犬,其犬饮而立毙。王允之不动声色,次日侵早离开豫州,赶赴建康,并将其事报于天子。

成帝大怒道:我大舅已乱天下,小舅尚欲如此耶?

朝中有庾怿亲信,便将天子此语使人告知庾怿。庾怿闻而深惧,恐朝廷彻查此事累及家族,于是自饮鸩酒而死。着实可笑,欲以毒酒害人不成,今反受其咎。

是年六月,成帝司马衍忽然得病,旋即重笃不起。时成帝有二子司马丕和司马奕,尽皆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宰相庾冰与何充入内视疾,跪于卧榻之侧。

成帝谓其二人道:朕觉病重,自思旦夕必归,正欲召卿等嘱以后事。今朕二子俱幼,难以临朝理政,欲请太后垂帘听政,卿等以为如何?

庾冰奏道:目今石氏在赵,甚是猖狂;李氏居蜀,屡怀不仁。天下未安,四海纷纭,若立幼冲之主,恐非社稷之福。

成帝:若依卿见,当立何人?

庾冰:国有强敌,宜立长君。陛下之弟琅琊王司马岳有仁德之风,不若立之为嗣,则朝廷幸甚,天下幸甚。臣为社稷为计,不畏圣怒,望陛下圣裁之。

成帝思索半晌,说道:卿言甚当,乃为社稷之言。

何充:臣谓不然。父子相传,乃先王旧典,若立皇弟,二孺子其何!

成帝:不必争矣,朕意已决。

于是令召武陵王司马郗、会稽王司马昱、尚书令诸葛恢入内,并受顾命遗嘱。

初八日,成帝驾崩,时年二十二岁,在位十八年。庙号显宗,谥号成帝,葬兴平陵。

庾冰等既受顾命,于是率群臣举哀发丧,立司马岳为帝,上号康帝,改元建元,大赦天下。封成帝二子司马丕为琅邪王,司马奕为东海王。

康帝将朝政悉数委交庾冰、何充,并称谢道:朕得嗣大位,皆赖二公也。

何充耿然答道:陛下龙飞,全赖庾公之力,若依臣议,当不睹今日。

康帝闻之,面有惭色,退归内宫。

何充出朝,便谓庾冰道:昔郭璞有言,“立始之际,丘山倾立”。立始者,乃是建元;丘山者,今天子名讳,今果应其言。然其言谓“倾”,似恐不吉耳。

庾冰瞿然长叹道:如有吉凶,亦无可更改矣,公请慎勿泄漏。

二公相揖而别,各自回府。虽然帝位已定,何充心中始终怏怏不乐,自谓道:我恐司马家天下,从此日见倾颓,江河日下矣。

七月,晋康帝设朝,诏令群臣计议经略中原大事。适逢庾翼上表,请遣梁州刺史桓宣北伐石赵,康帝当即许之。随后任命何充为骠骑将军、领徐州刺史,镇守京口。

十二月,立褚妃为皇后,征豫章太守褚裒为侍中、尚书。但褚裒因系皇后之父,不愿居于朝中任事,乞除江州刺史,康帝许之。

王羲之是年摹古有成,传世章草《豹奴帖》、行书《姨母帖》盛传朝野。

字幕: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人,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后迁会稽山阴。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王羲之七岁即擅长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曾为晋帝写郊祭词于木板,再派工人雕刻。雕匠将木板削去三层,见墨迹直透木板之内,于是惊叹王羲之笔力雄劲,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晋朝欲要北伐之事,早有哨谍报至邺城。

赵主石虎闻报大怒:司马小儿,你便不来撩拨,我亦正欲南征,就此扫平天下也。

于是令朝中大臣制定征西、讨东、伐南之计,国中凡十五岁者皆征为伍卒,造甲者五十万人,船夫十七万人,国内男丁为之一空。

由是公侯、牧宰趁机盘剥细民,竞营私利,百姓失业。

有贝丘人李弘利用众怨,欲谋作乱,因事泄被石虎诛之,受牵连者数千家。

其后近侍奏报:济南平陵有一石虎,一夜之间忽由城北自移于东南,并有狼狐等辈随之而来,遂成野兽之谷。

赵王闻奏大喜:石虎者,乃孤之名讳也。自北迁往东南,是上天欲令我荡平晋吴耶!

