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妖女哪里逃 > 第六九九章 百利而无一害

妖女哪里逃 第六九九章 百利而无一害

作者:开荒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2-11-25 23:36:06 来源:笔趣阁

与方瑛见面之后,李轩连华阴与平阳府前线都没有去巡视,就返回了京城。

近三个月来,朝中虽然可称是政治清明,诸事顺遂。

可在人事方面,李轩已经与内阁首辅陈询为首的几位辅政大臣发生冲突。

李轩是铁了心要在大晋施行变法,革除大晋历年积弊的。

可治政之要首在治人,如果没有得力之人作为他的臂膀手足。那么李轩即便拿出再好的政策,也没法得到十足的贯彻执行,甚至会被下面的人扭曲利用,成为残民之法。

所以李轩在施行新政之前,必须掌握一支思想开明,通达干练,还要踏实肯干的官僚队伍。

如果在这基础上,还能做到公正廉明,两袖清风,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所以独孤碧落,还有李轩手下的那些中书舍人,在他出征的这几个月来都有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搜集四品以上朝官,以及所有翰林官与科道官流散在外的文册文章,从而辨明他们的政治立场,寻找那些与李轩政见相近之人。

李轩对这个时代的文官没有太多的指望,可哪怕是能寻到三到五位政见与他相近的朝廷能吏干员,对他来说也是一份极大的助力,可以将他们作为变法的基石。。

然后是那些没有具体政见,却愿意为他所用,有能力执行他政令之人——这些人也同样可以倚重。

恰好之前的夺宫之变,加上襄王,宁王与沂王之乱,朝堂中空出将近一半的职位。正适合李轩提携部属,罗织党羽。

尤其吏部,户部,还有沿长江,运河一带的大晋精华地域,是李轩必须牢牢掌控的。

不过李轩在人事方面的意图,却与几位辅政大臣相去甚远。

权顶天在他离去之后独木难支,只能勉力拖延,等他回京。

然后他急于归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今年的‘恩科’即将开始。

恩科是指科举制度中,皇帝于正科外特恩开科取士,这次就是以新帝登基的名义,特恩开科。

李轩还特意上书,为补偿之前被取消的春闱,也为补充朝堂中空缺的大量官职,将这次的进士人数增加到七百人。

他已经摩拳擦掌,迫不及待,要在这次的恩科中选拔人才,支撑他未来的变法。

不过在入京之后,李轩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是赶回自家的汾阳郡王府,去看看那总计七万万两的庞大财富。

罗烟在汾阳王府的地下临时打造了一个地下宝库,将那些占地方的金银之属全都储藏在里面。其余的奇珍异宝,则装满了五个内有二十丈空间的乾坤袋。

李轩先将乾坤袋里的东西全都过目了一遍,然后又兴奋无比的在那地下宝库的金山银山上面四处打滚。

罗烟看了之后,就不禁嘲笑:“你好歹也是堂堂的大晋汾阳郡王,堂堂的理学护法,只为了一些阿堵物就失态成这模样,至于么?”

她才不会说自己两天前返回京城后,也在这金山银山上滚了半天。然后她与薛云柔还拿着各种名贵的首饰,就着镜子装扮比照。

说来刘氏与江夫人也进来看过,当时这两位是晕迷着被抬出去的。

李轩却一点都不觉羞耻,他‘嘿’的一笑:“爱财难道还有错了?你是不知道这些钱财,能够帮我做成多少事?这笔财富在别人手里,就只是一些阿堵物,在我手里,却可裨益于天下苍生。”

罗烟不由扬眉:“你也要学少傅于杰,把这些钱财都捐给朝廷?”

这次少傅于杰也分了两千万两的各种资财,可这位转头就将这笔财富捐给了朝廷,让她瞠目结舌。

“怎么可能?”李轩摇着头:“这些资财我另有用处。”

这些金银财货如果到了朝廷手中,那日后怎么使用就由不得他了。

何况他身为一个臣子,捐这么多钱给朝廷,无论怎么看都不妥当,甚至可能遗患无穷。

以如今大晋的吏治,他将这高达七万万两的财富交出去,只会让那些内外廷的官宦们滋生无穷贪欲?

估计最后真正能用在百姓身上的,不足十分之三四。

这也是不合儒家教义的,圣人可不提倡这种事。

且此时整个大晋朝市面上流通的金银总数,才不过在六万万到八万万之间,骤然将这么一大笔钱财释放出去,不引发通货膨胀才怪。哪怕其中的现银现金,也才五千万两左右。

李轩不会做这样的蠢事,也没有于杰那样的高风亮节,他有自己的琉璃无瑕之‘道’,与少傅于杰不尽相同。

看完了这次的战利品之后,李轩第二个赶去的地方,是城南的一座大型皇庄。

之所以不是去他辖下的‘神农院’,而是城外皇庄,是因这个时候,土豆已经开始在各地皇庄,还有李轩家那些亲朋好友的众多庄园里面大规模种植了。

时间也已长达近月,再有五六十天,就可进入收获期了。

皇庄的众多管事与奴仆其实不太情愿,对他们来说,能省一桩事就省一桩。

李轩对此是理解的,吃公家饭嘛!

