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三十集 胡帝身殒

华夏真相集 第三十集 胡帝身殒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50:54 来源:笔趣阁

咸和四年二月,晋都建康。

陶侃、温峤、庾亮、郗鉴等各路讨叛军会师合兵,共击石头城。

苏硕奋勇迎敌,被温峤临阵斩杀;但石头城甚为坚固,连打三日不下。

石头城中却有建威长史滕含,私募健士五千余人起事,自城中杀起,直至东门,欲大开城门,迎接陶侃之军入城。

苏逸闻之,令任让率兵平叛,任让部兵却自溃败逃,并无战心。

滕含义军于是擒获苏逸、韩晃,皆以乱刀斩之,大开城门,引温峤军入城。滕含自引将士入宫,命部将曹据怀抱成帝以出,直至温峤船上,请兵卫护天子。

陶侃、温峤拜见天子,顿首号泣:使陛下为贼所困经年,臣等死罪!

成帝亦哭道:非是卿等尽忠竭力,朕安得复见今日耶!

君臣哭罢多时,滕含擒执任让及西阳王司马羕至船,请成帝处置。

成帝大恨,急命杀之。

陶侃与任让有旧,欲为其请命,成帝大哭道:此贼杀我刘侍中、钟右卫,朕扯衣而求,彼不肯饶,今岂能敕其罪耶!

终令杀之,并杀西阳王司马羕及其二子,及彭城王司马雄。

其后军士来报,叛军将领**、韩晃、马雄等人,皆被郗鉴部将诛杀。

至此,苏峻、祖约叛乱全部平定。

司徒王导请天子及百官入城,令取故节,以为仪仗前导。

陶侃见了,不由当众讥笑道:当初苏武牧羊所持之节,似不如是之新也。

王导面有惭色,心中大为不悦。

成帝与百官还于建康,见宫阙皆被苏峻烧为灰烬,遂暂时以建平园为宫。

温峤出班,谓群臣道:今宫阙全毁于火,若将复为营造,奈民皆贫乏,库无余积,国用不足。我欲奉銮驾西迁豫章,公等以为何如?

三吴豪强世族不以为然,皆道:不如迁都于会稽。

司徒王导力排众议:两者皆不可行。建康乃古之金陵,帝都旧里,王者之宅。古之帝王不以丰俭移都,但苟务本节用,何有雕弊之忧哉!若农事不修,则乐土亦为废墟矣。且北寇游魂皆伺我之隙,一旦迁都示弱,惧非良计。今宜镇之以静,休养生息,群情自安。

群臣皆道:司徒之见乃长远之计,我等计不及此也。

由是不复迁都,命褚飒为丹阳尹,治理京师。褚飒临难受命,收集散亡,京邑遂安。成帝宴会群臣,叙平苏峻、祖约叛乱之功,大赏将士。遂下诏曰:

陶侃拜为太尉,郗鉴为司空,温峤为骠骑将军;陆晔进爵江陵公,滕含为襄阳太守。其余因功赐爵,各自有差。卞壶、桓彝、刘超、钟雅、羊曼、陶瞻等死难者,均加赠恤。

众臣下拜,山呼万岁,谢主隆恩。

宴会已罢,由是陶侃移镇巴陵,温峤还镇江陵。庾亮复与成帝相见,叩首谢罪,自谓因执政不善而至大乱,几致社稷倾覆,乃求放外镇自效。

成帝准奏,命庾亮出任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镇守武昌,以殷浩为参军。

镜头转换,按下晋帝论功行赏,复说祖约北投后赵。

祖约率宗族及亲信数百人至于襄国,投降后赵天王石勒。

石勒令人将祖约安顿于京郊,但因鄙薄其为人,久久不愿接见。

祖约寄人篱下,无话可说,幸有资财,于是在京郊购宅置产,求田问舍,欲打点过几年田舍翁日子;只是心存不甘,惟盼赵王他日回心转意,复来召见重用。

当年九月,秦陇之地尽归后赵,羌酋姚弋仲亦向石虎请降。石虎表奏姚弋仲为六夷左都督,又请将氐、羌民众十五万人迁至司、冀二州定居,石勒一一准奏。

自此,后赵便为江北第一大国,威并天下。

便在此时,远在边北河套之南兴起一国,便名河南国。

河南国国王名唤吐延雄,勇而多忌,动辄杀人。在一次会见各族首领酒宴之上,因为盛气凌人,激怒羌酋姜聪,以致姜聪怒抽佩剑,刺入吐延雄腹中,喋血满榻。

诸将见此大变,一齐上前,将姜聪砍为肉泥。

吐延雄自知重伤难保,不敢抽剑,急召部将纥扢埿,令其辅佐已子叶延,保据白兰。嘱托已毕,即抽剑而死。

叶延既立,以《左传》载有“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之语,因其祖名吐谷浑,故而定其国名为“吐谷浑”,其后子孙也皆以此为姓。

镜头闪回,补叙吐谷浑往事。

吐谷浑乃是鲜卑部酋长慕容涉归之子,慕容廆庶兄。慕容涉归在世之时,曾分部落一千七百家,隶属吐谷浑管辖。

慕容涉归病卒,慕容廆嗣位,对庶兄甚为优待,视作一母同胞。

忽有一日,族人来报:吐谷浑部落马群侵入我部草场,以致两部马群相斗,死伤不少。

慕容廆闻此,便令人将庶兄唤至,劈面喝斥:先公当初与我两部分建疆域,牧场有别,各居其所,互不相侵。兄奈何不令马群自相远离,而坐视其斗!

吐谷浑闻言大为不悦,负气答道:马为畜牲,好斗是其常性,何便迁怒于人!贤弟若要乖别甚易,某当去汝于万里之外,此生再不相见。

说罢径回己帐,引其部众直往西行。

慕容廆大悔,急使人追劝其兄归还,吐谷浑终不复返。依照鲜卑族习俗,谓长兄为“阿干”,慕容廆追思兄长吐谷浑,遂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经常歌之。

西晋末年,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就此定居下来。其后部族不断扩展,统治今青海、甘南及四川西北羌、氐部落,建都立国。因位居河套以南,故称河南国。

闪回结束。及至吐谷浑之孙叶延承即父位,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

镜头转换,复说后赵。

咸和三年,石勒自称赵天王,行皇帝事,以程遐为右仆射、领吏部尚书。

程遐进言:天下初定,陛下应明罚敕法,显示顺逆。昔汉高祖斩丁公,赦季布,便是此意。大王自起兵以来,褒忠诛逆,中外归心,惟江左叛臣祖约犹存我国。近闻祖约在襄国大引宾客,又占夺陛下先人田里,地主多衔怨切骨,大王何故尚事姑容,不申天罚哉?

