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剑圣 > 第十六章 一代文宗

盛唐剑圣 第十六章 一代文宗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11:55:56 来源:笔趣阁

回到了后院,裴旻想着《三字经》的事情,一头扎进了书房。

思索着记忆中的《三字经》,在他的记忆里《三字经》分老版与新版。

这老版、新版,各有优劣。

但现在身在古代,裴旻还是决定以老版为上。

即便是老版,也有需要修改的地方的。

开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自然不用改。

一直到中间部分,王朝的兴衰,就必需修改了。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古版三字经》在这段话以下是“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裴旻知道自己要是原本照抄,那就是嫌自己命长了,直接在书中透露大唐灭亡的时间。

但是创国基之后,接下删掉的字句,直接来一个“十五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又有点不通。

思前想后,裴旻加了这么一句,“传至今,克大定,四方靖,乃大同”然后在后面加一个“十五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无形中也算拍了李隆基一个马屁。

这为官之道,以奉承为上。

在这方面,裴旻固然没有赵高、蔡京、贾似道那般专业,也不像安禄山那样没脸皮,却也颇具功底。

至于结尾一点,也需要改。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这句话说的就是玄宗朝的神童刘晏,但是此刻刘晏的母亲认不认识他爸都是个问题,更别说刘晏这个神童了。

这段话也不能删掉,这末尾的一大段分别例举苏老泉、梁灏、蔡文姬、谢道韫这些人,分别代表着男女老中青少几辈代表。

刘晏代表的就是少年一辈,删了立刻就给人感觉少了什么。

思考了许久,裴旻以初唐四杰的王勃代替。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以他代替刘晏,也是相得益彰。

此刻裴旻还真是很庆幸自己是个文科生,做过这方面的论文,脑中能够记得古今的《三字经》。

裴旻写好全文,反复检查了好几遍,主要针对有无历史性的错误。

确定无误之后,心满意足的将编写好的《三字经》,放在一旁,打算明日交给张九龄、王昌龄他们检阅检阅。

而今他也不怕高调,反而越高调越好。

越坐实一代文宗的身份,对他的利处就越大。

为了试验《三字经》的效果,裴旻还亲自给小七、小八上课。

虽然只是短短的半个时辰,却能很明显感觉到效果显著。

《三字经》以前,孩子的启蒙读物只有《六甲》、《千字文》。

《六甲》不用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没有一点的意思。

《千字文》倒是绝妙的文章,对仗工整,条理清晰,可谓文采斐然。

但是先对孩子来说太深奥了。

小七、小八算是聪慧的了,让他们学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也是一头的雾水。

至于写?

想都别想,古文是深奥的繁体字,也就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馀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

别说是小孩,就算是大人,没有一定的毛笔功底,这开头的一段话都写不下来,生僻字太多。

小七、小八,学了两个多月,也就写写天玄日月,你要是让他写張、寒、暑、藏、歲、調、陽甚至是騰,他分分钟就哭给你看。

相较起来《三字经》明显更通俗、顺口、易记,最适合孩子,在深度上也不逊色《千字文》。

不过《三字经》最大的缺陷就是字数多有重复,不像《千字文》。

但相较儿童读物,《三字经》明显更胜一筹,《千字文》要高深一些,学懂《三字经》再学《千字文》最好的选择。

也很明显的也可以看出,小七、小八更加喜欢《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念得不亦乐乎。

有了小七、小八的实验,裴旻对于《三字经》的推广更有信心。

第二天就将整理好的《三字经》交给了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王维、王翰、高适一行人。

昨天才听裴旻要编写一份儿童读物,今天就实物在手。

张九龄、高适与四王都惊呆了,半响迫不及待的将多份《三字经》分别拿在手中研读。

《三字经》三字一句,更为难得的是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

是以古人还有一句话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虽说有些夸张,却也说明了《三字经》的魅力。

最先出声的是王翰,他对着裴旻就是深深一拜道:“国公之才,世所罕见,王翰拜服。此文远胜《六甲》,可与《千字文》媲美,但内容简约易懂,更胜《千字文》,最适合启蒙之用,必将千秋盛传。”

张九龄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深深一拜。

余下王昌龄、王之涣、王维、高适也不知怎么说了,跟着一拜,一切都在这一拜之中。

张九龄与三王还好受一点,他们跟着裴旻久了,深知裴旻时不时的会展现出超人之处,也已习惯。

王翰、高适直接就是惊为天人,眼中闪着异彩。

裴旻将文章交给了王维,让他去影印个千八百册,分别送给之前聚会的河西士林翘楚,余下的赠给境内的书塾,以及地方官府,告诉他们若有人开私塾的,可赠去一本。

王维当即领命去了。

这《三字经》一出,立刻引起了凉州士林的轰动。

尤其是甘旭这样资深的教书先生,更能体会《三字经》的好处。

《千字文》固然奥妙,却过于难懂,《六甲》易懂,却无深意。

《三字经》正好在两者之间,取两者所长,在合适不过了。

甘旭本就怀着对裴旻的一份歉意,帮助裴旻推广起来,不愧余力。

凉州是经济要地,往来西域、长安的商旅,不计可数。

《三字经》以令人疯狂咋舌的速度传播开来……

有一旁导人向上的千古文章,再加上育人子弟的《三字经》。

裴旻这一代文宗的身份,已经无人置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