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皇宋锦绣 > 第四百一十七章 变法隐情

皇宋锦绣 第四百一十七章 变法隐情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3 16:49:16 来源:笔趣阁

韩琦身为枢密副使,西北四路大总管,直接掌握了数万禁军,还有两三倍的番军,可是年纪不大,才三十多岁。

虽然年轻,他已经位列中枢了,甚至在范仲淹主持朝政的时候,一直都是范仲淹的副手的存在,这样的地位,已经算是北宋绝对的领导层,他有资格知道很多隐藏在朝政背后的东西。

很多东西,只有级别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够了解,有些事情,如果面向整个国民,或者整个官员层次,那最终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西夏算是一个跳梁小丑,可是,因为西夏的骚扰,让边疆的局势越来越恶化。

土地荒废,降雨减少,人员匮乏,这就是边疆最大的危机,边境四路,在韩琦到达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专职的军州,几乎完全务农或者是牧业的,完全没有,所有的一切,从上到下,都是跟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到一起,让边疆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却也给中枢巨大的压力。

从好水川时候,每年两三百万贯,到庆历四年的六七百万贯,这个增长幅度,沉重的压在了中枢身上。

叶清臣有时候根本不敢开启大型的工程,甚至小型的投入也缝缝补补,在韩琦到西北四路的时候,整个枢密院和中枢,都已经确定,要插手到辽夏之战,这中间可能会有一场大战,可是最终,韩琦带走的,只有30万贯。

西北已经成为一个顽疾,一个沉重的压在中枢吸血的顽疾。

北宋朝中,不缺能人,甚至为了解决西北的问题,不少人都在做这个方面的工作,解决西北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填充实边,这本就是封建王朝,解决边患的一个既定战略,而且在历史上,很多次,都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可是这个不是什么该不该的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边境之所以多有问题,原因就是在于边境的基础不够,填充实边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这个方案最大掣肘就在于,环境的问题。

如果西北这边,能够发展的跟和河北一样好,那么整个北宋才算是固若金汤,牢不可破。

兵民兵民,兵是从民之中诞生的,民也可以供养兵,这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没有足够的人员,没有强大的基础,单纯依靠外来输出的防护,根本无法抵挡可能出现的危险。

大量的民众前往,如果本身不能够养活自己,不能够产出足够的粮食,无法支撑起他们活下来物质的话,那就是更大的包袱,支撑几十万的军民,已经是北宋能够做到的极限的,再多上几倍,北宋不用别人打,本身就会垮掉。

以前是没有这个基础的,西北能够保证现在的稳定,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弄大量的人到西北,别人没有过来,还造成了巨大的动荡。

人要是活不下去,没有饭吃,那么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出来的。

解饿的灾民,如同蝗虫一样的吃掉一切,一旦有人引头,揭竿而起,会带来什么。

韩琦最初被调来西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干涉辽夏之战,而是为了坐镇西北,陕西的旱灾,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个州郡的绝收,没有一个有能力,且影响力强大的重臣坐镇,说不定就会出乱子。

韩琦完美的解决了这一切,不是30万贯的作用,这个只是一个引子,真正的作用,还是哪里靠近内陆,就算是起了乱子,也不会有巨大的影响,真的是西北四路,靠近边境的位置,引发了这么巨大的灾害的话,一旦西夏介入,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切,伴随着灵州水利彻底的改变,原来贫瘠的,只能够长草,连放牧都有些不太合适的西北,却变成了塞上江南。

一个可能会拥有超过5000万亩水浇地的西北,跟原来,土地贫瘠,随时都有可能面对战争的西北,这是两回事。

他们拥有足够的基础,去容纳更多的人口,拥有了容纳庞大人口的基础,那么接下来,所要做到的,就是要填充这些人口,让这些人去发挥作用,就能够让西北越来越强大。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是一个稳定边疆的最好的方法,有了这个作为根基,哪怕只是把这个远景发挥出来十分之一,也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对于边疆的稳固,将会是定海神针一样。

