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寒门仕子 > 第157章 燕王之志

寒门仕子 第157章 燕王之志

作者:佯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3 08:25:30 来源:笔趣阁

是的,川王妃确实是从太宗皇帝开始说起的。

话说当年,太宗欲立储君,因自己犹豫不决,曾公开地询问了大臣们的意思。

曰:在朕的这三子之中,谁为太子最佳人选?

其三子:先帝、燕王、赵王,当时,还未封藩。

而后,群臣便展开了一系列的深入讨论。

文臣们认为,长子(先帝)的文治能力卓越,实为太子最佳人选,且,这也符合古来立长为嫡的礼制,但若是废长立幼的话,何以给天下人解释?

武将们则认为,次子燕王的武功才华出众,为太子的最佳人选。世人皆知,燕王已为大奉朝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使是废长立幼,也足可以服众无争。

至于其三子赵王,第一时间就表示自己无心于立储之争,主动退出了这场争夺战。

这个风波维持了将近半年,最后终于一锤定音。

最终,太宗皇帝采用了文臣们的建议,立长子为储。

燕王对此大为失望,心生怨恨,曾公开表示说,是他哥哥抢了他的太子位,可见他有多么的不满。

以至于后来,他还耍起了倔脾气,以各种理由为拒,就是不肯去云南的封地就藩。

最后,太宗皇帝念及他往日的功勋,又把他的封地改为是山东乐安,算是做些补偿。

但是,在乐安就藩后的燕王依旧不死心,继续着他的皇帝大梦。

那一年,太宗皇帝才刚刚驾崩,他就立即酝酿起了自己篡位计划,并展开了一系列的布局。

那他都是些什么样的布局呢?

按照川王妃的话来说,燕王把篡位的大计分成了皇宫之内和皇宫之外这两大块。

皇宫内的布局属于是招暗棋,究竟为何谁都不得而知,不过,也可以揣度出一二。你想,先帝才登基一年左右就无疾骤崩了,这还不够说明问题的吗?

因此,川王妃也怀疑这是燕王在幕后下的黑手。

不过,这只是她的猜测,目前尚无定论。

也就是说,先帝之死依旧是个不解之谜,即使川王妃,也不知晓其中的具体秘辛。

对于燕王宫外的布局,川王妃知道的可就多了,用她的话来说,真的算得上是大手笔了。

是这

样的。

首先,他暗中联系了一众藩王,尤其是赵王,以求得到他们的声援,这是打算先从家族内部开始入手,以此来给新登基的小皇帝进行施压。

除了利用好宗室关系之外,燕王还积极地组建着自己的势力,比如说,招兵买马,囤积粮草等。

可是,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呀,要想个什么方法给皇帝找点内忧才行。

于是,他便拉拢了永川王,在他的财力支持下诞生了那个拜帝教,其用意很简单,目的就是为了给这江山社稷添点乱子。

那次,燕王亲自秘密地来到了永川府,而川王妃则是替夫会客,洽淡其中的利益交换。

也就是谈谈条件。

最后,燕王做出承诺,如果他日后能捷登基大宝,就封永川王为云南国王,而川王妃,自然就是分封国的王后了。

这属于是藩镇割据之举,和主动割地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条件,非常诱人!

川王妃对此也很满意,于是,她就寻了有着护国**师大梦的葛裘老道,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创建拜帝教。

拜帝教既诞。

二人也做好了分工,明面上,葛裘为教内的精神领袖,而川王妃则是幕后的掌舵者。

在起初时,拜帝教的发展可谓是非常顺利,很快就形成了一股气候。

但是,川王妃并没有因此骄傲,而是继续保持着原有的警惕,为了稳妥起见,她将手下的教众一分为二,即,蓝山县的一小波以及永川府的一大波。

两者分开两地,刚好遥相呼应,若真出现了什么意外,也不会落得一网打尽的下场。

不得不说,她的此举确有远虑,后面居然成真了。

不久后,第一次的机会来了!

突然的天降蝗灾,引发了民心的不稳,川王妃瞅准了这个时机,急令葛裘趁机作乱,以图成事。

计划是很好的,但,却是出现了意外!

是什么情况呢?

葛裘前脚才刚刚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后脚就被及时赶来的府军给残酷镇压了,损失可谓极其惨重。

事后,川王妃终于意识到了不对劲,府军的反应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快到让人无法理解!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是有高人在暗中监视!

要不然,对方怎么会能掌握得到己方的一举一动呢?

对此,川王妃大为吃惊,忙令永川府的主力教众立即潜伏下来,并道,没有她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得轻举妄动,原地静观其变。

而葛裘的那一支就没有这么舒坦了,他被追剿的无处可躲,最终,只得逃去山东府找燕王寻求庇护。

而燕王作为是幕后的博弈正主,自然要加以保护,要不然谁会跟他着混呢?

不过,这也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要知道,那时他才刚刚着手准备,还不敢公然地去和皇帝叫板,正因为此,他才摆出了一副据理力争的姿态。

而当时,先帝也念及手足之情,就把这事给压了下来。

再说川王妃,她在拜帝教的第一次起事失败后,就变得谨慎起来,策略方面也变为了相对稳妥的长远发展。她开始私募铁匠,打造兵器,收取马革草料等物,以为日后之需,并躲在暗中观察伺机而动。

不久后,好机会又来了!

这次又是什么情况呢?

山陵崩!

是的,燕王突然飞鸽传书至,称,皇帝(即先帝)已经驾崩,而内阁重臣为了稳妥起见,选择了封锁消息秘不发丧,于此同时,急派人去寻游历在外的太子殿下立即赴京继位。

而当时为太子的李良吉,恰巧就逗留在了永川府境内,于是,燕王决定下一招狠手,令永川王不惜一切代价截杀太子,并立即起事。

得令后永川王便打着礼佛的名义,在没有得到皇帝的准许下,公然地走出了永川府的府城,随后,也立即展开了相关的行动。当时的永川王妃则是在暗里出城,并没有和丈夫一路同行。

计划可谓是相当缜密,可还是出了意外。

令人费解的是,太子李良吉就像是事先得到了消息一样,很巧妙地避开了所有的陷阱,不仅如此,他还将计就计,把永川王的一行人带进了暗伏待动的府军的包围圈中。

在混乱中,永川王被不明高手虏获,再后来,他就薨掉了。

这场高开低走起叛乱,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了。

永川王至死都没想明白,是哪位高人破了他这场缜密无疏的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