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第七十二章:战后封赏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第七十二章:战后封赏

作者:几字微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2:47 来源:笔趣阁

没有人想到多尔衮竟然会如此刚烈决绝。

尽管所有人都明白,这个下午的大政殿里,多尔衮已经被宣判了死刑。他一手推动的多铎西征失败了。

二十余万大军的失败,这是大清开国以来从来未曾出现过的事情。曾经,宁远大捷打了个斩首数百就能成为大明举国夸耀,名载史册的事情。这自然说明了明军几乎没有过上千的战绩。

只可惜,后来朱慈烺的横空出世一次又一次刷新了自己创造的对清胜利记录。以至于当百姓们听到胜仗的时候首先不是觉得太了不得了,而是觉得我大明果然还是强国。

这是强者的心态。

而失败的清人……是绝不甘心自己忽然间发现原来自己是失败者的。

所以多尔衮死定了。

多铎战死,死后或许还会有些许哀荣激励后辈。

但策划并支持这一起战争的多尔衮是无论如何也逃不开背锅的。区别,无疑是死的好看一些,还是死的难看一些。

只是没人想到多尔衮竟然如此决绝,如此刚烈。又是如此的敢作敢当……以至于众人心中转瞬升起的第一个念头便是:多尔衮当真是好汉子。

只是,多尔衮死了,他身后的将士们便有些懵了。

阿济格呆立当场,他看着死在自己眼前弟弟,手足无措。

阿济格是个并没有多少智慧的人,只是勇猛敢战。而这样的人大多数都是单纯的人,单纯,便意味着很多时候重情重义。

他跪在地上,看着爆开鲜血横流的多尔衮,双手颤抖着,将多尔衮的身子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忍不住泪流满面:“deo(满语:弟弟)……怎么这么傻,这么傻啊……”

硕托脸色苍白,身子微微有些发颤:“愿赌服输……多尔衮死了。我们也就……死定了。”

另一边,阿达礼更是浑身战栗着,他盯着眼前的索尼,忽然间急不择言地道:“你们不能动我!这是国家危难的时候,刀兵用在自己人的身上多不好啊?是不是……索尼,别杀我,别杀我啊!”

“丢人现眼,丢出去!”代善看不过眼,怒喝一声。

很快,正红旗的巴牙喇护兵们便将硕托与阿达礼拖了下去。

反倒是巩阿岱、何洛会还算平静,任由大内侍卫捆绑着,一言不发。

其余两白旗的巴牙喇全程观摩了这一场政变,知晓了多尔衮身死前后的起起落落。此刻已然明白……没法翻盘了。

“让我追随摄政王而去!”

“同去!”

“同去!”

……

刚烈的数十人拔剑自刎,鲜血从殿内洒落到殿外。

余下的更多的人只是不吭声地将兵器丢下,任由侍卫们捆绑着拖下去。

反倒是阿济格抱着多尔衮的尸首,没人为难。

“武英郡王是个耿介的人……让他料理了睿亲王的身后事……圈养在家反省吧。”孝庄太后抱着福临,轻轻地说着。

众人躬身领旨。

角落里,见证兵参与了这一场政变始末的范文程喃喃着道:“我大清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只是,清国新时代的开幕却是无比的惨淡。

陆陆续续的败兵从蒙古高原上朝着东北平原跑去。很快,败兵们出现在了盛京城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败兵出现,遵化一战的前因后果也就此越来越明晰,让清国里不敢相信的众人了解了前因后果。

只是,当越来越多的细节被满洲人知晓后,紧随其后的便是越来越多的羞愧。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失败会是如此的让人难堪与羞耻。

