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剑圣 > 第四十二章 朝堂舌辩

盛唐剑圣 第四十二章 朝堂舌辩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11:55:56 来源:笔趣阁

裴旻的话,让殿中诸多人侧目。

他对外敌的强硬是有目共睹的,不然也不会放弃长安的大好前程,荣华富贵,自请出朝去戍守边疆,在洮州、广恩镇跟吐蕃打的轰轰烈烈了,见他认同求和,一个个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李隆基也有些意外,在他看来裴旻十之**是不愿意与吐蕃求和的,都有些莫名的瞧着他。

裴旻接着道:“陛下,臣觉得我们要学习先秦时的榜样,划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差别。我大唐是战胜国,所谓战胜国理当有战胜国的好处,战败国意图求和。处于人道考虑,我们不欲斩尽杀绝,很简单,割地赔款。赔偿我们的用兵损失,只要吐蕃的赔偿合乎我们心意。便答应他们求和,又何妨?”

李隆基听了啼笑皆非,细细一想,却不是没有道理。若能兵不血刃的从吐蕃那里要回河西九曲地,那可是再好没有的事情。

卢怀慎开始还以为裴旻与他意见相同,却不想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尤其是将割地赔款说的是心安理得,大义凛然,忍不住道:“大国欺凌小国,岂非道义所在?”

裴旻斜眼瞄着卢怀慎,都不拿正眼看他,道:“卢相就许小国来侵我大国,大国就不能还手打回去?”

卢怀慎心底暗怒,自己好歹也是宰相,虽然是以吃饭著称,但也是宰相不是,正眼都不给一个,是可忍,孰不可忍,高声道:“我大唐是礼仪之邦,又岂是吐蕃蛮夷之国可以相比的?现如今,我大唐蒸蒸日上周边各国纷纷来贺,向我大唐称臣。若传出天朝上国持强凌弱,以大欺小,如何在诸国之间建立威望?”

裴旻毫不客气的道:“威望是打出来的,不是忍让出来的。圣人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是世间正理。对于真心诚意与我国建交的盟友邦国,我大唐自然行宗主之事。如吐蕃这样的豺狼之国,他怎么对付我们的,我们只有百倍的还回去,才是圣人道理。吐蕃与我大唐结仇百年,多次违背盟约,与我大唐开战。侵我疆土,掠我百姓,其心可诛!若跟他们讲仁义道德,百般优待。岂非寒了那些那些真心臣服我们的藩属盟友的心?他们会怎么想?觉得我大唐也不过如此,反正反了就反了,敲一闷棍,再给一颗糖哄哄。当逗小孩呢?”

他顿了顿道:“现在的小孩都没有这么好哄,不喂他几口饭,堵住他的嘴,他都不上钩。”

“噗嗤!”

有些人听到这里,忍不住笑了起来。

吃饭,伴食宰相,不管裴旻这是有心无心,但难免会将之连在一起。

卢怀慎酱紫着脸,伴食宰相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污点,让他成为天下笑柄。但世人笑也就是背后笑笑,不敢在他面前说此事。

裴旻这在朝堂上大庭广众下说起,卢怀慎险些让他气背过去,指着裴旻道:“你,你,强词夺理,国与国之间的交锋,又岂能斤斤计较?要从大局考虑,焉能在乎一星半点的得失。”

裴旻不再给他面子,厉声道:“卢相,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吧!得失,你知道得失怎么来的?是茂守便将的英烈用生命换回来的。开元元年,吐蕃入侵,我军十万拒之,阵亡两万八千六百三十一人!吐蕃九寇洮州,掠夺百姓一万三千六百八十九人,杀我唐军三千九百二十一人。”

“洮州反击战,我军阵亡一千三百五十六人!广恩镇诱敌战,我军阵亡三千四百五十七人!西域之役,我不了解情况,给不出数字!现在的局面,不是你在这里动动嘴皮子说出来的,是茂守边疆的战士用生命换来的。没有一个合理的要求,说和就和,说不打就不打,没有合理让人信服的理由。边疆兵士怎么想,怎么向那些阵亡的将士交待?”

