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十国千娇 > 第七百七十一章 与子同袍

十国千娇 第七百七十一章 与子同袍

作者:西风紧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2:44 来源:笔趣阁

黄河已结冰,仿佛一条玉带落在群山之间。

郭绍站在黄河边,眺望着周围的山势。人说此地山高路远,那是和中原的平原比;在郭绍看来,比起他曾经到过的蜀道山势,却没那么险恶。

入蜀道路的山又高又陡,有的路还必须修栈道才能通过。西北这边倒没那么夸张,山很大,但山坡比起蜀地来比较平缓,人马通过不算艰难,沿路经过有村落人烟的地方,还能看到山坡上有梯田。

只是沟壑纵横、山势连绵,视线极不开阔,在路上向四面看都被山挡着。这种地形很容易掩藏住人马,不能及时发现。幸好现在还在大许辖区内,尚无太太风险。

冬季的大地一片凋零荒芜,满眼黄土,空气十分干冷。幸好今日天气比较好,天空泛蓝,能见着太阳,便为这景象增添了鲜艳的颜色。

军营里隐隐传来一句:“来一曲秦风。”

话音刚落,角声先响,仿佛序曲,接着军乐师便找到了切入点,横吹与鼓也陆续响起,曲子节奏缓慢,厚重有力,苍劲有力的音乐立刻让气氛都为之不同。

乐工先唱,后来围观的士卒也跟着唱起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四下里挖沟的、砍木头的、搭帐篷的士卒纷纷侧耳,望着鼓吹响起的营地。

郭绍听罢,不经意间竟被感动了一下。眼前荒芜落后的土地,让他仿佛看到了上古之时,黄帝炎帝的军队拿着简陋的棍棒石斧,在蛮荒之间斩荆披棘,开疆辟土,祖先的血淌遍了九州,方有这广袤国土。

而现在,他有了精良的盔甲,精锻的武器,甚至有做工细致的火炮火器,没有理由退缩!

郭绍听了一会儿,乐工又换汉乐府的曲子,他便回到了中军帐篷。

帐篷里外还在修炕,为夜晚保暖做准备;白天还好,一到晚上若是露宿能冻死人。李谷的后勤做得不错,他早早就下令延、隰、石等州官吏,准备了燃料,征召民夫送往军中供大军所需,主要是石炭(煤),也有木炭。

亲兵正在帐篷里搭灶,他们在皇帝跟前干活很用心,一个士卒正拿着錾子“叮叮当当”在修整一块石头,似乎是嫌不够平整。

所有的将士和在东京时的装扮都不同,主要是身上挂着很多麻布袋和杂物。一般的士卒身上都会有火石、小刀、粮袋等物,战兵还有不少与兵器相关的东西,比如挂在带子上定装火药的小竹筒以及夹钳铅丸的铁模。每队人马还会在驴车和骡马上携带柴刀、锤子等各种工具……行军打仗,战阵上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候便是风餐露宿的旅途生活。

中军大帐还没收拾好,诸文武也没来,他们正在部署和巡视各营驻扎的事宜。郭绍在乱糟糟的大帐里,叫人把纸笔拿出来,趁此空闲时候写信。给金盏和二妹她们的信,每封信都要持续很多天,断断续续才写完。

现在终于可以理所当然地给金盏写私人信件了。

郭绍在嘈杂的帐篷里,先描述了一番沿途见闻和感受,这地方比较荒,有段路一整天都没见着人烟。但是郭绍发现很多人在一起走这种路时,人们并不忧虑,而且会更加相互依赖抱团。皇帝亲征途中,与将士朝夕相处,能建立更大的信任。

他叫金盏等人不必太过担心,大军行至无定河与黄河交汇的边境地区时,会在那里构筑一座堡垒,凭借堡垒可为屏障。

郭绍又写了一句,我很想念……“你”字没写出来,他琢磨着太露骨,便写在东京金盏悉心照料的日子。

这时武将和文官们陆续进大帐来了,郭绍搁下毛笔,叫他们找地方入座。众人便围着石头砌的灶坐下。

亲兵在灶上放了一口铁锅,取下粮袋往里面倒粟米,又拿出奶酪、小咸鱼干、腌菜一股脑儿放进去,如此连作料也不用了,就这么煮一锅粥。麦饼则放在灶边烘热。

连郭绍也吃这玩意,从上到下的吃食没多少区别。禁军的军法,禁止行军途中无故饮酒,一般禁军武将都不酗酒。

没有了皇宫大殿上的贵气华丽,没有了豪奢的仪仗和排场。皇朝最有权力的大臣就围坐在这么一个土灶边,围着大许的皇帝。但此时君臣之间反倒显得亲近了不少。

郭绍正拿着一张地图,没有理会众人的意思,诸公就随意说起话来。煮汤的火让帐篷里渐渐暖和。

图纸被郭绍加入了比例尺,但依旧十分简陋。他能大概明白各处的方位……相对于现代的心理知识。比如南边的关中京兆府就是西安、延州就是延_安,这些地名都是参照对象。

黄河在陕西东部是南北流向,现在郭绍等人走的就是这段路。

他们前期的目的地是无定河和黄河交汇点,快到了。这地方现在属于大许辖地,没有城,也没地名,便是传说中三不管的地方,周围有隰、石、延、绥等州……大抵就在“延_安”东部黄河岸边,应该属于陕北?

