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二集 王母娘娘

华夏真相集 第十二集 王母娘娘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7 20:12:46 来源:笔趣阁

西北边陲,千里草原,万里黄沙。

陕甘一带,有上古部落名,名谓猃狁,周人称为西戎,都于今甘肃省静宁县威戎镇。犬戎地处西北边远地带,属于周朝荒服,依照周制,须常向周王室进贡方物特产。

周穆王十二年,少师奏报。

少师:查今岁荒服诸部,惟犬戎抗命,没有及时进贡。

穆王:蕞尔番邦,竟敢如此无礼。传令!待我亲自领兵征伐。

大臣祭公、谋父闻此,一齐出班谏阻。

祭公、谋父:彼荒服之地,只须按时朝拜可矣,有何宝物贡献天朝?依我等之议,陛下宜行文王耀德息兵之策,不宜劳师远征,徒耗国库民力。

穆王:此时不征,待其坐大,再征迟矣。我意已决,二卿勿言。

早春二月,草木未发,周穆王率军西征。因进兵阳纡,一战获胜,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又得炼赤刀一把,用之割玉,如同切泥。

穆王虽然一战得胜,但由于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高压征伐政策,自始荒服者不至,边远国家亦不再前来朝见天子。

西戎边夷不朝,穆王愈发大怒,于是重整人马,二次讨伐。经过一场激战,周天子复以大获全胜告终,获其五王,并将部分戎人迁到太原。

穆王不肯干休,乘胜继续西伐,进军至昆仑之丘,到达西王母国。后世考证,西王母国应在今甘肃、新疆一带,以西宁、兰州为前庭,新疆为后庭,中心在敦煌、酒泉。

长河落日,转又玉兔东升。镜头回转兖州曲阜,鲁国都城。

鲁国曲阜宫内,第五任君主鲁魏公在位,苍须皓发,执政时间已超过五十年之久。

周康王时,诸侯中有四大辅臣,乃是鲁国伯禽、卫国康伯、晋国侯燮、齐国丁公。

据《史记》载:“幽公弟晞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则鲁魏公弑兄自立,可见其阴狠果决性格。由于鲁魏公得位不正,内乱未平;又有周昭王南征不反,故导致淮夷地区诸部不服周室,渐生作乱之心。

便在此时,徐夷国君便率淮夷诸部侵扰宗周,自称徐偃王。

徐国建都徐州,距离鲁国都城曲阜只二百多里,本在鲁**力威慑之下,此时敢于反叛,虽不明其直接原因,鲁魏公或有过错,故而引发徐偃王之乱。

鲁魏公闻警,急派斥候骑乘快马,一路往西,驿站交替,向天子奏报。

周穆王当时正在敦煌,闻报徐戎作乱,遂命车神造父驾车,日驰千里,返回救乱。

造父驾车东云,飞临曲阜上空,按落云头。鲁魏公见天子驾到,率鲁国群臣接出宫城,拜迎圣驾。周穆王引鲁国之兵南行,与徐夷之师相遇微山。因见叛军势大,周军又大半屯于西戎未还,周穆王只得暂时作出妥协,遣使前往徐偃王营中,封官议和。

天使:奉周天子诏旨,封徐偃为东方诸侯之首,命为东伯,就此罢兵。

徐偃:若要罢兵也可,周天子须承认我偃王封号。

天使:天子息兵之意甚诚,你休疑惑。待我奏请天子,必有答复。

使者还至周营,向天子复命,说徐君要讨王号之封。周穆王闻而大怒,即命造父驾车奔赴楚国,传旨楚侯,要其发兵攻徐。

车神出马,千里长途瞬息便至,来至楚国,即宣天子诏旨。

楚文王奉天子诏命,不敢怠慢,即刻举兵,北伐徐夷。徐偃王虽敢反周,却不敢抵抗楚国,闻说楚文王北来,于是主动撤走,率众隐入深山之中。

平定徐偃王之乱后,周师陆续东还。穆王于是继续东进,抵达九江,平定徐夷全境,继而挥师南征。通过征伐,东南许多方国部落归周,由此周朝势力远达长江下游。

南征获胜,穆王仿照祖先成王之举,乃在涂山会合诸侯。

经过涂山大会,周穆王名声大振,誉满天下。

造父善马,除原有两匹神驹之外,又寻得良骥六驾,献给天子。穆王见而大喜。

穆王:我原有双驹,是为赤骥、盗骊。今贤卿复得其六,依据毛色之别,可分别命名为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

