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寒门仕子 > 第572章 文教之弊

寒门仕子 第572章 文教之弊

作者:佯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2-11 15:16:06 来源:笔趣阁

书接上回,讨论科举年。

庾海略归纳了一下,分析说道:“理科方面的考试没什么大问题。就当下来说,相关的各项制度已得完善,一切流程按部就班即可,基本上可保无虞。然,传统的科举制度依旧如故,没有革新,仍是占用着大量的公共资源。”

科举制度始于隋,兴于唐,盛于宋,本朝至臻。经过这千百年来的不断打磨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严谨的制度体系。其优点良多,但弊端也十分明显,总体来看,瑜不掩瑕。

要不,来番大刀阔斧做出改进?

不可!!

这种观念已然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绝非地方官所能晃动。除非有一天,你能做到内阁首辅的位置,或许那样,你尚有资格动上一动。

不过在此之前,一切还得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保持原来的样子。

资源太过浪费?

那也得认!

想到此,齐誉慷慨道:“为拓宽辖内学子们的前程,我何惜资源浪费?况且,咱们衙门收取了民之赋税,那就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倘若吝啬财政,虚与委蛇,终会被老百姓们戳脊梁骨的。我还是那句话,任何施政都要以民为本,这一点不容半点含糊。”

好一句以民为本!

本是平心静气汇报的庾海,在闻此言后立即激情澎湃起来,大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情怀。

在压住了心间的波澜后,他才续禀道:“关于科举方面的规划部署,我想和你大略地报上一报。”

“庾大人请说。”

“从大面上来讲,咱们明年的科举先后共有四场大考。分别是,年后二月时的县试,五月时的府试,丹桂飘香时的院考,以及入冬前的秋闱。然而,这四考首尾相连,期间休暇甚少,必须要提前准备才行。临抱佛脚?那肯定是来不及的。”

是啊!

现在的琼州,已经晋升为了省府级别的行政划分,而辖区内的文教配置,自然也会随之水涨船高。和以前相比,又多出了生员院试以及举人乡试这两场大考。

上一届时,琼州尚归属广东省管辖,这两考,自然由那时的时任巡抚陆博轩负责。现如今,琼州已然独立成省,就不可能再依赖他人了。

简言之,必须自己搞定。

庾海在说完了总体概况之后,

又专门挑出了几处‘难处’细而讲之。

先说院试,这一关考题以及批卷全都由省府衙门自行负责,朝廷的礼部完全不参与,也就是说,这一考可以理解为是省府衙门的份内事。

至于难点,自然是所涉及到的出题和批卷了。

若在以前,这事只能交由贡士出身的孙曰恭来办。然而,此人的观念太过偏拗,无法做到公正取才,此为大弊端。不过,洛渊的来琼却是一举解决了这个难题,若能有他这种大祭酒在那坐镇,谁敢胡乱来呢?

庾海的意思就是,他想让齐誉出面搬请洛老,以促成此事。因自己的威望太低,面子太薄,也只得劳烦上司代往了。

齐大人点点头,道:“这事由我来办,不难玉成,可放宽心。”

庾海尴尬一笑,回说:“太好了,那就拜托大人了。”

接下来,就是关于乡试方面的问题了。

就属性上来说,乡试和院试大不同,一个为朝廷选才,一个为地方掘能,两者虽同为科举考试,但不能相提并论。

乡试考卷的题目皆由内阁成员亲命,地方官不能参与其中。而监考批卷的座师,也全都由礼部尚书亲自指派,地方官也同样无法染指。

由此不难看出,在选拔举人的乡试的环节中,地方政府只是扮演了一个管吃管喝的东道主而已。虽出钱出力,却是连个客串路人甲的机会都没有。

这是国家制度所致,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只能无条件配合。

此环的难点是,应对经验不足。

考场、治安、后勤,这样样都需要严格把关,没有一套硬实的班底推动实施,那是可能会生乱子的。

在以上这三项中,后两项全都是关于人员方面的培训和补充,只要紧把手去办的话,还是来得及的。

唯独这考场,是个伤脑筋的大难题。

尤其是关于防火这块,其构筑必须要能经得住礼部官员的审查,要是验不过的话,你的政绩立马减一。

历史中考场失火、学子团灭的事并不罕见,若不把好这一关,还谈何选才任能?

若真是发生了火灾,皇帝丢脸不说,还被铁面的史官于竹帛中抹下黑色的一笔,沦为后人耻笑的谈资。

考场,乃是重中之重。

对于此,庾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的

计划是,想借用一下那新落成的‘孔子学院’,那大楼的上下全都是实打实的水泥结构,宽敞明亮,雅致高端,绝对达得到防火的标准。礼部官员若是见了,肯定说不出什么腻歪话来。所以我认为,此处为考场的不二之选。”

嗯,很有道理!

齐誉笑道:“关于这事,我也会知会到洛祭酒,让他全力配合。”

“多谢大人玉成!”

“呵呵,客气了!”

说到这,二人稍顿,开始喝茶。

在润了润嗓子后,庾海继续说道:“齐大人,我欲改革一项时下弊政,故而,想在这里听听你的意见。”

“咱有弊政?那还不快快讲来!”齐誉闻言放下茶杯,催促他道。

庾海略作梳理,说道:“在咱们的科举制度中,有一项不成文的传统规矩,那就是,但凡是应试的考子,都必须要达到十岁以上的年龄。若是以下,就会被视为是断乳孩童应试,有伤儒之大雅。”

这里所提到的应试,自然是指童生考的县试,为科举路上的始发站。

然而,其虽名为童生,但却不是特指儿童之意,通俗来讲,这只不过是一个层次上的形象比喻罢了。

要知道,大多数的读书人都是碌碌无为之辈,直到三十大几仍为一介童儒,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几乎随处可见。甚至还有那种皓首穷经者,最后竟和自己的孙子做起了同科、同窗。

若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儿童期的可塑性为最佳,只要你有足够的资源跟上,他们的学识并不落于老穷酸们。

所以说,这项不成文的传统规矩并不合理。

庾海见齐大人点头,又道:“随着这几年来教育的不断普及与提高,咱们琼州学子的学识积累甚速,才至七八岁时,便达到了一般儒生的水平。鉴于此,我想下发一道应势公文,文中明确指出,但凡是我省府户籍的考子,应考方面不设任何的年龄年制,只要你敢报考,我礼房就敢接收。”

齐誉闻言一赞,道:“此法甚好,就这么办。”

对于庾海的布政和施政能力,齐大郎还是很信任的,事事支持,有求必应。

在聊完了政事之后,二人便扯起了其他方面的闲谈。

“齐大人,我有一事想不明白,想向你请教一二。”

“哦?请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