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十国千娇 > 第四百九十五章 贴纸条

十国千娇 第四百九十五章 贴纸条

作者:西风紧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2:40 来源:笔趣阁

天还没亮,郭绍就翻身起床。李尚宫挣扎着要起来,郭绍按住她:“你反正没什么要紧的事,可以在这里多睡了。”李尚宫道:“臣妾要服侍陛下穿衣。”她爬起来走路都不太稳,头乱蓬蓬的一脸倦色,小心翼翼动作却很慢。

郭绍已经三下五除二把袍服穿好,见桌案前有镜子梳子,又过去自己动手把髻梳整齐。

几天后就是正式的登基大典,虽然典礼本身的过场安排郭绍不用管,但还有很多事需要考虑一下。他转头对李尚宫道:“那我先走了。”天亮就分别,他仿佛有一夜_情的错觉。

“陛下,陛下满意臣妾的服侍吗,还会要我吗……”李尚宫急忙问了一句。

郭绍看她时,见她的脸上带着伤感、期待甚至哀求,这是一种完全不平等的相对,不仅仅是身份等级的不平等。郭绍在一刹那间产生了恻隐之心……他实在不是个真正铁石心肠的人。可是没那么多感情,如果对所有人都用心,分心太多没人应付得过来,那时就完全是一种负担和麻烦了。

“挺满意的。”郭绍温和地说道,“不过今天我府上的旧人要进宫了,许久不见,我得陪陪她们。

洗漱、吃早饭。今天来当值的主官是宦官杨士良,车仗已经备好,于是郭绍便说径直去金祥殿御书房。这时天才刚蒙蒙亮,清晨的宽阔广场上光线黯淡柔和,空气湿润清凉,确实叫人心清气爽。

及至一间殿内,前面是一些桌案凳子,堆着不少案牍。中间有一道薄墙,木头骨架用丝织品裱的。门内还挂着一道帘子。

杨士良道:“以前娘娘就在这里批阅奏章,因有外臣也在此办公,为礼仪,故挂了帘子遮掩。奴家这就叫人取下来。”

这里郭绍来过,以前被“太后”召见的时候。确实这外面会有不少官员前来帮助处理各种公务,这会儿尚早,估计一会还会来。

他走了进去,在一张铺了黄色桌布的案旁坐了下来。立刻想到,符金盏在许许多多的日子都坐在这里,现在她却不来了。

郭绍回顾周围,仿佛看见了一个窈窕美丽的身影在这暂时光线黯淡的房间里徘徊。他心里竟然有点酸……同在一个宫里,却不能朝夕相处。郭绍微微闭上眼睛,闻到了一股子墨香和一丝淡淡的异香,他转头看了一眼,现墙角有一座香炉。

他先收了一下心,见御案上摆着一堆奏疏,便随手翻来看看。

杨士良亲自去端茶过来,小心翼翼地摆在案上,没弄出一点声音,生怕打搅了郭绍。

但郭绍显然不专心,他看了好一会儿,心里不禁暗骂:吗的,这写的都是什么跟什么,废话连篇,之乎者也,还没有标点;一份奏章看了半天才好不容易看出一丁点实质的内容来。

可是他又不能完全否认文官的作用,要不是有这些案牍文章,恐怕整个国家连基本的典章制度都没有。这些文字里,暗藏着不少规则……只不过琢磨起来实在太费劲了。就跟现代无数的文件长篇大论是相似的用法吧?只不过此时的人引用圣贤经典,后世要用各种主义和精神。

郭绍直觉上不否认其秩序作用,但实在是看得很不爽,心道:以后老子不干别的了,成天坐这里琢磨奏章就行,说不定时间还不够用。难怪后来的明朝崇祯皇帝,传说一天只睡一两个时辰,亲自批阅奏章十分勤政,年纪轻轻头都熬白了;看奏章真的挺费事的。

杨士良侍立在一旁,郭绍回头道:“今天这些,先拿到政事堂去,就说我已经大概看过了,让大臣们酌情处理。”

杨士良忙道:“喏。”

这宦官安排妥当,又返身回来了。郭绍打量了一番,杨士良长得很壮,又高又壮,要不是没胡须、也不开口说话声音露陷,倒和别的宦官不太一样。

郭绍便随口道:“无论什么制度什么规则,这会儿最关键还是人,人治。”

杨士良急忙道:“陛下圣明。”

郭绍指着后面一道上锁的门:“里面是什么?”

