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四集 金蝉脱壳

华夏真相集 第十四集 金蝉脱壳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50:54 来源:笔趣阁

河北道上,天子军营。

陈匡、陈规奔至,未见兄长,先拜主帅东海王。

见东海王问及邺城情况,二陈顺口答道:城内听闻皇师到来,成都王部众已皆离散矣。

东海王闻言大喜,信以为真,由是戒心全无,防备松懈。

前至荡阴,只听前面喊声如雷,石超率引五万兵掩至,突入司马越中军,挟矢石而攻。帝师顷刻大败,司马越顾不得天子,依仗马快,弃军而逃。

惠帝銮舆行走艰难,又护卫尽散,登时身中数箭,面颊上亦中一矢,血流满面,大叫一声,跌下辇来。未见性命如何,先觉四肢难举。

百官侍御见天子中箭倒地,乱作一团,当即各自逃散,将惠帝遗于草地之上。

惟嵇绍朝服登辇,不肯稍退,并以身体卫护惠帝。石超引兵至于帝前,欲杀嵇绍。

惠帝虽然身受重伤,兀自向石超哭求道:此乃忠臣也,请勿杀之。

石超答道:某奉皇太弟旨意,惟不侵犯陛下,其余一个不留。

于是就于惠帝面前,将嵇绍诛杀,鲜血溅于帝袍。惠帝惊倒于草丛之中,众军皆乱争相搀扶,当时亡失玉玺六颗,四处找寻未果,遂致失去无存。

石超大胜,率众挟持天子车驾,还至大营。

惠帝饥馁难耐,求进饮食,石超只进清水,汤饼全无。左右见皇帝满脸流血,哀号不止,心中不忍,偷进秋桃数枚,天子泣下,勉强以桃充饥。

石超还师,挟天子送至邺城。

司马颖闻之,急率部下全班文武迎出,奉惠帝入邺,以酒食拜奉,帝方得食。

皇太弟请改年号为建武,惠帝不敢不从。

左右侍臣见帝服上沾有血迹,请脱之加以浣洗,惠帝大哭不从:此乃忠臣嵇侍中之血,何浣之有!

左右闻之,无不泣下。

镜头转换,按下天子,再说东海王司马越。

东海王弃兵而逃,先至下邳,命人叫城。

徐州都督、东平王司马楙闻说是东海王到此,异常干脆决绝,闭门不纳。司马越无奈,只得单身匹马逃回封地东海国,凄凉至甚。

心腹谋臣孙惠闻说东海王还国,于是寻找而至,登堂献计:殿下虽败,封国尚存。当年刘备仅借刘景升新野一县之地,终得三分天下。殿下犹可待机复振大业,何需忧虑?

司马越忧愁稍解,于是问道:卿有何计,助我重兴大业?

孙惠答道:殿下宜邀结宗室藩镇,同奖王室,不奉朝命,候其再举,可保无虞。

司马越从之,遂以孙惠为记室参军,重加任用。

其后不久,司马颖以同为宗室兄弟之名,请惠帝诏恕司马越之罪,使其回朝。司马越与孙惠商议,恐被招回诱害,拒不应命。

按下东海王还国,再说京都洛阳。

帝师既败,陈胗与上官巳收集残兵,回奉太子司马覃为主,固守洛阳。

河间王司马颙初闻司马越讨伐成都王,即遣张方率兵二万,来助皇太弟司马颖。但大军未至,司马越军已败,张方便既回军,乘机再次进攻洛阳。

上官巳派苗愿抵抗张方,屡次失败。

太子司马覃却又背后动刀,遣宫中禁军袭击上官巳,上官巳及苗愿兵败逃走。太子举城向张方投降,却遭再次被废。

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乃司马越同母弟,闻兄长败回东海国,欲为报仇,乃唆使安北将军王浚出兵,杀死司马颖所置幽州刺史和演。

