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十国千娇 > 第七百六十八章 人主替天行道

十国千娇 第七百六十八章 人主替天行道

作者:西风紧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2:44 来源:笔趣阁

东京街巷上,这阵子穿着戎服的士卒特别多。

禁军家眷几乎都住在东京城及城厢(临近城池的基本行政区,城内为坊城郊为厢乡野为里),主要收入就是军人的俸禄。因为居住不远,若要聚集成军,只要上面确定军令,三天内就可集结。

这回因要等卫军聚拢,期限是十五天。这么长时间,有的人先到,就在城里晃悠。

上面的建制改得面目全非,但底层武将和士卒几乎没感觉到任何区别。军令依旧来自指挥使,军饷由兵部发,不过多寡没变;出征前给的安家费也照旧。

也有些不同,前几个月装备了火器,训练了一番,很简单,乍用感觉麻烦,但实则比射箭简单多了。大伙儿也愿意学,职业兵的饭碗就是打仗,会使用各种兵器对他们来说如同匠人的手艺,不怕学得精,就怕师父留一手。

另外戎服也发了新的冬装。

姚二和一帮士卒正兴高采烈地换新衣裳,有人嚷嚷道:“这上面还绣着字,写的啥?”

十将会识字,也埋头瞧了一番,念道:“沈陈李织造……”

姚二顿时赞道:“嘿,天总是有义商哩,商人还给咱们做衣服,稀奇稀奇。”

就在这时,都头走进了营房,哼哼道:“你懂个屁!”

众人忙站起来,抱拳鞠躬道:“拜见王都头。”

王都头挥了手,说道:“你们以为是白给的?那沈陈李商会的陈夫人,收了官家的大恩惠。蜀地全境的盐巴熬制贩卖之权,他们占一半!盐商有多肥,你们是知道的。

说到底,咱们的温衣饱食,不都还是官家给的,不然怎么叫禁军?”

众人恍然大悟,纷纷议论,有人道:“那商人才给咱们送点衣裳,得了那么大好处,应该再送些钱财犒军!”

此时中原王朝的盐铁大多都是官办垄断,非常贵,有时候禁军赏赐里,竟然就有盐巴!世人早已习惯盐巴的昂贵,那是朝廷财政的重要来源。

王都头道:“听说沈陈李商户得到蜀地盐运之权,每年也会给国库交不少钱。不过愿意交税盐运的盐商,遍天都是!”

“不管如何,这沈陈李商会的人做衣裳着实厚道哩,啧啧,肩巾是丝绢做的。”有人嘀咕道。

这句话倒让将士们十分认同,大伙儿都赞不绝口。以前的戎服,来源不一,大部分是小户人家手工缝制,那百姓妇人的针线活有好有坏,只能叫遮体御寒。但现在的新衣服由专门织造的作坊制作,裁剪针脚非常精细。

外面是耐磨的厚麻布,有些部位用的是皮革!如肩膀膀子手腕领子方都拼合了大量皮革,便是盔甲的结合部,用皮代替布垫上,能减少铁甲的硌蹭,舒服了不少。

中间一层是木棉填充的袄子,保暖用的,里衬是胡麻,柔软透气。

大伙儿换上后,便不想再穿旧的不舒服的戎服了。新戎服板整好看,众人相互瞧着,纷纷赞道:“不错!不错!”

皇帝郭绍毕竟是禁军武夫出身,待兄弟们还挺好!上头大将是不是被削了兵权,大伙儿不管,反正而今底层将士们的待遇有增无减,好衣裳好伙食,各种厚待让众人觉得皇帝并未忘记他们……毕竟这时候许多庶民还吃不饱饭。

……此时迎来了大朝,这是郭绍亲征平夏之前最后一次正殿大朝。东京文武数百人在大殿上朝贺。金祥殿外面,还有上千人在开阔地上对着巍峨的大殿行礼,他们是随行大臣进皇城的随从,以及一些小官吏,连皇帝也见不着。

殿上的宦官,外面台基上的文官,同时当众宣读了大许皇帝的诏书。

大致意思是,中原有厚恩于党项人,唐代朝廷便把夏州等丰腴宽广之地划归党项人居住牧耕。但党项各部首领忘恩负义,不尊皇权,勾结敌国,背弃朝廷,日渐成边关之患,便要兴兵问罪。

“……大许皇帝乃上天之子,奉天命而为人主,统宇内四方之民。不尊天理道德者不义者,王师伐之,替天行道……”

台基上双手捧着诏书的文官,长身而立,声音缓慢而宏朗,仿佛在四面宏伟的城楼宫阙之间回响。那气势口气不容置疑,天授君权,句句都绑架天意,既然皇权是天命,那皇帝的意志就是最基本的公理。皇帝说夏州不义,它就一定不义!

