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妖女哪里逃 > 第八三三章 帝如来

妖女哪里逃 第八三三章 帝如来

作者:开荒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4-04-04 14:33:19 来源:笔趣阁

北直隶,河间城外,一辆四轮马车在官道之旁缓缓停下。

随后当朝太傅陈循穿着一袭白布长袍,从马车上走了下来。

然后他的目光,就被眼前这条宽约四丈,由柏油,水泥与碎石铺就的笔直大道,还有那些不断来回穿梭的四轮马车深深吸引。

维新初年,朝廷重整与车辇有关的礼法,明令民间亦可使用四轮之车。

于是这种装有轴承与减震装置,原本只能用于军中的四轮马车,在民间迅速的传播推广,成为朝廷士绅,民间富商们最喜欢的交通工具。

这种造价低廉的四轮马车,很快就通行于各地的大街小巷,乡间田野。

即便是那些真正的大富之家,也难以忍受马拖飞车的巨大消耗,平时更多使用四轮马车来代步。

不过这种四轮马车更多的还是用于运输,它们的承载能力是双轮马车的十倍。

于此同时,适宜于四轮马车奔驰的各地官道也得到了重视。

各地的士绅商人对官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要求官府拿出钱财修缮道路,甚至是捐款筹钱。。

而陈循眼前这条由河间直到保定,并连接京城的官道,就是大半年前由地方官府筹集款项,朝廷再给予一半资金补贴修筑成的道路。

为此通州还用粮食与银钱雇佣了九千只力大无穷的太行妖类,帮助他们筑路。

——至于它的效果,陈偱已经体会到了。

在汾阳王制定的‘交通规则’作用下,马车一路行走如风驰电掣,不逊于他以往使用的飞车多少。

虽然奔驰途中略显颠簸,可那些悬于空中上下抖动的飞车,其实也没好到哪去。

“老爷!”

此时从车辕处跳下了一位年过半百,胡须花白,身体却很健壮的老人。

他把手笼在了袖中,走到太傅陈循的身后:“今日天色已晚,可能夜间会有大雪,我们可需在城外找个客栈落脚?”

他眼前这位乃因母丧辞官致仕,辞去首辅之位的。

可这位依然是朝廷的太傅之尊,是当朝三公之一,地位仅逊于太师汾阳王。

所以理论来说,这位归家荣养的途中,不但各地驿站需要按照仅次于郡王的标准接待,各地的官员还得至城门迎奉。

可陈循一方面不喜当今官场迎来送往的风气;一方面则是有心在归乡的沿途中,看一看各地民风,所以不愿惊动地方官府,沿途都是过驿站而不入。

陈循也抬头看了一眼天空,发现此时天边处已经阴云密布了,周围则刮着抽屉风,有一阵没一阵的。

陈循在BJ城住了几十年,知道这是大雪的征兆。

朝廷今年在北方修建的官路无不平坦之至,那柏油与水泥简直神奇。

所以哪怕是在夜间,这由BJ城直达扬州的官道也都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可如果是要下雪,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道路结冰路滑,随时都有翻车,甚至是撞车的危险。