司马颖闻报大怒,出兵讨伐司马腾。

八月,王浚引幽州之兵,联合段部鲜卑首领段务勿尘,以及乌桓羯朱等诸胡之兵,响应东嬴公司马腾,共起大军二十余万,兵发并州进讨司马颖,来袭邺城。

司马颖闻报大惊,急聚文武商议对策。

王戎出班进言:乌丸及鲜卑凶悍难敌,我中原之兵非其敌手,不如遣使求和为上。

司马颖犹豫不决,于是问于诸将:战与和孰利?公等请为孤言之。

石超自恃勇武答道:王浚乃无用之辈,司马腾亦坐谈之客,何必求和?战之可也。

王戎见他说到“清谈之客”,连自己也讥讽在内,于是冷笑道:将军差矣。我闻王浚颇能任贤,更兼土广兵强。田坚、田许乃智谋之士,藩己、逄纪尽为忠臣,任其军事。另有贡良为大将,何谓无用之人?

石超亦冷笑:以某观之,王公口中这些小辈,皆碌碌之才,何足道哉!

王戎嘿然不语,暗道:成都王专用此大语炎炎者,焉能不败!

司马颖意决,于是下令:命王斌为幽州刺史,作为主将,石超为副。率李毅等帐下能征惯战诸将,发兵十万,前往抵挡王浚幽州之兵。大将王粹引兵西向,抵敌东瀛公司马腾并州人马。同时发檄匈奴左贤王、北部都尉刘渊,使其发兵来助。

诸将领命,分头而出。

只说使者赍持檄文,至匈奴王庭来见左贤王刘渊,说明来意。

刘渊看罢檄文,因思与成都王相交甚厚,其势不得不救。遂对来使说道:贵使还报成都王殿下,某即派左於陆王刘宏为将,领五千精锐匈奴骑兵,前往相助王粹。

使者告辞,驰报邺城。成都王大喜,便欲领兵亲出,忽然想起一事,吓出一身冷汗,暗道:前番东安王司马繇劝我释甲请罪,我今出城大战,若其与北兵里应外合,那还得了?

想到此处,将牙一咬,寻来心腹侍卫,吩咐道:卿速至东安王府,将司马繇执而杀之,要悄悄行事,勿使天子及文武群臣得知。

侍卫领命而去,至夜回报:已将东安王以绳勒死,偷运出宫去埋了,并无外人知晓。

成都王闻此,忽心中一惊,暗道:不好,我怎地将此人忘了?若留此人,必是大患。

于是急令侍卫:你可速去天子行宫,将左将军司马睿唤来,说我有事相商。

侍卫去了半晌,空手而回,奏道:回禀殿下,某遍寻左将军司马睿不到。问过从人,说左将军夜膳亦未曾用,急匆匆率四个家将出城去了,此时未归。

司马颖闻奏,张慌失措,叹道:某失却计较,酿下大错矣。

于是急传手诏,唤来十个使者:尔等将此手诏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各个关津渡口,敕令守将,但有贵宦过关求渡者,立即执归邺城,不得放出;若有私自放行者,夷三族。

十名使者接令,连夜去了。

镜头闪回,叙述司马睿来历。

字幕:司马睿,字景文,河内温县人,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恭王司马觐之子,武帝司马炎从子,东安王司马繇嫡亲侄子。

嘉平元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从而控制曹魏实权,分别派诸子出任重要州郡都督,司马伷便以宁朔将军之职坐镇曹魏旧都,王公聚居之地,素为兵粮重镇之邺城。

司马伷长子司马觐初拜冗从仆射,后袭爵琅邪王,虽平生碌碌无为,但地位之显远非诸王可比。太熙元年司马觐去世,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年仅十五岁。

武帝司马炎驾崩,司马衷继位为帝,司马睿这一支便为帝室疏族,再无兵权。司马睿知道宗室诸王间关系错综,矛盾重重,为避杀身之祸,便尽力恭俭退让,不入宗室之争。

在洛阳之时,司马睿惟与王导相厚。

字幕:王导,字茂弘,出身于琅邪王氏大族,名士王衍之弟。

因王氏家园所在琅邪郡正为司马睿封国,故此自幼熟知,私下往来不绝。

王导为人识量清远,每劝司马睿道:朝廷多事之秋,殿下宜早离洛阳,寻机回归封国,不宜久留天子身侧,以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司马睿深以为然,只是恨无其便。

