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剑圣 > 第四十八章 募兵制实施 开元新气象

盛唐剑圣 第四十八章 募兵制实施 开元新气象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23 02:54:11 来源:笔趣阁

对于李隆基的任命,裴旻这里自然一口应下。

募兵制是他提出来的,他想要置身事外不大可能。

而且经过金城一役,裴旻越发的意识到强兵的作用,府兵制现今严重弊端越发明显,募兵制的推行势在必行。

在他的记忆里,募兵制是被迫引发的产物。

面对府兵制的崩坏,李隆基、姚崇在历史上并没有想出募兵制这解决方法,而是依照姚崇的办法行事,针对土地兼并的弊政,对症下药,意图药到病除,重新推行府兵制。但事实证明,对症下药,未必就能药到病除。

李隆基、姚崇固然厉害,然而土地兼并牵连太广。手握土地的都是大地主、大官僚、大门阀。数千年来,土地兼并都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历朝历代都是一样。想要短时间内根治,简直是痴人说梦。

上面政策凌厉,耐不住下面阳奉阴违,阻碍重重,没有五六年的努力看不出成效。

同时府兵制的弊端,越来越严重,现在只是兵源不足,过个三四年就是无兵可用。

与其等到火烧眉头,再来考虑办法,直接将募兵制推上行程,才于国大利。

相较土地兼并,李隆基更加在意募兵制,一直与裴旻谈着募兵制的关键。

裴旻在这方面有过深入研究,一一应对,说道:“募兵是为国家募强兵,以护国开疆。最大忌讳是胡乱招募,需要设立严苛的招募制度,只有达到条件之人,才有资格成为军人。享受衣食供给,免征赋役等福利。这点关系我大唐兵卒之风气战力,必需严苛把关,不容半点疏忽。”

一个制度的诞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试用,经过时间的考验填补不足,才能真正于国有利。就如科举,科举制度源于隋朝,但是隋朝的科举制度就是一滩烂泥,没有多少效果,只是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开端。唐朝将这个想法加以改善,加以完备,通过百年的时间改良,渐渐成为华夏历史必不可缺的一大优良制度。所以才有科举始于隋而盛于唐一说。

募兵制也是一样,张说当初提出募兵制度的时候,只是一个想法,有很多缺陷在施行的时候,一点一点的体现出来。其中就包括募兵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一大弊端,历史上募兵制刚刚出来的时候,负责镇守京师的彍骑军招募的多是市井无赖,导致军中**丛生,战斗力低下。地方团结兵缺少财政支持,装备差,数量少。同时边镇军力又异常强大,导致外粗内细的局面。

还有宋朝教训,宋朝官吏在招兵时,地方官员常以老弱病患者滥充强壮者,军官经常欺压和奴役军士,克扣薪饷,使很多军士生计艰窘,不得不兼营他业,严重影响宋军的战斗力,军士逃亡和反抗事件也层出不穷。因招刺太滥,拣选不实,训练颇差,巨额的军费开支,常占据宋朝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七八,却极难打造出钢铁之师。

这一些募兵制的弊政,是需要时间考验才会显现出来的,可裴旻却因为是穿越者,知道这些弊政。在言论募兵制的时候,会强调这些弊端,注意事项。能够改良的加以改良,无法避免的,再三叮嘱,着重注意。

李隆基、姚崇看着滔滔不绝的裴旻,脸上皆露出了震撼之色。

裴旻归纳的“募兵制”不是尝试,而是可以直接使用的制度。

李隆基早知裴旻对募兵制有着独特的看法,却想不到竟然如此深入,瞬间觉得自己所托非人。

姚崇亦是一脸震撼,裴旻的能耐在整个朝廷人所共知,如他这般年纪轻轻入朝不满两年,却屡立大功的人物,放眼整个大唐都找不出几人来。

就算知道裴旻少年英才,姚崇也想不到他厉害至此,“难怪陛下对他如此器重信任”,一时间也后悔起来,不应该贸然对他动手。

午餐他们吃了足足一个时辰,期间大多是裴旻针对募兵制的独角戏。

姚崇、裴旻在高力士的带领下,一并出了皇宫。

姚崇道:“裴中丞好手段!”

裴旻笑道:“彼此彼此!”

姚崇道:“陛下说的在理,我们同殿为臣,理当为陛下效命才是。”

裴旻颔首道:“正是如此!”