“要不要我给你算一算,这短短几年,我大唐边疆战士,为了护卫自己的家园,是用多少白骨换来的?这还不算那些伤残兵士,一并计算,数字更是触目惊心!”

他一字一句的说着,声音虽不大,却犹若洪钟震响。

两军交战,伤亡难免,这是在厉害的统帅大将也是莫可避免的事情。

虽然来战果来计算,他们大唐是占尽便宜。三场大战役,皆以大唐胜利告终,而吐蕃付出的伤亡,远胜唐朝。

只是利益得失不是这么算的,在裴旻眼中,一百个吐蕃兵也比不上一个唐兵。

唐军的牺牲固然可叹,但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唐朝的安宁,值得称颂。

他们是英雄,无名无姓的英雄。

在长安诸多官员享受着太平盛世,不记得那些兵士的牺牲,但是裴旻身为统帅三军大将,却不能忘记他们的牺牲。

尽管他也叫不出他们所有人的名字,但阵亡了多少人,有多少伤亡他却记得一清二楚。

裴旻不允许任何人,肆意践踏将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战果。

他毫不客气的说道:“无意义的和谈,等于将所有阵亡将士的牺牲,化为虚无。”

卢怀慎看着怒目圆瞪的裴旻,情不自禁的小退了一步。

姚崇伸手扶额心道:“真是猪一样的队友。”

他顿了顿上前出班道:“裴国公切勿激动,没能能够无视边境将士的牺牲,只是事关大局,需从全盘考虑。我大唐经过陛下的励精图治,大改昔年军政疲软的风貌,以今非昔比。这一点,国公大人相比清楚。”

裴旻点了点头承认,比起当年武后、韦后的乱阵,阿猫阿狗都在头上叫嚣。现在的情况,好上不知一点半点。

姚崇续道:“国公也智勇双全,也有治世之能,对于大唐的经济,也有一定了解。当下大唐百废待兴,正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休养,不适合大动兵戈。这一点国公必然清楚的……”

裴旻再度点了点头,不能否认,姚崇说的是事实。

姚崇再道:“国公深得苏秦、张仪之谋,以纵横之法,结好拂菻以联盟突骑施,免去西方之灾。”

裴旻听着姚崇的赞美,心底却有着不好的预感,他不信姚崇会那么好心的赞美他。

果然!

姚崇的话来了反转,道:“如今我大唐周边诸国,东北新罗早已向我大唐称臣,奚族、契丹也在三年前也上表臣服。加上联盟突骑施的,现在唯有吐蕃、突厥、大食三个敌国。大食无心向东发展,不足为惧。唯有吐蕃、突厥算的上是我大唐世仇。他们与我华夏的恩怨,可称源远流长,上数几百年皆有恩怨纠葛,或臣服或敌对。不论他们诚心与否,眼下与吐蕃通好,才是大局所在。只要我大唐与吐蕃通好,突厥正直弱势,必然不敢与我大唐交锋,届时我们稍加示威,突厥必然向我们臣服称臣。如此一来,我大唐周边短期内将再无外敌战事,能够安定下来,潜心发展。不出三五年,以我大唐现在的势头,兵马齐备,粮草物资充裕不在话下。届时方才是国公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此刻与与吐蕃盟约,利于庙堂稳固发展,当利大于弊。”

姚崇话音方落,紫微舍人齐浣也出班道:“不论吐蕃、突厥是真心还是假意。我们都不必在乎,我们需要的只是三五年和平时间而已。我大唐将士英勇奋战,以鲜血生命,换来了和平。我等虽在朝中,却也敬慕非常,自当引以为戒,用此和平,换来国富民强,不负他们牺牲。”

裴旻看着姚崇、齐浣,时间明白,为何李隆基会犹豫不决了。

卢怀慎这伴食宰相,人如其名,满口的空谈,一声无意义的大道理。儒家真正的经义未曾学到,却走进了“大仁大义”的死胡同,满口的仁义道德。

孔子是说仁义道德,但是他的仁义道德,并非是对他人,而是警示自己,让自己心怀仁义,知礼懂法,如此方能天下大同。但是对于奸佞恶人,孔子从来没说什么宽恕之话。反而是以直报怨,对于恶人,就当用恶人的手法。