造父:善哉,陛下天才,赐此佳名。总计八马,可名八骏。

穆王:有此八骏,某朝发东海,夕止昆仑可矣!

遂以造父御马西征,至于青乌之所解地,名为乌居三危山,在今甘川交界处。

徐偃王甚是淘气,闻说穆王西征,复带族众自山中杀出,勾结淮夷大举西侵,前锋直至芮国华阴,深入成周之境,逼近宗周。

驿马传报,十万火急。

周穆王闻报,复又长驱归国。乃命楚文王录终为先锋,率楚军征伐淮夷,在古师(今湖北郧县)安营扎寨;又命部将率领成周八师,前与录终会师,包抄淮夷后路。

两军交锋,淮夷腹背受敌,一战崩退。

自此诸夷束手,天下咸服。西域诸国,皆都来朝。

穆王十四年,中亚西极之国来朝,贡献各色异宝。穆王设宴以待,奏迎宾之乐,又佐以歌舞,西人大笑,宾主尽欢。

西使:上邦之乐,皆是天籁;大周舞女,尽为天仙。我等化外番邦小臣,叹为观止。但虽异域,亦各具风情。外臣使团之中,有化人随行,可献末技,以博上邦天子一乐。

穆王:哦?化人是做何营生者?

西使:便是魔术师,精于幻术。

穆王:既是如此,速宣来入见!

侍臣外出传指,西域化人随使登殿,向穆王施礼参拜。

穆王:贵使,此化人有何绝技,即命献呈。

西使:外臣遵命。

于是便向魔术师示意,嘱咐一番。那魔术师躬身领命,当时表演起来,能出入水火,贯穿金石,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

穆王:妙哉,妙哉。贵使,你西土有此奇能者,还有几人?

西使:似此末技,遍地皆是。更有碎身复合,斩首能活,方为大能。

穆王为其大言所惑,若有所失。西使告辞离去之后,穆王坐卧不安,遂再命造父驾车,载己西游。造父不敢违拗,只得遵命,收拾车马上路,开始西游之旅。

西游途中,果见千奇百怪,眼界大开。因在半路巧遇能工巧匠偃师,善制木偶,肖似真人,且能合乐歌舞。穆王大喜,遂携其同行。

周穆王驾车一路西行数万里,直至西昆仑山,得以拜见西王母,众神之神,女仙之首。

闻说人间帝王来访,西王母命设盛宴相待,相处多日,宾主尽欢。

画外音:西王母乃是传说中女仙之首,前后曾遇两个尘世间男人,一为后羿,一为周穆王。后羿得到西王母赠与不死药,周穆王则赠西王母白圭玄璧,同游瑶池,言谈甚欢。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驾驭八骏周游天下,一路带有美人相伴,名曰盛姬。更携盛姬到东方,并在沂山上巧遇凤凰。只是不幸,盛姬于途中染病身故,葬于沂山东南。后人因其乃穆王爱姬,于是便命名其墓为穆陵。《诗经》云:“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土,维君子使,媚于天子。”诗中所写,正是帝王巧遇凤凰于高冈情景。

《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皆为战国时期典籍,在中国文学史上可称双璧,地位尊崇。两书中皆都提到西王母,但所述形象却是大异其趣,令后世难以取舍定论。