不过虞红裳一力强压了下去,这些天她甚至不怎么关心朝廷大政,全部的心力都扑在了梳理皇庄,还有土豆的推广上。

为此她足足砍掉了三百多颗人头,将一千多人下狱,三千多人赶出皇庄,展露出雷霆手段,这让各地皇庄的管事们噤若寒蝉,都打起十二分精神操持此事。

当李轩骑着玉麒麟驰入皇庄,他的视线就被眼前的一块春小麦,还有远处那连片的粟田吸引。

此时在大晋北方的田地,一般都是冬小麦、豆类和粟轮作,百姓则以小麦与粟(小米)为主食。这可以做到两年三熟,最大程度的利用地力。

所以这皇庄里面,此时绝大多数都是粟田,只有一小部分是专供宫中与百官发放禄米的春小麦。

粟米从主食中淘汰,还要等红薯,土豆,玉米等作物出现之后。

吸引李轩注意力的,正是田里的粟穗与麦穗。

就在李轩沉思之际,提前得到消息的虞红裳御空而至:“皇庄里的老把式说今年的收成,可能要比往年少两到三成。不过土豆倒是长得不错,我每天都到这边看,估算一亩地的收成在三十五石到四十石之间。”

李轩闻言一愣:“才三十五石到四十石?掉得这么厉害?”

“已经很不错了。”虞红裳解释道:“神农院那些先生说我们大规模播种的土豆,都是道法催发而来,终究不及自然生长,所以难免会伤及元气。且土豆乃异域之物,对这边的气候土壤,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估计到了明年就会好很多。”

她的唇角微扬:“按照我们的播种面积来算,预计能收获两到三千万石。加上你从金阙天宫抢来的八百万石粮食,今年是绰绰有余了。至于明年,更不用担心。

神农院种值的红薯已经收获了两轮,平均亩产是一万一千斤,虽然它们的生长周期更久,却不需要占用稻田与麦田。”

她更喜欢红薯,这东西可以栽种在粟田,稻田与麦田的边上。

既不用费心打理,也不用加工。直接切成块,丢到米饭米粥,或者粟饭粟粥煮,香甜极了。

虞红裳不是那种不知民间疾苦的小姐贵妇,她知道现在民间绝大多数的百姓,都是一年下来连一口麦芽糖都吃不到的。

这红薯不但甜,可以改善口味,还可以节省稻米与粟米。

李轩听虞红裳这么说,就彻底放下了心,他随后微微一笑:“说到那八百万石粮食,我希望能分出其中的四百万石,至大同,榆林,太原,宣府,与北直隶等地的驿站安置。另外四百万石,则运往辽东。”

虞红裳稍稍凝思,就了然于心了:“轩郎你是准备从陕西募民,前往辽东屯垦是么?”

那些安置在驿站的粮草,明显是为向辽东迁徙的募民准备。

李轩则是面色冷凝道:“寒潮到来,陕西那边一定会大灾连绵。我烧了金阙天宫几千万石粮,估计陕西那边最多到今年底就会缺粮,我总得给他们安排一条活路。”

需知元末之际,陕西是少有的没有大规模战事,也没有遭遇灾荒的省份,所以人口稠密,极盛时占据大晋的十分之一。

太祖时就屡次从陕西移民充边,之后的湖广大移民,更是号称四成江西,六成陕西。

可即便如此,陕西人口之丰依旧仅次于山东,达一千七百万众。

一旦灾荒到来,那边是肯定养不起这么多人口,对那边的自然环境,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而此时的辽东,却是地广人稀。

虽然寒潮到来,也会使辽东的气温大降。可只要有了棉花,有了玉米与土豆,那么即便辽东那个地方,也能够养活大量人口。

尤其这个世界的面积要大三倍,那辽东平原的广阔也让人难以置信,那片黑土地足以养活数千万户。那边不但可以活人数千万,还可成为大晋的粮仓,减弱漕运的压力,有百利而无一害。

“陕西人口太多,迁出来一些也好。”

虞红裳没有任何迟疑:“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得先在辽东北部动兵,扫荡女真诸部,夺回奴尔干都指挥使司。”

“此事简单,鞑靼部败后,瓦剌已经无力出兵辽东。只需遣一大将东征,轻而易举。”

李轩不是小瞧现在的女真人,这个时候的女真诸部,确实不成气候,且内争不绝。

他甚至不需要大规模调动兵马,只以辽东指挥使司与蓟州指挥使司的力量,就足以克定女真诸部。

所谓柿子捡软的捏,而现在的辽东平原,就是最软的柿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