石勒本谓祖约对晋室不忠,存心鄙薄,至此听了程遐之言,于是杀心顿起。

遂与程遐定下计谋,使人传书与祖约:祖侯远来,未暇欢叙;今幸西寇告平,国家无事,可率子弟来会,借表积诚。

祖约得了石勒之书,惊喜不置,遂挈子弟登殿,求见赵天王石勒。至于宫中,石勒佯称有疾,令左仆射程遐接待。

程遐即按所定之计,将祖约邀入别室,引与共饮;却暗派人诈托祖约言语,前往尽召祖约亲属,一并进宫与会。

祖约见全族俱至,又见室外甲士趋集,料知凶多吉少。因自思无法脱身,索性拚命喝酒,尚望得能醉死,省得眼见全家遭刑。

程遐瞧透祖约本意,离座大喝:天王有令!祖约叛国不忠,罪应诛夷三族。

甲士应声突入,立将祖约拿下,其所有亲信数十人亦均被驱出,牵往市曹。

祖约至此一声长叹,思及当初戴洋之语及内史桓宣之谏,复思兄长祖逖当年辛苦所创基业,皆被自己毁于一旦,实乃悔之不及。

正在悔不当初,忽听哭号声起,蓦见一群蓬头少妇及垢面童儿,由兵役押解前来。祖约看时,正是自己家眷,兄长子孙亦在其中。

人群中忽奔出一个数岁稚子,趋至祖约身旁,手牵衣襟,哭呼外祖。

祖约双手未缚,抱起稚子泣道:外孙!外祖不该背国,害你幼儿餐刀,如今悔也迟了。

旁边走过甲士,将其外孙夺去,掷诸地上,跌个半死。稍时一声炮响,刀光四闪,可怜祖约阖家男子百数十人,都做了无头之鬼。

只有祖逖庶子祖道重,由后赵左卫将军王安买嘱兵士留下,未被押赴刑场,算为祖家留下一支血脉。余下妇女妓妾,皆没为官奴,分充羯人诸胡为婢妾去了。

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击辑中流,赤手北伐以复豫州,至此全部化为云烟!

镜头转换,按下后赵,再说东晋。

成帝还都建康,眼见库藏空竭,百官俸禄无力支给,只余綀帛三千端。

王导聚集百官,与众商议:朝中库藏空乏,有司官俸皆无着落,恐日久必废政事。今搜府库,得綀帛三千端,便请诸公皆领至家,俱要制作单衣穿着上朝。

百官闻此,自无不愿,即领綀帛回家,做成单衣穿于身上,摇摆过市,步行上朝。

满城士庶见此,翕然仿效,皆制綀帛单衣穿之,于是綀帛踊贵,价值数倍于常时。

王导遂令将库中三千端綀帛出售于市,每端售金五两,共得金一万五千两,折算白银八万两,以充国用。不但百官俸银无忧,宫殿亦得重建完成。

始安公温峤既受江州刺史之职,于是辞帝引军还藩。行至牛渚,下令众军涉水以渡。

左右禀道:此处江面水多怪异,深不可测,人皆不敢涉水而渡。望将军征集舟船以渡众军,休使其白白丧了性命。

温峤不信,下令点燃私藏犀牛之角,临水照看。军士将犀角燃起,向水底照耀,只见水下灯火通明,无数水怪各呈奇形怪状,有乘马车者,有穿红衣者,在江底络绎而过。

温峤这才相信水中有怪,遂出赏金,征舟而渡。

当夜,温峤梦到一人立于榻前,怒斥道:某与公幽明有别,本来各不相扰,公何听信人言,妄取犀角相照,使我族露形于凡人耶!

