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第一百一十五章:大明的复苏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第一百一十五章:大明的复苏

作者:几字微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2:47 来源:笔趣阁

哐当哐当……

朱慈烺在六月二十的这一天抵达了凤凰城,踏上了马拉铁道车的专列。

作为当年灭清战争的遗留品,寿命短暂的军用铁路并没有被荒废,反而在辽东大开发的背景之下,运转得满满当当,引人追捧。不仅获得了后续修缮的资金,更因此获得了发展,由此成立了辽省铁路公司,继续修筑铁路。

一开始,辽省铁路公司的股本募集还颇为让朝中官员担忧。却不料,股本一开场就引发吹捧。在恒信商行的带头之下,一千万两的股本短短一天时间内就认购了三百万两。再加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以地皮与军资的形式占据的五成股本,余下两百万两的股本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此前的军用铁路因为是紧急修筑,虽是耗用了数十万的劳力在短时间里铺设。但因为军队的操行和军情的紧急,是以十分凑合,即不在乎是否会在路上丢弃物资,也不是很要求高标准的安全运行,只求短时间内能将军资运送上去。

转为民用以后,自然要求运行可靠。

当年参与修筑的大量民夫与工兵陆续退役,转而入职辽省铁路公司。虽然花费了极大的心思改进运营水平,又花了大价钱在京师钢铁厂定制了质量交稿的钢轨。但另一个问题便开始困扰着辽省铁路公司。甚至到了解决不了,都不敢运行皇帝专列的地步。

一样,也是安全问题。

这年头还没有含锰钢轨,此前铺设的只有普通铁料打制的铁轨。就是这,也不知惹得多少百姓垂涎不已。这年头,百姓家里就是连一口铁锅都是难得的财富,更别提这成千上万例的地方,有这么多的铁轨。

此前,辽东这里是战区,敢有破坏铁路的,一律以奸细罪名处决即可,狠狠刹住了歪风邪气。但伴随着辽东大开发,无数关内百姓涌入。这个时候,面对自己人和面对敌人显然就是两码事了。

虽然辽省铁路公司不断宣传铁轨一次铸就无法它用,更是不断巡逻探查,可还是架不住四面冒出来的百姓看着一块块铁料两眼放光。白天抓得紧就晚上偷,自己没办法用就偷偷卖给蒙古鞑子。

对于缺少铜矿的中国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四川那地方可是用铁钱的呢。对于不少人而言,铁是可以直接与钱挂钩的。

百般无奈之下,辽省铁路公司不得不上京华报刊文,面向全国寻求办法。

不多时,一条崭新的宣传语贴在了各个火车的车厢外壳上:铁路乃各省龙脉,挖之者天谴,护之者风调雨顺。

随后,各地里纷纷传出某某地挖了铁轨,结果大雨倾盆,上苍惩戒。某某地护龙脉得力,风调雨顺的话语。说得有鼻子有眼,更是指名道姓,仿佛例子不计其数一般。

于是,等朱慈烺启程回国的时候,一路畅通,再无百姓赶来扒铁轨。也不用担心哪里铁轨被偷偷扒了一块,专列轨道车要脱轨翻车。

当然,也许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关内的物资涌入,关外的出产卖出,辽东就此焕发勃勃生机。百姓们安居乐业,加上铁路公司不断巡查严惩,也没有什么人再动歪脑筋了。

朱慈烺坐在专列之中,听着沿途本地官员对于本地地请的汇报。感慨着铁轨之上的风雨,更是感叹着汉家儿郎的伟大。

战后的和平是难得的,辛劳的汉家儿郎趁着这个时机里迸发的顽强生命力更是让人惊叹的。

从山东、朝鲜、河北各地的辽民奔向家乡。来自各处在家里寻不到活路的人亦是怀揣着一张开垦证书,拿着微薄的朝廷资助,奔向辽阔的黑土地。

他们将在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朱慈烺掀开专列上的窗帘,便是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

铁路外,已经快到了收获的季节。金黄色的麦穗在斜阳的晕染之下,绽放着让人怦然心动的力量。

“帝国的元气,在缓缓复苏呀。”朱慈烺迎着疾风,轻声地说着。

他的身前,是吴甡、高名衡、陈贞慧以及此番跟随跟随而来的崔成恩。

崔成恩当然不是作为救命恩人过来索恩的。

这位朝鲜知名的幸运星以两次拿下救驾之功成为朝鲜有名的幸运儿,身上的职位亦是迅速从一个默默无闻无官无职的白身一跃而上,成了位列六曹判书同品级的朝鲜驻京办主任。并不如同后世几乎是招待所一般驻京办的身份。

因为朝鲜与大明的特殊关系,又碍于这年头与通讯条件的落后,崔成恩在与大明的事务处置之上有着非常大范围的授权。

“这就是大明呀……已经日夜奔行了半天了,还在大明的境内。”崔成恩感叹着。

众人都是忍不住发出了善意的笑声。

陈贞慧笑道:“这才哪儿到哪儿呀,连海州都没过呢。就是到了海州,也才到了辽省的一半,而辽东辽西加起来,也只是大明十三省的一个呢。”

“中华之大,竟至于斯……”崔成恩忍不住再感慨了一次。

而这时,朱慈烺却是见吴甡掏出了一个本子,递给了朱慈烺。

“结果出来了,果然让陛下说中了……”吴甡再三唏嘘。

朱慈烺嗯了一声,看过去,却是发现吴甡在算的是一笔财政的帐目。

正是这一回朱慈烺出行朝鲜的收入支出。朱慈烺在大明境内的衣食住行,自然是自己负担。因为压缩了队伍,虽然依旧有过万的人马,但开支并不庞大。至少比起此前几次军费还省很多,毕竟没打仗。

后来进入朝鲜,自然有朝鲜负担。衣食住行,都是朝鲜供奉。

当然,关键的大头还是关税。

不仅是汉城交易会的税收规模极大,更有朱慈烺随行的商队呢。他们几乎挤占了马拉铁路的一半运量,亦是闷声发大财,交易额高达五百万两之巨。

其中,自然有老实交税。

林林总总算下来,竟是发现,这一回的出行,没有亏本。当然,这个是要将地方税收算上去的。并非只是说朱慈烺内库之中的出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