《穆天子传》中,周穆王毕生都热衷于征服、旅行、贸易及探险,而对宫廷妃嫔毫无兴趣。当时陇西直至新疆,已经出现“丝玉之路”,中国主要对外输出丝绸,而输入玉石、青金石、猫眼及琉璃珠串等。商周两朝,玉为人神沟通重要法器,穆天子热衷仙道,于是一路西游,在青海找到昆仑玉,在新疆则找到和田玉,皆是目前已知最佳玉种。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乘坐八骏战车,从岐周镐京出发,反复多次西征。其北线行程,是经宁夏、甘肃,过新疆喀什而抵达中亚;南线行程,经青海而抵达冈底斯山主峰,甚至喜马拉雅山北麓,整个过程充满冒险色彩。

由于西部多为蛮荒之地,路途遥远艰险,周穆王西巡绝非仅为观光冒险。据后世考证,其目标有四:一为寻找传说中西域女神西王母,二为寻找玉石资源,三为寻找岐周民族之根,四为寻找神秘巨鸟羽毛,以求巫术力量。

通过《穆天子传》描述,一改《山海经》中西王母虎齿豹尾形象,化为美丽高贵女神。周穆王见到西王母时,为其美貌倾倒,献以白圭黑璧,以及大量丝织品。西王母爱其美玉华裳,于是悦纳,并在瑶池盛排筵宴,款待嘉宾。席间王母与穆王展开对歌,充满哀怨。

西王母唱: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穆天子答: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后而野。

周穆王饮罢琼浆玉液,爱慕王母之情不可遏制,遂驱八骏马车升于弇山,纪其遇仙事迹于弇山之石,并铭题曰“西王母之山”。恍如今日藏族青年对歌场景,令人无限唏嘘。

《穆天子传》后,《列子》也记载此段浪漫人神之恋,两书前后呼应,坐实此段令人神往传奇。后至唐代《仙传拾遗》,说西王母降临周穆王宫殿,两人双双升入云端,成仙而去。《太平广记》亦说穆王成仙,与西王母最终成就眷属,或是情人。

历史真相:若果然如此,那也就没玉皇大帝什么事了。但至汉朝之时,武帝独尊儒术,儒士们觉得人神之恋终属不伦,于是便给西王母择配一位对等神灵夫君,号为东王公。后来佛教传入东土,轮回说大行其道,于是也便有人认为,东王公其实就是周穆王转世。在汉族民间,甚至便称西王母为王母娘娘,彻底改变神话品格,使其绽放出一个庸常亲切面容。民间却又不认可东王公此一虚无形象,便将此可爱亲切女性大神王母娘娘改嫁,从东王公怀里抢出,再塞给玉皇大帝。此谓是王母娘娘仙话起点,也是西王母神话终结。

考之古籍,西王母名称,最早是指位于西方原始部落。

《尔雅·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者。

《汉书·地理志下》: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

可见西王母最早是部落名称,也可指代部落首领。部落具体位置,向有多种说法,较常见说法是在昆仑山附近。

早期《山海经》多次提到西王母,载其司掌灾害与瘟疫,是一位瘟神。又谓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蓬发戴胜,是半人半兽形象。从此描述,可知西王母部落是以兽皮为衣、兽骨为饰,穴居山洞。豹尾虎齿,则可能说其部落以此为图腾,中国谓之豹,越人谓之貘。

《尔雅·释兽》:貘,白豹。

如此可知,《穆天子传》中所述西膜,亦即西王母。因母为貘之音相同,字亦通假。

到至汉代,西王母形象从半人半兽,变为白发老妪。

司马相如: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

《淮南子·览冥》:西老折胜,黄神啸吟。

汉武帝之后,西王母从白发老妪变成绝代佳妇,也就是后世常见西王母形象。

随着嫦娥奔月等传说形成,西王母又变成长生不老药掌管者,对人类掌控权势大增。

西王母既然升格为女神,于是便有丈夫,甚至再有孩子,理所当然。其原配丈夫叫东王公,完全是按照西王母对偶制造出来。

《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王女投壶。

形象怪异至极!