他们相互说着违心的话,告辞分开了。

姚崇有他的政治想法,不可能因为裴旻而改变。裴旻也没有报姚崇大腿的念头,他知道姚崇的大腿并不粗。

只是李隆基出面,两人不可能不卖这大唐皇帝的面子,彼此不再敌对敌视而已。

两人短暂的较量,裴旻是完全没有什么损失,姚崇却断了一臂,以结果论,裴旻还是小赚一笔。

其实裴旻最先打算对付的是中书舍人赵诲,但是柳齐物跳了出来,索性就玩大发一点,直接将柳范拉下马。

**********

武德殿!

“如何?”李隆基看着走进殿内的高力士。

高力士回应道:“一切如陛下预料,姚相与中丞虽未和好,却接纳了陛下的好意。”

“如此就好!”李隆基点了点头,现在大唐百废待兴,姚崇、裴旻是他的左膀右臂,他们两人一但你死我活的争斗起来,对于大唐的发展,会照成极大的危害。

这才充当了一次和事老。

沉吟了一会儿,李隆基对高力士道:“传我的旨意,召楚州刺史宋璟为刑部尚书,即日入京。”

“遵旨!”高力士躬身听命,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李隆基的心思,姚崇这次过火了。

姚崇的治世之能,放眼当前确实无人可比。也因如此,深受李隆基的器重委以重任。

张说、魏知古、刘幽求、钟绍京等人都是李隆基亲近的大臣,为了让姚崇更用心的为他效力,即便心中不情愿,依然准了姚崇所求,给了他一个以他为主的庙堂,让他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

但是姚崇在驱逐了诸多大员后,得寸进尺的培养自己的小团体,一点一点的挑战李隆基的耐心。如今又莫名向裴旻动手,连番作为,已经触怒了李隆基的底线。

目前大唐需要姚崇,李隆基暂时忍住了他。一但他的价值用尽,也就是他罢相之日。

宋璟就是代替姚崇的人选。

姚崇意图长时间把持朝政,无异于痴人说梦。

**********

当天裴旻就前往兵部报到,郭元振出生兵部,现为大唐宰相,在兵部很有威望。裴旻有郭元振支持,很快在兵部站稳了脚跟。

此后裴旻一直负责募兵制事物,

郭元振年事已高,身体抱恙,虽然经过休整调理,渐渐康复,但精力有限,只负责大局统筹,细节皆有裴旻安排。

裴旻先大胆的裁去了十五万府兵,让他们回乡务农,避免了兵役的压力,随即又在关中凉陇一代宣布招募十万兵士。

一但获得入取任用,衣食供给,免征赋役!

如此福利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天大的诱惑,诏令一出,立刻引起了关中凉、陇一地的轰动,响应者人潮涌动,有近乎二十万壮丁响应。

裴旻随后颁布选拔制度:善骑者优先,善射者优先,力大者优先,并且定下严苛的入选门槛。选出了十三万将士,以良将安排他们训练,将那些训练不认真,不听号令,浑水摸鱼的通过实战练习,淘汰出去。

这一干就是大半年,秋去冬来,冬尽春回,十三万将士最后剩下了十一万之众。

这些精挑细选的兵士,不敢说能跟吐蕃、突厥那些身经百战的兵士相比,却都是值得培养的优秀兵才。调派至各大军区,由良将用心训练,短时间内便能形成可观的战斗力。比起参差不齐的府兵,好上太多。

募兵制的成效得到了李隆基的肯定,他将挑选出十万精锐,分别补给长安十六卫,增强京师的守卫,并且命名为长从宿卫。

裴旻自身也因为政绩出色,再次升官,由兵部主事升任为兵部侍郎!

凉国公、御史中丞兼任兵部侍郎、忠武将军四个头衔,风头之盛,毫不逊色姚崇这第一宰相。

开元二年秋,风雨飘摇的大唐,经过一年半的励精图治,已经渐渐有了全新的风貌。

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已经彻底完成,现今朝堂上的官员大多都是能干之臣,亢官的情况,大为好转,使得朝政充满朝气。

尤其是此时此刻的李隆基虚怀纳谏,体恤民情之余,还提倡节俭。他为了百姓的生计,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开垦了万顷良田,修建了八处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还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

他又听张九龄的建言,下令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

开元盛世的气象,已经渐渐显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