于是即发诏命:各州郡明年悉集大兵,朕当亲督六师南征,以奉天命。诏令每一亭里征士五人,出车一乘,牛二头、米十五斛、绢十匹,不办者立斩。

诏令即下,群臣皆上贺表,因作《皇德颂》者一百单七人。百姓皆鬻其子女以供军需,犹不能完其赋役,自缢于道傍之树死者比比相望。

甲辰,晋建元二年正月,赵王石虎大会群臣于太武殿,将欲商议南征之事。

便在此时,宫门禁卫来报:有白雁百余只,集于马道之南,人来不惊,驱之不去。

石虎便问太史令赵览:此兆主何吉凶?

赵览于是离席出殿,登台观星,片刻返回,入奏道:白雁集庭,乃宫室将空之象;且太白星临于河淮,不利南征。

石虎无奈,乃率群臣临宣武观,阅兵而罢南征之议。

当时又有荧惑守于房心,太子石宣因与领军王朗有隙,于是买通太史令赵览,说与石虎道:今上天荧惑星为怪,不利于君主;当以朝中贵臣王姓者当之,方可禳国家之患。

石虎问道:朝中谁可替孤挡此难者?

赵览奏道:遍观朝中王姓诸臣,无有贵于王领军者。

石虎便问:可有其次人选?

赵览瞪目,无可对答。

石虎怒道:中书监王波,其职岂不贵于领军!

也不待赵览回答,乃下诏追议王波前番奏请联合成汉,反遭汉主李寿所辱之事,下令腰斩,以当天象之灾。

群臣不明所以,皆奏王波无罪。于是石虎复又愍之,追赠王波为司空。

石勒大集兵马,欲行南征之事,早有人报至江东。

晋康帝设朝,问计于朝臣,便欲讨伐中原。群臣却是老调重弹,众议未休。适逢庾翼再次遣使上表,请派桓宣伐赵,康帝当即复诏准奏。

遂下诏旨:命桓宣为都督司、梁、雍三州,及荆州南阳、襄阳、新野、南乡四郡军事,领梁州刺史,持节,将军职务如旧。因叙桓宣前后功勋,赐封为竟陵县男爵,命其出兵。

桓宣久在襄阳,安抚移民,政绩颇可称颂。此时既受诏命,便厉兵秣马,以待将令。

荆州刺史庾翼闻说朝廷同意北伐,大为振奋,于是复奏:请以桓温为前锋小督、假节,令其率部据守临淮,协助北伐。

朝廷准奏,升任桓温为徐州刺史,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桓温时年三十二岁,正当壮年,便得朝廷重用,手握兵权。

字幕:桓温,字元子,出身于谯国桓氏旺族,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

镜头闪回,叙述桓温少年轶事。

桓温尚未周岁,太原温峤过府,见之大奇,对桓彝道:此子奇骨不凡,可试令啼之。

及闻啼声,乃向桓彝极力称贺:真英物也!此郎后必大贵,我等皆不及也。

温峤素有知人之名,且极善相面,桓彝大喜,即以“温”为子命名。

温峤笑道:果以温为名,则后将易我之姓也。

桓温长成,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面有七星。沛国刘炎相相其貌而赞道:子目如紫石之棱,须作猥毛之磔,乃仅亚于孙仲谋、司马仲达之相,贵不可言。

有此断语,桓温自此知名于世。

咸和三年,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将领韩晃杀害,泾县县令江播曾参与谋划此事。当时桓温年仅十五岁,枕戈泣血,誓报父仇。

咸和六年,江播去世。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为父守丧,因怕桓温前来寻仇,预先在丧庐内备好兵器,以防不测。

桓温假扮吊客,混入丧庐,手刃江彪,追杀其二弟,终报父仇,由此为时人所称许。

桓温后娶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咸康元年,出任琅琊内史,加辅国将军。

闪回结束,南郡城中。庾翼既举荐重用桓温,左右以为殷浩才名冠世,亦请征用。

庚翼哂笑道:此辈之人徒有其名,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之日,然后方可徐议其任。

进言者闻此,无不默然。

字幕:殷浩,字渊源,陈郡长平人,乃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之子。

镜头闪回,补叙殷浩为人。

殷浩见识度量清明高远,年少负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与叔父殷融皆酷爱《老子》、《易经》。人云殷融著书立说虽胜殷浩,但舌战辩论不如,殷浩因此为风流辩士所推崇。

有人曾问殷浩:将欲仕而梦棺,将发财而梦粪,却是为何?