历史真相:王母娘娘形象变化,人设迥异,实与其历史各阶段身份定位息息相关,不难理解。早期西王母乃为部落首领,之所以形象凶厉,是为保护部民安全;而后成为执掌长生吉神,乃成慈祥老妪。但既然执掌长生,怎会老迈?故又化为年轻美丽不老女神。

然而及至《牛郎织女》传说,王母复又化为凶蛮自私恶妇,也甚令人意外。

千百年来,每当七夕,文人骚客无不为牛郎、织女宿命叹息,并对悲剧始作俑者王母娘娘深表不满。正是这位王母娘娘,不但下令将织女捉回天庭,还亲手拔下头顶银簪,画出一道滔滔银河,将牛郎挡在天庭之外。

无独有偶,在另一个民间故事里,王母娘娘所生七仙女也曾思凡下界,却在洗澡时被董永偷走内衣,飞腾不得,无奈留在人世,从此过上男耕女织生活。王母娘娘气急败坏,派人将女儿救回天庭,然后银簪一划,将拐骗人口嫌疑人董永挡在银河系之外。

还有神话传说《宝莲灯》,后被改编成戏曲《劈山救母》,也出现王母娘娘黑史。《酉阳杂俎》中曾记西王母姓杨名回,乃是东王公之妻,编剧于是自行深挖脑洞,给王母娘娘设定一个杨姓娘家。于是王母便又成为三圣母及二郎神杨戬姑妈,刘沉香的表外婆。

《宝莲灯》剧情:王母娘家侄女三圣母离家出走,躲进华山,被一介寒儒刘彦昌拐骗怀孕,诞下私生子,取名刘沉香。王母娘娘以为仙凡成婚,门第不合,照例震怒,便令三圣母亲哥杨戬下凡,将其捉拿归案,镇压在华山之下,引出后面沉香劈山救母故事。

据以上系列神话所叙,则王母娘娘果然如此可恨?其实不然。经过追根溯源,需知《牛郎织女》、《天仙配》及《劈山救母》三个故事版本,全部成型于明清;而这三个故事原始文本中,并无一字提到王母娘娘。比如织女故事,出于南朝成书之《荆楚岁时记》。

原文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若依此论,则较之民间版《牛郎织女》更加合情合理。因为牛郎本来便是天上牵牛星,亦是天宫体制内神职人员,与织女星婚配,也是奉旨成婚,门当户对。而狠心拆散牛郎织女者,不是丈母娘西王母,而是天帝。但拆散二人理由冠冕堂皇,并非无理。因女儿贪恋夫妻家居生活,影响纺织正业,是谓渎职,其罪不小。因此天帝制定严格考勤制度,只许女儿每年七月七日使用一天探亲假。虽然稍显严苛,倒也无可厚非。

至汉朝时,有人曾著《神异经》,记载大量修仙玄幻故事,内容大抵荒诞不经,旧题汉武帝时东方朔所作。其中记载西王母情事,便完全颠覆王母娘娘在民间传说中恶丈母形象。其《中荒经篇》有文,记载王母之事。

原文记载: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

如此说来,倒是西王母每年攀登一次鸟翅,爬到鸟背皮癣坑里坐定,等待东王公从另一侧上来,幽会一番。西王母与东王公相会于大鸟之背,便与鹊桥会十分相似。

牛郎织女相会,是因天河每年七月七日适逢一次枯水期,并不需要喜鹊搭成天桥。而真正需要爬上鸟背,一年相会情郎一次之悲情主角,却正是西王母!也正因有其与东王公一年一会,方至有许多关于王母亲生女儿记载,留于人间后世。

晋葛洪《神仙传》:太真夫人,王母之小女也。年可十六七,名婉,字罗敷。

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右英夫人,阿母(王母)第十三女。紫微左宫王夫人,讳清娥,字愈音,阿母第二十六女也。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

可见王母娘娘所生女儿,有如此之多!

