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剑圣 > 第九章 扩军之请(二合一)

盛唐剑圣 第九章 扩军之请(二合一)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23 02:54:11 来源:笔趣阁

在子亭守捉静候了小半月,一群衣衫褴褛,如乞丐难民一般的人流涌出了当金山口。

裴旻看着一个个比乞丐还乞丐的人,心底有些感慨,这就是人类求生**创造的奇迹。

当金山西面是阿尔金山,东边是祁连山。

阿尔金山、祁连山这两个地方与古代来说就是死亡之所,人力几乎是不可能翻越的。

两山交界的当金山是唯一的通道,这里固然可以为人力所征服,却也是层峦叠嶂,山势陡峻,植被稀疏,纵横沟谷。

在缺衣少食又断水的情况下,孤注一掷,八万多的人,任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翻山越岭的来到了唐境。

委实不容易。

裴旻大步迎了上去。

展鹏与一青年,搀扶着一个稍微有点人样的紫衣“乞丐”,走在最前头。

展鹏似乎跟紫衣“乞丐”说了裴旻的身份,向这边指指点点。

紫衣“乞丐”激动的推开了两人,一瘸一拐的向他这边尽可能的快步走来。

“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

“慕容延拜谢裴国公大恩大德,慕容氏愿意世世代代感激国公大德。”

慕容延叩匐于地,泣不成声。

现在的吐蕃就跟三国时期的蜀国有些相似。

蜀国小国寡民,而大魏拥有大半天下。唯有打出关中,才有希望一争天下。

坐地死守,不过是坐等灭亡。

不同的是蜀国有诸葛亮,出兵能占便宜。

而吐蕃前途局面却是非常渺茫。于军事完全不是唐朝的对手,打不能打,拖又不能拖。只能以压榨民力的方式,缩短两国的差距。

现在吐谷浑受到的不公待遇只是一个开始,越耗下去,情况越是严重。

面对这一情况,慕容延迫不得已选择了离开自己的家园,投奔大唐。

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慕容延受到了各种煎熬。

早三年前,他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

一考虑就是整整三年,足见难以抉择。

他有八万族人,能够活着抵达大唐的有多少?

是一直在吐蕃受压榨,苟延残喘的活着,还是孤注一掷?

最终一事,让慕容延下定了决心。

他家的下人浑释之,是儿子慕容辉的书童玩伴,自小陪着慕容辉一并学习文武。

慕容辉才干平庸,学无所成,反倒是浑释之颇有天赋,有战阵之才,弓马娴熟,可堪大用。

慕容延动用关系意图推荐浑释之出仕,却受到了羞辱。

相比唐朝的海纳百川,吐蕃排外之心,无比严重。

别说是浑释之这样的下人,即便是吐谷浑的贵族,也难混一个好的出身。

慕容延也因此下定了决心,他们在吐蕃很难有出头的机会。而对面的大唐,只要有能力,不管什么身份,哪怕是异族,一样能够成为三军统帅,令得自己的族人有一个可以憧憬而未来,而不是一辈子给吐蕃当奴隶,苟且而活。

为此慕容延做足了心理准备,八万人除去老弱病残,能够有四万一半顺利抵达唐境,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结果在裴旻的安排下,展鹏、孙周凭借各种手段,将他们八万人都带到了唐境。

除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掉队、病故,他们几乎没有受到吐蕃兵的伤害。

就连一路上的烽燧兵士都给清除干净了。

如此大恩,慕容延不知如何报答,唯有叩拜感谢,同时也喜极而泣,自己做了一个最正确的决定。

“起来!”

