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皇宋锦绣 > 第十七章 内外之分

皇宋锦绣 第十七章 内外之分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3 16:49:16 来源:笔趣阁

对于一个历史学家来说,亲自到古代,那是最大期望,从历史文献之中,从古代书画家的画作之中,他们了解的,应该是加工过的东西,真正走在历史的长廊之中,所感受到的,才是真正让人迷醉,移步换景,宋朝风光无限,这是真正的大宋城市,不是后来所谓修缮过的仿宋城市,仿过的,或许是根据历史的记载,或许是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是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现实跟思维的碰撞,很多之前没有验证的想法,成为了真正的现实,就比如说,后世常有学者的评估,在古代,大部分的县城或者府城,都是土胚墙,最多是加入一些石头,让他更加坚固,可是在赵信看到南乐城墙,却是青砖构筑的,整齐而且坚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些重要的城市,基本上都没有被贡献的记录,如果是土培墙的话,很可能在冲车的攻击之下,渐渐的坍塌,只有用青砖加上米糊构筑城墙,才能够坚实无比,挡住巨木和冲车的攻击。

南乐城墙,看起来更加的整齐,在某些功能性上面,甚至比后世留下来的城墙更加的坚固,后世中国的七大城墙,大部分都是明朝时期修筑,唯一是南宋时期修筑的寿州城,几乎把军事重镇发展到了极致,护城河、吊桥、角楼、警辅以及城垛的望洞和射孔。在古代形容它为“金城汤池”或“固若金汤”,历史上有“铁打寿州城”之说,正是寿州的城墙,让研究宋史的不少学者为城墙产生了争执。

在这些学者之中,很多都认为,宋朝已经出现了青砖城墙,只不过较少,只有在大城市,比如说北宋四京,比如说,军事重镇,辽宋边境的重要城市,西夏边境的重要城市,这些地方是要经历战火,没有足够的防护,很容易就被攻破的前提下,那就是巨大的浪费,所以会投入巨资,修建城池,可是内陆地区一些不太重要,就没有这个必要了,一般也不会经历战火。

可是也有一部分学者说了,城池本身就代表着官员的业绩,一个出色的城市,会让一个官员的考绩变的出色,在州府或者县城有余粮的前提下,修建城池是最为便捷的方法,这一点,也得到了一些文献的支持,比如说,运河周边一些比较富庶城市的州志上面,也有扩建城池的说。

两种论点,都有文献支撑,可行性也是得到验证的,所以有些争论不休,如果赵信依然可以给学刊**文的话,他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说,北宋大部分运河城市,都铸造了城墙,而且不是土培的,而是青砖加盖大规模的城墙,他们不是以防御为主的,只是为了修建而修建。

从汴梁出发,除了最初的几天,后面一路路过了7个县城,全部都构筑了巨大的城墙,足见这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大部分都是基于最高标准修筑。南乐背靠大名府,更是如此,走出了码头,这里地势稍稍的高了一点,可以看到对面县城之中的情况,高高的角楼和城垛,还有上面似乎可以看到全甲士兵,赵信忍不住赞叹,好一个雄壮的城市。运河旁边,天然拥有一个基于运河护城河,护城河护卫着城市,而城墙上面吊桥、角楼、警辅以及城垛的望洞和射孔也是一应俱全的,显得特别的到位。

除了强大的战争潜力,南乐同样是一个重要商业县城,县城是核心位置是内城,居住的是达官贵人,在宋朝,民间较为富庶,可是除了四京这样的超级大城市,其他的中小城市,居民不多,即便是北京大名府,城墙的周长也不过是3.6公里多一点,算下来,一个被称之为北部重要城市的大名府,也不超过一平方公里,真的要住的话,能够居住多少人,几万人撑死了,还要除去城内必要的坊市,政府机关和其他的一些公共场所。

在宋朝,城墙内,只是泛指内城,那是最重要和最核心地方,可是一般人也住不起,里面的房价太贵了,即便是县城来说,对于一等以下的户来说,他们不太适合住在现成之中,住在哪里的少部分一等户和地方大家族,官换家族的,他们共同构成了内城的主要来源。

这些就是县城的人口,这绝对不是,人口更多的是一等一下的户,或许在比较富庶的城市,五六等的较少,却绝不是没有,他们没办法住在城内,绝大部分都是在城外居住,越是靠近城市的地方,人口越密集。

以城市为中心,因为城墙和护城河的关系,甚至距离城市一两里的地方,是管理最严格的地区,不允许建房和开荒之外,其他地方,在距离城市两里的地方,形成了大片大片的聚居区,这里往往被称之为外城,在一些防御比较强的地方,在外面围上一个土围子,拥有一定的防护能力,这样的花费也不大,容易给居民安全感,南乐就是这样,靠近运河的地方,围绕了一个不太密闭土围子,是更大规模的南乐吧,比起内城最少大了。

因为没有第一手资料,这在规则之中,应该是属于违章建筑,靠近县城这么近的地方,一般不会有什么村落,故而史书和名人记载之中,并不会对此多说什么,可是往往在诉说人口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汴梁作为首都,100万人口也算是正常,作为王朝首都,开封一共有27平方公里那么的大,百万人口,一平方公里的密度在4万左右,很密集,也算是可以接受。

可是其他的城市,就有些问题了,20万城市之中的江宁,襄州,15万的大名府,真定府,他们的城市规模都不打,作为北京的大名府,城的周长不过是3.6公里,以正方形来评估,城内不会超过1平方公里,一平方公里却又15万人,这又不是后世21世纪,高楼大厦林立,连两层以上的房子都少之又少的这里,要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容纳这么多人。

这也是历史上比较大的疑点之一,有人会说是下辖的总数,可史书上面是城市户籍,总之,都有解释不清的地方,可是看了南乐城,就可以解释了,城内可能只有几十分之一的人口,比如说,合理点估计,按照一平方公里4万来算,大名府可能就只有三四万人,南乐的面积还不足0.2平方公里,那么,就只能够是七八千人,最多不超过一万,剩下的十几倍的人口,是居住在外面,整个南乐县的人口,可能在4万到7万之间。

南乐县城的内城小,外面房屋村落比较密集的地方,有差不多四五平方公里,当然了,是村落跟田地相互结合,相对于距离城很远的村子,村落较为密集,越是靠近城市的,就越发的密集,其中大部分的村庄,还不是以宗族为主,大部分都是各种姓氏混杂,反倒是远离城市之外,稀疏起来,也很少有几十个人的庄子,大部分都是上千人,甚至是数千人的村子,姓也相对比较统一。

对于绝大部分的古代人,很少离开村子,少部分去过镇,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读书人,才可以离开家乡,去游学或者是科举,成为跳出龙门的那一批,至于做官的,如果按照的北宋1亿人的基数来说,真的不算多,只有当官,才能够改变命运。

南乐富庶的城市。城内还分了不同坊,这也是古代很重要的特点,所有的官府,政府机关,还有市集都集中在一个地方,远远看去,跟普通的宅院和居住地不同的,应该是坊市,赵信不敢确定,在古代城市之中,是否有菜市场,就嘱咐石勇上前询问菜市场,果然,得到了回答,菜市场真就不是在城内,而是在城外,这并不是一个很难找到的地方,就他们问路的地方不远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