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 与尔同销万古愁-至胡笳

明 与尔同销万古愁-至胡笳

作者:酒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7 16:51:29 来源:笔趣阁

刚出差回来,看了老兄大笔写就的书评,十分感动。有一种冲动想约老兄出来喝一杯,在醉眼朦胧中寻找一种虚幻的现实。

《明》是我的第二篇习作,也是我一直不太满意的作品。酒徒自认为写长篇的本事不大,却无可奈何的把它写成了长篇。随着剧情的展开,酒徒肚子里这点儿墨水越来越捉襟见肘。所以,到了现在,每章都成了“骨头架子”,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却没有细节的刻画,如果把细节一一展开,恐怕《明》会更长,那更是酒徒力所不及。

这不是借口与推脱,酒徒如果有时间、能力和胆量作一个职业作家的话,可能大家看到的是另一部作品,但是目前,酒徒依然是一个整天为生计奔波的工程师。工程师这个职业虽然辛苦,但是一般情况下是要求说实话的,不会有说实话而惹祸的危险,所以,酒徒在工作中自得其乐。

遗憾的是在看自己的作品时,觉得愧对读者的厚爱。

写《秦》时,酒徒时间是最充裕的时候,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把不足三万字的《秦》写完。写《明》时,二十万字却只用了半年。酒徒自己都觉得,是不是要停一停,把以前的部分修改一下。

不过,能引发老兄这样的思考,酒徒还是要偷偷笑一下,无论你是否赞同的文中的观点,只要你想了,酒徒的目的已经达到。

本书结局很难写成喜剧,这可能让大多数读者失望,原因正如你想的“即便是成功地拉起了班底干革命,那胜利的又将是谁?是天下百姓?还是武氏王朝?即便武安国初衷不改,那他的步将呢?士兵呢?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后,却都会有如许高的觉悟不想着去做一个荣宗耀祖的开国功臣,却宁愿和跪倒在他们脚下的蚁民百姓同称一声“公民”?”。

如果将来武安国不当皇帝,在当时那个年代,肯定要失去几乎所有支持者,道理很简单,他不当皇帝,就阻挡了别人当宰相和元帅的路,没有了希望,则不会有人和他同生共死。除了最初的几个生死兄弟,可能到头来身边没有更多的追随者。如果武安国当了皇帝,结局更是荒谬,他会发现自己每一句话都成了圣旨,自己用强权推行社会变革时,已经推翻了自己的平等理想。

所以,酒徒写得非常辛苦,进退两难。

唯一可以庆幸的是,无论结果如何,在酒徒虚构的时空中,资本已经开始萌芽,规模工业已经诞生。所以酒徒要冒险从西方“偷”来工业革命的引子,水力纺纱、织布机。只要武安国有本事活到这些“雕虫小技”所有人都离不开的那一天,他的“催化剂”使命就已经完成。至于感化朱棣,我想你是误解了本书的发展方向,或太相信道德的力量,皇帝不是靠感化才退位的,而是在看到不放弃一些权力,将失去自己的所有,才会选择“开明”。社会基础变了,统治者必需适应这个基础,否则就只能被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可以复辟,但制度却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制度,皇室永远失去了以前的种种特权。而民众的权力却渐渐增大。

酒徒以为,民主的建立,不是在人性“善”和“恶”的基础上,这点不敢苟同老兄的意见。酒徒一向不赞成以“善”和“恶”的标准来看问题,因为是学工科的,所以更赞成用“可行性”和“可靠性”来分析问题。西方式民主的优越之处,不在它道义上的高尚,而是它是目前最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方式,他未必是最先进的,但是是目前最可靠的,也是风险性最小的。