但最终结局,因世间历代儒生作祟,西王母并未与东王公成为永久夫妻。

根据历代儒生所撰轶闻野史,王母娘娘先后得遇周穆王、燕昭王、汉武帝,乃至宋徽宗等人间帝王,皆有颇为暧昧交往。王母多情,皆是世间儒生为媒,乱点鸳鸯谱所致。

至宋代以后,王母方才终于停止滥情,嫁与昊天金阙玉皇大帝,被封为正宫皇后,坐镇瑶池,母仪三界。只因此前私生女众多,为维护仙家血统,并渐渐演化成凶恶丈母娘形象。

而西王母之前夫东王公,则随着上古神话信仰没落,渐渐淡出世人视野。只有少数道教典籍,尚还会收入东王公名字,但对其与王母曾有婚史,皆都遮遮掩掩,甚至隐讳不提。

但东汉有个道士名叫郭宪,曾著《汉武洞冥记》一书,却将西王母与东王公吵架反目,直至离婚分手秘事抖落出来。

原文记载:昔西王母乘灵光辇,适东王公之舍;弃其马游於芝田,乃食芝田之草。东王公怒,弃马於清津天岸。

此说起源,出自东方朔上汉武帝奏疏。说西王母乘坐香车,登门去访前夫东王公,但因忘拴住驾车天马,致将东王公芝田中仙草吃光。东王公本来便对西王母移情别恋玉皇大帝耿耿于怀,于是借题发挥,怒形于色,将天马撵走,弃于清津天岸。王母娘娘赌气,二人就此分手,再无联系。说其再无联系,是因自此之后,再不见关于东王公任何记载。

直到元代无名氏所著《三教搜神大全》,方才揭开就中分手内幕,暴露失联真相。

其文载曰:东皇公号日元阳父。考之仙经,或号东王公,或号青童君,或号方诸君,或号青提君。名号虽殊,即一东华也。圣朝至元六年正月某日,上尊号曰:东华紫府少阳帝君。

由此迷案揭晓,原来东王公并未凭空消失,而是经过改名换姓,并升为东华帝君!

关于西王母以往由来之事,始末根由之变,基本如此,无须赘述。

关于西王母娘家血亲,历代神话及民间传说皆甚了了,但有一人众所周知,不得不提。因适才说到刘沉香劈山救母,此人便不得不说,乃是王母内侄,二郎神杨戬。

杨戬俗称二郎神,昵称杨二郎,尊号清源妙道真君,或曰二郎显圣真君。

二郎神信仰起于唐代,两宋时期信仰大盛,终被纳入国家祭祀,并载入史册。

民间更加极崇二郎,其后更敷演出“担山赶日、劈山救母、弹打双凤、梅山结义”传说,又因《西游记》及《封神演义》渲染,便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尤其在《封神演义》书中,杨戬是以主角身份出现,所占回目极多,形象愈加丰满,以至成为后世永久定位。在此书中,杨戬出于玉虚宫门下,师从玉鼎真人,助周伐纣,屡在危难之中独撑大局。又颇具智谋,人缘极佳,最终肉身成圣,受封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神人物形象,出于宗教典籍《二郎宝卷》、《惠民大帝解厄新忏》、《祈祥品经》,文学作品《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以及各类神话传说。外表为三眼少年,容貌俊秀、身佩三尖两刃刀,更有梅山六兄弟及神犬神鹰追随,神通广大、变化多端。在中国古代传说和民间俗神信仰中,不仅神威显赫、善猎能战,而且正直仁义、为民除害、显圣护民。但无论哪个来源,均说其为独子,并未提及其有长兄。

至于因何称为二郎,传谓其生母尊天为大,故号独子为二郎。此说乃系民间衍变,不足采信。实则二郎神由来,与杨戬无甚关系,而是出于李二郎、赵二郎、杨二郎三个传说。

在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影响相当广泛。自古以来,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正宗,有都江堰岷江东岸二郎庙为证。四川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最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有关二郎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山川地名。然而要问这位二郎神究竟何姓何名,却又是重重迷雾,难以言明。

以灌口二郎庙为例,种种异说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此庙应为道观,所奉二郎神乃是宋真宗敕封赵昱,圣号清源妙道真君,俗称赵二郎。