东海王司马越挟惠帝亲征邺城之时,司马睿二十九岁,以宗室之亲奉命随驾。至惠帝被张方劫掠入邺,司马睿便在其中,得随惠帝进入邺城。

东安王司马繇自流放之地还归封国,见亲侄司马睿到来,自然亲热至极,常邀入府中饮宴,以叙天伦之乐。

不料一夜之间,变起俄顷,司马繇竟因一言获罪,致亡其身。

叔父被司马颖暗杀之时,司马睿正随侍天子,丝毫不知。亏有东安王家仆因躲于茅厕中得免其难,待成都王侍卫去后,便急来行宫找到侄少爷司马睿,报以老爷被杀凶信。

司马睿既悲且惧,暗道:此时成都王尚未念及于我,若使想起,难逃被杀之祸!王导素常所劝,实为金石良言。不如趁夜出城,到洛阳接得家眷,便归琅琊故国。

计议已定,便立刻动身,率领四个随从,骑马出城而去。

闪回结束。主仆五人奔逃一夜,次日巳时至于河阳渡津。司马睿心急马快,率先来至渡口之前,便要寻人打听,雇用渡船。

此时津吏已得成都王通缉令旨,专门缉拿过河的宗室皇亲。

忽听马蹄声响,抬头看时,见来者小哥作贵介打扮,疑是被通缉皇亲贵戚,于是上前止住,便要仔细盘问,预备缉拿。

司马睿见津吏持械而来,未知何故,一时手足无措。

随从宋典从后面骑马赶至,见少主势窘,突发急智,上前以马鞭轻敲其背,故作取笑:张小舍!官家今日禁止贵人渡河,你一个商家子弟,亦有幸被拘问耶?

司马睿得其提醒,立刻明白,笑道:宋兄说笑了。我一个做生意的,官家拘问我何来!

关吏闻说来者只是有钱庶家子弟,果然大意,听之而去,不复盘问。

司马睿于是拿出钱财,求得渡船,到达对岸,天刚放亮。主仆五人由此驰入洛阳,急回府宅,迎接母亲夏侯氏太妃出离京都,绕行小道回到琅琊封国,逃脱大难。

司马睿之事,就此按下不提。

镜头转换,按下司马睿,复说王浚。

王浚、司马腾起兵声讨成都王,分兵两路,一自并州,一自幽州,各向邺城进发。

成都王闻报大怒,遂命幽州刺史王斌率兵迎敌。

王斌奉了成都王之命,前往并州迎敌,一路赫赫扬扬,耀武扬威。

细作探知邺城兵来,飞马报与主将。

王浚笑道:王斌这厮乃是一勇之夫,又不熟识此间地理,今恃勇前来,我破之必矣。

于是暗遣部将:你等兵分两路,分别埋伏于山谷两侧,待我亲自迎战,将其诱入谷中。只听鼓角为号,三面夹击,不得有误。

部将应诺,分别埋伏去讫。

时近黄昏,王斌兵至,欲待扎营造饭。

却听一听炮响,王浚带领三千老弱残兵,呐喊冲杀过来。

王斌急令诸将上马,列阵迎敌。因见对方兵少,且又队伍不整,于是笑道:此等兵马,也敢与成都王为敌。众将官,不需扎营矣,待击败此贼,再进晚餐!