不过朝廷在汾阳王一力主张下设立护路司,聘请了大量的术师与妖兽,还有大量从漕运那边分流过来的漕兵,以官道通行的税费加以供养。

等到雪停之后最多两个时辰,这官道就可恢复正常通行。

以前陈循担忧护路司与官道收通行费,会出现扰民害民,与民争利,甚至是压榨百姓的现象,所以立场较为保守。

可此时他从BJ出发一路行来,却又是另一种想法。

虽然这护路司情弊是有的,可瑕不掩瑜。

沿途当中,他看到许多超重的马车,不但危险,还让沿途道路承担了巨大压力。

如果道路无人养护,无人看管,这官道只怕没几年就得废掉。

他想即便护路司上下腐化、营私舞弊,为祸也相对较小。商人们如果感觉走官道不划算,那就转道他途。或者走海运,漕运便是。

且如今汾阳王镇压朝堂,不但在年中废除不值钱的宝钞,将朝廷百官的俸禄提升到了景泰初年的七倍,又筹建廉政院,与都察院平行,专查贪污受贿等事。

如今官场风气已日渐好转,想必这护路司的一众官吏,也不敢往廉政院的刀口上撞。

陈循凝目望着那道路上络绎不绝的车队,发现其中不但有大量的商队,还有许多户部各仓储司的马车。

他不禁暗暗寻思,忖道不但这‘护路司’很有必要,李轩提议的‘道部’,只怕也势在必行,管辖天下交通规划,还有道路的修建与维护。

如果这些事务都由工部管辖,那么工部的权柄就更重了。

“也别在城外找了,就在城内寻一间客栈。河间府南北通衙,我也想在城内看一看。”

他说完之后,却向道路旁的另一间客栈走了过去。

陈循刚才就看见那客栈的门口候着十好几辆马车。

这应该是一家车马行的据点,那些马车的车夫都聚在客栈旁的一个草棚里面谈笑聊天。

陈循也不嫌这草棚内气味熏人,直接走入进去,在边角处一位拿着大烟枪的老人身边坐了下来。

“老丈!”

陈循笑盈盈的看着这位面容沧桑,满是刀刻般皱纹的老人:“这天寒地冻的,眼看就要下雪,老丈大冷天的不在家中享福,怎么还在外面等活计?”

那老人以为是有生意来了,忙满脸堆笑,神态热情的收拾烟枪:“是要下雪了,不过我家马车的轮胎专门篆刻过符文,可以防滑的,今日夜间雪不会太大,还是可以跑一炮,请问先生是要去哪里?”

陈循哑然失笑:“夜里就不跑车了,我自家带了马车,今夜就在城中落脚。”

老人的脸顿时一僵,正心想这家伙是在消遣我呢,就见陈循从一个大红色的香烟盒里面抽出了两根烟递了过来。

老人认出那香烟盒上竟有飞鱼纹路。

他顿时肃然起敬,珍而重之的将这两根烟收入到了怀里。

老人的脸上又有了笑容:“这是皇宫里面,由汾阳王殿下监造的御制烟吧?传说吸上一根,就可赛似神仙。我以前只听过,从没见过。

让先生您见笑了,这种香烟我还从没见过,赶明儿回家,我让我家几个小子见识见识。”

跟在陈循身后的几个仆人不由唇角微扬,现出不屑之意。

都心想哪有这么夸张?香烟这东西虽然最早是出自诚意伯家的产业不错,可汾阳王哪有空监造这种东西?

这御制烟是内厂督造,无非烟叶与香油精良一些,都是最上等的。

陈循则不以为意,他干脆将手中的烟盒递了过去:“听老丈之言,家中竟是儿女成群啊,真是好福气!不过您这年纪,不该在家中让儿女奉养,享些清福?”

老丈想到家中儿女,不禁笑颜大开,可随后他就微微一叹:“这大冷天,谁不想在家里呆着,热炕头上躺着?汾阳王捣鼓的那火炕,是格外的暖和。

不过没办法,咱家得讨生活,要填肚子,还要还官府的欠债。想要赚钱,就不能偷懒。所以不单是我,家里的老大老二也在城中的商号里面做工。”

“欠债?”陈循看着老人一双粗糙的手,若有所思的询问:“老丈家似乎还务农?应该是为从官府购买田地欠的账吧?这还债很难吗?”

此时南北直隶的田税改革,基本已进入到收尾阶段。

北直隶地主豪强为了规避重税,将他们手中的大量田地卖给朝廷。

而朝廷在买下这些田地之后,以分期贷款的方式,将这些田地分给当地的百姓。

“不难!不难!”

老人赶忙摇头:“我家是心额外大,家里的几个小孩,每人都购足了二十亩田,老头我不但买了田,还购了一辆四轮货车。

可其实只靠田地里的收成就足够还贷款了,今年我家的七十亩麦田,可是收了足足六百七十石的麦子,加上土豆,玉米与红薯,家里的几个粮仓堆得都快溢出来了。换在以前啊,这种日子我真是想都不敢想。”

他脸上现出了幸福的笑意:“这都亏了汾阳王,自从维新年以来,咱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还记得十几年前,也就是景泰初年那时节,朝廷为抗击蒙兀,将我家最后一点粮食都强征了去,我家所有老小都恨不得吃观音土。可而今,这些粮食吃几年都吃不完。”

陈循则是若有所思:“既然老丈家温饱无忧,还债也不成问题,为何还要如此辛苦,大冷天的出来务工?”