但赵二郎乃是文官,庙中二郎神塑像却是顶盔戴甲、粉面无须青年郎君,便不相符。又额上多生一只竖目,手执三尖两刃刀,皂靴前还有一条神犬,一看便知是杨戬。

更令人惊奇者,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楹联,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将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赞颂。

一个二郎神,道经证为赵昱,塑像貌是杨戬,碑文颂为李二。一庙三神,却为何故?倘若请教庙祝,也是含糊其辞,更无确答。于是剥茧抽丝,分别推论。

先说李二郎,以及皇帝敕封。秦蜀郡守李冰在任,领导民众建成都江堰。次子李二郎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立有不世大功,故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

《宋会要·仁宗嘉佑八年》:神即李冰次子。

南宋朱熹: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

南宋范成大:崇德庙在永康军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

其后李二郎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又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清雍正帝认为封子而不封其父,似不妥当,故同时给李冰加封“敷泽兴济通佑王”。

灌口二郎庙改为二王庙,便由来于本次皇封。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说法,便即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之士大夫文人支持。

次说赵二郎,乃道教神祇。相传隋人赵昱,隐居青城山学道,隋炀帝迫其入仕,出任四川嘉州太守。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

赵昱持刀投江,没入水中,与老蛟大战,顷刻间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最终赵昱手持蛟首奋波而出,于是州人顶戴,奉为神明。其后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又在嘉陵江水涨溢为患时,几度显神。唐朝时,蜀民为赵昱立庙于灌江口,俗称“灌口二郎”。唐太宗获知,封为神勇大将军;唐玄宗避乱逃到四川,又加封赤城王。

宋真宗时,益州大乱,张乖崖奉旨治蜀,诣祠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清源妙道真君。从此赵二郎声望日隆,宋元时代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二郎神,就是此公。

再说杨二郎,源于民间传说、评话小说及戏剧,如《二郎宝卷》及《封神演义》。不但将二郎神改称杨氏,且取名叫做杨戬。杨二郎便成为明清以来,约定俗成二郎神。

《西游记》: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乃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封神演义》:名叫杨戬,是玉鼎真人徒弟。

历史真相:远在北宋初年,杨二郎之说就已在民间流传。

有近代历史学家认为,杨二郎原型,乃是南北朝时氐族英雄人物杨难当。

杨难当,氐王杨盛次子,继承长兄杨玄之位,故在传说中称为二郎。

杨难当为氐王时,统治中心在甘肃武都仇池,曾据宕昌之地,邻近灌口,还曾派兵深入川境。四川本是羌氐旧地,慑服于本族英雄,于是立庙崇祀,成为唐宋以来灌口神起源。

氐族先民生活在中国西北,一直保持“剠额为天”习俗,即用刀在额上刻痕,伤口涂墨,形成永久痕迹,便如竖睛,所谓天眼。二郎神塑像生有三只眼,来缘于此。东汉以后,氐人由陇南扩散到川北、西康,由是此地不仅二郎神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不少,最著名便是西康二郎山。唐朝以后氐人融合于汉族,其三目二郎神,也成为华夏民族神仙成员。

分析至此,似乎二郎神来历已渐清晰,但就此问题转入复杂,便是二郎神随从哮天犬,以及梅山六兄弟来历。

于是便有研究者提出,杨二郎可能是牧羊神“羊二郎”谐音讹传。

持此说者认为,灌口二郎神原型,乃是古羌民祖先大禹。

论据之一:杀羊祭神祀祖,向来是羌人世代相传习俗。

论据之二:《博物志》云:川西杨姓,为羊化子孙。以及范石湖《离堆诗序》称:民杀羊四五万计,祭赛李冰,相延成俗。

据此祀神习俗,可推知川中杨姓,大都是夏禹后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证明灌口二郎神,乃是大禹变体。

又有学者推测,灌口二郎神,最初应是羌氐部族中所崇拜牧神兼猎神。因为射猎必须携带弓矢、猎犬,故唐末灌口二郎神塑像身披甲胄、手持弓矢,脚前蹲坐哮天犬。明代小说中二郎神驾鹰牵犬,或由此嬗变而来。