那些看似绝对的优势实际上却是敌人的黄雀在后。

朱慈烺预料到了多铎退兵的意外。而朱慈烺战略选择上的正确让朱慈烺可以解脱第三团,成为了扭转这一战战局的关键点。

其后一早就安排好的海路进攻配合祖大寿与吴三桂的临阵倒戈,成果让后路空虚防御不备的清军丢失了辽西。

当年盛京丢失的恐惧被众人重新回想。

当失败的消息抵达遵化的时候,一切士气跌落后的溃败都得到了满意的解释。

额这个紧要关头,宣府军来了。动员了举国之力的明军真正的实力展现出来。四面楚歌之下,多铎身死马兰峪。

越来越多丰富的细节重创了清人的信心,他们万万没想到,有朝一日清人的失败会是如此的不堪。

动荡的人心在盛京不断巡逻的军队里被压抑着,如同平静海底爆发的火山,被万米深的海水压制。

但……

火山的爆发只是开始,海水的压制,又能抵抗多久呢?

更加让清人上下迷惘的是……

他们不知道,这是否只是第一座火山。

残存的满洲八旗开始沉默的巡视,顺治皇帝的圣旨很快下来了。在孝庄皇后的竭力维持之下,满清悄然开始收缩兵力……

明清的攻守,终于易位了。

……

京师。

八月十六的京师街头有些狼藉。

这是杯盆狼藉的狼藉。

这是欢歌庆酒下的不羁。

昨夜的欢腾响彻了整个京师,满城上下自发地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酒楼瓦肆彻夜开场,就连朱慈烺也亲自在承天门举行庆典,普天同庆。

京中下发的赏赐自不用提,丰厚得百姓们知晓了以后再度挤满了各处从军报名点。

当八月十五这一天在外征战的将士们回到京师后,这些将士更是被道路两旁自发迎接的百姓塞满了各色瓜果点心。

更有那起哄之中,当场就有几个京中豪族找到了沙场里立功的勇士,几个京师里顶尖的媒婆说唱之下,当下就定下了十数场婚事。犹如金榜题名后的榜下捉婿。

一片欢腾之中,迎来了战后的论功行赏。

率先下达的是属于徐彦琦的追赠。

两府合议提交的方案是追赠徐彦琦为追赠为荣禄大夫、太子少保,荫封后世子孙为世袭锦衣指挥佥事。朱慈烺思虑了一下,特令追封徐彦琦特级功勋,删除了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的荫封后下令内阁枢密院组建烈士家属优待系统。

引起所有人注意的是,这烈士家属的待遇之中除了每月发放粮米布帛之外竟然明目张胆地写了数十个大字:帝国行政公署录取考试、帝国中小学以及高等学校录取考试加分。

徐彦琦为特等功勋,这就意味着徐彦琦加分赫然高达二十分之多。

按照朱慈烺传出去的原话便是:“朕不负有功将士,军属理应加分!”

当内阁、枢密院、礼部、教育公署联名下发的公告里这些字样传出后,顿时引爆了大江南北无数猜想。

尽管这个时代显然还没有行政公署的录取考试。但中小学以及高等学校的录取考试却是有的。这是朱慈烺在南京监国的时候就推行的政策,眼下全国各地都已然新建学校超过三千所。

帝国陆军学校、南京师范学校以及南北国子监更是显而易见的高等学校。

至于行政公署录取为何意,对于学而优则仕的大明子民而言,自然很快就理解了其间含义。显然,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科举了。

拥有全歼二十余万清军大功的朱慈烺既然下令推行,就无人怀疑声望如日中天的朱慈烺办不到。

既然烈士家属享有考试加分,从军的热度就此又是添了几分火候。

如此一来,就连原本只有军中关注的战后论功行赏的颁发仪式也受到了热切的注意力。

位于枢密院的礼堂里,济济一堂。

这是对虎大威、刘胜、刘振、猛如虎、陈永福、施展邦、张德昌、刘世杰、傅如圭、陈德、虎子臣、柳泉、李定国等校尉以上军官的封赏。

其中,虎大威、刘胜、陈永福、柳泉以及李定国皆是获得一等功。

唯一不同的是,在几人的封赏之中又多了一条:授权虎大威、陈永福以及傅如圭为大明帝国陆军少将军衔。

“军衔?这却是何物?”收到封赏,虎大威愣了。

负责对虎大威封赏的枢密院军师顾炎武笑道:“这是圣上要革新旧制。前阵子,圣上对陆军学院一年生举行了授衔仪式,对这批原本军中骨干受训一年的学生授予了少尉军衔,按照军衔,分配到各军任职。”

“少尉?这与校尉有何干连?”虎大威喃喃着:“这是……圣上打算革新军中等阶?”