众将奉命,各自纵马,杀入敌阵。两军稍一接触,王浚兵便即大溃,回马便逃。

王斌一马当先,在后穷追不舍。两军一逃一追,待得进入山谷,天色已经全黑,四面漆黑,如同墨染。王浚在马上一声呼哨,军中立时鼓角齐鸣,声震四野。

刹时之间,山谷两侧烛火通明,喊声大作,伏兵四起。

战至天明,王斌看清路径,这才拼命冲出重围,大败而归。检点部众,折兵大半。

王浚获胜,于是驱军大进,命以主簿祁弘为前锋,又大败石超于平棘。可笑石超于战前大话炎炎,至今果然应了王戎之叹。王浚乘胜进军邺城,兵临城下。

镜头转换,按下王浚,复说司马腾。

成都王另一路大将王粹迎击东赢公司马腾,亦因轻敌一战而败,几乎全军覆没。

司马腾乘胜而进,急遣信使传檄乌桓单于羯朱,命其率本部军马先驱邺城,自己来追杀王粹残军。王粹惧罪,不敢回邺城见成都王,收集败兵,投往山中为贼去了。

匈奴大将刘宏奉左贤王刘渊之命,率兵前来相助王粹。不料行至半途,探闻王粹已败,只得无功而返,还报刘渊。

镜头闪回,补叙刘渊之事。

咸宁五年,刘渊在王浑相助下离开洛阳,回至并州藩所,继立左贤王之位,率领父亲所遗部众。其后不久便又统一匈奴五部,被武帝司马炎封为北部督尉,自此威震河西。

晋惠帝时八王之乱,中原战风涌而起,从未休止。

司马伦在孙秀谋划下篡位称帝,致令天下大乱,盗贼蜂起。成都王聚五路之兵以讨孙秀,刘渊为五路之一,于是奉檄东征,攻入洛阳,其后便随成都王重返邺城。

成都王深知刘渊三事,便命为禁军统领,乘势将其拘于邺城,不再遣还凉州。

镜头转换,匈奴王庭。

字幕:刘宣,匈奴左贤王,刘渊叔祖父,饱读诗书,精通汉文经史。

刘宣为人极有抱负,尽力辅佐侄孙刘渊,总理后方部族政务。因见天下大乱,刘渊东征不归,刘宣于是召集五部头领,秘密商议。

刘宣:诸部大人,我有一言,诸君静听。

诸大人:愿闻左贤王高论。

刘宣:当汉朝初建之时,我族先人曾与汉朝高祖刘邦约为兄弟,休戚与共,至今已有四五百年。至两汉败亡,魏、晋兴起,我族单于大王空有其名,已无尺寸之地,自王侯以降,如同庶民。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天下动荡,乃我匈奴建国复业辉煌之机也。公等以为何如?

诸大人:贤王所论极是,我等愿奉大王为主,杀向洛阳。

刘宣:公等差矣。我是何人,敢当此复国重任?

诸大人:除大王之外,更有何人有此能为?

刘宣:我侄孙刘渊姿仪出众,才能超人绝世。天若不兴单于,何虚生此伟人哉?

诸大人:诚如大人所言,我等愿推举刘渊为大单于。

刘宣:即是如此,可至邺城告知刘渊,请其早为归计,以图大业。

诸大人:敬诺!我等遵命。

刘宣:既是如此,不知谁愿为使?

呼延攸:末将愿往。

刘宣喜而从之,遂亲笔作书,遣呼延攸为使,往邺城敦请刘渊,急急回师匈奴。

镜头转换,邺城禁军营中,中军大帐之内。

呼延攸见到刘渊,呈上密书,略叙众人所议。

刘渊听罢来意,又细看叔祖来书,心中大喜,遂安置呼延攸住在营中,亲自入城来见成都王司马颖。

成都王:将军不在营中领兵,入城有何要事商议?

刘渊:族人来书,要为我先父还葬故里,为人子者岂可不从,故来向大王请归。

成都王:将军所言虽是,但今将军为我禁军统领,责任重大,岂可轻离三军?送父归葬之事,可请诸部大人及族长代劳,毋须将军长途跋涉。

刘渊:还望大王开恩,准臣之请。

成都王:我意已决,不必再言。

刘渊不敢再请,只得告辞回营,将呼延攸唤至帐中,摒退侍从。

呼延攸:成都王可许将军回师?

刘渊:我一再申请,成都王只是不允。若再坚执所请,只恐引其疑心,反为不美。

呼延攸:若是如此,奈何?

刘渊:我有一计,卿可先回,告诉我叔祖刘宣等人,可招集本族五部人众,会同宜阳郡诸胡,对外宣称响应成都王司马颖,实则开疆拓土,自创基业。

呼延攸:然则将军身处虎穴之中,如其奈何?