杨士良道:“是间屋子,存放一些比较重要的旧档。陛下想看的时候,可以翻阅。”

“打开。”郭绍下令道。

不多时,他便跟着杨士良进了这屋子。连窗户都没有的屋子,只有一道门,墙边放着一些木头格子,格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卷宗;屋子中间有一张桌案,一条腰圆凳。

“这地方好。”郭绍在凳子上坐下来,比划着墙壁上的位置,“上面贴几张大的白纸,再裁一些三指宽的白纸过来,拿浆糊笔墨。”

杨士良一句不问,立刻应答道:“奴家马上准备好。”

于是过了一阵子,郭绍重新开始了贴纸条的干法。他先把禁军分作两片,殿前司、侍卫马步司。然后从殿前司都指挥使李处耘开始,以上下金字塔的形式开始贴纸条。

除此之外,枢密院、政事堂的名单也分类贴上去;还有外镇节度使的名单……这些都不全,因为郭绍自己也搞不全文臣、节度使等具体有哪些。

连禁军的武将他也记不清的,殿前司虎贲军熟悉点,军都虞候以上武将能记住;侍卫司军一级的人名都记不住。

郭绍又对杨士良道:“找人去枢密院、政事堂传旨,我要全国五品以上文武的官职和名单。”

他能记住的人不多,但记住的都是掌握要_害权力的人,特别是有关军事武力的那些人,本来他就是武将出身。因此名单没取来前,也并不影响郭绍整理思路。

外面前来上直的文官都到了,郭绍开着门,能看到他们进来。大多都是不认识的人,似乎有政事堂、枢密院和翰林院等各官署派的人。

那些官儿一来就忙活起来,都正襟危坐写写算算的。郭绍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忙什么,奏疏都送走了、现在也不用圣旨,但那些人照样可以忙得一刻不停,至少看起来很忙。

……登基大典之前,郭绍觉得最重要的事是怎么给臣子们封官封爵;这才是实质的,因为每个皇帝登基、都会在名义上让人们觉得官位是新君的赏赐。除此之外,什么年号、礼仪都不是最要紧……甚至柴荣和柴宗训两位皇帝登基都没改年号,一直凑合着以前的用;柴荣于显德元年登基,但显德是太祖改的,否则柴荣应该是第二年才开始使用新的年号。

按照柴宗训登基时的规则,很多地方节度使得换个地方,改个军镇。目的可能有二,第一是检验地方节帅的忠诚度,愿意听从新圣旨的人,就表示认可了新君;第二,新的职位是新君给的,那么他们就在名义上受了君主的恩惠。

郭绍看着墙上的纸条琢磨了一阵,翻开自己的本子,写下了最关键的两件事。

中央最关键的是殿前都点检这个位置,是不是要继续人当;地方上最关键的是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的处置。

殿前都点检……郭绍真还有点犹豫,历史上赵匡胤就是干这个职位篡位,自己也是从这个职位登基。在武夫横行的时代,殿前都点检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

当然这最后的一步很难,要是柴荣没病死、皇城里呆着的不是个小孩,无论赵匡胤还是郭绍,再干一二十年殿前都点检不一定敢走最后一步、也没丰满羽翼的机会。

(殿前都点检在几年前都没有的职位,是最近这几年才设立的,以前最高级的实权武将是侍卫马步司都指挥使;柴荣整顿殿前司后,殿前司的地位和重要性才过侍卫马步司。)

但从另一方面考虑,李处耘等人有拥立之功,在战场上也有战功,如果不再提一步、反而取消了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一则显得皇帝小气,二则会让他们感觉皇帝有疑心和警惕心……郭绍当然有警惕心,但不想表现出来。对禁军大将封爵是不用的,因为从来没有禁军武将封王封侯的事,给他们王侯爵位就得离开禁军军职;现在郭绍还没打算停止战争,不想外放一些能打又比较忠诚的嫡系武将。

郭绍伸手在脑门上摩挲了好一会儿。

又想:其实就算不设殿前都点检,自己已经称帝离开殿前司了,殿前司最高的武将就是都指挥使。只不过是名分不一样,权力和位置根本就差不多。

郭绍沉吟许久,便在纸上写上,殿前都点检李处耘,副都点检史彦,殿前都指挥使杨彪……写完后又反复权衡思量了一番。他有时候思维很散,在脑袋里各种臆测、猜测那些武将的心态动机,以及寻思他们能利用的资源,作出选择会面对的风险等等东西。

或许,别人也在这样揣度自己罢?

郭绍暂且决定了此事,又写上李筠的名字。这厮也比较难处置,必须要往后看几步,事先做好怎么应对的准备。

郭绍想让大臣们上书谈谈主张和考虑,自己好参考一下,又想到那密密麻麻没标点的书面语,心道:还是见面了,直接说话交流比较痛快。

……

……

(晚上11点3o还有一章。弱弱地求一点月初更新的免费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