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剑圣 > 第十三章 师德无双

盛唐剑圣 第十三章 师德无双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23 02:54:11 来源:笔趣阁

裴旻的话让百余文士相继私语。

裴行本,人所共知。

武则天朝的冬官尚书,也是宰相,与狄仁杰同殿为臣。

固然远不及狄仁杰那般出名,却也为天下做过不少事情。

但是刘兴是谁,他们真的没听说过。

裴旻笑道:“裴公大多数人都应该听过一二,自不用细说。刘兴你们也不用多猜,他并非是什么大人物,就是很平常的一位教书先生而已。论及才学,在场的你们,几乎个个都比他强。”

裴旻这话再次让人茫然不解,议论声更大,按照这么说那在场的诸位岂不是人人都是大儒,这大儒也太廉价了吧?

“莫要以为大儒廉价,刘先生却无高才,但不只是在下,在我娘的记忆中,在村里最长者的记忆里,刘先生二十岁于县内教书育人,一直至某离开幽州时,还在学堂讲学。后来我高中状元,将母亲接到了长安,与其闲聊,还特地说过他,他还在。我相信此时此刻,若他身体安好,一定在学堂里育人,导人向上。”

“在我的记忆里,刘先生家境一般,勉强度日,可他从未提升一点学费,一直都以清苦人家都接受的价位教学。五十年如一日,一直如此。他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唯独他一人,始终坚持着岗位。就在十年前,有一位孝顺的学生有了出息,不忘师恩,意图接他去安享晚年。却为他拒绝了,他说‘他走了,这些想识字的孩子怎么办?’这个学生你们应该听说过,就是左丞相徐国公刘幽求……”

这说道刘幽求,瞬间引起了一阵轰动。

刘幽求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在病故之前是当今皇帝李隆基的第一心腹,唐隆政变驱逐韦后、武氏余孽,拥立唐睿宗这壮举就是他一手策划的。

刘幽求不但多谋善断,还有一身的好文采,为士林敬仰。却不想他的启蒙恩师,竟然是一介无名之辈。

“不为名利所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五十余年如一日的导人向上,诚可谓师德无双之士。如此人物,试问有谁比及的上?在做的诸位,又有哪一个自问能够做到刘先生这样的?”

“评价一人,在下以为不能单以才华论之,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为人如何!才华再高,如杨雄者,又用何用?不过是世间多一背主逆臣而已!刘先生教化之功,凭何当不得大儒之名?”

裴旻激昂的说着,洞中诸人莫不是一阵默然,无言以对。

读书人追求名利之心,比之武人更重。

是以古来即有文人相轻一说,真的如此比较起来,他们哪里能跟刘兴这品德高尚的无名之辈相提并论?

甘旭倒是听得一脸激动。

他未有刘兴那不追求名利的品德,可对“教化”一到,别有重视。

裴旻的言论,深得他心。

裴旻续道:“孔圣人一生成就无数,孔门七十二贤,弟子盖三千。但他真正的弟子又起止这三千人?他是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大贤,第一个传播教化的圣人,第一个将知识公之于众的导师。他将学问布于门下三千弟子,而他的三千弟子又将文化布于三千,三千又三千,才有今日儒门盛举。”

“是以在下以为,才学固然重要,但教化之重,理应更在之上。两者兼顾,那就再好没有了。私以为有才之人,可谓名儒,才名显著嘛!但是真正的大儒,理当如孔圣人一般,身怀教化之功。而不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

“今日是士林聚会,那在下就开以彩头!就以歌颂那些默默无闻却身怀教化大德的大儒!”

“四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

墨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

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

秋来硕果满神州。”

这是后世裴旻背过的一首《教师颂》,作者何人,他已经忘记了。作者集合了李商隐、杜甫、陶行知这些诗人、名家的诗句,改编的一首诗。

这首诗未必有多高明,但是意义深重。

裴旻这话音一落,瞬间引发了轰然叫好。

尤其是张九龄、王昌龄、王维这些人,他们都知道裴旻接下来的打算。

现今的河西,充斥着胡人风俗,西方文化,自己大唐的文化却相对疲软,有失衡之态。

作为大唐的疆域疆土,自己的文化都做得不足,又如何去影响周边,同化周边?

河西教化重中之重,也是河西行政的下一个目标。

有这一首诗,外加今日这一番话,河西的教化之路,将会一片平坦。

几人想着裴旻的开场白,不会说话,这哪叫不会说话,说的不要太好。

从反映即可看出,几乎所有人都让裴旻这番话征服了,均想着自己或许一辈子都成不了名士,为何不向大儒进发,指不定自己就教出一个刘幽求,那就是功成名就了。

名士集会,无非就是饮酒作赋。

河西这边文化的综合水平并不高,做出的诗赋自然参差不齐。

相较之下,张九龄、王昌龄、王维、王之涣、王翰这些人就有了鹤立鸡群的感觉受到了大多人的推崇。

裴旻对此自是喜闻乐见。

裴旻这里走走,那里逛逛,也体现了自己亲民的一面。

这时王之涣拉着一人来到裴旻的面前,道:“裴帅,给你介绍一人,方刚结识的。高适,高达夫……”

裴旻原本以为有一个王翰以是不虚此行,却不想又来了一个高适。

高适可比王翰更加的了得,他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当然他说的了得,并非是文学上的成就,而是军学。

高适是唐朝著名诗人中为数不多通晓军略的人物,还担任过淮南节度使,领兵讨伐永王璘。

而今他的幕僚张九龄、王昌龄、王维、王之涣这些人多是行政人才,军略的表现平庸,唯有颜杲卿、袁履谦二人在这方面有些建树,总的来说,两人还是长于行政。

高适若是能进入他的幕府,将会弥补他这方面的不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