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剑圣 > 第十三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盛唐剑圣 第十三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23 02:54:11 来源:笔趣阁

华夏动兵,向来讲究名正言顺。

千古名篇《出师表》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以兴复汉室,北定中原为核心主题的文章。

还有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为了给袁绍正名,也做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的檄文名作。

万不可小觑这种缴文。

在很多时候,笔头上的文章,不亚于千军万马。

《出师表》一出,蜀中兵将士气高昂。

《为袁绍檄豫州文》一出,直接吓得曹操除了一生冷汗。只是当时曹操苦于头风,病发在床,这冷汗一出,病反而好了。

李隆基下定决心南征之后,立刻就命与裴旻同为庙堂文宗的张说,写了一封《讨贼缴文》,向天下表明王师南征,名正言顺。

张说辞藻华丽,严峻峭拔,雄奇豪放,确实是文采风流。

一篇《讨贼缴文》洋洋洒洒的千余字,写的是字字珠玑,句句振奋,立表南诏王七大过错,让人闻之是热血沸腾,怒发冲冠,恨不得直接投身军旅,一并南征。

文章一出,立刻引起了士林追捧。

京师周边百姓歌颂支持,期待王师出征!

作为寻常百姓,他们哪里知道裴旻的战略,只是单纯的觉得南诏王背信弃义,理当受到天朝制裁。

至于张虔陀奸杀了南诏王妃,这种丑事,张说自然是不会写入《讨贼缴文》里的。

家丑不可外扬嘛!

故而庙堂上除了少数一批人,绝大多数的大臣甚至都不知道这件事情,绝大多数人皆以为一切都是南诏的过错。

作为唐王朝的中心长安,消息最为灵通发达,王师南征的讯息很快就传遍了大唐各地

等身处凉州的裴旻得知南诏战事起的时候,李隆基命章仇兼琼南征的命令已经下达了,《讨贼缴文》更是传遍天下。

得到消息的张九龄、李林甫、高适、哥舒翰、高仙芝纷纷讶异,一窝蜂的聚向了节度使。

他们都是裴旻最信任的心腹,都知道裴旻的战略大计。

南北牵制吐蕃,是全盘布局中最重要的一环。

这唐王朝突然向南诏宣战,诸人都大感惊讶。

明明已经结成了战略关系,这么说翻脸就翻脸?

岂止是他们,裴旻自己都有些始料不及的。

裴旻自身精于算计,属于谋战派的。经过李靖、裴行俭兵法的熏陶,早已胸藏甲兵。他最擅长的就是掌控战事的节奏。只要节奏在手,让他打的越舒心越舒服,对手就会输得越惨。

只要一切跟着节奏走,裴旻有信心在高昌仓建成之后,掌控局势的主动,将这个时代唯一能够威胁唐王朝的阿拉伯重创,问鼎巅峰。

至于吐蕃,裴旻暂时没有放在心上,也相信王忠嗣能够对付。

南诏之变,却让裴旻变得很是被动,节奏完全给打乱了,甚至隐隐脱离了掌控。

面对麾下文武的聚集,裴旻也将南边发生的情况与众人细说。

对于自己的心腹,裴旻自不隐瞒,将张虔陀奸杀了南诏王妃白洁夫人的事情说了。

张九龄、李林甫、高适、哥舒翰、高仙芝闻言面面相觑,场面尴尬许久。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此事确实是张虔陀的过错。

脾气较为暴躁的哥舒翰直接骂了起来:“这是哪里冒出来的混帐东西,就算管不好自己下半身,可以去找青楼里的姑娘野心,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找南诏王妃,这不是找死嘛……还拖累我们,简直该千刀万剐。”

裴旻的想法也是一样,也未制止哥舒翰,继续将南诏王皮逻阁的告示内容说着。

这一下骂的人可就不只是一个人。

几乎是群情激奋。

但相对哥舒翰的粗鲁,其他人就显得文雅的多。

张九龄吹胡子瞪眼道:“岂有此理,番外蛮夷果然以虺蜴为心,豺狼为性,不可教也。”

