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寒门仕子 > 第093章 坑人的题

寒门仕子 第093章 坑人的题

作者:佯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3 08:25:30 来源:笔趣阁

难题,来了!

第三篇杂文的题目是:说税!

税好说吗?

不是好不好说的问题,是根本没办法说好!

为什么呢?

就现下来说,税的主要构成为是夏税和秋粮,除了这两大块之外,还有户税、丁税、商税、关税以及其他不知名的特别税。

这些,就是税的种类。

除了税的种类之外就是税制了,这一点,才是难中之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

税很不固定!

从古时的初税亩、屯田制、均田制、方田均税法等等,从这种大方向上可以看出,朝廷在税制的改进上一直都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几乎每代君王都或多或少的会对税制有些改动,以适应当下的需要。

哪个好,哪个不好,这谁能说的明白?

如果是不好的话,那应该怎么去改呢?

所以说,税的范畴实在太大,大到没法细说。

或许,也只有户部尚书那种专职高官,才能真正想得明白吧?

让考生们去说税?呵呵~~~

几乎可以想象,此时众考生的心目中,一定是开骂了。

不过,通过这道题目也能看得出,科举越是往上考,就越接近于做官方面的实用。

税,确实是不好说。

齐誉也是一阵头大,这道题该怎么答呢?

不要慌乱,先冷静分析。

税的种类这一块并没什么好说的,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那么,其重点应该就是讨论税制的问题了。

避重就轻来写这篇文章?

呵呵,那无意于是弃考之举,下下之策!

继续说税。

如果是讨论税制的话,那为何不畅想一下改良呢?

如果是这么答的话,会得罪人吗?

想多了,当然不会。

现在只是考试,又不是让你去搞变法,哪来的得罪一说?

放心答题就是。

犹记得,后世里有一位能臣叫做张居正的,他就曾推行过一种名叫‘一条鞭法’的税法,先不论他的这项改革最终成功与否,最起码在税改上很有建树。

何不借鉴一二?

就这么办!

继续阅卷。

后面的题目乃是:诏、诰、表。

这些个文体形式算不上有多难,但是,却非常地注重格式排列以及辞藻华丽等等,只要你认真作文,不胡说八道的话,基本上都能拿到中评。

这种题目无异于是送分。

此外,还考到了‘判’,即,判案。

是啊,当官的人怎么能不会判案呢?

这可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技能!

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考验考生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就是你的头脑到底灵不灵。如果只读死书,脑子不会转弯,那就完蛋了。

……

会试的第二场,终于是熬过去了。

累吗?

非常的累,简直累死个人了。

这么说并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真有那么一个年迈的老举人,他就因劳累过度,直接猝死在了号内。在衙役打开那扇门时,却发现他的尸身早已僵硬了。

唉,穷其一生尽,其一世所终。

哀哉!

……

贡院的大门外是人头攒动,考生们尽皆活动着自己酸疼的筋骨。

他们全都是少言寡语,耷拉着脑袋,明显也是被‘说税’的题目给难住了。

不过在这个时候,大家谁也不会去同情谁,谁不是如此呢?

在经历过了这两场考试之后,已经有一大半的人的心里开始有数了,这里的有数是指会不会被淘汰出局。

是的,在除了极少数人之外,大多数人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

如果说,第一场的算学题和第二场的说税你都没有答好的话,那么,基本上不可能再有什么惊喜了。

想在第三场翻盘?

可能吗?

要认清事实,只能当一回陪考而已……

等下一科?

年轻的或许还有资本,而年老的却也只能到止为止了。

想到此,就有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举人仰天长叹道:“旧山松竹老,白首为功名,我已垂垂老矣,日薄西山,还有下一科可等吗?”

有不少人闻之产生了共鸣,潸然泪下。

齐誉看得有些不落忍,很想过去劝慰几句,但是,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想了想,还是选择默默离去了。

……

次日。

会试的收官之考——第三场,按时正常展开。

发卷,先阅卷。

科举的重头戏来了:策论!

这一场的题目并不多,只有两道题。

不过,却是两道大题。

先看第一题:羁縻之弊及见解。

羁縻……

不是吧,居然真被洛渊给猜中了!

冷静,先解题。

这道题目要解读为是两个部分,一是让你说一下关于羁縻政策的弊端,二是让你阐述一下自己的见解。

羁縻政策,是指朝廷对于蕃族的治理方针,俗称是以夷治夷。

政策的前提条件是,蕃族要承认朝廷为其正统,而朝廷则要承诺护其周全,这两点都成立了,此策生效。

这听起来有点像是拜山头的意思,实际上,也是

差不多。

谈妥之后,两方各自发展各的,彼此之间和气生财,大家相安无事。因此,羁縻政策又被人称为是怀柔政策。

可是,时间一久,这政策就开始变了味了。

为什么呢?

由于蕃族缺乏约束力,久而久之就变得壮大了,以至于某一天,这些个蕃族大佬也开始试着和朝廷叫板了。

这就是所谓的弊!

分析出弊端并不算难,可难就难在这‘见解’二字上。

如果蕃族那么好稳定的话,历史上就不会出现和亲了。

不过,齐誉却是偷偷地笑了。

犹记得,后世里有一位励精图治的雍正皇帝,他在对于蕃族的问题上,就曾推行过一种非常高明的政策,叫做‘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属于是一种吏治手段,朝廷通过官吏的任免来弱化蕃族土司的势力,除此之外,还会驻军。

土司们对此有意见?也想当官?

这当然可以!

你们也来考科举嘛,朝廷的要求绝对不高,只要你们能考中区区秀才,就会封你们做大官!

呵呵,这些个连汉字都不认识的土司们能考中秀才吗?

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总得来说,用改土归流替代原来的以夷治夷,这种方法极大加强了朝廷对于蕃族的控制力,从长远上来讲,非常有利于国家的繁荣稳定。

何不借鉴一二呢?

善!

再看下一道题:何为倭祸之源?

即,造成倭寇之患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先解题,这道题的意思是让你分析倭祸产生的原因,并不是让你阐述军事,如果你扯到厉兵秣马上去,那就是跑题了。

倭寇犯境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抢夺财物,因此,在大奉国人的印象里,扶桑国的倭寇们全都是一批大穷鬼。

是啊,如果他们很有钱的话,还会来抢吗?

所以,倭祸之源就是因为扶桑国太穷所致。

事实真的如此吗?

齐誉认为是:否!

当下的扶桑国正处于是南北战争状态,这有点像是我华夏的战国时期,扶桑国因常年战乱,一些官兵和武士迫于生存上的压力,被迫走上了以掠夺为生的倭寇之路。

这,才是真正的祸乱之源。

对于这些,我朝的高层了解吗?

当然!

自大奉王朝建国以来,迄今为止已有七次远下西洋,如此强盛的远洋能力,又岂会对隔海相望的扶桑国一无所知呢?

可怜这贡院内上万的考子,在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能知海外呢?

这道题很坑啊!

齐誉感慨了一番,开始落笔写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