温峤醒来之后,便觉齿痛难当。因令医官拔齿,而得中风之症,至江州旬日而亡。

奇哉!一代江南名士,竟如此死于幽冥之事,终年四十二岁,朝廷谥曰忠武。

温峤既卒,王导表奏刘胤为江州刺史,继承故主温峤之位。

陶侃及郗鉴皆奏:不可。刘胤虽然惯于战事,但恐非方伯之才,不足以镇守州郡。

王导不从,终使刘胤就任江州。当日回至府中,复将此事与家人说之。

其子王悦闻此,亦力劝道:自江陵至于建康,三千余里;且有流民万余,布于江州。江州乃国之南藩,而刘胤骄奢成性,又时在醉乡之中;则不有外变,亦必有内患矣。

王导虽知其子之言甚是有理,但因圣旨已发,刘胤已离京赴任,遂不更易。

当时庾亮镇守武昌,忽然染病。因闻说戴洋善于占候,于是令人请来,命卜吉凶。

戴洋观其风角,说道:武昌之地,有山无林;政可图始,不可终居。山作八字,数不及九。土地盛衰有数,人心去就有期,不可更也。公宜更择吉处镇之,武昌不宜久住。

瘐亮改容相谢:卿言甚为有理,使某顿开茅塞。然今我有疾,尚请先生卜之。

戴洋复观风角,又道:昔苏峻作乱之时,公曾于白石洞中祈福,许以乱平之后,以赛牛酬神。其愿至今未酬,故为鬼卒前来缠索。宜急还之,其病自愈。

庾亮恍然大悟,再拜道:先生真乃神人也,某果有此愿,未曾酬之。

于是急使人以牛酒去白石洞还愿,当夜其病果愈。

当时东晋朝政甫安,边报传来,报说后赵又发兵南侵。

赵将刘微率众数千,乘海船袭击晋境东南诸县,南沙都尉许儒被杀。

石勒称帝当年,又派监军郭敬南攻襄阳。南中郎将周抚惊奔武昌,襄阳遂陷,中州流民自此并皆降附后赵。晋廷问罪于周抚,坐免其官。

郭敬毁其城池,并迁襄阳百姓于沔水之北,另建樊城戍守,石勒命为荆州刺史。

十二月,刘胤就任江州刺史,果如王悦所言,整日矜豪纵酒,不恤军政大事。当时郭默被征为右军将军,往求资借,刘胤悭吝不予。

适逢有司奏报成帝:百官俸禄惟资江州漕运给之,而刘胤私运于路,以私废公。

于是朝廷诏命,将刘胤免官。刘胤预备申诉,郭默趁机诬告刘胤大逆,且引部众袭斩之,遣使传首京师。后惧朝廷见罪,招引谯国内史桓宣为党,桓宣不从,固守谯郡以待。

王导见到刘胤首级,明知郭默诬枉好人,但以其骁勇难制,恐为大乱,于是只得将错就错,令悬刘胤首级于水军大营,复以郭默为江州刺史。

奏本一上,满朝文武大哗,乃至议论纷纷。

陶侃在巴陵闻知此事,投袂而起,勃然大怒:若说刘胤奢吝好酒有之,但其手下无兵,何至于谋反?此事必然有诈。

急遣人前往江州打探,回报果是因借贷不允,被郭默怀私愤袭杀,诬其谋反。

陶侃探听确实,整兵欲讨郭默,同时修书令人至京,送与王导:郭默因私愤袭杀方州,公即以其为方州;若他日再杀宰相,公亦欲以其为宰相乎!

王导观书大惭,遂命收敛刘胤首级,回书隐侃:某谓郭默居于长江上流,船舰成资,故暂且包容,以伺足下兴兵除之。岂非遵养时晦,以定大事者耶!

陶侃得书,弃之于地叹道:何谓遵养时晦?是乃遵养时贼也!

于是发兵前往江州,声讨郭默。

郭默自杀了刘胤,亦恐朝廷问罪,本欲向南占据豫章。不料陶侃军队来得恁快,郭默逃走不及,只得引军出战。只经一阵,迎战不利,只得进城固守。

又恐军心动摇,不肯效力守城,便以粮米堆成垒堡,显示军粮有余。

陶侃见其固守不出,乃于城外修筑土山,使与城墙等高,两相对垒。同时檄令庾亮引军至湓口,至三月中旬,各路军队会齐。

郭默部将畏惧陶公威名,此时见庾公亦至,不由大骇,均无战心。

陶公布置各路军马将江州城团团包围,却不令攻城,只亲笔写下劝降书数百道,每日令善射者射入城中四方,劝令城内军民生擒叛臣郭默献城以降,则恕无罪,且有封赏。

旬日之内,城中军民皆知陶公书中内容,各怀反正之意。延到五月,郭默部将宋侯发动兵变,捆绑郭默父子出城,向陶公投降。

陶侃立命将郭默处斩,传首建康。朝廷诏命陶侃兼领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军事,增设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掾属十二人。陶侃于是领兵回到巴陵,移镇武昌。

画外音:王导和陶侃对郭默不同态度,其实意在争夺江州。王导欲笼络郭默,以对抗陶侃;陶侃通过郭默擅杀刘胤之机迅速出兵,亦是要将江州控制在手。由此可见政治斗争往往口是心非,笑里藏刀,杀政敌于无形,自古如此。