刘渊:无妨。司马颖如今正倚重于我,岂肯随意加害?此时司马诸王正在混战,我当临阵之际,寻机将本部人马带回,自如反掌之易。

呼延攸:既是如此,末将遵命即回,将军尚请保重。

刘渊于是传命设宴,命呼延攸吃饱喝足,亲自送出大帐,看其驰马而去。

镜头转换,旌旗猎猎,尘土飞扬,迭次交战,两军厮杀。

刘渊屡次出征,终于击败长沙王司马乂,引兵返回邺城。

成都王劳军犒师,对匈奴将士极力褒奖,并当众任命刘渊为屯骑校尉。

其后不久,惠帝亲征司马颖,两军战于荡阴。成都王调兵遣将迎敌,复命刘渊为代理辅国将军,负责北城防守诸事。

惠帝战败,己为张方所虏,司马颖又命刘渊为冠军将军,封为卢奴伯,愈加重用。

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安北将军王浚起兵来讨,司马颖大惧,以至手足无措。

刘渊见此,以为时机已到,于是主动上前启奏:臣观大王面带忧色,不知为何?

成都王:今彼二镇骄横强暴,兵众十万,我恐宿卫军及邺城之兵,不能与之相抗也。

刘渊:臣有一计,可破二贼。

成都王:卿有何妙计,速速讲来!

刘渊:臣请回去本部汗庭,为殿下劝说我匈奴五部人马,一同来赴国难,则谁能敌之?彼时臣率匈奴五部攻之于后,殿下驱邺城之兵遏其锋于前,则必克之,有何难哉!

成都王:匈奴五部人马果能来乎?即能来战,鲜卑、乌丸之人强捷如风,必易抵挡乎?孤欲送皇上回洛阳,以避二贼锋芒,以叛乱之名告示天下,檄令诸侯制之,公谓如何?

刘渊:大王请恕为臣不恭,某谓不然。

成都王:何以言此?

刘渊:殿下乃武帝之子,向有大功于国,威恩广布,天下皆仰风范,谁不欲为用命?当此之际,募兵何难?王浚乃庶族小人,东嬴公亦是宗室旁枝,何能与殿下抗衡!殿下若离邺宫,是示弱于人,何能到得洛阳?纵然能之,亦恐威权委于他人,不复在殿下之手。彼时但凭一纸檄文,尺寸之书,谁肯冒死尊奉!

成都王:卿言似乎有理。我非惧司马腾与王浚,实惧东胡之兵强悍,无计胜之也。

刘渊:东胡之兵虽然强悍,岂能超过我匈奴五部之人!望殿下激励六军、安抚兵众,平定混乱,镇守邺城;臣若回去带兵前来,当为殿下以二部兵摧毁东嬴公,其余三部兵以斩杀王浚。此二人首级,指日可悬于邺城之门。

司马颖闻言大喜,疑虑尽消:如此,孤便任命你为北部单于、参丞相军事,匈奴军政大权,皆归卿一手掌握。卿可即日整顿军马,速归雍凉,集合五部,替某讨贼。

刘渊:臣谢大王信任大恩!

镜头转换,刘渊便似当年刘备逃离许都,终以花言巧语骗得成都王信任,得以率部离开邺城,一路似蛟龙入海,猛虎归山,向西而行。

回至左国城,刘宣等人早出城外五十里伏道相迎。众人相见,将刘渊接入城中,便为其尊上大单于称号。

匈奴五部族人闻之大喜,皆都千里来投,二十日之间即聚众五万,声势大振。

刘渊即大单于之位,于是引兵南下,定都离石。又派出大将刘宏,前往接应成都王。

闪回结束。成都王两路兵败,刘宏接应不及,只得回军离石,向大单于刘渊禀报。

刘渊闻报,陷入沉吟。

正当此时,探马来报:幽州刺史王浚已派将军祁弘率领鲜卑兵众进攻邺城,成都王司马颖大败于城下,正欲挟持天子车驾一路向南,朝洛阳奔逃。

刘渊:司马颖要逃往洛阳,真乃蠢才,无可药救。

刘宣:既是如此,正是我等坐观其成败,坐收渔利之时也。

刘渊:叔祖所说虽是,然某对成都王有言在先,信义为重,不能不救。

刘宣闻此,沉吟不语。

刘渊:右于陆王刘景、左独鹿王刘延年何在?