裴旻将慕容延扶起,带着几分尊敬的道:“族长一路辛苦了。”

他与慕容延并不熟悉,但却知道,慕容延在吐蕃小日子过得还是很舒适了。

不管怎么说,他都是吐谷浑的皇族。

吐蕃人不会愚蠢到奴役慕容延这样的精神领袖。

慕容延纯粹是为了自己的族人,才冒险一搏,值得敬重。

裴旻看着远处的难民,高声道:“乡亲们,到了我大唐的地界,意味着安全。给吐蕃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越我境内一步。从今日起,我们就是一家人,无分彼此。前面不远就是我们的营地,我已经为你们准备了食物衣物,人人有份。不过都是一些稀粥,青菜。倒不是我裴旻小气,不舍得给你们大鱼大肉。实在是你们饿的久了,突然吃大鱼大肉对自己的身体不好。等你们缓和过来,进入瓜州地界的时候,我请你们吃一顿好的。”

吐谷浑的百姓大多都听不懂裴旻的话,慕容延亲自做了翻译,将裴旻话中的意思通过吐蕃语表达出来。

裴旻的用心很快传达开来,一路上提心吊胆的吐谷浑百姓,听裴旻为他们考虑的如此周到,心底忍不住涌出一丝暖流,纷纷呼喝起来。

王忠嗣在一旁看着对裴旻感激涕零的吐谷浑百姓,望着自己的兄长,眼中大感叹服。

他就觉得奇怪,为何裴旻不直接将粮食送过去?

这样更弄够帮助吐谷浑度过难关。

现在他明白了,真要一路上当爹当妈一般照顾。

那就是锦上添花,吐谷浑上下吃现成的,穿现成的,充其量就是感谢而已。

现在他们一路劳苦,命悬一线,裴旻再给予无偿的帮助。

那形象瞬间高大了。

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意思一样,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裴旻将人领到营地。

这饿了十多日,期间有一顿没一顿的,众“乞丐”面对一碗碗香喷喷的米粥,哪里熬得住?

蜂拥的向个个据点领取碗筷,分别到不同的放粥点领粥去了。

一大碗肉粥,外加一些小菜,众人吃的不亦乐乎。

整个营地,热火朝天。

慕容延跟展鹏也吃的津津有味。

裴旻来到展鹏身旁,说道:“此次事成,展叔劳苦功高,要是没有你们,绝不会那么顺利。”

展鹏喝着暖乎乎的粥,道:“还好,国公能有今日,果然有成大事的潜力。”

裴旻奇道:“此话怎讲?”

展鹏抹了抹嘴道:“成大事者,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身旁的人。不管是汉高祖刘邦这样的混混,还是狄阁老这样的名士人,他们身旁都聚集着一群可靠可用的人才,以助成事。孙周名不经传,跟国公麾下的那些才名远播的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等人,相去太远,但是却有着意想不到的才能,让人另眼相看。”

此次能够如此顺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策反了吐蕃副将多日隆。

当年展鹏奉命离间吐蕃赞普与军神之间的关系。

他们一行人将杜松芒波杰与噶尔·钦陵有关系的人物,一个个都调查的清清楚楚。

当年的多日隆是杜松芒波杰的护卫,护着布达拉宫的安全。

也在展鹏他们的调查范围内,多日隆与尼泊尔公主的私情,他们当初就知道了。还是闲暇时分的笑料,暗笑杜松芒波杰带了好大的一顶帽子。

此次继续调查多日隆,展鹏的老部下开玩笑的说道了这件事情。

展鹏他们一行人在杜松芒波杰受离间计诛杀噶尔·钦陵之后就离开了吐蕃。

对于十年后杜松芒波杰病故,尼泊尔公主给多日隆掉包的事情自然不知晓的。

孙周却通过微小的细节看出了这点,从而抓住了多日隆的把柄,逼着他就犯。

展鹏一直以为此次任务一切以他为先,却不想让孙周拔得了头筹,让他另眼相看。

裴旻也笑道:“他就爱瞎想,没事喜欢瞎琢磨。大本事没有,可分析情报这方面的能力却无人出其之右。”

展鹏颔首道:“看出来了,干我们这一行,有这么一个分析情报的能手为后盾,能够帮上大忙。原先我还认为如儿、雪儿无法担当大任,现在看来,就算我不出马,一样有机会促成此事。”

“但不会这般轻松,也没有可能将八万人全数带来!”裴旻对于展鹏的本事是赞不绝口。

孙周早就给他密信了,信中表是展鹏与他麾下的那几位老部下的能力本事,远不是展如、展雪这样的新手可以相比的。

若能得他相助,如虎添翼。

展鹏也不谦虚,道:“这是实话……”他顿了顿道:“长安诸事以了,以后我就在凉州定居了。国公真有用得上在下的地方,可以知会如儿、雪儿。”