所谓梅山六兄弟,乃是《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其来源乃是梅山七圣。

据四川民间传说,谓是猎户七人,俱是李冰次子二郎之友。李二郎曾在灌县擒斩孽龙,其地有玉垒山产煤,故有人猜测七友大概是古代采煤工。

二王庙旧有七圣殿,塑梅山七友像于其中。如今山门内小戏台横额之上,尚有木刻线雕涂金人物图像,约作于清代初年,即二郎偕梅山七圣,助李冰斗犀图。右侧绘一象鼻怪兽,身被鳞甲,长须壮汉徒手搏之,即为李冰斗犀。中绘武士八人,居中一戴冠著袍少年,腰悬宝剑,倒持三尖两刃刀,前后均有猎犬跟从,便是李二郎。其余七武士,各著战袍,前三后四,即是所谓“梅山七圣”。

二郎神与武王伐纣产生关联,始于宋朝志怪集《夷坚丙志·九圣奇鬼》,将二郎神与成汤、高宗、伊尹、周公等人并称。明人许仲琳创作《封神演义》,塑造西周大将杨戬,只因叙其“炼九转玄功,七十二变化,无穷妙道,肉身成圣”,并沿用宋代敕封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封号,欲不使其成为二郎神,亦不可得。

此后再经清代宫廷大戏《封神天榜》、《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小说《说唐三传》,方史《永平府志》、《米脂县志》层层演绎,“二郎神杨戬”之称便即敲钉转脚,不容改变。杨二郎却又是另外形象,父为凡人杨君,母为玉皇大帝胞妹。故事见载于明朝《二郎宝卷》,主要事迹为担山赶日,劈山救母。但若与杨戬身世比较,似乎并无太大关联。

总而言之,二郎神乃是民间祭祀神,却也曾受历代官方祀典;既受民众崇拜,又为官方认可,实为天界重神。由于朝廷推崇,又经漫长历史源流演变,二郎神便衍生出三个身份,在儒家是被定为李冰次子,道教谓是赵昱,民间则是杨难当。明清文学作品及戏曲传说,实是以杨二郎为体,融合李、赵、杨功绩神通,创作出二郎神杨戬形象。

镜头转换,退出神话传说,复还正史。

周穆王三十七年,天子大起九师,再伐荆楚。历时一载有余,又获大胜。

三十九年,穆王传檄天下九州,再次大会诸侯于涂山(会稽山)。

近侍:陛下会盟诸侯,随处皆可,因何非要选在远离岐周之地?

穆王:尔等小臣,岂知其中含义。昔日大禹涂山会盟,指划天下九州,重新规划部落联盟权力,便为建立夏朝奠基。涂山会盟,确立诸侯向天下共主纳贡标准,为华夏文明从蒙昧时代,进入国家文明时代张本。防风氏反对纳贡,即被大禹加以诛杀,由是确立夏后氏天下共主威信。我中断西征,转为东伐,效当年大禹涂山会盟典故,以震慑东方诸侯也。

近侍:陛下明见万里,小人怎知!

于是檄文到处,天下诸侯响应,皆来会盟。穆天子大会诸侯于涂山,杀牛为祭,当众盟誓。诸夷由此皆服周室,奉为共主。

四十年孟春,穆王归于南郑,命吕侯为司寇。由此天下无事,享受十年太平。公元前923年,穆王姬满在位五十一年,命吕侯作《吕刑》,颁布天下。

忽一日,周穆王酒后中风,就此得疾,不久驾崩。

子姬繄扈继位,史称周共王,又作恭王,次年改元为恭王元年。

周恭王继位时,因穆王长年远游,西征南伐,耗费巨量财富,国家财政十分空虚,渐渐难以支持。但为维持天子威势,表示赏罚分明,恭王只得将都城附近土地拿出,陆继分封给诸侯大夫,使王室直接支配地域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少。

如此以来,周王朝国势开始走向衰落。恭王由是大举进行改革,裁减军队,明法息民。废除土地国有及分封旧制,施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国家依法向土地所有者收缴税金。西周王朝土地私有,便自恭王开始。如此贵族垦荒愈多,国库收入愈增。

