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寒门仕子 > 第374章 齐民巨术

寒门仕子 第374章 齐民巨术

作者:佯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17:18:29 来源:笔趣阁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齐誉进入了非常忙碌的工作状态。

每天日升直至日落,他都全身心地扎到书房里伏案写作,几近废寝忘食。

嗯?

居然这么大的干劲?

在柳荃的记忆里,相公上一次这么勤奋,还要追溯到科举时寒窗苦读,就眼下他这状态,差不多赶上科考前的临抱佛脚了。

一个词形容:寸阴是竞。

看着案牍劳形的丈夫,柳荃是巨感心疼,她忙不迭找到了婆婆周氏,怂恿她多煮上几顿一根柴焖猪头肉,好给自家男人补一补,

或许有人问了,齐大郎如此笔耕不辍,莫非是又开始写小说了?

呵呵,阁下猜错了,相当不是!

这一次呢,他是在撰写一部有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指导性工具书,以应时下之需。

要知道,从南美移过来的那些农作物,可是历史性的第一次来到我华夏大地,在此之前,并无任何的种植经验可考。所以,眼下的第一要务,就是必尽快地创建出一套指导性的栽培理论,以应用于接下来的农业生产。

资料是现成的,可谓是拈手即来,只要认真整理、一一归纳,即可形成文字型的典籍。

有资料?

是的!

在南美逗留之际,主事的符贤非常细心,他在那位土著的带领下深入到当地的各个地方,尽可能多地去收集作物的培育采收和之法,并都一一记录了下来。

第一手的资料就是这么来的。

在齐誉看来,仅有这些资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尽量作出完善,以求达到完美。

他眼下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誊抄、归类以及修订谬误,还要尝试着把前世里的农业理论融入其中,以更为科学的方式来指导今后的农业生产,这一点非常重要,绝不可草率马虎。

所以,他才会这么的忙。

书本基本上是完稿了,还要给它起个大气的名字。

啥呢?

嘿,有了!

犹记得,在北朝北魏时期,曾有一位杰出的农学家叫做贾思勰的,他曾写过一本农业著作,其名叫做《齐民要术》,自己何不借鉴一二?

善!

于是,齐誉便把自己的作品名定为了《齐民巨术》。

‘巨’术?

咳,吐!

这也太张扬了吧?

然而

齐大郎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不张扬哪有人去关注呢?

这么说吧,即使是读者想要蓄意挑刺,总也要先读上一遍再说吧,如此一来,不就间接地加大读者群吗?

在有些时候,标题党也是很管用滴。

“哈哈……”

“终于搞定了!”

齐誉放下了手里的笔,然后伸了伸懒腰,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就南美带来的这些新物种来说,在除了罂粟和烟草之外,其他作物的种植技巧和采收方法都已编写得当,就等着后面印刷成册,作为是指导性的工具书。

而后就是广而告之了。

为了加强宣传效果,齐誉打算在《琼州旬报》上大肆宣传,为这些农作物的用途以及经济回报营造良好氛围,以激发百姓们的生产积极性。

或许有人说了,琼州的老百姓大多都不识字,你宣传个卵呀。

即使你把工具书摆在他们眼前,却也是看不懂呀!

君多虑了!

谁说不识字就不能看书了?

我齐大郎自有妙计对之。

方法就是,让那些转行评报的说书先生发挥出积极作用,让他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书中的农业知识传播四方,以广为人知。

还有就是,让理工学院的那些学生多去参加农业践习,并趁机把科学和技术层面的东西,推广到最基层的老百姓的手里。

管他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同理,不管是明办法还是暗办法,只要管用就是好办法。

这话没毛病!

……

立春的春风吹满地,它送走了料峭,带来了温馨。

亩产万斤的神粮落地琼州的好消息,也如同是这和熙的春风一样,瞬间就吹遍了整个琼州大地,撩得每个人的心里都是痒痒的。

尤其是,在琼州旬报的头版头条公然地刊登出来之后,这则谣传立马就变成了实锤铁事,并瞬间成为了舆论的最焦点,以致于连三岁的孩童,都知道这报纸中描述的烤地瓜吃着倍倍香。

谁曾想,这席八卦话却恰巧落到了途径评报社的周氏的耳朵里。

啥?

世间还有如此美味?

而且还是小孩子最喜欢吃的?

要知道,俺孙子也是个大馋馋,琼州有这么好的东西进来,自家岂能少了?

不行不行,咱老齐家也得索要一块自留地,以实现这神粮的自种自产以及自吃,如此一来,以后就不用花钱去买了。

想到此,周氏便找到了谭俊彦,并直接说明了来意。

“什么?您老想要种地?”

“怎么?这不行吗?”

谭俊彦愕然加吃惊,苦着一张比哭还要难看的脸说道:“我说老祖宗啊,您就别戏弄晚辈了,这种地的活儿,哪是您干的呀?”

这什么话呀?

周氏一听就不乐意了,略带气咻咻地说道:“不怕告诉你,我齐家祖上三辈都是地道的农夫,想我老太太也种了大半辈子的地,你说,以我这样的经验,怎么会种不了地呢?”

“这……我不是怕您累着吗!”

“累不着,我老太自有妙招。”

一听这话,谭俊彦不禁语塞起来,感觉答应也不是,不答应也不是,有点难办呀!

周氏却是丝毫不体谅他的苦衷,仍是自顾自地掰扯着手指头算计道:“你说,划拨五亩田够不够种呢?好像是不太够呀,嗯,最少也得二十亩……其实呢,我也没什么大的要求,那地只要离家近,土质优等,旁边再有几口可以灌溉的井,基本上也就差不多了……”

“这还叫……”

“行了行了,你就别磨叽了,赶紧回我话,这地你是给呢,还是不给?若是不给的话,我就找俺家阿瞒要去!”

“别介!我给!您老想要多少我都给,这总行了吧?”

“这还差不多……”

最终,谭俊彦百分百如了周老太太的愿,给她划出了一大片最为肥沃的良田。

庄户人常说,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

种地收成,靠的就是勤快。

所以,第二天一大早,周氏就急匆匆地扛起了锄头,然后坐上衙役们特派的檀木马车,朝着自己的那块自留地奔去了。

这一来,可真苦了随从的衙役们了。

是啊,他们不仅要护送老太太来回,还要负责照顾好她的户外之餐,忙得是焦头又烂额。最要命的是,还要帮着她犁地耕田,那种力气活,才真叫做累到骨头散。

瞧,这一长串的衙役们就跟那糖葫芦似的,鱼贯式地拉着曲犁满地跑。

没办法,谁让知府大人家不养耕牛呢,衙役们也不得不临时客串一下,切身地尝一尝给人当牛做马的真正滋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