……无定河汇入黄河的这段下游,已经属于平夏政权的地方了。无定河上游大致是东西流向、下游大致是南北流向;下游这段在黄河西侧。

沿着无定河而上,不久会到达绥州:夏州政权占据的城。绥州在大里河和无定河交汇处,郭绍发现中国的城池就喜欢建造在这种河流交汇的地方。

溯无定河继续而上,另一个河流交汇的城池:银州。

银州便大致属于大臣们口称的“横山地区”了。郭绍以前压根没听说过有“横山”这么一处山脉,在东京时通过多次了解,认为这里根本不算山脉,而是山区丘陵地区,多沟壑;为何会被古人称作山脉,大约是因为这片地区是从山区向北部牧场高原过度的地方。

横山地区是平夏的主要农业畜牧区,党项得到这片多沟壑地方后,实力增大很多。

无定河从银州往上游,便大致是东西横流。再上游才是党项的中心:夏州。晋朝大夏国筑“统万城”为都城,就是那时建造的城池。它在无定河北岸,应属高原地区。

按照郭绍的记忆,夏州北边,应该就是鄂尔多斯草原了……这地方他印象很深,房地产泡沫很大,称鬼城,以前常见新闻报道。

就在这时,王朴来了,他的话音打断了郭绍的胡思乱想:“臣为陛下引见一人,请陛下示下。”

郭绍听是王朴引荐,问也不问便径直道:“叫他进来罢。”

不一会儿,一个皮肤黑黄,身躯魁梧的大汉弯腰走了进来,跪伏在地道:“末将折黑哥叩见陛下,吾皇万寿无疆……”

郭绍道:“起来说话。”又转头看向王朴。

王朴躬身道:“折黑哥是横山羌人,不过很早就是折家的奴仆,常随折德扆之父折公出征,作战勇猛,遂为裨将,赐姓折。折德扆派来的人,而今他与汉人无异。”

折黑哥道:“折公待末将如子,常言炎黄帝时,羌人与汉儿本无区别,而今末将既入华夏,则为赤子。”

郭绍立刻说道:“入华则华,入夷则夷。折公之心,亦为朝廷与朕之心。”

折黑哥道:“末将年少时在横山长大,知党项风物人情。陛下诏书至灵州,下旨节帅戒备防务,节帅便派末将前来投陛下,愿能为陛下亲征夏州效力。”

郭绍心道不知道带领别**队打自己人是什么感觉,不过汉儿这边带路_党也不少,不足以为怪……折黑哥毕竟在汉人这边呆太久了,同化还是有效果,如果没有了党项**的政权,估计效果更好。他不动声色地点头道:“折节帅忠心可嘉。”

折黑哥拜道:“据末将所知,横山党项人比平夏(银州以北的牧区党项)人口更多,盛产铁器、粮食,民风勇悍,也是夏州步军的主要兵源之地,陛下察之。”

王朴道:“后唐时,中原便察觉了党项日渐成势,曾调大军讨伐。围攻夏州时,周围遭党项四万余骑袭扰,道路、筹粮两难,而当时中原混乱,后唐朝廷无力以持,只好找了许多借口退兵放弃。

臣估算,时至今日,党项极度坐大,加上横山羌步军、河西党项援军,最大可以聚集的兵力可能达到十万之众!”

郭绍沉吟道:“此战党项当然会用尽全力。不过兵力不能只看人数,我大许朝治四百余州,养十几万精兵尚且感觉国库紧张。党项地盘人口只有那么大,就算能动员起十万人马,装备训练必定很粗陋,应该就是一些平素耕牧的壮丁聚集凑合而成。

大许百战禁军精锐,训练有素,勇猛善战,装备粮秣皆为天下最好。不惧也!”

众人拜道:“陛下英明。”

郭绍也想动员几十万大军吓死敌国……如果国库能富裕到无视运输的话,不计代价用百万民夫供应前线军需即可。

他说道:“十万敌军罢了,就怕他们没胆子干脆地决战!”(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