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第七十九章:大权转移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第七十九章:大权转移

作者:几字微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23 13:38:57 来源:笔趣阁

【今天的猜谜是,请问:山东与河南两地包税的银子数目是多少:】【回复谜底到我的微信公众号:几字微言,即可获得微言准备的红包哟。还请大家多多支持,外站的同学也请支持一下微言的写作吧~】

“终究是有些风险……有些风险。眼下内忧外患,禁不住折腾了。”朱由检亲政以来,是真的感觉到局面一点点坏下去,不知何时才能挽起。在原定历史上,更是逼得朱由检一点点走上极端与绝望,最终才在李自成的进攻之下仓皇走上煤山。眼下见朱慈烺收拾了局面,已然是没有那种破罐子破摔,豁出一切的勇气了。

朱慈烺闻言,却没有见有几分胆怯,而是更见笑意,道:“父皇。这份风险,不如就由我承担吧。”

“嗯?”朱由检愣了下,忽然间便明白了过来。

眼下的大明,悄然间已经有了两个权力中心了。一个皇帝,一个太子,其实都有了自己的基本盘。在朱慈烺出宫之前,不管他说得再天花乱醉,风险总是要由朱由检去承担的。但而今朱慈烺出宫建立了自己的基本盘,成了一方权力中心,这风险如何,朱由检已经悄然之间没有了决策权。

显然,朱慈烺说的风险就是这个要自己承担。

“烺哥儿说说罢。”当周皇后离开后,两人的气氛已经缓解许多,朱由检已经内心平静许多,渐渐接受了朱慈烺已经成一方格局的事实。

“财政之法,不外乎开源节流。开源,就如同孩儿所言兴工商,安百农,带民有余财。则财赋渐盛。节流,便是……改漕运为海运。漕运虽然比较陆运而言是节省的。但比起海运,成本又是差得太多了。而且漕运之上。积弊甚多……”朱慈烺侃侃而谈。

“烺哥儿……”朱由检却忽然打断了下来:“你看上了河南山东对吧?”

“孩儿一心为国,只想为陛下做点实事。别无他念。”朱慈烺轻声道。

“我相信的。”朱由检说不清楚什么情绪,朱慈烺其实戳中了朱由检的一个最关心的地方。那就是财政问题。

一个帝国的崩溃,最先发出预兆的肯定是财政的问题。比起宋朝这个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不提,就说比起元朝,明朝的财政都是十分简陋不专业,甚至可以说在顶层设计上就有缺漏的。

但朱由检却不想动,问题还是和之前一样,他怕乱子。更怕朱慈烺一动,就让士绅不再支持朱家皇朝了。但同样,严酷的现实与缺乏财源的现状让他无法维持旧有的军队,也难以打造更强大的军队。

想到这里,朱由检沉声道:“大明既有体制上的东西,不动为好。添砖加瓦可以,但不许动摇基底。原有财赋之政就不要动了。你要开护工坊,要兴商贸,朕都允了。但大运河之事,不必再动。如士绅田税。更是不要在朕面前提。另外朕问你,若这两个地方朕交给你代朕监权,你能否保证税赋的问题?”

“算上辽饷等务?”朱慈烺问。

“这是自然。”朱由检着急的就是这个。

“河南为李自成所患。摧残殆尽,百姓耕作刚启,田赋之事恐怕无以为继。山东一地亦是被建奴摧垮,百姓不得稍歇。若田赋可免……儿臣以为还是可以试一试的。”朱慈烺心道,大明鼎盛的时候全国天赋也就三四千万石。朱慈烺的斩获都能顶得上小半的全国税赋了,还担心不能玩一个包税?

只要撑过头一年,到时候朱慈烺甚至还能大赚特赚。

果不其然,朱慈烺这么一说,朱由检顿时喜上眉梢:“朕可以免河南五年田赋。免山东三年田赋。如此一来,你能否给朕一个保障?”

“儿臣算了。河南与山东两地,去年不计田赋一共是一百六七十万三千八百十九两。儿臣可以下军令状!今年开始。这个数字上缴毫无问题。”朱慈烺心中顿时一喜,看来这两处的实权从今往后,就可以由朱慈烺自行安排了。至于那么一点钱财,在朱慈烺看来反而是毫无问题。

朱由检一听,顿时大喜过望。

此刻,他站起身来,绕着桌案拿起一封奏章,来来回回翻阅,芳霞,然后又拿起一封奏章,继续来回翻阅。

如是过了小半个时辰,朱由检也不知道绕着桌案转了多少圈子了,这才开口道:“烺哥儿,你现在以为当今时局,是攘外必先安内,还是攘内必先安外?”

听朱由检这么疑问,朱慈烺顿时凛然。

一开始,朱慈烺是打着用内寇练兵去对付强敌的。

毕竟,最后真正得了大明天下的还是建州女真人,而不是李自成这个独眼龙。

当然,朱慈烺很清楚大明君臣的心思。在他们看来,外患只是一群强盗,抢完了就跑。但纵观史书,夺了自家天下的唯有内寇。

按照朱慈烺熟悉的历史,大明也的确是被李自成给攻破了京师,逼得崇祯皇帝上吊。

这么一个死仇在,以至于其后南明建立也不忘记给朱由检报仇雪恨,硬生生以一个三家之中军力最弱的政权顶着强大的两家为敌。

在后世看来,南明这样做委实不智,但换做朱慈烺去做,这样却有不得已的考虑。杀父之仇不报,天下人如何看待他这个位置的合法性?朱慈烺也一定会坚定举起剿灭大顺的旗帜,至多在军事上联合后来的大顺军抵抗清军。

这样一来,接下来的战略到底是“攘外必先安内”还是“攘内必先安外”就显然是国策的抉择了。

思量良久,朱慈烺却突然响起了一个名字:“左良玉。”

不仅如此,还有这个平贼将军麾下糟糕的军纪。

大明起了内患,贼寇固然是杀人盈野,但比起贼寇,官军拉的仇恨更是一点都不少,甚至逼得地方百姓反而投效贼寇。

一念于此,朱慈烺坚定道:“若依儿臣看,清军始终是头号大敌。至于内寇,儿臣有信心轻易平定。反而是……我大明内部,有太多太多需要整肃的地方。现在,官逼民反的例子太多了,以至于多到人心丧尽的地步。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这个前提,无论是攘外安内都无从提起!”

朱由检听着,怔怔无言,良久,仿佛又挣扎了一下,他终于下了决心。(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