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十国千娇 > 第七百九十五章 行省事略

十国千娇 第七百九十五章 行省事略

作者:西风紧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2:40 来源:笔趣阁

大许使节在平安京等地逗留一月,返回抵达海州(连云港),下船回京。其中过程曲折,但他们回国时,立刻被大许朝野认为是一次失败的邦交尝试。

曰本国国书以摄关大臣的名义书写,答应择吉年月日到大许朝贡;但是他们没有马上派出使节朝贡,这个择日却不知是十年后还是二十年后!加上使节赵洪等人回朝后说起曰本国称帝不恭,一时间朝廷诸臣愤怒,李处耘等功臣上书对曰本国开战,先以武力威慑,再谈邦交。

不过也有大臣认为蛟龙军海船很少,大船未成,海路遥远,兴师动众不能急成。他们建议,可以民间通商的形式,与地方官结交,再缓图之。

高丽使者听到了大许对曰本国不满,大喜,上书进言皇帝先占对马岛,再伐曰本国。不知为何,只要中原想征讨曰本国,从来都是高丽喜闻乐见的事。

大许文武异常愤怒,这是十分微妙的心态……如果是辽国拒绝称臣叫爹,大伙儿不会有啥反应;但一个他们看不起的弱国小邦不恭敬,就是不能原谅的事!

但郭绍没有表现出任何态度。他先在西殿召见了正副使,亲自听正使赵洪的陈述。

赵洪躬身道:“禀奏陛下,曰本国内有人认为全然不必理会我朝,有人敬畏我朝武功国势,表面恭敬却欲在尊卑礼法上敷衍过关,不愿激怒我朝。”

副使张寅也在后面趁机拜道:“微臣附议。曰本国君臣如此姿态,应有两个缘由。其一,他们不知我朝是为矿山实利,以为我们只是为了炫耀威势,中原若为虚名远征曰本,以千百年的经验看来可能不大。其二,曰本国君臣自持海阔路远,朝廷鞭长莫及,有恃无恐,与中原来往与否、孤悬海外与否,他们可以从容度之。”

“咦。”郭绍听到张寅的一番言辞,顿时留意了他,开口第一句话是:“哦!朕想起来了,你在平夏时,帮朕算术过。”

张寅忙道:“微臣鞍前马后乃分内之事。”

赵洪听到这里,面有不悦地悄悄转头看了张寅一眼。

这个细微的动作连郭绍也看在眼里,张寅却不自知,他面带红光一脸激动,迫不及待当着赵洪的面双手捧上一叠卷宗,将东西举在头顶,道:“微臣此番出使曰本,沿途见闻感悟诸事,皆记于此册,请陛下过目!”

郭绍轻轻递了个眼色,宦官曹泰上前接过卷宗呈上来。

郭绍随手一翻,见里面以蝇头小楷写满了字,还有图画,洋洋洒洒好几十页之多。他当即说道:“尔等出使,并不虚此行。”

二人忙拜道:“谢陛下不罚之恩。”

他们告退后,郭绍对张寅进献的东西兴趣极大,当即就开始翻阅。

曰本国,郭绍当然一点也不陌生,后世打开电视,电视剧比较多……但是,对这个对手了解有多少,郭绍一想竟十分片面。

于是对他来说,这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对手。郭绍以前最感兴趣的是女_优,现在最感兴趣的是银山。

郭绍开始试图了解它,正如他对待所有的敌人。

大致翻了一下,张寅在卷宗中似乎没有写曰本军队,大概是没见到的原因。翻开第一页,并非郭绍猜测的“天皇”和重要大臣,却是“神道”。

张寅在开篇写道,佛法在曰本国大行其道,寺庙随处可见,但也信神道,大多习俗颇有神道的影子。神道有很多神,一说几十万,一说数百万。

郭绍当即从御案角落的书架上抽出封面写着“东岛行省事略”的册子,提起毛笔翻开先写上神道,然后写没有唯一的至高神。

但很快他的看法微微有些变化,里面有至高神称为“天照太神”,代表太阳,而天皇是天照太神在人间的后代,也没有姓氏。郭绍忽然有点理解曰本国王不能公开称臣的原因了,这样似乎会动摇他们的信仰价值体系。

大致看完了张寅对神道的描述,郭绍记录了自己个人的看法理解。

郭绍认为,神道相比佛法局限很大,也不完善,特别缺少哲学普世性的核心内容,揉搓了儒家、道家、传说、历史等诸多内容。所以从宗教角度,郭绍觉得它是比较糟糕的宗教,因为地方性太强,所以狭隘难以像佛法、大食教那样有扩张性。