殷浩答道:官乃臭腐之物,故欲出仕而梦尸棺;钱财本是粪土,故欲发财而梦粪便。

虽近笑谈,时人以为乃是至理名言。当时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殷浩为官,皆推辞不就。后征西将军庾亮征殷浩为记室参军,累迁任至司徒左长史。

庾翼时任安西将军,欲请其做司马,后命为侍中、安西军司,殷浩皆称病不就职。隐居荒山近十年,时人将其比作管仲、诸葛亮之流。

王蒙、谢尚等人且以殷浩仕隐动向,以预卜江东兴亡。

二人同往看望殷浩,知其避世志坚,遂叹息道:殷浩不问世事,如何面对江东百姓!

庾翼寄书殷浩: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政委托褚裒、何充,外事依仗庾氏、桓氏,只恐难保百年无忧;一旦国家破灭,危在旦夕。足下少负美名,十余年间内外任职,而今却欲隐退不问国事,于理不合也。今大业尚须杰士,何必盲目追寻古人风范哉!王夷甫乃前朝风流人物,但某鄙其惟求虚名。若以为今世非虞夏之盛,则宜始初既该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然则力谋高位,树立名望者何?既名位显赫,则宜光大名教,全心治乱以安,却又高谈老庄,说空终日,不务实际,实长浮华空谈之风。即至晚年,声望犹存,却贪图安逸,专谋自保,终被石勒所虏,身首异地。明德君子,遇会处际,宁可然乎?

殷浩得书,虽然无语可辩,但仍执意不出。

庾翼不喜其避世之行,以为沽名钓誉之徒。此番虽然群僚力荐,故不征用。

闪回结束,书归正本。

庾翼既统三军,诈称欲要移镇安陆,引军北行。前至夏口,复请移镇襄阳。

康帝览表,遂以庾翼都督征讨诸军事,使何充在朝中辅政。

庾翼率军抵达襄阳,召集僚佐,陈列旌旗铠甲,亲授部将弓箭,说道:某此次出征,便如射箭离弦,誓无回头之理。

传令击鼓,三起三叠,全军士气高涨。朝廷闻报襄阳誓师,于是进拜庾翼为征西将军,兼领南蛮校尉。

次日前哨来报:后赵有骑兵五六百人出于樊城,前来探察我军情状。

庾翼闻报,即派冠军将军曹据率军追击。

曹据奉令而出,在挠沟北将后赵游骑击破,后赵军死伤近半,缴获战马百匹回营。

初战告捷,庾翼以为大吉之兆,于是竖起招兵之旗,安抚荒远来者,竭尽招纳贤士,建立招贤客馆,设立典宾参军。一面练兵,一面发檄与梁州刺史桓宣,令其即刻出兵击赵。

桓宣奉命,遂引兵五万北行,至于丹水。

赵王石虎因天象不吉既罢南征,闻说晋兵反而北来,不由大怒道:这可是你自来讨死,非干我事,谅必上天必然佑我!

便令大将李罴引兵三万出京,渡黄河以南直至江淮拒之。

晋赵两军在丹水交战数阵,桓宣终为李罴所败,复引大军而退。庾翼因此大为不悦,罢免桓宣刺史之职,降为建威将军。桓宣为此惭愧气愤,不久去世。

庾翼闻报,急令长子庾方之出任义城太守,代统桓宣部众。又命征西司马应诞为龙骧将军、襄阳太守;征西参军司马勋任建威将军、梁州刺史,戍守西城。自此与赵军隔汉沔相持,坚守不战,以待时机。(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