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第二十四章:大明内外 四千合并发)

崇祯十六年九月一,新的一月里,黄州迎来了新的一页。

明国的大军进入了黄州城,仅存不多的朝鲜人在道路上欢呼着天兵到来。朱慈烺终于得以在接连的战日里稍事休息,军机处的文职军师们则陷入了疲惫又兴奋的阶段。

位于黄州城内的十六处军仓需要连夜清点,困扰了明军小半个月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粮食啊!足足有十七万石军粮,这是汉城的金银都换了海州的粮食吗?真是万幸,徐闻手快,没有让朝鲜人将这些粮食都烧了!”军机处的徐焕武等着一双熬红了的兔子眼,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有了这十七万石的粮食,后勤转运的压力可就轻松了,至少,能将炮兵营里喊了好些天的制式弹药先给转运过来。”

“还以为谁在后头说我坏话呢,没想到啊,是徐老弟在夸我呢。”这时,徐闻走了过来,笑着道。

见了徐闻,徐焕武也是笑着过去拍了拍肩,道:“今天是什么风把徐大将军给吹过来啦?竟然有心思来这里打趣我了。”

两人都是本家,虽然各自家乡隔着几百里,但有了这么一次北上进兵的袍泽情谊再加上投缘,是以都是关系颇为亲密。

徐闻道:“进城就知道军机处要清点物资,人手不足。这不,这就将城里头那些识字的俘虏带了过来,先帮衬帮衬。”

“那可真是轻松多了。”徐焕武不由地放松了一点:“这里的事情早点清点完毕,也能腾出时间将军资转运的事情理一个头尾出来。”

“这却也是正理。不过有个好消息,却是要告诉你。”徐闻拉着徐焕武出了军仓,道:“南浦是快打下来了,这次四艘战舰冲了过去将南浦的朝鲜水师尽数击沉喂了海王八。猛如虎领着本部还有六千朝鲜兵,在水师的帮助下已经将南浦打下来了。进占了南浦,修整了码头,等到回去报信的人到了汉城,没多久就能有海船转运到南浦了。到那时,补给的转运可就轻松多了了。”

“南浦?”徐焕武有点挠头。

“哦哦……”徐闻明白了过来:“是殿下新赐的名字。就和那仁川一样。要不然,你说那南浦原本是哪儿,我也是记不得。”

“哦……”徐焕武顿时想起来了:“不管如何,能有海船转运那真是太方便了。猛如虎打下了南浦。那算算时候,虎朗将也应该攻下平壤了。”

“平壤一下,这朝鲜北地也算是尽皆平静了。听闻水师的兄弟打下平壤后只是稍稍补给就朝着北边去了,看样子,目标就是鸭绿江的义州。”

“对面的九连城不打?”徐焕武虽然是军机处的文职军事。负责后勤辎重的事情,但能进入朱慈烺的随军军机处名列,那亦是对军略有所了解的。

徐闻听了,却是接连叹息起来。

九连城是大明故土,北依镇东山,地势险要,是朝鲜通往大明重要的陆上通道,与朝鲜通商之处,驻有兵马,历来就是大明通往朝鲜的重要支点。当年朝鲜之役万历大军出发就是从此开端。

可是,眼下的大明故土却已经落到了敌国胡虏之手。

不过,徐闻叹息的不是这个:“九连城啊连一个汉人都没有了。辽民在那,死伤何止百万?听水师的袍泽们说,也就海外一些岛上还有些汉民。话说回来,九连城上是没有千石海船可以停靠的码头了,就连建奴互市也都是自己驾着小船去马市台交易。反倒是义州是朝鲜人的地方,勉勉强强还能停靠大船。”