陶侃既得江州,兵镇武昌,于是表任张夔之子张隐为参军,范逵之子范珧为湘东太守,以刘弘曾孙刘安为掾属,又上表褒赞梅陶。四人皆是陶公故旧,当初有恩于己者。

自此凡是微贱时滴水之恩,餐饭之惠,陶侃必定加倍报答。

陶侃驻守武昌,部将皆谓应于江北邾城驻兵镇守,陶侃不答。

后见众人反复提请,陶侃于是率领将佐过江围猎,纵览地势,指点江山:诸公且看,邾城悬隔江北,内无所倚,外接敌寇。即便派兵驻守于此,敌寇来时,相救不及,复渡江不成,必致损军丧众,辱我国威。且悬城于江北,劳师糜饷,又何益于江南?

众将这才恍然大悟,再不复谏。

镜头转换,按下东晋,复说北国。

前凉建兴十八年五月,凉王张骏率兵收复旧地,至于狄道,并设置五屯护军,与后赵分境而治。赵王石勒遣孟毅拜张骏为征西大将军,凉州牧,加九锡。

张骏耻为赵臣,拒不接受,并扣留孟毅,不予遣归襄国。

九月,休屠王羌叛赵,被后赵大将石生击破,奔逃凉州。张骏见后赵强盛难敌,遂遣孟毅返归,复令长史马冼随其还国,向石勒称臣入贡。

石勒大喜,正式称帝,立世子石弘为皇太子,设立百官,分封宗室。封别子石宏为大单于,中山公石虎为太尉,复进爵为王。

石虎不喜,归谓其子石邃:我征战二十余年,方成大赵功业,大单于乃封与黄口小儿!某当报之,使其死无噍类。

东晋咸和六年,岁在辛卯。

成汉国大将军李寿与征南将军费黑率军进攻巴东,攻拔建平。晋巴东太守杨谦、监军毋丘身只得沿江而下,退保宜都。

李寿又引兵向北攻陷阴平、武都,氐帅杨难敌只得再次投降成汉,三年后愧恨而卒。

咸和七年,李寿派兵进攻晋境宁州,十月围攻朱提,并于次年陷城。

来年三月,宁州刺史尹奉向李寿投降,成汉国便尽占南中之地,并以李寿为宁州刺史。是年晋成帝蒸祭太庙,以周天子待齐桓公之礼待王导,王导辞疾而不敢受。

彼时鲜卑慕容廆派使者至晋,与太尉陶侃商议兴兵北伐,共靖中原。东夷校尉封抽上疏陶侃,求封慕容廆为燕王,行大将军事。

陶侃复书:夫功成进爵,古之成制。车骑将军虽未能为朝廷摧败石勒,然忠义竭诚。今作书上奏,可否封赐,则在朝廷。

咸和八年,慕容廆等不及东晋朝廷封赠,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晋廷闻知慕容廆去世,遣使追赠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襄公。

画外音:后至咸康三年,慕容廆子慕容皝自称燕王,建立前燕,追谥慕容廆为武宣王。又至永和八年,慕容廆孙慕容儁称帝,追谥其为武宣皇帝,庙号高祖。

且说石勒称帝,次年四月到邺城,打算营建新宫,以为都城。适逢中山郡洪水成灾,百万根大木随水冲至堂阳。石勒视为上天协助营建邺都,于是正式开工。

建平三年,邺都即将告竣,石勒大宴群臣及高句丽、宇文屋孤使节,宾主尽欢。

酒至半酣,石勒问近臣徐光:卿谓孤若比之古代圣王若何?

徐光对曰:臣以为陛下筹略迈于汉高祖刘邦;雄艺卓荦不群,可拟于魏武皇帝曹操;乃轩辕皇帝之后,绝无仅有明君。

众臣闻之,齐声附和。

石勒大笑:卿言太过。孤若遇汉高祖,当北面事之,与韩信、彭越兑鞭争先;若遇光武帝,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磊落,当如日月皎然,终不效曹孟德、司马仲达辈,欺人寡母孤儿,诈取天下。以孤自谓,当在二刘之间,至若轩辕皇帝,岂敢妄拟!