同理,中国为什么几千年以来,儒家思想要一直占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思想是最适合农业社会的管理思想。酒徒对儒家,并非天生厌恶,而是在工业社会后,儒家思想必需退出历史,或者,挂着原来的马甲,改变自己的本质而适应社会。如同酒徒在书中写的那样,来一场“复古运动”。其实,西方的现代启蒙,文艺复兴,与其说复兴,不如说是一种新思想借了古希腊的外壳,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和改革之前的基督教,已经完全是两个方向。儒家思想和民主思想之间,不像老兄想的那样,存在东西方壁垒。而是存在时间形成上的差异。所以,儒家思想要么被彻底抛弃,要么砍掉几千年的枝干,从根本上让它长出新芽来,现阶段,很难看到第三条选择。

只有在资本诞生之后,民主才会诞生。所谓平等也好,社会契约也好,如果简单的看,都是商业法则。只有频繁交易时,平等才会被频繁提出,因为没有一个人人遵守的公平交易规程,买卖就无法继续。交易多了,权力和义务也成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交易,履行了义务就可以要求权力,否则,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也就消失了。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家的建立,首先必需是百姓有了平等的要求。无论什么时代,如果百姓没有这个要求,或者总是自觉地去维护不平等制度,以期待有一天自己可以爬到上方当“精英”,平等就永远不会实现。

所以,酒徒一厢情愿地选择了在朝廷不管的蛮荒之地,让商品经济慢慢从石逢中探出头来。当社会组成部分从农民变成了工商阶层,你能想像一个皇帝有这个力量让他们退回去吗?你能想像他们能容忍政府随意把他们的财富化为乌有吗?并且,当枪支变成新兴的有产者轻易地可以造出时,精明的朱家父子敢向他们下手吗?即使下手,新兴的军队能服从命令吗?到时候,到底哪一方手里拿的是烧火棍都很难说。在酒徒的构想中,最有力的武器绝对不是枪支!

兄台所说的数字化管理,我的看法是,官员学习数学,和数字化管理国家相去甚远,但至少让他们考虑问题时,有了一个量化的思维。当新的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时候,才会有量化管理的需求,有了这种需求,官员才不得不去适应。学习数学,只是为将来打一个基础。

关于侵略,其实在第十六章你已经可以看出,对外扩张,相当于武安国和朱元璋的一笔交易。或者说是北平的新兴阶层和朝廷的共同利益需求,所以,隐藏在底下的矛盾在共同目标面前,可以暂时不问。一旦共同目标完成或失去,矛盾就会露出水面。酒徒一直认为政治斗争是一种“水下作业”,水面上波澜不惊,水面下漩涡无数。所以本书中政治斗争,没有那么激烈的冲突,只要到了那一点,就会顺理成章地结束,在结束时,才会让人想起开始。其实前文很多地方,朱元璋已经开始着手为以后做准备,在老谋深算的皇帝面前,无论是郭璞,武安国还是曹振,都是黄口小儿。我不能透漏太多的后面情节,但是,第一回合,武安国肯定会输,输得意想不到,并且无话可说。还是那句话,不要从道德上来评判事物,那样太简单,也太武断。没有正义,获胜的一方总是天使,因为他可以把对方随意地形容成魔鬼。

最后为自己的bug辩解一句,明初的岁入应该是四百万两左右,而不是四十万。

“百姓向你纳税,就等于买了你的保护,当政者收了税,相当于接受了保护百姓各项利益的契约,所以必需保证百姓的利益不受外敌和不良官吏的侵犯,否则就是违约”,跟封建官僚谈社会契约,真的会有人认真在听他说话吗?

如果把这句话说给百姓听呢,百姓会不会明白原来自己不是天生就只有义务没有权力,会不会为了自己的权力而争斗。如果百姓手握着国家的命脉说,还我权力,封建官僚敢不认真听吗?

资本一旦开始成长,它就会为自己的生存而争斗。这个过程不可逆转,这个过程不仅贯串在酒徒的书中,而且贯串了人类发展的历史。

历史,并不需要承载太多的功能,没有是非善恶,忠实地记录下发生的事情,才是信史。

酒徒

2004年5月27日凌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