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剑圣 > 第十八章 欲使其亡,先令其狂(二合一)

李隆基在王鉷离开之后,铁青着脸,将手中的乐谱重重放在了案几上,对着高力士道:“是不是所有人一样,对他好一些,就不知天高地厚了?”

高力士躬身道:“陛下息怒,王太府卿也是无心的!”

“这还是无心?无怪连静远都要忌惮他三分,简直是得寸进尺,无法无天。”

李隆基他心性不定,喜欢玩乐更胜于治国,对心腹又过于的信任,才导致了诸多祸端。

但是他自身的才智,却是天下一时之选,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裴旻来找他,李隆基心底还觉得裴旻多疑了。

此事裴旻自己并没有任何不对,固然手下兵卒推倒了王鉷确实不该。

但是王鉷曲解圣意不说,还强闯梨园女部。

他可不记得自己给了王鉷这个权力。

或许天下人小觑梨园,将梨园子弟视为戏子,可在李隆基眼中却不一样。

李隆基完全将梨园子弟如臣子一般对待,梨园的诸多管事都给李隆基授予官职,如李龟年的都知,张野狐的都都知(没写错),还有雷海青的威卫将军等文武官职。

王鉷强闯梨园,本就有过在先。受了教训,理当知错反省,真有胆子找裴旻的麻烦?

裴旻是什么人物?

不说自己如何器重裴旻,仅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真要说起来即便是自己这个皇帝也要忌惮三分。

功高盖世,手握西方十数万精兵强将,至关重要的还是对朝廷忠心耿耿,对他矢志不渝。

如此人物,放在任何时代都是瑰宝。

便如唐初李靖、李世绩,高宗朝的苏定方、薛仁贵一样,这么宝贝的一个存在,捧在手心里还来不急呢,哪里会有亏待裴旻的想法?

李隆基心如明镜,王鉷固然在自己的任用下,地位崇高。

却也不至于让裴旻这个唐王朝功劳至高的边帅,向之低头道歉,而且还是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

故而心底是有些觉得裴旻这是权势越高,胆子越小。

哪里知道王鉷果真带着一身异样来了。

李隆基一眼就看穿了王鉷的用心:自己是一国之君,臣子带着一身伤来找自己,自己岂能不过问。

这一过问,不就等于无形告状?

明明是自己错在前,还意图告状。

李隆基瞬间明白了裴旻会来找自己从中调和了,定是知道王鉷的恶行,愿意退让一步,免得自己为难。

裴旻的退让与王鉷的得寸进尺也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让李隆基心头越发不是滋味,说道:“御史中丞这个职位看来不能给王鉷了,就他这有仇必报的性子,要是掌握了御史台的弹劾之权,朝廷岂不乱了套?你去吏部,看一看有什么政绩卓越的官吏可以提拔为御史中丞的。御史中丞关系重大,不能空缺太久。”

王鉷一直力争御史中丞的职位,这点李隆基是知道的,也意属于他。

现在这个庙堂大多都是逼死武婕妤的存在,李隆基都看不过眼。

王鉷助他良多,也有大才,让他当任御史中丞的职位并无不可。

至于其身兼十数要职,这并不碍事,能者多劳嘛!

就如裴旻一样,对于西方的事情,他通常不过问。

西方有裴旻在,还能乱的起来?

不得不说,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有自主权,却对于边帅盲目信任的人物。

而他的儿子,未来的肃宗皇帝,却是另一个极端,对于边帅极度的不信任。

人家都是卸磨杀驴,唐肃宗却是磨还没卸好,就开始杀驴了。

**********

王鉷很憋屈郁闷的回到了府邸,一瘸一拐的,越想越是忧伤。

直到此刻,王鉷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

这一回到家,王鉷立刻得到了李隆基找吏部咨询御史中丞的人选。

这一下,王鉷彻底傻眼了。

身兼诸多要职,确实很是得宠,但是这些要职都是行政职务,权力看似不小,没有什么威慑力。

御史中丞却不一样,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二号人物,又称称御史中执法,有纠察百僚的权力。

只要身兼御史中丞,王鉷的权势真的就不亚于宰相了。

对于这个位子他是势在必得的,为此特地送了一大批的财宝给杨婕妤,让她为自己说好话,吹枕边风。

依照李隆基的态度,王鉷几乎认定御史中丞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

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在这关键的时候出了变故?