如果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想要整个北宋稳定,边关安宁,同意这个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点,韩琦是有巨大的信心的,韩琦是北宋少有,年富力强,各方面经验非常丰富的官员之一,否则的话,为什么当时回京的时候,是他以30多岁的年纪,成为了范仲淹的副手,甚至在范仲淹的变法之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为什么参与到范仲淹的变法之中,就是因为,整个北宋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程度了,不变法,那就是慢性的死,变法的话,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重新崛起,改掉问题,另外一种,是加速死亡。

范仲淹,着实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人,也是个人操守的北宋之冠,就算是韩琦这样,年轻前途无量的,也不敢保证自己的各方面都完美无瑕,可是范仲淹却可以做到。

最大的魄力,实际上是在变法上面,北宋仁宗一朝,贤臣无数,只要是能够接触到北宋的实际情况,都会知道,目前北宋只是仁宗和朝堂诸公勉强维持,一旦出现大规模的变故,将无法挽回。

看出来的多,真正能够有魄力,提出变法,并且踏踏实实的去做的,朝堂之上,只有范仲淹一人。

正是这种精神,吸引了一大批的年轻的才俊追随,其中就包括了韩琦,富弼这样出色的人才,才让短短一年的时间之中,发出了众多的变法。

追随者众多,反对的更多,为什么要变法,那是朝堂出了问题,北宋可以说是整个封建王朝最为富庶的,人口和财富这两者已经说明问题了。

别的王朝,往往要到一两百年之后,才会出现问题,才会矛盾重重的,可是北宋,这才七八十年,就出现了这么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就是有人得到了不该拿到的东西的,并且逐步加大这个口子。

这个根源,是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彻底让武将放下刀兵,又成立了将门,他们在政治上面的没有了可以追求的东西,就只能够在商业,在财富上面。

同时,为了压制将门,赵宋无限的拔高了读书人的待遇,官家于士大夫共治天下,也是如此,这些读书人之中,有一部分,也参与到了这个财富的瓜分之中,加剧了这个变化。

将门的迅速腐化,巧取豪夺比比皆是,加上土地兼并,还有众多其他的问题,底层无法保护,就无法保持稳定。

范仲淹的新法,几乎是直至核心,对所有既得利益者和权贵动手。

这些人包括了将门,还有读书人之中一部分,打击面太大了。

得到了仁宗的支持,范仲淹以枢密副使的身份,主持朝政,可以说,连首相都无法挡住他的锋芒,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权贵,可能一家一户,没有范仲淹强大。

一般而言,这些欺软怕硬的权贵,是不太可能跟范仲淹直接冲突的,可是范仲淹是挖掘他们的根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岂会轻易的放手。

这些权贵,没有可能更进一步,这些家财,这些地位就是他们的全部了,范仲淹这么动手,他们当然会引发反弹。

他们没有实力跟范仲淹正面对抗,却会用种种的方法,延缓新法的颁布。

任何的制度,都是要人来执行的,再好的制度,面对着执行人的问题,也会有巨大的问题,这些权贵们所用的,就是这一招。

不说违反你的命令,只是阴奉阳违,或者是拒不执行,新法很难向下推行,有时候,甚至连汴梁城都出不了。

一个文官,还是有抱负的文官,怎么可能跟他们这些权贵结合起来对抗,可是范仲淹面对着对手的势力,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后退,他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之下,想尽千方百计,准备强行推行新法实行,最终犯了忌讳,插手科举。

这是大忌,哪怕北宋,士大夫于官家共治天下,却有些东西,是无法动的,科举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点,当范仲淹插手科举,就注定了他的命运,哪怕他的操守可以相信,哪怕他的目的,规矩就是规矩。

仁宗的掌控能力,可比神宗强大太多,王安石的变法,也是插手科举,最终造成的是北宋最后一丝元气,彻底的消失,党争开始出现,并且葬送了北宋的命运,可是仁宗,发现不对,立刻改变,哪怕面对的是范仲淹。

仁宗很清楚,范仲淹没有一个心思,可是他不敢赌,更不敢让这个规矩彻底的废掉,在两者差别之下,选择了稳定朝政。

这也成为变法派转折点,他们的一切力量,都来源于仁宗的支持,仁宗支持的时候,他可以毫无顾忌的施政,当仁宗的支持不再的时候,他也只是一个枢密副使,甚至是即将被罢黜的枢密副使,轰轰烈烈的庆历变法,就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