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宋北云 > 747、七年8月15日 雨 灾年遇丰收,荒唐不荒唐

好像在一夜之间整个长江黄河流域都开始泛滥了,百姓被迁往安全地带,上百万人一夜之间成为了无家可归之人。

这一次洪水的规模甚至远大于当年江淮、黄淮的那一次洪灾,而且因为沿岸经济比之前更加繁荣,所以损失也绝对超过了多年前的那一次。

不过多年的防灾预案终于在这一刻派上了用处,各地军营开始有秩序的接纳灾民,粮食的分配、帐篷的发放、防疫的展开都显得有条不紊。

各地的粮仓早早的便收到了各地农学院调研院的警告,绝大部分已经收成的粮食都被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而跟往年洪涝灾害不同的是今年开始各地军营之中都划拨出了士兵参与了抗洪的工作,从维持秩序、疏导交通到发放食物、救治伤员,整体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展开。

当地官府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开仓放粮,第一批灾害应急粮食就已经抵达了各处军营。

在这样的情况,原本灾害之后的骚乱并没有发生,有些地方洪水褪去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在当地衙门的带领下开始灾后重建工作。

早在庐州时宋北云就使用过的以工代赈成为了这个阶段的主流。

而那些洪水没有褪去的地方,除了军营之中收纳了大量的难民之外,还有就是医疗卫生这个环节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人人都说大灾之后有大疫,但在各地医学院的主持下,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勤洗澡已经成了习惯,而那些穿着白大褂的人此时也成了灾民心中值得信赖的人。

“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你们不能因为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前路还很漫长。现在你们做的好,只是跟原来比起来好,但距离我的要求还差很远。”宋北云在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不求你们能耐是高是低,人命大于天要给牢记在心间,如果出现人为疏忽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我一定会追查到底,查到你们这辈子都翻不起身来。”

在经过这些日子的信息采集之后,取样内容已经递交到了宋北云的桌上,农学院的那帮小赤佬并没有骗人,今年总体的粮食产量照往年相比已经不是翻番那么简单了,就拿长安周围的凤翔府为例,除去年外年亩产粮为二百零七斤,而今年平均亩产达五百四十二斤,平均产量翻番而且县中去年、今年新拓荒十二万五千五百亩,人均田亩数为5.75亩。

也就是说人均年粮食保有量为三千一百一十七斤,虽然这里头把大概百分之七十的国有农田产出也归在了个人平均上,但不管用哪种方法来说,这就是一场大丰收。

而宋北云依稀记得妙言那个业余历史爱好者跟自己说过,整个宋代的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是六百斤到八百斤之间,一直到清中期滑落到了三百到五百左右,那么现在长安地区的人均三千斤,已经就和那帮坏小子估算四倍产量相差无几了。

当然这是因为这里头有试验田、高产作物和各种新技术的原因,那如果按照全国的比例,给这三千斤砍个头,剩下两千斤。

人均两千斤的粮食保有量,宋北云认为是可靠的,那也就是说仍然能跟坏小子们的保守估计相当,大约在三倍左右。

这样一个灾年,粮食居然产出了比往年多三倍,这说出去都没人信,就连宋北云乍一听都以为有人在搞数字诈骗,如果不是他亲自去核实了一圈,说破大天他都不相信。

知道了粮食无忧之后,他下一步就是开始主持抗洪救灾工作了,现在这个阶段想要跟这个规模的天灾抗衡那是不可能的,他能干的就只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灾后重建和检疫防疫等工作。

这些东西都是重头戏,特别是现在青霉素之类的抗生素已经在医学院中可以量产了,并且水杨酸系列也都列入了成药,相比较以前的土法防疫,现在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而且相对于未来人人都是药人的时代来说,这个时代的人们并没有经历过抗生素的洗礼,细菌病毒也没有,它们和它们的宿主一样脆弱,光是一瓶青霉素就已经可称为神药,除非是一些特殊的原发性疾病,只要是感染系列就没有几个扛得住青霉素和阿司匹林的药效。