二刘:末将在。

刘渊:命你二人各领步骑一万,前去解救邺城,讨伐鲜卑、乌丸。

二王领令,便欲出帐。

刘宣急起身劝阻:大单于不可!

刘渊:叔祖又有何说?

刘宣:晋朝昏庸无道,待我等如同奴隶,故前右贤王刘猛愤怒至甚,难掩心中怨恨,便欲有所作为。当时晋朝纲纪未弛,右贤王大事未成就戮,此乃我单于之奇耻大辱也。今司马氏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是上天厌恶其德,欲将天下授予我族。大单于积德于中原久矣,汉人皆服,今正应趁势振我国民,恢复呼韩邪基业之时。鲜卑、乌丸非我敌人,且可为我外援,怎可阻亲而救仇哉!今天意借我手以灭晋朝,不可违之。背天意已谓不祥,违众愿则更不能成就大业。所谓“天赐不受,反遭其殃”,望单于不要迟疑。

刘渊:叔祖说得对极。某欲为高山峻岭,怎甘心做低矮土丘!

刘宣:自古天命无常,大禹出自东戎,文王生于西夷。天命帝王,只依其德。今我拥众十万,皆可以一当十。若我击鼓以进,灭晋必如摧枯拉朽。如此大单于上可成就汉高祖之基业,次亦不失做魏武帝也。

刘渊:虽然如此,但晋民向来视我为夷狄,不服我等,奈何?

刘宣:大单于谬矣。晋民虽不服我夷狄,却服汉室。

刘渊:汉室灭亡久矣,且与我何干?

刘宣:汉朝统治天下四百年之久,恩泽深入人心,故昭烈帝刘备仅据一州奔驰,即可与天下抗衡。大单于乃是汉朝刘氏外甥,高祖亦与汉朝约为兄弟,兄亡弟继,有何不可?

刘渊闻言大悟,笑道:善哉此论。我本刘姓,有何疑哉!

刘宣:是也。依臣所见,主公便可取消匈奴大单于称号,即日起便称汉王,并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祖,以符天下之望。

刘渊闻言大惊,暗道:莫非此老翁已明知我之真实身份来历?

对其脸上相了半晌,只见刘宣面色平静,却又不像深知底细的样子。

刘渊于是不再深究,大喜准奏,宣布罢救成都王之军,下令迁都左国城,打出“大汉”旗号,张榜招贤,虚心纳士。

不过旬月,远近前来归附者有数万人之众。

镜头转换,按下汉主刘渊,复说成都王。

成都王两路大军皆败,又遭鲜卑兵围城,苦等匈奴救兵不至,坚守却又不能。由是满城大惧,官兵陆续越城而出,四处逃散。

司马颖见大势已去,明白中了刘渊金蝉脱壳之计,只得望空长叹,与卢志率数十骑偷开南门,挟惠帝连夜奔往洛阳。

羯朱率乌桓大军围困邺城东门,闻说成都王自南门而逃,于是率军自后赶杀。一直追至朝歌,终因不及而返。

鲜卑、乌桓兵遂破邺城,进城大掠数日而去,城中十室九空。

成都王挟劫天子逃至洛阳,才知张方据城未去,不由大惊,意欲逃走,已是不及。

惠帝复出虎穴,又入狼窟,被张方抓个正着,满朝公卿皆落张方之手。

成都王此时思想刘渊当初在邺城所云,已是后悔不及。

镜头转换,按下成都王,复说张方。

张方无意中控制了皇帝及晋室群臣,一时得意忘形,肆无忌惮,在洛阳为所欲为,纵兵为寇。洛阳百姓苦不堪言,百里之内更无人烟。

可怜故都洛阳,便似当年李傕、郭汜之乱重现,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晋惠帝自邺城回至洛阳,复落入河间王部将张方之手,愈加不堪。

是年十一月,天气大寒,甚于往年,城中无米少柴,士民官军皆为冻馁。洛阳历经杨骏以来战乱不休,较武帝之时居民仅存十之一二,京都周围更显萧索。

正在此时,河间王司马颙遣使来至洛阳。张方本来自在为王,迎入使节,脸色尴尬。

使节:河间王闻说将军迎还天子车驾,甚为喜悦,特命下官前来致贺。

张方:小将无意成此微功,实仗大王洪福,不足称贺。

使节:河间王有旨,将军静听。

张方:贵使宣旨,微臣拜受。

使节:河间王闻说洛阳今岁大寒,且城中少米无柴,故命将军奉天子銮驾,及百官众卿嫔妃宫人等,尽迁于长安为都。

张方:迁都大事,因何如此草率?