马市台是在鸭绿江的中间,是一处小岛。

“总归兵锋能直指建奴的地方了吧。清军要进犯我大明,我们便将剑锋顶在他们的腹背上!”徐焕武鼓了鼓劲。

两人边走边说。也总算见到了那些朝鲜俘虏。这里面不少都是些大家豪族的族长,靠着投靠建奴发家,一朝战败,都沦为俘虏。

有了这些人的帮助。军机处清点倒是真的加快了。

……

“九连城……家乡故土啊。”马武下了马,蹲在地上,以头顶着地,忽然有些泪眼朦胧。

一旁金井半兵卫看着这一切,有些不解。这位日本浪人武士是一名出色的忍者,格外精通情报收集之事。日本的战国时代已经过去。武士不再成为大名们所需要的存在。自然,忍者也难以有用武之地。故而,金井半兵卫跟着松井正雪进入朝鲜听命于明国皇太子殿下的指挥也就顺理成章。

皇太子殿下对日本武士虽然十分感兴趣,但战斗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依旧是明军。松井正雪好歹带着精锐武士加入到了海军陆战队,作为偷袭黄州的先锋。

但不同于松井正雪,金井半兵卫进入朝鲜后反而有些失措。他原本自傲于忍者的战技,颇为自信,与一些另类日本人对明朝的复杂心绪相似。在他们看来,明国虽然是儒家正宗,但眼下也没落了,日本有自己自傲的地方,肯定胜过明人。综合国力不谈,这忍术,潜伏刺杀的东西谁能胜过日本忍者?

故而,金井半兵卫进了汉城便每日夸耀着自己忍术,等着名扬天下被皇太子殿下重视的那一天。

可惜,朱慈烺根本没时间和这么一个忍者废话。

皇家近卫军团本来就是新锐之军,不知多少人心气颇高,那些被当作精英看待的斥候队夜不收更是如此。

一天,马武这队斥候有了假期出去泡酒馆,正巧遇到金井半兵卫带着几个忍者夸耀,马武没在意,但他的属下梅律唐却是见不得日本倭人夜郎自大

一番挑战,金井半兵卫便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跟上了这一队斥候的步伐,成为了这一队斥候队唯一的外籍战士。用他晚年回忆的话形容便是:“梅桑用从一个个战死英灵的事例里学到的战技告诉了我,在数万数十万的疆场上,这些勇士拥有着远超日本小国忍者能理解的狡诈阴狠,不计任何手段的战技,以及……无数精巧强大的兵器!”

这是金井半兵卫从马武的结拜三兄弟梅律唐身上得出的,这梅律唐据传是武当山里下山的道士,轻功一流。更是难得格外眼尖,百步外能看得起一个苍蝇的那种。

金井半兵卫与其比拼时,金井半兵卫费尽心力潜伏了一刻钟,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梅律唐发现。直到梅律唐不耐刻意放出一个机会。又被匠作大院特配给斥候队的人网捕捉后,金井半兵卫这才明白了双方的差距。

最让金井半兵卫感觉惊讶的自然就是斥候队的队长马武了,这个名字寻常的队长一身功夫硬扎,上下都格外服气,据说当初一身傲骨的梅律唐也是一次挑战后这才甘愿结拜。最终跟着马武闯清军,后来又一路跟到大明皇家近卫军团内从军。

自然,在金井半兵卫的心中,这马武应当是一个了不起的存在。

可这样一个存在,却在九连城的野外,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着实让金井半兵卫不解。

梅律唐见此,却是一番胸中气闷不平,他从自己的一个小小水壶里拧开盖子,郑重地倒在了地上。

金井半兵卫见了。更是心惊:“那可是梅桑最是喜爱的烈酒啊,竟是白白倒在了这里。等等……这是……”

他很快明白了梅律唐为何这么做。

只见梅律唐恭恭敬敬地朝着这片田野一拜,道:“辽地同胞们!英灵于此,我梅律唐发誓,多杀鞑子,为你们报此血仇!”

其他斥候闻言,纷纷一躬身,大呼:“杀鞑子,报血仇!”

金井半兵卫明白了:“这是在为死在辽地的数百万同族……复仇!”

这一刻,一种傲然于胸的气息在胸中回荡。让他久久不能平静:“我在做一件无比伟大的事情!”