外面一大群人纷纷跪伏高呼:“天佑吾皇,万寿无疆!”

接着第二道诏书,在皇帝出征期间,授命大符皇后代天子摄政,统国内军政之权。

殿内读完诏书,宦官王忠便上前唱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这时,工部侍郎昝居润站出来道:“陛,大善之事!”

众人纷纷侧目,不过也不意外。大朝上礼仪繁多,冠冕堂皇,一般没人奏事,奏事也是好事。大伙儿听到大善,心了然,也很好奇地瞧着究竟是什么好事。

见昝居润捧着一碗麦子上前几步,双手捧到头顶呈上。

宦官王忠看了一眼郭绍,见郭绍微微点头,他便走来,把那碗东西捧到了御案上放。郭绍瞧了一会儿,愣是没看出来这麦子有啥稀奇之处,若是能长指头那么大,还可以算祥瑞,但眼前的粮食就是普通的麦粒。

朝臣们也小声议论起来。昝居润道:“陛,这些麦粒并非精挑细选,只是从粮仓里舀的一盅,且看它是不是比一般的麦粒饱满?”

郭绍经他这么一说,这才问微微点头道:“确如昝侍郎所言。”

昝居润拜道:“臣发现了提高粮食收获一倍的法子!”

此时众臣才哗然,钦天监户部等管农业的官员最是惊讶,纷纷询问。这不是开玩笑的事,为了军民能吃饱饭,农耕向来是历朝历代最重视的事之一,中原的农耕技术已经竭尽所能,十分先进了,规定时节历法田垄间隙水利灌溉作物换种,甚至还有木制播种机风簸等简单的木头机械。此时农业技术提高得十分缓慢,子提高一倍?

昝居润回顾左右,颇有些兴奋的表情,因为谁都知道这将是一件大功,甚至能在青史上专门留名!

他在这战争为头等大事的时候,迫不及待地禀奏此事,正是觉得很振奋。他当便拜道:“前阵子平夏转运使李公筹办火药,臣兼领军器监,便去东京城郊的火药作坊巡察以粪堆硝的事务。

此时臣发现一个事儿,周围用作坊废料施肥的麦田,今年收成比别的地方都好!”

有人迫不及待地问道:“为何?”

昝居润道:“利在熟粪!堆硝之法,是在大缸里垫茅草,用粪石灰草木灰腐物混杂,再以茅草覆盖;然后每日用尿水浇灌发酵,然后才能刮到硝霜。但天气炎热时,缸内的粪容易生蛆,不利堆硝。故作坊工匠先将粪煮过再用。

周围的农户会专门到作坊里挑废料,不惜竭力讨好作坊工匠,因为堆硝废料可以给田里施肥。而这些废料乃经过烹煮发酵的熟粪,却比生肥更加有肥力。”

郭绍听罢也没想明白为啥“熟肥”更有用,但昝居润当众说来肯定是有效果的。虽然究竟能不能让粮食翻倍,尚需派人实际验证……但是既然是好事,郭绍不会当众扫兴。

他当便道:“我朝制作军备,却发现了福泽黎民之法,此乃上天眷顾大许也。”

诸臣一听,急忙附和,“天佑吾皇……”

郭绍当即嘉奖赞赏昝居润,但并未马上给予赏赐。郭绍的观念毕竟与一般皇帝不同,受过前世那种思维教育的人,不会盲目相信任何人和事,他得先考察清楚后,再作判断。

不过郭绍十分重视这件事。

中原王朝是农耕国家,已经把耕作发展到了一定高度,很难再提高生产了……现代农业产量很高,无非就是三样利器,农药肥料种子。其中肥料是很重要的一环,化肥此时是不可能制造的,基础的合成氨就需要现代工业;若能在粪料中提高,便能让生产力上一个台阶!

眼出征在即,郭绍不能亲自过问这件事了,他退朝后,便在东殿书房里提起笔,给符金盏留信,托她来过问此事。

若实察熟粪的作用,便让军器监火药司变革组织体系,将堆硝的作坊分散到中原各城,形成一套机构。利用城镇的粪污物一边堆硝,一边为各城周围的耕地提供肥料。

郭绍写完了信,便叫宦官放到西殿书房去,等金盏出面理政时,她会注意郭绍的亲笔文字。

他手里拿着笔还没放,又在纸上胡乱写画了一通,愣是弄不明白熟粪的原理。当年他学的是计算机,对于一般的物理化学理论知识,毕竟还是少了点,大部分常识,他也无法用当年的理论来推论……还是只能用古人的法子,无法刨根问底,只好不断验证总结经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