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剑圣 > 第三十三章 书法亚圣的启蒙之师

盛唐剑圣 第三十三章 书法亚圣的启蒙之师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11:55:56 来源:笔趣阁

小男孩长的白白胖胖,手里拿着一本书闯进了厅堂,见堂中竟有客人,先是一怔,然后人小鬼大的对着颜元孙、裴旻作揖一礼,道:“见过世父,不知世父在堂中会客,贸然闯入,失了礼数。”

他一板一眼的行礼,裴旻登时大为奇之,面前这小孩看其年纪到顶不过四五岁,可能还更小一些,但他一举一动,却如小大人一样,礼数得当,谈吐清晰,令人讶异。

颜元孙道:“这是吾弟六子真卿,自小聪颖,三岁即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知晓其意,余深爱之。”说着对小孩道:“羡门子,你先退下,迟些我在于你解说书中疑问。”

裴旻听“六子真卿”四字,眼中忍不住多看了小孩两眼,嘴角挂起了一抹笑意:又见到一个了不得的人物,虽然他还很小!

颜真卿,颜杲卿的从弟,书法界的亚圣,在书法界地位仅次于书圣王羲之的存在,他所创的颜体字几乎是后世万千书法学习者必学的字体,也有“学书当学颜”一说,甚至有人觉得亚圣颜真卿次于王羲之的原因只是他生的晚。不只是书法,颜真卿在为人处事也是忠直睿智,天下无双。根据史书记载,颜真卿是最早发现安禄山谋反的人,在安禄山没有造反之前,已经示警李隆基,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因此安禄山席卷河北,河北二十四个郡,唯有颜真卿管辖的平原郡没有给安禄山占领,成为安禄山背后最大的钉子。

若说颜杲卿治理政事可称第一,那么他的弟弟颜真卿则是文武双全的宰辅之臣,武能调兵谴将,文能治国安邦,只是最大的遗憾最大的不幸是他没有生在贞观朝,没有遇上李世民这样胸怀天下的明主,如魏征般刚直的他,一次又一次的因为刚正遭嫉,最后还落得忠至灭身的下场,令人悲叹。

在裴旻心中,颜真卿的才华是完全可以与狄仁杰相提并论的,狄仁杰的厉害在于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干的极其出色,哪怕被贬为彭泽令、复州刺史都不改本心,将县令、刺史做到第一。颜真卿也是一样,甚至他比狄仁杰还惨。他先后受到杨国忠、元载、杨炎、卢杞四位权相的排挤,但每次排挤给贬出朝堂,他都能在地方上干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从而凭借政绩回到朝堂。这一朝得势,算不得真本事,能经得起大起大落,方显真水平。

听到后面“三岁即学六甲五方书计”裴旻忍不住咋舌,果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六甲五方书计是这个时代的启蒙书籍,相当于后世小学文化。常人三岁还未开智,萌娃形态的颜真卿竟然已经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了,但真了不起。

裴旻见颜元孙让颜真卿出去,忙道:“小孩子有求知**是好事,理应鼓励嘉奖才是。颜叔不如先帮羡门子解惑,免得让他久等。”

颜元孙颔首道:“羡门子,你说说有什么不懂的?”

颜真卿作揖道:“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侄儿不知应该作何解释?”

颜元孙笑道:“这是说在珍贵的碧玉并不值得珍惜,但即使是片刻时光也是无价。”

裴旻笑着应了一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颜真卿眼中一亮,喜道:“侄儿明白了,先贤说的是珍宝都是身外之物,不值得追求,光阴流逝,无法追回,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有意义的事情。谢世父、世兄指点。”说着他告辞离去。

颜元孙捻须称赞。

裴旻瞧着颜真卿故作深沉的道:“此子才思敏捷,将来必成大器!”

颜元孙一脸认同。

裴旻陪颜元孙、元氏聊了家常,告辞离去,临行前重提了王琚、卢俌的事情,让颜元孙放心,此事一定会帮他们处理妥当。

劝住了相送的颜元孙、元氏,裴旻走出了大堂,行至前院时,见颜真卿正在角落太阳下认真的执笔书写,表情格外肃穆。

裴旻不由得走了过去,见颜真卿对着一张字帖练着字。

颜真卿表情极为认真,就连裴旻出现在他身后都不知道。

裴旻见他的字写的歪歪斜斜,不免哑然失笑:他终究是小孩,手劲不够沉稳,离书法亚圣的风采还差十万八千里呢。他临摹的字帖也很一般,甚至都算不上名家出品,想来也是,谁会将昂贵的名家书帖给一幼儿研习?不过就算是一般的字帖,颜真卿依旧不厌其烦的临摹着。