“好!”裴旻听出了展鹏话中的意思。

对方显然也看出了自己暗藏的招募心思,只是不愿意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的,婉言拒绝。

不过真有危险难办的事情,他还会出山的。

毕竟展如、展雪是他的儿子女儿,不看僧面也得看看佛面。

裴旻也不强求,反正真有大问题,不为自己,为了他的儿女,定会助他一臂之力。

在营地里休息了一个半时辰,裴旻领着八万吐谷浑的遗民进了子亭守捉。

在子亭守捉休息了一夜,裴旻继续领着他们赶往了瓜州,将他们暂时安置在瓜州。

至于具体怎么安置,还要等候长安方面的消息。

在对于这八万人的安置,裴旻是没有决定权的。

这些是李隆基与宰相张说他们的事情。

经过早年康待宾的叛乱,朝廷改变了对外方略,不再将胡人聚在一起管制,而是将他们分散到中原大地,让他们真真正正的融入大唐,成为大唐的一份子。

原来的六胡州,现在一个胡人也没有。全部给分散的安排到大唐各处去了。

对于这种安置胡人的方式,裴旻极为赞同。

华夏的儒学是一种非常洗脑高深的学说,不管你是什么民族,真正接触儒学,学习儒学,要不了多久,就会忘记自己原来的生活,接受全新的人生。

想要开拓出去,只有两个法子,要不融合,要不就学铁木真实行屠杀种族灭绝。

以裴旻此刻的心肠,让他杀万把人,他可以狠的下心来,但是要他跟铁木真一样,杀个几千万人,间接害死上亿。

以屠杀为乐,从灭族中追求快感。

他真做不到……

所以相比屠杀,同化与融合,在裴旻眼中才是大势所趋的正确方案。

不过对于这八万吐谷浑人,裴旻的想法与现在的政策有些不同。

裴旻有心从这八万吐谷浑中挑选出数千精锐,组成一支适应高原气候的军队,以便用于未来与吐蕃的战斗。

而且青藏高原多山多丛林,青海湖多丘陵多沟壑,有一支当地人组成的军队带路,绝对能够取得奇效。

他们有大用,自然不能打散,分别安置别处。

故而裴旻提议将吐谷浑的这八万人安置在洮州。

洮州早年多次受到袭击,境内人口不足,而且洮州是大唐罕见不多的不以农耕为主的地方,适合吐谷浑这样的游牧民族居住。

裴旻的奏章意思很快就传到了长安,并且送进了中书令张说的手上。

诸多文臣自然少不了一阵非议,张说也不表态,而是拿着这封奏章面见了李隆基。

李隆基最近的心情有些烦躁,因为心爱的武婕妤病了,有些严重。

李隆基一怒之下,直接去冷宫探望。

张说终究不是宋璟,没有他那么刚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触李隆基的眉头。

对此李隆基显然时分满意,觉得将宋璟这个老顽固罢免了,是明智之举。

吐谷浑的归附是大扬国威的好事,李隆基在受到裴旻的密件之后,立刻就回了密信,让他尽全力的协助慕容延归唐。

见奏章开头,慕容延率八万族人归唐,李隆基压抑的心情,开朗起来,笑道:“静远从来没有让朕失望过。”

看着裴旻奏章上的请求,与他们现在的政策不符,略一沉吟道:“张相的意见是?”

张说道:“国公深谋远虑,臣也知兵,深知吐蕃的水土差异,从长远来看,此举有利大局。为大局,唯有不可。”

李隆基颔首道:“朕也是这般想的,静远曾说过青海湖的富裕。朕垂涎已久,此事就这么定了。”

张说续道:“那接下来,裁凉州军五千,以募五千吐谷浑兵士也准了?”

李隆基想了想道:“无需那么麻烦,朕敢将陇右、河西十四万五千兵马交给他,就不差多五千。着令河西节度七万兵额上限扩至七万五,以吐谷浑兵补上,让他莫要辜负朕的厚望,早一日让青海湖归我大唐所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