“没错。军中品级。不再单独与文官并行。”顾炎武笑道:“百户官是七品,县令也是七品。但两者的权责其实迥然不同。继续奉行品级制,对军中发展并无好处。”

“原来如此……”虎大威明白了。

他作为第一团的朗将,便是将军一级。而少尉、少校便是校尉一级。比如资历最浅的刘世杰、张德昌都是获封少校。**骑兵营的刘振则是获封上校。这是因为骑兵营前头有**二字,直属于朱慈烺统帅。

相对而言,正常的校尉一级军官是施展邦这样的,获封中校。当然也有一人与刘振一样获封上校,那便是虎贲营校尉刘胜。这位一早就跟着朱慈烺的老兵传言会调到飞熊团担任朗将,故而军衔也是上校,而且近期传闻在陆军学校受训后会还会有提拔。

“虎少将再仔细看一下少将的待遇便明白了。”顾炎武的眼光之中颇为有些艳羡。枢密院事务繁忙,在朱慈烺的亲自推动下才挤出时间精力试行军衔制。既然是试行,当然就不是全军都开始推动。这一回,只对作战部队进行授衔,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与人员才会对全军进行授衔。

在顾炎武的示意之下,虎大威打开了一个箱子。

这是一个方方正正,横宽三五十厘米,高度二十厘米的箱子。

打开后,里面首先是一套叠得整整齐齐的军礼服。只不过,军礼服的箭头与袖口上多了一颗闪亮的金星,而肩章上则绣着日月龙纹。

摸索着军礼服,虎大威长长吐出一口气:“真是不大一样啊。”

虎大威不同于徐彦琦,不是朱慈烺一手带起来的队伍。如果说徐彦琦是新式军官,那么徐彦琦就是老派武将。

对于朱慈烺登基后的大明,虎大威是有些摸不懂的。委实是新鲜的东西太多了。比如这近卫军团的崭新军制,比如那赏功系统里的特一二三等功。

现在,又来了一个军衔制。

这实在是不同于以往惯常的封官赏爵。以往武将立了大功,朝廷便大肆升官赏银,终极一点的便是封爵。公侯伯子男,世袭罔替的富贵,每一个都吸引着大明儿郎。

只是,朱慈烺一直都颇为吝啬赏爵。就是升官也不够大方。虎大威本来就是总兵官,可谓是大明传统武职系统里的顶峰。偏偏,进了新的武职系统里后,相对于以往,虎大威还可能是降职了。

如果是不知道前因后果,虎大威肯定会大为恼怒的。

但知晓了朱慈烺这一处处的安排后,虎大威心中却多了别的意味,满满都是熨贴的暖意,唯独没有这恼怒之情。比如这威武体面的军礼服,便让虎大威格外爱惜。比起那宽长大袖的官袍,他更爱这英武的军礼服。

这一身笔挺的军礼服穿戴上去,实在是给他们这些武人长脸。

而朱慈烺呢,每一步用力也都在这长脸的法子上面。

可劲儿给武人长脸,可劲儿让他们这些被鄙夷惯了,自暴自弃惯了的军人挺直脊梁,堂堂正正做成了大明上下敬仰的好汉子!

又比如这新出来的军衔制,更是将里子面子都照顾到了。

按说,武官在品级上是很容易涨的。一个文人累死累活干到内阁大学士也未必能有一品,可总兵眼下却是极多。崇祯年间,打赢几仗就能噌噌噌从个不知名的小将一跃而上成为武将最高的总兵官。

但实际上,这也让武将的品级格外诟病。

这样升得太快,其实便让文官很是瞧不起。一个县令与参将平起平坐,一个知府便让总兵客客气气。

而县令是七品,参将是二品。(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