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十国千娇 > 第四百三十三章 采石之役(2)

十国千娇 第四百三十三章 采石之役(2)

作者:西风紧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2:44 来源:笔趣阁

南唐军大败,不算一触即溃,但也没经过什么艰难的拉锯战。

旷野之上,乱哄哄的人马、如同遭遇了洪水的灾民在逃难一般,到处都是人。及至中午,周军步骑追击至当涂城,北方左翼整军待发的伏兵也奔腾过来……但城门紧闭,无论是南唐国败兵还是周军都不得其门而入。

于是南唐军城外的人马无处可去,无处可依,大部还没投降的纷纷跪地求饶。

李处耘策马至城下,观看了一番状况,虽然结果是大胜,但战事没有按照他预见的方向发展,未达到趁机夺取当涂城的目的。

李处耘摇头道:“当涂主将杨收用兵实在是难以理喻!他既调兵出城,又为何要死守城池?这下南唐军白白损失了大部分兵力,当涂城兵力空虚,无法在出城反攻威胁我腹背,这破城守来又有何用?”

张令铎附和道:“当涂城没有了作用,咱们径直趋采石便可。”

“正合我意。”李处耘果断说道,“留下一千骑兵在西侧扎营,监视当涂城动静,大军直进采石!”

当涂城附近仍旧乱作一团,冲散的周军士卒和乱糟糟投降的败兵都没整顿好,李处耘便下令先锋于午后直接北上。他自己也骑马向北赶路。

周:长:风:文学 fw.军的进军速度非常快,李处耘在此战中的做法也十分激进。

……从当涂到采石仍有数十里之遥,李处耘及前锋马兵机动很快,下午就到达了采石附近。未遇成规模的抵抗,只见到一些零星斥候,将其驱散了。

(采石,今马鞍山市西侧长江边,但此时还没有马鞍山市,连城也没有,这个地区的治所在当涂城。)

采石附近有一个军寨,但此时已无人驻守。南唐军撤退到了采石矶军寨……一座突兀在江心的山(因冲击沙土之故,此时的采石矶与现代略有不同)。

李处耘骑马面对的一条小河就是锁溪河,这条河比当涂城的护城河都要窄浅,冬季水浅,看起来可以直接涉水渡河。站在河边,向西眺望,就能看到一座一座大山葱葱郁郁,哪怕在冬季也能看到大片的树林,山顶上有座名楼:太白楼。大山东北侧有个港口、一座低矮山丘,那里就是渡口。

李处耘骑马沿着锁溪河,向北继续深入,便能看到长江了。长江对面的大片陆地是江心洲,从这里肉眼观察,很容易误以为对岸就是江畔;按照周军掌握的地形,若是继续往北走,就能看到江心洲的北头。

采石主山体丛林密布,没看到有路;但山顶上有座太白楼,估计有小路通上去。南唐军的驻地在采石矶港口,岸边有少量战船水军,军寨内外倒是看到旌旗密布,人马甚众。

“此地不难攻取。”李处耘观察了许久,回头对幕僚说道,“锁溪河水浅,南唐军水师不能入内;军寨工事低矮不坚,此处山势也不险。从江东陆地攻打,南唐军无险可据也。”

至于南唐守军,李处耘已经忽略其战力,只考虑他们有无险要可据。

……

李处耘不知道,郭绍正与他隔江相望,只不过隔着宽阔的长江和江心洲,二人谁也看不到谁。这里有陆洲存在,江面并不宽阔;但向北望,越过江心洲北头看长江,便是烟波浩荡,如同站在海边一般。

李处耘部水师控制了长江水面,奏报直接渡江传达和州中军,郭绍已经知道李处耘在当涂城外大败南唐军的事,李处耘部正马不停蹄进逼采石。

郭绍就在采石对岸的长江边,但是他现在看不到传说中的著名渡口,虽然只隔着一条长江,但距离也太远,脱离了视线……江心两片陆洲成“刂”字型。

现在郭绍向东面江中观望,过去就是一片沙滩地……上面光秃秃一片,看起来是陆地,可能沙土太软、经常涨水,不适合建造房屋和栽种树木,因此看起来才那么空旷;否则这种好位置的土地,必定被百姓利用起来了。

那片滩地对百姓没有价值,但军事上很有用处。可以把船只拉进北头的沙滩地,以在江心建立一个借力点;船只在沙滩上立足,再凭借打桩等手段,总比在水中要稳定……在搭建浮桥时利用得上。

沙滩地无法阻挡视线,极目眺望过去,又是一片江水;因为被沙滩阻隔,第二道江水也不宽。

继续向远处看,便隐隐看得见山坡、树木甚至村庄,那里就是江心洲。地形并不太平坦的江心洲纵深很大,看不见更远的地方……但此地的考察地图有记录,江心洲过去还有一道江水,对岸就是采石矶。

缓缓流淌的江水,是因这个地方整个江面很宽;却又分成了三条水路,造成局部江面狭窄……江面窄,江水缓,有深水港;这些因素全部齐备,整个长江下游都难找这么恰当的地方,难怪采石老是发生渡江战争。其实不用郭绍琢磨,他也能确定这个地方便于沟通长江两岸,毕竟古往今来那么多人都从这里渡江,总是有其道理的。

和州方向两骑飞奔而来,马蹄声由远及近,但郭绍仍然在久久眺望长江。

这时左攸提醒道:“主公,和州有奏报来了。”

郭绍这才回过神来,命人接了奏报,打开一看。郭绍顿时面露笑容,神情也仿佛松了一大口气:“武昌捷报!”