群臣闻之,顿首齐呼万岁:陛下神武,虽二刘不及也。

石勒虽不读书,然常使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论古帝王善恶。尝听《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之后,辄大惊道:此法失当,则何得遂取天下?

至闻留侯张良谏止,又舒口长气道:幸亏赖有此人,可保汉家天下也。

皇太子石弘爱好文章,亲敬儒士,不似其父石勒强悍。石勒尝召程遐、徐光,论及太子:我儿大雅,其性安静,殊不似武将家传。

徐光:汉高祖以马上取天下,孝文帝以玄默守之。圣人之后,必有胜残去杀者。

石勒闻奏甚悦,哈哈大笑。

徐光、程遐见皇帝大悦,趁机进言:陛下故当强化太子之权,使亲朝政。

石勒遂下诏旨:二卿之言甚当。命太子批核上书奏事,并由中常侍严震协判;只有征伐杀人大事,才送交孤家裁决。

此旨即下,严震权力高涨,群臣争相趋赴。石虎则失其势,门前罗雀,更加心怀不满。

程遐再次入宫,复谏石勒:中山王勇武权智,群臣莫及,观其志意,除陛下之外,统皆蔑视。今其专征日久,威振内外,性又不仁,残暴好杀,诸子又并长大,似虎添翼,共预兵权。陛下在日谅无他变,将来必致跋扈,非少主贤臣,还请陛下绸缪,早除此患。

石勒变色:今天下未平,兵难未已,大雅年少,宜资辅弼。中山王系佐命功臣,亲同鲁卫,朕方欲委以重任,何至如卿所言!

程遐:八王之乱殷鉴不远,诚望陛下思之。

石勒:卿莫非因中山王在侧,虽然身为帝舅,将来不得专政,故有此虑乎?朕已早为卿计,如或不讳,先当使卿参预顾命,卿尽可安心。

程遐闻此,再拜谏道:臣实为公家进言,并非私计。中山王虽为皇太后所养,究竟并非陛下骨肉,难语恩义。托陛下神威稍建功绩,陛下报以重爵,并及嗣子,可谓恩至义尽。臣累沐宠荣,又与东宫托附瓜葛,若不尽言,尚望何人?陛下今若不除中山王,恐社稷不复血食矣。某知以疏间亲,亦非良策,但思他日惨毒人伦,敢不尽言!

石勒甚爱石虎之勇,终不肯听。

程遐见此,只好叩头告退。一步三叹出得宫门,正遇徐光前来,将欲进见天子。程遐便一把捉住徐光,延至自己府中,直至内室,摒去左右,叙坐密议。

徐光见其如此郑重,便问:公因何事,以至于此?

程遐:某因中山王反意已呈,适才进谏,皇帝固执不从,奈何!

徐光:中山王对我两人时常切齿,视为寇仇,不共戴天。此不但与国有害,且必累及家族之祸。我等总当预先设法,保国安家,怎可坐待危祸?

程遐:此事某固知之,只问君有何良策?

徐光思索多时,方才答道:中山王手拥强兵,威势甚盛,我等无拳无勇,如何抵制?看来只好再三进谏,或能感悟天子回心,方得转祸为福。

程遐大失所望:但靠此策,何能制石虎?且恐主上未必肯从。

苦思无计,于是罢议而散。

次日徐光进宫,见石勒面有忧容,遂寻隙问道:陛下廓清八州,海内称帝,今观神色不悦,未审何故?

石勒答道:吴、蜀尚未平定,天下尚自分崩,司马氏仍居丹杨,并未灭绝。孤虽称帝,恐后人谓我不合符录,非为正统。每思至此,不觉面露忧色。

徐光趁机奏道:臣谓陛下应以腹心之疾为忧,岂有闲暇复虑其他哉。

石勒惊问:卿何谓如此?