晚上时宋北云被邀请去参加酒池肉林大会,他倒是没有拒绝,这是属于科学院全体成员的狂欢,他们有兴奋的理由,因为他们终于让灾年不饿死一个人成为了现实,那种长出一口恶气的感觉让这帮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恨不得飞上天去。

而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金陵,当赵性看着丰收的简报和遭灾的简报同时摆在他桌子上时,他觉得世界特别魔幻……、

即便是见多识广的丁相、赵相也满觉得不可思议,实干派的丁相做出了和宋北云一样的选择,就是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的那个下午就坐上马车冒着大雨冲出了金陵城,来到了周围县城之中进行采样调查。

他没有看到饥饿的百姓,看到的只有正在有条不紊将粮食盖上油布,转移到高处的民工长龙。还有那些为了不让御史台找机会扣分而冒雨指挥的当地官员。

可丁相即便是看到之后却也没有立刻就相信了眼前的一幕,他找到了一个正在帐篷前抹眼泪的老头就询问了起来,问他是不是因为饿得哭。

老头说不是,哭是因为家里的狗被水冲走了,他心中想念。

这一下就连丁相也觉得世界很魔幻了,第二日回到金陵之后,他仍然是不甘心,于是便直接去到了集市中现场调研,如果粮食价格飞涨,那么就说明之前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

可等他询价之后才发现粮食的确是涨了,但涨幅很小,根据当地一个很大的二级粮商说这涨价是因为四处都在遭灾,道路不通。粮食运送过来的成本涨了三成之多,而等到洪水退去时,如果官府不保障粮价的话必会暴跌,因为今年粮食太多了,多到在村里以往一斤粮食能在私人粮商手上换七文钱到十文钱,但今年换四文钱顶天了。

在收集了足够多的证据之后,丁相这才知道原来灾年和丰收居然可以同时出现,他一个人坐在粮站里很久,手上不断抓着一簇簇的白米,眼神愣愣发呆,不知是在想些什么。

“你敢压粮价,我保你人头落地。”

此时此刻那和尚正在户部之中与户部左侍郎拍桌子:“你要不要试试。”

“你这出家人……杀心也忒重了。”

户部左侍郎怂了,要换成别人他不让人将这不知道轻重乱说话的和尚叉出去才怪呢,可偏偏这个和尚叉不得啊……

“谁能想今年的余粮如此之多……若是不压粮价,户部根本负担不起。大师,真的绕了我吧。”

“负担不起就找官家要钱,朝廷要保障钟粮百姓家每个三口之家每年有三十贯左右的收入。你压粮价,明年就没人钟粮。若是明年粮食产量没有过红线,你且试试!”

户部左侍郎脑门子上全是汗,什么叫红线?那就是一条死亡线,别的部门都还好说,偏偏户部这条红线是碰不得的,如果真的如和尚所说明年粮食产量过不去那条红线,都不用官家下场,宋北云就亲自过来带刀杀人了。

“我去请示……我去请示。大师,你那头也要担待一些,不然户部真吃不下这许多的粮食啊。”

“吃不下就去酿酒,就去喂牲口。”和尚一甩僧袖,急匆匆往外走去:“只要不浪费,怎样都成。但粮食你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没得商量。”

送走这暴躁的出家人,户部左侍郎瘫坐在椅子上良久才拿出奏折,颤颤巍巍的开始往上写奏疏。

辽国那边的消息也到了佛宝奴手中,她并没有像赵性那样吃惊,只是手上捧着糕点坐在窗口看雨,显得极为祥和平静。

“今天这雨,还有些好看呢。就是不知道我那皇儿如何了,怪想念的。”

“吼,这是你知道不会闹饥荒了,就开始想儿子了。前几天你拉粑粑的拉不出来。”