对于卢怀慎的大道理,裴旻真没将他放在眼底。

但姚崇、齐浣说的却不一样,他们所谋之事,于国有利,确实有着一定的道理,也确实是从国家方面考虑的。

“不好对付!”裴旻心想。

略一沉吟,裴旻对着姚崇、齐浣微微作礼。

比起不正眼对待的卢怀慎,姚崇、齐浣的说法,还是让他认可的。

认可,不等于赞同。

裴旻颔首:“姚相、齐舍人分析的有一定道理,也却如你们所言。此时接受吐蕃求和的请求,与之通好,确实于国有利。”

见裴旻改口,原本主战的官员个个神色微变,有些不安。

尤其是新提拔为宰相的宋璟。

宋璟今日是第一天以宰相的身份议事,面对此次吐蕃的问题,李隆基有心提高宋璟在朝中的地位,先向宋璟问计。

宋璟性子刚毅,对于吐蕃两面三刀的早已看透,直接表示了不同意求和的态度。

也不知是出于公理还是私心,姚崇便站在了求和一边,并且说的头头是道。

姚崇的特点是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而宋璟的长处是守文以持天下之正。

论口才诡辩,秉性方正的宋璟还真不是姚崇的对手,是以渐渐落下风。

宋璟不予行党派之事,却也知若今日让姚崇给压下去,以后的日子将不好过,心底想着应当如何才能解决此局。

却听裴旻接着道:“但是二位却忽略了一点……答应吐蕃求和,等于自缚手脚!”

姚崇、齐浣一愣,不明裴旻所说之话何解。

裴旻道:“正如卢所说,我大唐是天朝上国,礼仪之邦,陛下更是天子,一言九鼎,一但答应了与吐蕃结盟,必然干不出背盟之事。”

对于异族,裴旻从不讲仁义道德,但是一个国家需要信誉,尤其是大唐这样的国家,手中有诸多臣服、来贺的邦国,他们视大唐为宗主国,以大唐马首是瞻。吐蕃能随随便便不顾影响的背弃盟约,大唐却做不到,仁义与信誉是有差别的。

大唐想要走的更高更远,出了自身实力的强大,还要有让盟友友邦信服的信誉。若今天大唐跟吐蕃盟约,明天就在背后给吐蕃一刀,其他的盟友又会怎么想?

“纵观吐蕃入侵我大唐的时间,莫不证明一点。他们毫无信义,而且眼光独到。每每皆是在我大唐发生天灾**,自顾不暇的时候,趁乱毁盟出击。我们若强,他们则如忠犬友善,一但有半点可趁之机,就将露出自己的獠牙,狠狠的从我大唐身上咬下一块肉来。”

在裴旻的记忆中,历史的进程也是这样的:历史上因为王忠嗣的崛起,打服了大唐周边所有异族,迫使吐蕃与大唐拟定合约。

然后安史之乱一来临,吐蕃毫不犹豫的撕毁盟约,派兵抢去了大唐陇右大片土地,后来更是兵临长安,趁乱攻取了长安,留下了大唐耻辱的一比。

无论如何,这种情况,不能重演。

“此刻与吐蕃求和,确实得到了短暂的和平,但也等于限制了我大唐反攻九曲之地,收复疆土的机会。我大唐疆域,寸土不让人!是我们的,必需夺回来。不夺回来,焉能对不起列祖列宗?”裴旻看着李隆基带着几分慷慨激昂的说着,然后又看向姚崇、齐浣道:“所谓文武道不同,但同归于治。大唐经济天下民生,依靠你们文臣,而国家安定,抵挡异族,是我等武臣的责任。我等身为武将不介意为国家安定牺牲,马革裹尸,在所不惜。所以姚相不必为国家安定而担心,即便没有这纸盟约,我们一样能让吐蕃如猫狗般温顺。不会拖你们后退……”言外之意,自然是说文臣也别来拖他们武臣的后腿。

说到这里,裴旻突然爽朗一笑,道:“当然如果吐蕃他们愿意割地赔款,将河西九曲地归还回来,撤出石堡城,免去将来我大唐兵士收复失地的伤亡,也不介意答应他们求和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