“你这种写不对!”裴旻也是个中行家,颜真卿的持笔落笔过于秀气,他的书法启蒙因是一女子,而且不擅于书法,传授了错误的下笔方式。

见颜真卿一脸意外,裴旻示意他让开,亲自写了一封书帖:他与贺知章、张旭为友,书法得他们指点,以大为精进,一手楷书写的极为漂亮。看的颜真卿双眼泛光,裴旻顺便跟他说了书法的基本注意事项,随便将王羲之的永字八法传授给了他。

颜真卿听的极为认真仔细,将裴旻说的每一个字都记在了心底。他的这番指点,给颜真卿了莫大的启发。

以至于日后已经成为与房玄龄、狄仁杰相提并论的名相以及书法界亚圣的时候,颜真卿谈论书法,绕不开裴旻,将他视为启蒙恩师。

离开了颜府,裴旻念及颜元孙一事,返回了御史台,直接写了一本弹劾书告卢俌好高骛远,不满圣上赏罚,本职未尽,图谋他想。

御史台里的官员除了巡按以上的官员都有直接弹劾的权力,他们弹劾的文件可以直达上听,无需经过尚书省的批示。他这也是展现自己的肌肉,告诉王琚,颜元孙由他罩着,莫要再打他的注意。

裴旻出了御史台,见时间还早,回府带上李隆基御赐的“天下无双”,骑着小栗毛走向了和平坊去找传说中手艺最出色的雕刻师郑永泰。

雕刻师这一行业在唐朝是非常吃香的职业,因为在书法发展史上,唐朝书法是晋朝以后的又一高峰。这个时代的文人墨客无不重视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是安身立命之本,书法空前发达,以至于书法名家层出不穷。其中最具盛名的莫过于唐初四家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余下还有李世民、钟绍京、陆柬之、王知敬等都已书法见长。

尤其是李世民,身为一国之君为了弘扬书法,曾经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的子弟在弘文馆练习,还特地将他珍藏的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拿出来供人临摹。在他的引领下,唐朝书法风气盛行于世。这种风气也带动了雕刻行业!

书帖不容易保存,人所共知。刻碑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将书法刻于石碑之上,可流传千年。同时还可以从石碑上拓印,制成拓本,保存送人。

想要维持字迹的原汁原味,一个出色的雕刻师自然必不可少。

郑永泰便是个中翘楚,雕刻技艺尤为精湛,不论是影拓上石、双勾上石都到了如火纯情的地步。因故找他拓印匾额石碑之人,有如过江之卿。正因为太过红火,养成了古怪的脾性,非名家书帖不雕,非名家所书不刻。即便如此,托他雕刻之人依然数不胜数。哪怕封刀以后,依旧不能避免。

裴旻的脾性向来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能请郑永泰这雕刻界的大宗师,绝不屈就次他一筹的徒弟。

到了郑府,裴旻敲开了大门。

开门的门房见裴旻一身文士打扮,直接道:“公子是来请我家老爷出山的?若是如此,还请回吧!在南城永安坊有我家大少爷开的店,公子可去寻大少爷雕刻。”门房已经将这拒绝人的说辞背的滚瓜烂熟了,几乎不带犹豫的一股脑说了出来,足见平素没少拒绝人。

裴旻也不气恼,道:“在下裴旻,确实是……”

他话还没说完,门房意外惊呼道:“裴旻?哪个裴旻?”

裴旻有些不明所以,但很肯定的点头道:“在长安应该只有我一个叫裴旻的!”裴家是大族,但裴姓重来不是大姓,闵又属于生僻字,以闵为名的少之又少。

裴旻!

在长安,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原来是文武曲星下凡的裴中丞,快快请进!我家老爷若是知道中丞特来拜见,一定会高兴坏的。您请入大殿等候,我去请老爷接见。”门房态度竟然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热情之极。

裴旻想到了雁塔题名,心中若有所悟。

坐在大厅等了片刻,下人送上了茶水,竟然是他习惯的薄荷味茶,有些意外,却不知他好茶,好薄荷味的茶一事,早已传开了。

急促的足音响起,一个上了年纪却健朗壮硕的老者从内堂走来:“草民郑永泰,见过裴中丞!对于裴中丞是久仰大名,尤其是见您在雁塔下的剑书,惊为天人。草民以刀刻字足足有五十余载,雕刻了不少名家字帖,上至太宗皇帝、钟繇、王羲之,下及褚遂良、欧阳询,五号十多年的磨练,自诩刻书一道,无人可比。却不想天外有天,草民从未想过世上竟有中丞这等刻书字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