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寒门仕子 > 第634章 天子纠结

寒门仕子 第634章 天子纠结

作者:佯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17:18:29 来源:笔趣阁

就目前来说,京城的朝堂里弥漫着一大一小两种压抑气氛。

大的是蝗灾阴云,小的是扶桑来犯。

或许有人说了,为什么可怕的战争反而排在了蝼蚁般的昆虫之后?

这个观点,乃是以真知灼见作为基础,并非是胡谄般的信口开河。

大儒们皆认为,异族来犯的结果,无非是被掠夺掉一些资源,可若是农业收成全都尽失的话,那就直接动摇到社稷的根本了。

两者孰轻孰重,完全一目了然。

当然了,朝廷的水师也得给力,必须要把来犯的扶桑军阻挡在沿海一带,倘若被他们成功登陆并侵入到腹地的话,那可就不是资源被掠这么简单了。

眼下的第一要务,就是赈灾济民,只有做好了安内,才能更好的攘外。

一提到赈灾,户部尚书的眉头就不禁紧皱了起来。

眼下是要粮粮不够,要钱钱不多,你说这个家该怎么当?

要不是把战时的储备粮全都拨给漠北的话,现在也不会面临如此尴尬。

要不,再去找戚景要回来些?

开玩笑,这可是皇帝御拨,君无戏言,如何开得了这个口?

现在看来,也只能去想其他办法了。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二傻子齐誉公然地站了出来,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时的户部尚书确实是非常开心,但是,他却不敢表现出来。

他那样子,都快要被憋出高血压来了。

哦?

为啥非要忍着呢?

也没别的,主要是因为圣心不悦。

为了避免类似于公羊玉成被斥蠢货事件的再次发生,老尚书特意察言观色,认真揣度了一番,但见势头不对,他选择了马上闭嘴。

那么,皇帝又为什么不悦呢?

还不就是因为这场蝗灾引发出的‘罪己诏’给闹的。

所谓罪己诏,是指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逢天灾、政权处于危机时,所公开布告的自省或是自讨文书。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九五之尊的皇帝要向全天下的老百姓做出书面形式的自我检

讨,如此诏中所云:朕因失德,才遭此祸,永思蝗咎,在予一人……

由此不难看出,这种检讨方式属于是一种自损形象之举,这对于极度爱惜羽毛的今上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核弹级打击。

这个比喻,确不为过。

就皇帝本人来说,美玉无瑕的好声誉,已经成为了他当下的第一政治追求,为此付出,不遗余力。

若没有好的声誉,如何封禅于泰山?若不封禅于泰山,如何去比肩古之明君的秦皇汉武?

现在可好了,竟然要降下让朕难堪的罪己诏,你说这事恶不恶心?

单从字面上来说,你都自称是失德了,哪还有脸再轻言封禅?

即使再言,起码也要等个两三年的时间,这波舆论一日不息,负面影响就会一直存在。

强行封禅?

绝对不行!

那样做,不仅会被天下文人所诟,而且还会被铁面的史官载入到史册之中,最终均为子孙后代谈论的笑柄。

像这种事,绝不能干。

户部尚书见天子郁闷纠结,连忙熨帖地劝慰道:“陛下,明君之所以称之为明,可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政绩突出,除此之外,自觉自察方面的才智也在此列。”

皇帝闻言一怔,问道:“此话又是怎讲?”

老尚书说:“就比如说汉武帝刘彻,他乃是我华夏历史上最公认的道德明君。人员然而,像他这种杰出帝王,也曾做过《轮台诏》自贬罪己。唐李世民那就更不用说了,据‘太宗全集’的记载,唐太宗一生共降下过二十八次罪己诏。由此可见,真正的明君并不在于罪己与否,而是在于是否自觉自察,是否知错能改。”

什么?

李二他降下过二十八次罪己诏?

呵呵,好像还真是!

若是这么比较的话,朕好像还略优于他。

经这么一开导,皇帝再次变得高兴起来。

户部尚书见圣天子的脸色阴转多云,连忙趁机扯起了关于赈灾方面的事,不过说来说去,最终还是没能绕开一个核心话题。

那就是,南洋的齐誉究竟会出多少粮食。

对于这个问题,当下尚无答案。

别说是他们了,就连齐誉本人都没能预判出来。

目前来说,肆虐的蝗灾还处于是发展壮大阶段,只有等到它到达顶峰并由盛转衰时,才能做出相对正确的评估。

道理并不复杂,受灾的人数越多,所出的粮就会跟着越多,反之则少。

这里的少,乃是指相对而言,仅目前的灾情损失评估来看,已经达到了令人惊骇的程度。

而损失所对应的赈灾粮食,也已演变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庾海手里头拨着算盘,心里头做着盘算,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什么?居然需要这么多的粮食?”

“大人啊,这已经是非常保守的计算了……”

听闻此言,齐誉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在吃惊过后,他又不禁感慨起来。

唏嘘间,他蓦然觉得,自己在上任琼州后做对了不少的未雨绸缪事。

其中最对的一件就是,自己不惜血本从南美带回来了域外的高产粮食。要不然,当下极有可能会出现饿殍遍野的悲惨景象。

除此之外,还做对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自己不遗余力地对新粮展开了大规模推广,最终,使之能在数年时间之内就做到了囤粮满仓。

第二件事情为,自己没有糟蹋储备的粮食,切实地做到了以备不时之需。

柳锦程在述职时还嚷嚷着说,他想要外售一些囤粮优化吕宋的财政,后给自己苛责。如今来看,幸亏自己当时没有答应他,否则,现在很有可能悔青肠子。

真感慨间,忽听有衙役来报。

“启禀齐大人,有天子的圣谕到了!”

“哦?此谕现在何处?”

那衙役忙回道:“使者现在正在馆驿内歇息,等待您的召见。”

齐誉又问:“那,又是个什么样的使者呢?”

衙役说:“来者自称是内卫。”

内卫?

他们这些人,怎么干起传谕的活来了?

齐誉和庾海闻言互相对视了一眼,然后,就一前一后朝着大堂处走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