作为以风雅气度著称的张九龄,骂人都那么文艺。

高适也相差无几,哼道:“好一同样中山狼,这般背义无道,定为神人之共嫉,为天地之不容。”

至于哥舒翰、高仙芝相比起来那就粗鲁的多了,各种的唐朝国骂。

高仙芝好一丢丢。

哥舒翰直接施展了草莽脾性,气冲冲的喝道:“贼孙子,这般狂妄无知,气煞哥舒老爷了。要不是老爷在凉州,非要让这孙子知道他爹是怎样出来的。”

唯有李林甫一声不吭的皱着眉头,在思考着什么。

格格不入的李林甫很快吸引了裴旻的注意,他问道:“林甫是有发现?”

李林甫躬身道:“属下觉得有些奇怪,认真分析思考,觉得这其中或许有不为人知的猫腻也不一定。”

在这个时候,唯一能够冷静下来的,只有李林甫一个人。

即便是裴旻自己,都带着几分感情用事。

这种感情叫做“家国荣誉感”!

现在的唐王朝很强大,对外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四方臣服,对内是政治清明,繁荣富强。

盛世已经来临……

面对这样的国家,裴旻身为一个汉人,身为一个华夏人是由衷的自豪热爱。

连裴旻都如此,张九龄、高适这样的文人更加了,他们近年来的诗句都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与自豪。

哥舒翰是突骑施人,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但是他们生长在唐王朝的土地上,深受华夏文化熏陶,也早将自己视为唐王朝的一员,真心愿意为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故而听到南诏王皮逻阁这般嚣张,狂妄无度的诋毁唐王朝,将唐王朝都视为张虔陀一路货色。

哪里受得了!

张九龄、高适、哥舒翰、高仙芝都觉得小小南诏,居然如此蔑视天朝上国,不受控制的就生出了怒意。

而裴旻本来就讨厌地图炮,在后世他就经常见到一些因为个例就开始乱地图胡说的人,受到的影响更大。

李林甫却不不同。

细说起来,李林甫还是李唐皇室的后裔,是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

但他自身就是一个人唯我主义,根本就没有什么家国理念,只要自己过得好,便是唐朝覆灭也与之无关。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是唯一一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件事情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有什么发现?快快说来!”裴旻深知李林甫的才能,催促他细说。

李林甫道:“属下是觉得南诏现在还不到与我朝翻脸的时候,我朝扶持他们牵制吐蕃,对于南诏自身,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是一个共赢的局面,我们能够达成所愿,而他们也能在南边站稳脚跟,成为一个可以与吐蕃对抗的国家,而不是备受欺凌的可怜小国。这有一句话叫做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可现在磨并没有磨完,桥只走了一半。南诏王有什么理由在这个时候卸磨拆桥?”

“就为了一个女人?属下以为身为国王,即便那个白洁夫人万中无一,也不应该为了他而死磕我朝。”

将心比心,李林甫觉得换做是自己,利益在前,别说是女人,连儿子女儿都能卖。

经李林甫这一提醒,裴旻也冷静下来细想,同样觉得有些反常。

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怒发冲冠为红颜的例子,但冤有头,债有主。

干蠢事的是张虔陀,这个无可辩驳。

南诏也残忍的杀了他满门,上老小幼,一个都没有放过。

难道这还不够?

还要特地挑衅唐王朝?

打算让更多的人为白洁夫人陪葬?

还是是寿星公上吊找死?

裴旻不怀疑南诏以后会反,反而坚信,他们一定会反。

就跟回纥、葛逻禄一样。

裴旻在选择扶持他们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将来打虎的准备。

在裴旻看来,只要在老虎成长起来的过程中,唐王朝能够获得足够的利益,这险是值得冒的。

毕竟身为打虎人,不能怕虎。

现在的南诏别说是虎,小虎崽都算不上。

充其量就是一条狗,这一条狗就来挑衅唐王朝,这也实在太夸张了。

南诏王皮逻阁在历史上能够一同六诏,将南疆荒芜之地发展起来,打下未来大理国的雏形。应该不至于与夜郎国一样,有着莫名的自信。

“也许真的有问题?”