为什么?

几乎在同一时间。

裴府!

李林甫给了一个正确的答案:“这个王鉷已经为他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付出了代价。陛下有今日成就,其实浪得虚名的?他的小心思,真的以为陛下看不出来?其实很多时候,陛下心如明镜,只是他不乐意去管而已。比起跟庙堂文武斗智斗勇,不如花时间醉心于乐曲创作,将心思用在梨园上。”

裴旻不得不承认,李林甫对于李隆基看的透彻。

一个连续主导两次宫廷政变而且都成功的人,他的心思权谋能差得到哪里去?

实是性子使然,这位皇帝起了懈怠之心,很多事情不愿意去管,不愿意插手,故而才不断的放权,好让自己有很多的时间用在自己喜欢的音乐、女人身上,沉迷享乐,但并非是昏庸之主。

这一些裴旻这种跟着李隆基一路走过来的庙堂老臣都心如明镜。

而王鉷却不一样。

王鉷入朝廷的时候,天下已经大定了,没见识过李隆基的魄力,也没见识过李隆基对抗太平公主时候展现出来的领导能力。

他遇到的是一个已经有些自足,开始懈怠朝政的李隆基。

王鉷本能的觉得李隆基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是一个听信枕边风,盲目信任自己的中庸之主。

故而王鉷在李隆基面前耍弄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却不知自己的所有意图早就给看的一清二楚。

比起对李隆基的了解,王鉷跟裴旻完全不是一个等次的。

“只是陛下很明显还是要保王鉷,不然不会这样草率了事的。对付王鉷,始终要过陛下这一关。”

裴旻揉了揉脑袋,在政治斗争这方面,他确实不那么擅长,只是凭借对李隆基的了解,让王鉷吃了亏,接下来如何行动,他却未想好。

李林甫这时却道:“裴帅,请恕属下直言,你的想法完全错了。您不能将矛头对象陛下,说句裴帅不开心的话。陛下是不能得罪的,尤其是裴帅的身份地位,您一但得罪了陛下,可就无法翻身了。”

裴旻认真的听着。

李林甫淡定自若的道:“陛下与王鉷,哪个更好对付?”

裴旻道:“自然是王鉷。”

“这就是了!”李林甫眼中闪着一抹笑意,说道:“如此通过算计陛下扳倒王鉷,与算计王鉷,扳倒王鉷哪个更容易?”

裴旻瞬间明悟,双手一合,笑道:“我明白了,我们不能逼着陛下让他除去自己的心腹,这样就算能够成功,也留下来极不好的影响。让陛下自己看王鉷不顺眼,这样不需要我们动手,王鉷自己就凉了。”

“裴帅英明,一点就透!”李林甫从来不吝啬自己的奉承之言,说道:“王鉷此人不能说他无能,他却有才智本领。只是一步登天,缺乏历练,心态不够沉稳。尝到了权势滋味的他,有些志得意满,自以为是。天欲使其亡,必先令其狂。只要利用他的自以为是,就能让他自己走上绝路。”

“御史中丞,此事就是一个契机!裴帅,御史中丞权势过重,对于这纠察百官的实权,王鉷志在必得。谁挡在他的面前,谁就是他的敌人。因为争夺相位,李元紘、宇文融他们与王鉷闹得很僵。只因牵扯的并非自己正面的利益,王鉷有所收敛。如果李元紘、宇文融他们再次阻挡在王鉷的面前,王鉷必然会与之白刃相见。”

“陛下需要一个清静的庙堂环境,以供自己能够清闲的入梨园玩乐。王鉷一但打破这种清静,陛下会更近一步的对王鉷生出抵触的情绪。一步一步,只要类似的事情继续发生,王鉷即会败亡于自己手中。”

裴旻不得不承认,李林甫在权谋争斗上的可怕实力。

他将人性看的无比的透彻。

他不只是了解了李隆基,还在短短的时间里,彻底的了解了王鉷这个人,看出了他致命的弱点。

“看来是时候去拜会拜会我的老上司了!”