趴在床上看书的妙言冷不丁的来了一句,佛宝奴回头瞟了她一眼:“不要说如此扫兴的话,怪恶心的。”

不再搭理妙言,她继续静静的赏雨,至于救灾的事情,只要跟着长安走就好了,长安走什么政策辽国就走什么政策,反正不管效果怎么样,总之没有错就对了。

想到去年冬日时宋国使团几乎是按着她的手逼迫她签下的粮食协议,之前想到还是气咻咻的,而现在却真的是要千恩万谢了,如果宋北云现在在场,一定抱着就是一个么么哒。

难怪宋国皇帝会心安理得的让一个“夜天子”存在世间,这一个人的决策真的是可以救一个国家的,强制推广什么粪化肥、强制逼迫种奇怪的粮种、强制退牧改粮,现在看来真的是救了辽国一命。

丰收啊!就外头那一副洪水滔天的模样,居然能等来一个丰收的消息,粮委会居功至伟!

现在佛宝奴算是想明白了,自己那么辛苦有什么用呢,大不如就跟着屁股后头捡现成的好了。反正丢人不丢人的是吧,跟在辽国未来皇帝的亲爹屁股后头捡点成果怎么能算丢人呢。

“等水灾之后,迁都要快一些了。”佛宝奴拿起一个果子干放入口中,咬了一口酸得打了个摆子:“咦……好酸。”

“之后有什么打算?”

“我啊?”佛宝奴转过头看了看妙言:“先写信给赵性,我要求把工学院和医学院也开到辽国来,你觉得怎样?”

“他会让你去找宋北云。”

“那就找他呗,他还能吃了我不成?”

“呵。”妙言微微抬起头:“要吃也是你吃他吧,每次都你从他那出来嘴里都是一股子石楠花的味。”

佛宝奴白了她一眼,决定今天都不要跟她说话了。

但五分钟之后,她就还是没能忍住,转过头问道:“你说我崽崽在干什么呢?会不会被欺负呢?”

“你那崽崽啊,被欺负是理所应当,不被欺负的话只能说其他几个孩子的家教真的很好。”

佛宝奴忧心忡忡,前几天她还真的没往孩子那边去想,满脑子都是灾荒的事,而现在得来了好消息之后,心情一平静,满脑子便都是儿子了。

“行了,我也觉得孩子给他教比你教的好,你非得把孩子毁了不可。”妙言调整了一下姿势,放下书:“我睡觉了,别烦我。”

“你怎可如此跟朕说话!”

“别烦!”

“哦……”

佛宝奴叹了口气,默默转过头看向天边,外头的雨越大,她就越想儿子……心里很难过。

水灾扔在蔓延,损失肯定是会有损失的,但只要大规模的饿死人,不出现人吃人的情况,其实能干的事也并不多。

即便是百姓也是如此,有些上了年岁的人乍一见到这样的雨水,立刻就吓得开始囤积粮食,可囤了几日之后却是发现不管市场上有多少人在买粮,但粮却不见少也不见涨。

绝大部分人都在犯嘀咕,要知道往年遇到这样的灾祸,那就是天要亡国的节奏,一年旱一年涝,两年无收,人是要饿死光的。

但今年神奇的事情让许多人都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即便是种田的人本身也不知道为什么事情都是那样刚刚好,甚至一度是传成了自有天意。

可真正是不是天佑,只有明白其中奥秘的人才能知晓,早熟的品种碰到了暖冬和肥沃的土地,也许有人抱怨今年的新米没有往年的香,不过这没关系,因为米香不香不重要,只要不知道人香不香,天下便是太平。

“走吧。”

大清早宋北云拎上雨伞拍了拍玉生的胳膊:“陪我去泛滥的地方瞧瞧去,渭水泛滥了十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

我不是单更党啊,只是这几天事情太多了,实在精力跟不上。毕竟一年差不多三百万字呢,怎么可能是单更党。等熬过这几天吧,生活不易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