武昌禀报,周军西路镇兵攻占了武昌,正照中军部署的意图,继续向江州进取(九江)。郭绍把奏报拿给左攸和部将们看,气氛顿时变得热烈起来,众人纷纷祝贺。

“江州大城,水上又在南唐军之手,襄州节度使的人马没法攻占此地;湖口又隔着鄱阳湖,没控制水路就没法威胁湖口……”郭绍道,“但这些并不要紧,江州和湖口就隔湖相望,离得很近,必然会让朱令赟(南唐军镇南节度使)感到莫大的压力,给他增援下游制造后顾之忧。”

左攸附和道:“朱令赟前方又有皖口、池州二地层层拦截,他们想到采石矶来挺不容易。”

“得看朱令赟有多大决心。”郭绍道,“其前方两道防御并不牢固,若南唐军用心水战,两道防线只能起到恐吓、拖延、预警的作用。湖口是南唐国长江防线的前沿重地,南唐军水师主力都在鄱阳湖;而皖口新造战船用料不合规格,船体不够牢固,水军缺乏训练,难敌南唐军水师主力……池州更差,水军大部被李处耘调到采石矶了,水面上更无法抵抗南唐军。

不过湖口军难以突袭采石就是了;且如王朴所言,朱令赟恐怕没有那个决心和能耐。”

就在这时,和州方向的大路上又有传令兵策马而来。

各地大将的军报,都是先报到和州中军军府;因为外地的信使过来,并不知道郭绍在哪里,但军府的驻地是固定的。留守中军的王朴就随时都知道郭绍去哪儿了。

和州在江畔的西面,此时太阳已经悬在西边地平线上,郭绍面对那个方向,阳光刺眼,眯起眼睛瞧着那人马,等着他们过来。

郭绍是整个军队的主帅,身边的人注意力都在他身上,见状也跟着关注那报信的人马。人们却不知报来的是喜是忧。

等郭绍拿到东西,看了一番。并非战况军情,原来是高彦俦的信。

高彦俦主力终于渡过长江向铜陵行军,池州的浮桥被很容易地损坏之后,剑南军是坐船运兵过江……而此时李处耘已经从池州打到铜陵、从铜陵打到芜湖、又进趋当涂打也一仗,前锋已经到对岸的采石矶了!高彦俦实在没赶得上前面的各次大战。

高彦俦除了奏报自己的行程,主要是请命:他想要在铜陵水寨缴获的两百余艘南唐军战船。

理由是他手下的剑南军将士大部分在水军中干过,懂水性和水战;缴获的南唐军战船闲置在铜陵浪费了。

郭绍把书信给左攸等人传视,说道:“战船并非闲置,如今湖口、京口东西两头被封锁,能调战船去中央十分困难;我正打算从韩通手里调将士过来,增加采石水军实力。”

左攸看罢笑道:“攻南唐之战,水战尤为重要,何况高彦俦在陆上一直未受李处耘重视,他是在琢磨立功的机会……却不知蜀军将士是否真如高彦俦所说善于水战?”

郭绍想了一会儿:“想立功有上进心的人,咱们应该给他机会;何况高彦俦若能调一部分兵员扩充采石水师,就节约了韩通那边的兵力。立刻写封信给高彦俦连夜送去,同意他的请命。”

这时太阳已经快下山了,郭绍回头又看了一眼长江对岸,招呼身边的人上马,离开江畔,返回和州。

采石的李处耘部仍旧是全盘的关键,郭绍心里一直惦记着,这种滋味就好像做高风险生意的人、一门心思想着是不是会亏本负债,这种持续不断的心理压力,让人感觉心在半空悬着一般。

采石矶的关键不是李处耘是否拿下码头;南唐首都江宁府在这个要地受到攻击后,必然有所反应,南唐军主力如何增援部署才是关键所在……毕竟对岸的周军兵力比较单薄。

多想睡一觉起来,就有人告诉他已经赢了。

……

(恭祝书友们元宵佳节快乐,年节已经过去,愿大家今年事事顺利。ps:今晚耽搁了,更新得较晚,十分抱歉,不过赶上了元宵节早早的祝福。⊙_⊙)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