老人听了之后,就不禁苦笑;“粮食是多到吃不完,可问题是这吃的东西也不值钱了。现在官府收购粮价七百文一石。可他们却不肯多收,每家每户顶多只收五十石。

剩余的粮食想要卖给那些粮商,他们就只肯出一百五十文一石的价格,我家反正是宁愿粮食烂掉,用来养猪养鸡也不肯卖给他们。可是现在,什么油盐,白糖,棉布,毛巾,皮衣,玻璃镜,火柴,香烟,自行车,马车啊什么的,这些花销哪一样不要钱?

尤其我家的老小还没成亲,又想把自家的几座房子也整一整,换上那什么水泥砖瓦,还想要倒腾一些甲具,这也要实实在在的银元。对了,我家最近也多了三个孙儿,在他们身上也要花钱。”

可老人说起孙儿的时候,脸上却是止不住的笑。

陈循就不禁想起了最近的几次内阁会议。

由于粮价贬值,通货膨胀之故,朝廷诸公日常都为之忧心不已。

数月前朝廷大肆印制银元,用于从官绅豪强手中购买田地。往市面投入了至少十万万银元,这就使得各种物价飞速膨胀。

汾阳王的应对方法是由朝廷引导鼓励,让卖地的官绅豪强们将资金投入工厂,大规模的增加各种日用品的产量。

只要商品产量多了,价格自然就会下降。

再就是增加商品的数量,百姓需要买的东西多了,就不会推高某一样商品的价格。

然后就是筹建银行,吸引那些官绅将多余的银钱存入银行吃利息。

可即便如此,各种物价还是像在坐火箭一样,在持续的上升。

陈循为之深深忧虑,却又知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朝廷必须得印制更多的银元,在南北各地收购田地。

只因此时南北直隶的田制改革虽已尘埃落定,可其它地方的官绅豪强,也在眼巴巴的望着呢。

这田地里的产出已经赚不到钱了,朝廷还要对他们征收重税。

唯一的出路就是把田地卖给朝廷。

朝廷还不能不买,这是均田制的最好时机,也不能让这些士绅没有路可走。

可如此一来,这么多的银元流入民间,只会进一步的推升物价,造成通货膨胀。

陈循随后就一声苦笑,心想这已经不是他该考虑的问题了。

日前汾阳王欲在朝中推行官制改革,首先开刀的就是内阁,议定内阁辅臣六年一任期,不得超过两个任期。

陈循自忖自己辅政已达十七年之久,也就干脆借着母丧之期辞官,免得挡了那位殿下的路。

陈循摇了摇头,收起了思绪,转而笑问:“听老丈这一席话,感觉您一家的日子,比以前还辛苦呢。”

“可不是?比往年辛苦多了!”

老人重重的一叹,可他的眼中却是熠熠生辉:“可这日子有盼头啊!以前一天有一碗小米饭吃,就可对付过去了。可如今我家天天吃的都是白面馒头,隔三差五还能见到肉。还有这衣服,以前只能穿麻布衣,冬天冻得像条狗,可你看看我现在——”

他扯了扯自己身上的棉衣,脸上笑容洋溢:“所以我在家里,也请来了帝如来的佛像。现在许多人都说汾阳王殿下乃是当代圣人,是天上的玄黄大帝见不得凡世苦难,特意转生凡世,让我们从此温饱无忧。

不过我家的婆娘信佛,她说寺里的那些僧人在告诫信众,说汾阳王殿下乃是‘帝如来’转世托生,来给众生救苦救难的。您还别说,自从这佛像一请到我家。我这家里的阴气,就散了许多。”

陈循听到这里,就不禁苦笑。

这是另一件让他烦恼的事,关于汾阳王的各种信仰,正如发大水一样在中原各地蔓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