徐光答道:魏继汉统,后人岂谓不合符录?刘备虽在巴蜀继起,不能说是汉朝未灭;孙吴虽横跨江东,岂有损于魏之强大?陛下今既坐拥两京,称帝于中原,则司马家儿孙偏安东南,又与孙权何异?反观蜀中李氏,也同刘备一般。则符录不在陛下,尚归于何方?故臣以为,其不过轻忧浅患而已,不足为虑。今石虎借陛下神机妙算侥幸得功,天下人则谓其英武仅次于陛下。兼其残暴奸诈,见利忘义,又无伊尹、霍光之忠,而其父子爵位显赫,势压王室。臣闻中山王常怀不满,近在东宫私宴,且露轻视皇太子神色,众官皆见。陛下在世,尚可克制,臣惟恐陛下万年之后,宗庙定会险象环生,此谓心腹重疾,望陛下深虑裁之。

石勒默然不语,但最终仍是不从其谏。

于是复营邺宫,以洛阳为南都,别置行台。诏令公卿以下须岁举贤良、方正之士,仍令举人更得相互荐引,以广求贤之路。因闻参军樊坦清贫有才,于是擢授章武内史。

樊坦入宫,拜谢辞帝。

石勒见其衣冠弊坏不堪,不由惊道:樊参军好歹也是个官体,何至贫寒至此耶!

樊坦:只因家里遭到羯贼抢劫,致令资财荡尽,故此寒酸至此,来见陛下!

石勒一怔,大笑道:是羯贼暴掠卿之府宅耶!孤今当赏其军功,或罚其暴掠之罪?

樊坦才知失语,触犯皇帝忌讳,不由大惧,叩头泣罪。

石勒说道:孤之律条只防俗士,不关卿辈老书生也,休怕。

反赐车马、衣服、钱三百万,使其出宫去讫。

依照宫中律令,官员受天子召见后不即告退,须待例行御赐午膳。当日酒宴备齐,石勒入席,樊坦拜迎,然后入席危坐。

石勒行酒三杯,忽然想起适才奏对之事,便指着面前一盘胡瓜,问樊坦道:卿乃汉人,可知知此物何名?

樊坦知道皇帝还记着午前之事,于是故作思索片刻,恭敬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臣禀陛下,此物谓之黄瓜。

石勒听后,哈哈大笑。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称做黄瓜,在朝野之中传开。

其后到唐朝时,黄瓜已成为南北常见蔬菜,再不复有胡瓜之称。

咸和八年初,石勒遣使至晋,表示愿与晋室修好。但晋廷以怀、憨二帝被掳,两国乃君父大仇,严词拒绝,诏焚其币。

邺城宫将成,石勒到邺城视察,亲至石虎府第,允诺皇宫建成之后,另为其建设新第。但石虎自将大单于封赐石宏,让石弘驻镇邺城,怀恨在心,实不能解。

建平四年六月,石勒病重卧床,使石虎入禁中侍卫。

石虎于是矫诏禁止群臣、亲戚入内,石勒病情好坏,宫外无人得知。后又矫诏命秦王石宏及彭城王石堪到襄国,解其兵权。

石勒病笃,令颁遗命:孤死之后,石弘兄弟当善互扶持,勿效司马氏前车之鉴。中山王石虎当深追周公、霍光之弼,勿为后世留下口实。

诏罢驾崩,时乃七月戊辰日,享年六十岁。

石勒方死,石虎便劫持太子石弘升殿,逼令降旨收捕右光禄大夫程遐、中书令徐光,交付廷尉治罪,又召己子石邃带兵入宫宿卫。文武官员见此,纷纷逃散。

石弘大为恐惧,自言软弱,欲禅位给石虎。

石虎道:君王去世,太子即位,礼之常规,不能背也。

石弘流涕,坚辞帝位。

石虎怒道:如子不能承担重任,天下人自因大道行事,何能事先辞让!