……

一只雄鹰紧紧抓着一只圆筒高高飞起,直上九空,良久,缓缓坠地。落进了京师之中的一处大宅里。

司琦见此,大喜过望,走进了京师:“可要动作快点,可别让陈演再去搞鬼了!”

这些天,京师城内气氛沉闷。

满清五十万大军即将大举南下的消息委实吓破了不少人,而陈演这位首辅大人却没多少本事。只顾着各处求教,名曰不耻下问,虚心纳谏,却搞得大家都是一派沉闷,众人都是惶惶不安。

连首辅都如此,其他人的表情还能如何不言而喻。

尤其是崇祯皇帝,更是跟着一日三会,接见京师内各处大臣询问应敌妙策。结果,见的人越来越多,他却越来越迷茫。

今日,陈演一大早又去了皇城,顺利见到了崇祯皇帝。

崇祯这些天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少了,面色黯淡,双目弥漫着血丝。但陈演一进来却是顿时叩拜,战战兢兢道:“陛下…臣有机密要奏。”

“说罢。”朱由检头都没抬起来。

陈演微微颤声道:“臣听闻山海关守将,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密约清军,要献关投奴……山海关内,锦衣卫番子都被吴三桂拿了……”

场内微微寂静了下来。

良久,一阵沙沙的声音响了起来。

陈演跪在地上,良久不见动静有些担心,一抬头,却见朱由检在笔上依旧奋笔疾书。

这时,陈演这才看到朱由检一脸疲惫,双目通红。陈演心中微微有些歉疚,但见崇祯皇帝如此镇静,心下却稍稍安稳了几分。

“朕知道了,你下去吧。”崇祯皇帝平静地说着。

听此,陈演如释重负,离开乾清宫。

崇祯重新看向桌案上的奏章,此刻,规整的奏章一片模糊,上面都是乱七八糟的笔画,朱由检捏着笔杆,五指发白这才将毛笔颤颤着放下。

“这老天……待我忒般狠了吧!”

……

九月的山海关开始有了一点凉意,酷暑不再始终存在于这个古老的关城里。

午后的荫凉更是让人放松,设计精巧宜居的别院里,吴三桂躺在摇椅上,身边的侍女轻轻举着扇子。此刻的吴三桂眯着眼睛,神情放松,但脑海里想着的却是决定数十万人生死,或者能影响亿万人命运的事情。

不多久,一人脚步匆匆走来,正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

吴襄的表情很沉重,事实上,他能回来山海关也是殊为不易了。

他看着吴三桂,说不清楚脸上是何表情:“儿啊,你给为父说,真的要投降建奴?为了这事,为父都差点不能活着见到你了!”

见吴襄如此表情,吴三桂只能先跪在地上,道:“孩儿不孝。”

“再是不孝,能有背叛大明这般不忠严重?说清楚,那几十个锦衣卫是怎么回事?”吴襄神色严肃。

吴三桂无奈地道:“这事是孩儿做得不好。情况和外间传言有些像,却也委实不是如此简单。孩儿本心是想借此时机让朝廷多多拨付钱粮修缮城碟,还有将松锦大战一些将士的抚恤发下去。可父亲大人也知道,朝廷刚刚有了钱粮就都对进了京营里去了,就连唐通拿的银子也比关宁军多。如此情况,不想点办法怎么想?”

说起银子,吴襄倒是脑子活络,也不怪儿子了。他委实明白,边军想要发财的地方也就那些,经商都能发财,克扣兵饷反而不是主要的。但松锦大战关宁军损失惨重,就连祖大寿都投降丢了锦州可想而知对关宁军损伤多大了。偏偏,朝廷也开始不信任关宁军阀。给的钱粮也少了,没了钱粮,如何维持权势?

自然,剿贼自重的心思就冒了出来。

“偏偏来的清使是个厉害人物,散播了谣言,连我投降清军的时候都算出来了。那几个番子想要查,结果发现是清使买通了我府上的人传的谣言,这真是泥巴落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只好逮住那些番子,谁知道……”吴三桂一番懊恼。

吴襄见此,不由左右踱着步子:“为父想想办法……想想办法……”(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