裴旻眼前一亮,肃然道:“你们想,南诏为何要在夺取了嶲州之后,又选择退去?”

张九龄立刻回道:“是知道守不住吧。”

“没错!”裴旻打了一个响指,说道:“这也说明了南诏王皮逻阁有这个自知之明,知道他们能够一时出其不意的攻下我朝一座城池,但只要我朝回过神来,反击之势,根本不是他们可以抵御的。故而直接放弃,同时,他们并未劫掠嶲州,也可见他们并不打算真正的与我们为敌。真有这个打算,城中财富哪有不取的道理。细究起来,也许真有问题也不一定。”

他来回渡步,说道:“此次皮逻阁兵袭,我军最大的伤亡是徐琥父子以及一众敢于抵抗的家丁兵士。他们的仇,不能不报,但可以记在账上,秋后清算。现在时不是跟南诏开战的时候,这边一动兵,用屁股都能想到。为了自保,南诏会投向吐蕃的怀抱。他们一但结盟,对我们就太不利了。”

当即裴旻修书,将自己的看法意见写下,命人加急传给李隆基,希望李隆基能够暂缓攻势,调查清楚一切。

但是裴旻的上疏直接让李隆基拒绝了。

而且没有任何的犹豫,甚至还有了些许不满。

“静远这是太不知轻重了!”

李隆基好大喜功,而今《讨贼缴文》以出,唐王朝上下群情激奋,都渴望浩荡王师能够再一次取得辉煌的胜利。

李隆基自认为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而且裴旻的怀疑固然有道理,但细细一想,真要是有问题,那就不是皮逻阁的过错,而是自己人在捣鬼。

唐将奸杀南诏王妃在李隆基眼中已经是一种耻辱,真要还有细节,那唐王朝的颜面何存?

面子,是李隆基最注重的东西。

即便是裴旻,也无法动摇李隆基出战的决心。

高力士也看了裴旻的来信。

原本从不过问朝政的高力士,因为李隆基的放权,现在已经渐渐成为了历史上的那个高力士。

一个能够代表李隆基独断处理事情的人物。

高力士笑道:“国公应该是从大局考虑吧,毕竟阿拉伯、吐蕃给了他不小的压力。连南诏牵制吐蕃是一手妙棋。这妙棋让该死的张虔陀破坏了,裴国公想要挽回局面,稍微过界,也是情有可原。”

李隆基也点了点头,说道:“高将军说的对,阿拉伯、吐蕃接不上易于之辈。阿拉伯攻伐天竺,轻而易举的动用了十万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就将天竺荡平了。根据西方商人传来的消息,吐蕃能够动员的兵力,远不只有这十万,真要聚兵而战,便是翻两三翻都不成问题。只是对付天竺,无需那么多而已。”

“而吐蕃,老对手了。他们的实力,我们焉能不知,咬咬牙,还是能够筹齐十万之数的。静远只有陇右、河西两镇之兵,却要对抗两国,确实不容易。”

“朕之前问他有何需求,他绝口不提,显然是不想朕为难,是朕有些矫枉过正了。”

他想了想,说道:“至于静远的战略,其实这很容易。朕这就亲自修书让他放心,他的战略,朕绝对会让他达成。”

在决定出兵攻打南诏的时候,李隆基已经考虑到裴旻的战略了。

两者其实可以不冲突的。

扶持南诏对付吐蕃是因为南诏与吐蕃疆域相邻,相比蜀中与吐蕃隔着的崇山峻岭。

南诏离吐蕃的国都逻些明显更近,可以更方便的威胁到他们的大后方。

当只要他们能够一举攻占苍山洱海,将南诏吞为唐王朝的疆域,或者另外立一个听话的南诏王,将一举两得。

到时由剑南军负责牵制吐蕃的任务。

上有陇右王忠嗣,下有剑南章仇兼琼,何必求区区南诏?

如此岂不比裴旻的南北夹击更加高明有效?

裴旻看着李隆基的回信,脑中突然闪过一个诸葛亮的一句话: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