裴旻口中的这个老上司,正是程行湛。

裴旻当初进入御史台,程行湛就是御史台的御史大夫,第一把手。

对于裴旻的到来,程行湛一大把年纪,依旧亲自出府迎接。

看着自己的老上司八十余岁,依旧精神抖擞,也很是欣慰,亲自搀扶他进府。

当初对于裴旻进入御史台,程行湛热情欢迎之余,也给他上了一堂课,一堂御史台存在意义的课程。

在那位老上司眼中,御史台的权力并非是将百官看管抓起来,而是通过这个结果来警示百官,是以监察制度来预防官员贪渎。

程行湛在位多年一直把握着这个底线,令得御史台成为卓然而外的存在,而非党派之间争权夺势的工具。

直到六年前,程行湛离任之后,御史台为崔隐甫掌控大权,情况渐渐起了变化。

崔隐甫与李元纮、宇文融走的很近,渐渐成为了保守派抵制张说一党派的工具。

对此程行湛气急败坏的破口大骂,悔恨不已。

裴旻离开之后,培养了萧嵩代替自己。

而程行湛也看中了崔隐甫,将他培养提拔。

结果崔隐甫接替了程行湛之后,开始排挤声望与之不相上下的萧嵩,又举荐宇文融代替。

几番一操作,崔隐甫将御史台牢牢的掌握在了手中。

程行湛与裴旻留下来的痕迹,几乎都给抹平了。

裴旻与程行湛聊天的时候,聊到这方面的事情。

程行湛一大把年纪了,说起此事依旧就忍不住心头火起,大骂崔隐甫是白眼狼,将好不容易洗白的旗帜再度抹黑了。

裴旻漫不经意的道:“崔御史大夫秉性还算公正,固然少不了偏帮,却也算是尽职尽责。真要这样下去倒也无伤大雅,就怕万一落在王鉷的手里,那个就麻烦了。”

“王鉷?可是乱提物价的王鉷?”

程行湛早已不问时事,居然也听过王鉷之名,说道:“我听孙媳妇叨唠过,说他官声不好,自他上任之后,诸多生活必需品都提升了不少,他也有心往刑事方面发展?”

裴旻摇头苦笑:“不是发展,是兼职!王鉷现在兼任十一要职,若在加上御史中丞,那就是十二个了。”

程行湛听得都有些傻眼了,他们那个时代,即便有兼职,最多也就是两三个到顶。

身兼十余职位,怎么忙的过来?

裴旻道:“他真要成功继任御史中丞,御史台的情况更糟,比现在怕是要更加不堪。虽说不至于进入武后的局面,却也像差不了多少了。”

程行湛也看出了裴旻的来意,直言道:“国公这是想阻止王鉷接任御史中丞?”

裴旻也不隐瞒,说道:“王鉷一但接任御史中丞,长安的局面将会更乱。王鉷无人压制,将为所欲为。程公在御史台的威信无人可比,也只有您的人脉,才能定下合适人选。唯有如此,才能防止更坏的局面出现。”

程行湛人老弥坚,看了裴旻一眼,不怀疑裴旻存有私心,但之前裴旻在御史台以及这些年的所作所为都是有目共睹的。

比起王鉷,裴旻的官声那是相去不可以道理来计。

“即是如此,老夫就帮国公这个忙了!”

程行湛的这句话,定下了御史中丞的人选……韩休。

韩休,是裴旻特别选出来的能臣。

景云元年,韩休被举为贤良,并到东宫回答有关国政的策问,与校书郎赵冬曦被定为乙等,擢升为左补阙,此后历任吏部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才干非常出色,而且格外方正,是一个良臣。

他跟李元纮走的很近,给视为一党,但事实上他有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并没有加入任何党派。

他是最适合的选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