数年之后,周恭王见国库渐渐充盈,便效先父穆王,出都巡游。

周恭王行到泾水边上,密康公前来迎驾,并且随行。

密康公陪同天子巡游泾水,当夜扎营野外烂牛湾。天子营盘在内,密公在外卫护。

密康公于帐外独坐,遥望天空银河耿耿,眼见夜深,刚要入帐安睡,忽见林中出来三人,瞬间便至帐外,盈盈跪倒。康公借星光看时,见是三位绝色女子,皆有倾国之质。

密康公:你三女何来,拜我为何?

三女:我等皆乃密国长吏之女。因奉母命,来林中采果摘菇,不料遭遇天子驾至,不敢冲撞,忍饥挨饿整日。今见夜深,天子已睡,故冒死来投国君。尚求看在本国子民份上,相救脱困则个。

密康公见三女明艳绝伦,闻言大喜,乃藏于内帐,暗嘱左右随从,不得泄露此事。

一夜无话,次日周恭王巡游半日,启驾回转镐京。

密康公送至国境,拜别天子而回,将三女带入密都灵台,命入内宫,拜见母亲隗氏。隗氏见三女容貌大惊,忽唤密康公至内,殷殷相劝。

国母:我观此三女形状,绝非凡人。我儿不可私享,定要将其献给天子不可。

康公:母亲何以言之?

国母:我闻野兽三只曰群,人类三个谓众,美女三人乃粲。君王田猎,不敢猎取群兽;诸侯出行,对众人也必谦恭;君王纳妃,不娶同胞三姐妹。此三女皆都美貌如此,同时投奔于你,我儿有何德行,可承受此无边艳福?君王尚承受不起,况你小国寡君乎?以小德而承重赐,终必灭亡,我儿切切慎之。

密康公诺诺而出,毕竟不舍,由是不听母亲劝告,将三女纳入深宫,并未献出。

历史真相:密康公却不知道,此乃周天子一计,故派三美前来相试,以观其对王室及天子忠心。三女既然不归,周恭王便即断定密侯不忠,由是一年之后,遂派兵灭亡密国。此为史上所载首例美人计,密侯因此亡国。

公元前900年,周恭王去世,在位二十三年。子姬囏继位,是为周懿王。

姬囏继位之时,年已三十八岁。继位后日趋**,国势衰落。周懿王元年,北狄玁狁来犯,大行杀掠,朝廷官军战之不利,只能拒城以守。

玁狁乃是中国北部古代民族,亦作䞤狁、猃狁、荤允、荤粥、獯鬻、薰育、严允,原意是长嘴猎犬。以上称谓皆为音转而译,形容其族人之面目丑陋,本性凶恶。

周懿王二年,玁狁入侵宗周,疯狂抢劫周人财物,杀死许多百姓。周王闻报,命令边关守军出击,战不能胜,反失关隘,周兵大败东归。

玁狁乘胜追杀,一直攻至岐山脚下,离王都镐京只有三百余里。周懿王闻报大惧,挑选国中精兵,命虢公统帅六师御敌。同时征调周边各诸侯**队,前来勤王护驾。虢公奉命,率军进至凤翔,经过数日交战,终将玁狁击败,班师还国。但玁狁已知周室衰弱,此后又屡次出兵,扰乱北境,数年不休。由是岐周不安,天子威信大减,诸侯渐渐不朝。

太史:启奏陛下,天象有异。一日内两次天亮,昏而复明,是谓天再旦,大凶之兆,于国君不利。

周懿王:以何避之?

太史:镐京不利,不如迁都,以避灾祸。

懿王:迁至何处为佳?

太史:臣见镐京西北犬丘,处于祖源岐周与宗周之间,乃是最佳建都之处。

懿王:便依卿奏。

周懿王遂命营建新都犬丘,迫不及待,下令搬迁。大臣只好携妻带子,一起迁往新都。周懿王以为犬丘其名不吉,遂将新都命名为槐里。(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