石弘只得即位,令杀程遐、徐光,大赦天下。

石虎密令当夜将石勒尸体秘埋山谷,无人知其地点。七月己卯日,却又具仪仗护卫,假作殡殓,将石勒葬在高平陵,谥号明帝,庙号高祖。

镜头转换,按下后赵,再说东晋。

郭敬既克襄阳,使部将引兵据之,其后亲引大军南掠江西,建康震动。王导探知,谓南中郎将桓宣道:今郭敬寇掠江西,襄阳必然空虚。卿若引军先拔樊城,郭敬必然还救不及。若郭敬溃败,然后乘胜击之,则可复襄阳,实乃不世之功。

桓宣领命,于是请兵一万,乘虚去攻樊城。

兼程至于城下,果见城中无备,于是驱兵大进,四面围打,攻拔樊城,悉俘其众。郭敬闻之,急抽兵回救,樊城已为桓宣所得。

郭敬在城下搦战,桓宣引众出迎,两军会战于涅水之上,郭敬兵众自溃,引众远遁。

桓宣乘胜复拔襄阳,顿兵守之,招怀初附之民,简刑罚略威仪,劝课农桑,载耒轺轩,亲率吏民以耕耘陇亩,自此屯守襄阳十余年。

陶侃欲谋北伐,就问戴洋北伐吉凶。

戴洋:前年十一月荧惑守于胄昴,至今年四月,积五百余日。昴及赵之分野,应于赵主石勒。荧惑以七月退,从毕右顺行入黄道,未及天关,以八月二十二日复逆行还钩,绕毕向昴。昴毕为边兵,主胡夷,故置天弓以射之。荧惑逆行,司无德之国,石勒必死,其后石勒之余烬部将必自相残害。今年官与太岁、太阴三合癸巳,癸为北方,当受天灾。岁镇二星共合翼轸,从子及巳,徘徊六年。荆楚之分,岁镇所守,其下国昌,岂非功德之征也!今年六月,镇星前为角亢,郑之分野。岁星移入房,太白在心。心房,宋之分野。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石虎若兴兵东南,此其死时也。明公若应天伐刑,径据宋郑,则无敌于天下。

陶侃闻而大喜,遂派毋丘奥经营巴东,遣子陶斌及南中郎将桓宣西出樊城;复派侄儿陶臻、竟陵太守李阳等人攻拔新野,继而收复襄阳。

襄阳重镇既下,朝廷闻报大喜,遂拜陶侃为大将军,赐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咸和九年六月,陶侃卧病,上表逊位,将玺印符节送还朝廷。

朝廷诏准休致,陶侃命将荆州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等皆统计簿录,封存仓库上锁。又将后事托给右司马王愆期,加职都护,命统领文武官吏。

六月十二日,陶侃带病乘车离开武昌,到渡口乘船,返回长沙。

荆州百官送至江岸,陶侃立于船头,回顾王愆期道:老夫如今蹒跚难行,正因尔等屡为阻拦,不能早发车驾之故也。

王愆期与群僚闻言,皆都大哭。次日舟船行至樊溪,陶侃不幸病死于舟中,享年七十六岁。随行众人据其遗嘱,归葬于长沙南二十里之地。

旧部闻讯大悲,在武昌城西为之刊石立碑作像,满城士民每于朔望之日祭拜不绝。

晋成帝闻奏,亦大悲痛,下诏追赠陶侃为大司马,赐谥号曰桓,赐以太牢礼祭。

陶侃壮志未酬既薨,征西将军庾亮代镇武昌,复引戴洋,问其占候。

戴洋说道:天有白气,丧必东行,不过数年必应。

正说之间,见有侍从交相议论:寻有大鹿行于市中,向西城门而去,不知何兆。

戴洋闻此,随口应道:野兽向城,主人将去。

侍从又道:又有城东人家,夜半望见有数支炬火从城上出现,如大车之状,白布幔覆,与火俱出城东北行,至江乃灭。未知何故?

戴洋闻而叹道:此与前日白气相同,主将有丧事也。(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