但郭绍认为佛法是消极处世的本质,神道却不同,那个天照太神,对凝聚其人心有一定作用。

等他看到“勾玉”的图案时,郭绍的这种想法便更强烈了。张寅的描述,这种勾玉在中土古墓也有,应是曰本国学去的东西。但到了现在,中原极少见到这种形状的玉,郭绍就没见过;而在神道里,勾玉是天照太神身上的饰物。

标志、象征,这些都是能加深本族认同感的东西,产生独特的文化。

……接着“本家”、“领家”的描述也让郭绍了解了一部分曰本国的社会构架。领家和本家都是土地占有者,可以称作地主;领家把自己的土地进奉给本家,以寻求保护。大致是:本家是大地主,领家是中小地主。另外还有皇室、寺庙、公卿的庄田形式。

郭绍觉得曰本国才更像封建制,而现在中原王朝在后世称为封建时代,实际是中央集_权,根本没有分封了。

不过曰本国现在的封建制很微妙,领主们并未实际控制土地,他们很多住在平安京,因庄田的供奉而享受荣华富贵;脱离了实际基层权力的贵族,因此造就了平安京的文化繁荣。

庄田的管理权、保护,是在另一些人手里,庄官和武士首领。

郭绍顿时觉得,曰本国若无外在干扰,他们的问题并非“外戚专权、大权旁落”,恰恰是下面那些实际管理地方田园的庄官和武士。军阀割据的土壤已经形成。

……郭绍不知不觉瞧了一上午,等到午时的鼓响时,他才回过神来。

不过这时正读到他煞有兴致的地方,曰本国曾经最受推崇的美女歌者的诗歌。郭绍便随口对侍立在一旁的宦官曹泰道:“念给朕听。”

曹泰忙上前拿起卷宗,顺着郭绍指的地方,先清了一下嗓子,便大声念道:“前佛已离去,后佛还未至。生于梦幻中,何者是现实。吾身乃诱惑浮萍之流水,吾身诱惑浮萍,浮萍不来,哀哀欲绝。含露水之细梗胡枝子,只落英散尽,比不过吾身飘零……”

郭绍踱着步子认真听着,便听到“噗嗤”一声,转头一看,只见左攸等人满面通红,憋着笑的样子。

郭绍愕然道:“有何好笑。”

左攸忙拜道:“诗赋不好笑,由中官摇头晃脑读来好笑也。”

郭绍这才转头看曹泰的模样,曹泰一脸无辜地站在那里。

辅臣黄炳廉拱手道:“臣感东岛之诗赋,靡靡之音,哀哀切切,无病呻吟。”

曹泰停顿了一下,站在那里很尴尬,但大臣们在那里说不好听,皇帝却没说。他便继续念了几首,都是咏樱花的,很美很短暂、凋零云云,无一首不哀。

大臣们显然不喜此风格,大加贬斥。

但郭绍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只是文化审美不同。说清楚为何,或许是多山林多雨地理气候原因,反正他感觉东岛以悲为美。

郭绍摩挲了一下额头,不管许多了,准备先吃饱了午饭再说。便指着桌案上的卷宗道,“吩咐抄录三份,枢密院、政事堂、内阁各留一份。”

曹泰忙道:“奴婢遵旨。”

朝廷里一些文武认为法礼这等事不能妥协,开口就主张攻伐惩戒,反正这么说是尊皇没什么错。但郭绍和王朴等决策制定者不能轻率,他们会了解推论,再制定方略。

皇帝离开书房,几个辅臣也去膳房吃饭,大部分京官都是在公家衙署里吃,中午不回家。有人随口提起皇帝对东岛的态度时,卢多逊只轻轻说道:“御案上有本册子,我送奏章时无意中看到,名‘东岛行省事略’。”

别的三个人听罢顿时一脸恍然,便不再说这事。

左攸一脸揶揄地看着卢多逊道:“那和歌让宦官唱来着实不好听。”

卢多逊不明其意,疑惑道:“要请歌妓来唱?”

左攸一脸笑意,摇头道:“卢侍郎若再弄个东岛女子来,岂不甚好?”

昝居润等人顿时侧目,明白左攸是调侃卢多逊出使党项时,弄出李贤妃联姻的事。

卢多逊听罢脸上涨红,干那种事有献媚之嫌,毕竟不太光彩。他强辩道:“若对国家有利,又何必拘泥小节?”

他与另外三个辅臣一道去吃饭,一边走一边岔开话题道:“曰本国便是以摄关大臣的名义朝贡,也算官方来往有了名分。偏偏他们只是说说罢了,不知何时来朝贡。朝廷总不能马上又派使节去催促罢?”

几个人点头附和,“不能再派人去了,礼仪道理上说不过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