使节附耳低言:河间王势力尽在长安,迁都之意,在于就便控制天子也。

张方大悟:原来如此。

使节:河间王另有别嘱,说百官若有阻谏不从者,将军即可杀其全家,夺其家财以归。

张方来洛阳日久,剽掠周围百姓已尽,军粮不敷,早欲离去,只是因无将令,不敢妄自行动而已。此时天寒兵怨,奉此将令如何不喜?

于是便请使节上坐,聚集将士商议,说与欲劫天子公卿,驾幸长安之事。诸将闻此,竟然众口如一,无不称赞。

张方于是引兵上殿,入奏惠帝:臣启陛下,洛阳屡经诸王之乱,宫阙废弛,不可修葺。更兼转运粮草艰难,又无天险可拒北虏。长安地面城郭坚固,宫室齐备,钱粮民物大足,可幸銮舆,以为帝都。河间王在长安诸事排办已定,请陛下即登车辇起程。

惠帝与群臣皆惧张方之势,谁敢说个不字?只是点头唯唯而已。

于是颁下圣旨,即日起驾。

张方分拨人马,挟持惠帝天子、成都王司马颖、豫章王司马炽等皇亲宗室,三宫六院,以牛车装载百官家小,西出洛阳,迁往长安。名曰迁都,其实为避王浚及司马腾兵锋。

临出宫之时,天子眷恋故都,尚不肯行。张方既命军士架于车辇,簇拥出宫。

惠帝垂泪道:卿宜派车载宫人及珠宝而行,勿遗贼人得之。

张方奉诏,传下移宫将令。诸兵一拥入宫,趁机掳掠宫人为妻,分抢府库,几至同室操戈,以命相争。

又割宫中幔帷流苏以为马垫,奇树异草为马料,魏晋以来所积珍宝,一时扫地无遗。

不则一日,张方奉驾西行,至于新安。当时天降大雪,寒冷之甚,三宫冻馁。

天子单衣坐于车上,不胜其寒,又兼道路崎岖颠簸,忽坠车伤足,坐于地上不能动转。众官急救上辇,君臣相抱痛哭,于路不胜悲惨。

来至灞上,张方下令征用西府为行宫,令为天子后妃暂时宿歇之处,一面派遣使者,报于河间王得知。

次日巳时,天子车驾进入长安。

河间王率一众文武出廓迎驾,嘘寒问暖,殷勤备至。

惠帝入城,即以公府权为朝堂,众臣拜舞称贺。

天子下诏:迁都即毕,众臣有功。敕令恢复永安年号,复立羊氏为皇后,以河间王录尚书事,张方为司隶校尉,统掌天下军马。钦此!

画外音:自此朝中大权,尽归于河间王司马颙及张方二人。

字幕:永安元年,十二月丁亥。

朝堂之上,河间王司马颙率众朝贺。

山呼已毕,河间王上奏:天祸晋邦,冢嗣莫继。成都王颖自在储贰,政绩亏损,四海失望,不可承重,臣请陛下降诏,赐以王爵还第。

惠帝不敢不从,于是降诏:废除司马颖皇太弟位,即令离朝,返回封地成都国。

司马颖战败被囚,已是孤家寡人,不敢多言,只带百余家将,涕泣上马,辞帝而去。

惠帝于是下旨:诏改秦州为定州,改元永兴,以豫章王司马炽任皇太弟。使仆射荀藩及司隶刘瞰等往洛阳为留台,承制行事,与长安并号为东西台。诏命司马颙为太宰,王戎参录政事,王衍为左仆射,张方为参军录尚书事。令各州郡蠲除苛政,爱民务本。应太宰奏请,准立东海王司马越为太傅,诏命回朝。钦此!(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