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二百八十七章 董卓的梦想

按照祖郎的说法,山越的宗帅,副帅以及各部中的高阶层人物,混在普通兵卒中的应有不下百人,三百比一的概率,只要祖郎能在这里面指认出一两个,就算是打开了僵局,然后便可以呈病毒性的指认扩散。

将山越各自安屯后,刘琦采用了刘晔所谏的策略,先只是少量的予以山越各部粮食,保证他们饿不死,以求暂时的安稳。

期间,陶谦和吴景分别派人来向刘琦请求,意图整合三家所得的山越之众,求个均分,但却被刘琦严厉的拒绝了。

由于大战前刘琦制定了周密的迫降战术,再加上祖郎和费栈等山越大部选择了率众强攻刘琦军阵(这是随机的,看运气),使得荆州一方所受降的山越之众远远超出陶谦和吴景……当然,荆州一方所受到的压力也是最大的。

陶谦俘虏的山越可能还不及刘琦的四分之一,而吴景更惨,因为其手下兵士不够的原因,被其俘虏的山越之众仅有两千余人。

似这般,他们自然是眼馋刘琦所获之兵壮。

但刘琦不会给他们机会。

自己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得来的兵源,为什么要跟你们均分?

管你什么名士、豪强……要脸不要?

对于陶谦和吴景的请求,刘琦根本连理都不理,他直接派人收拾兵马,转兵回返了庐江郡。

现在的他意气风发,根本无需在乎陶谦和吴景的感受。

这两小只,一个是后方有危机、被徐州各家国相逼的狗急跳墙的垂垂老朽。

一个是手中兵马不甚多,刚刚才在丹阳郡站住脚的孙坚附庸。

他们现在谁都没有资格跟自己谈条件,靠边站吧!

刘琦的兵马返回了庐江郡边境后,先派刘晔前往舒县,将自己即将入境的消息告知陆康,请陆康能否放行。

毕竟他去的时候是两万余人,而回来的时候,手下兵士则是六万之数。

这当中有原本南蛮营的兵马,有刘繇的数千败军,更有三万三千的山越之众。

如此大规模的入境,特别其是还有山越的俘虏,刘琦自然是要小心的与陆康沟通。

陆康先前与刘琦曾经有过协议,此时必然不能阻止刘琦入境,但若是让刘琦协众安扎在舒县附近,对陆康而言风险也未免太高。

虽然有淮汝名士刘晔亲自去说,但陆康在权衡考虑之后,还是请刘琦屯兵于境内的天柱山附近,不让他靠近舒城。

天柱山附近不临大县,一旦山越有了变乱,陆康也能及时调度各县兵将予以防备,将损失降到最低。

庐江郡署的官吏们,此刻都等着看刘琦的笑话。

在他们眼中,这么多的山越,一定会惹出事端。

不反刘琦一下,于理不合。

但刘琦确实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刘琦率兵到了天柱山,接受了己方从江夏郡运来的粮秣,开始着手整顿山越各营。

先是黄忠和太史慈带着祖郎在山越军中指认那些宗帅,而被指认的一部分宗帅中,有一部分愿意归顺的,刘琦照单全收统统收于麾下,并让他们继续指认,而其余的负隅顽抗的则是一概斩首示众。

带头指认的祖郎,被刘琦任命为一个挂名的曲军侯,并予以粮秣锦缎为重赏,并派人通报给了山越诸部。

降服的皆有所赏,用实际的利益直接去砸山越意志。

一时之间,山越诸营中,为了军功官职,往来彼此互相指认成风,甚至还有山越之兵为了谋粮,主动向荆州军去指认,上下不调,彼此不信,互相忌惮,向心力全无。

同时,刘琦还在山越各中下令,在普通的士卒中着选精干之士回返丹阳郡山脉,说服诸山越的老幼家眷出山,往荆楚迁移而居,荆楚当分之以田,馈之以耕,拨于粮种,造以户册,重置为民。

一开始,刘琦的要求在山越中并无人响应。

但刘琦也不着急,只是按时派人前往山越各营进行公示,因为他知道早晚都会有人响应的。

如今山越的青壮大多被俘,剩下的家眷和老弱躲在山中,仅靠农耕何以维持生计?而且一家人两地分离,皆彼此相思,这对于山越来说,早晚都是问题。

有问题,就必须要解决,只是早晚而已。

眼下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无外乎两种,一是山越们造刘琦的反跑回去,二是他们按照刘琦要求办。

造反……是需要领头人和彼此之间有信任感才能办成的,

但现在山越各宗首彼此相互举报,有的被杀有的被重用,弄的人心皆疑,彼此互不相信,就算是有人想造反,也无法串联。

普通山越士兵看着他们的宗帅为了官职彼此互相出卖,更是心凉。

他们想造反,也无从着力。

时间一长,山越兵们撑不住了,只能按照刘琦说的办。

当山越之中,有人主动提出愿意回返族中说服部族人出山后,他得到了是平日里三倍的口粮。

每日都几乎是半饿着肚子的山越兵这下子都沸腾了,

还有这好事?怎么不早说!

一时间,请求回返山中劝老幼下山折数不胜数,各部踊跃报名,气氛异常浓烈。

但刘琦的命令又下达了,

三十三营,每个营最多只能派三个人回去,至于派谁回去,由各营自行斟酌举荐。

他这样做一则是为了不想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空耗时间,二则也是想测试一下山越间的各部目下到底有多少串联。

针对受降山越所做的善后事宜,就在天柱山下,有条不絮的开展了起来。

……

京兆尹,郿邬的施工地。

董卓抵达了长安之后,便下令在武城、安陵、茂陵、槐里等地征召民夫,如今共征调了共计二十五万人,在长安以西的二百五十里处,修建他梦寐以求的郿邬。

董卓虽然是陇西临兆人,但他是在颍川轮氏县出生的,为了纪念他的出生地,故表字为‘仲颍’。

颍川郡乃是中土人的发祥之地,历史悠久,郡望、门阀、士族、豪强数不胜数,是汉朝一等一的文化中心。

年幼时候的董卓因为是凉州籍贯,在颍川的同龄人中并不招人待见,即使他父亲乃是县尉也一样……在颍川的郡望和士人眼中,一个三百石的县尉屁都不如。

而这些瞧不起董氏的郡望与门阀在颍川所建立的各种巨大邬堡,也给年幼的董卓心中埋下了深深的阴影。

年纪幼小的董卓,因为环境的原因,在当时心中就已经有了一个梦想,一个即使到了耳顺之年也依旧盘桓在心的梦想……从未改变过。

总有一天,董某人要建一座这天下最大的邬堡,一座比汝等郡望、门阀之邬堡还要大千百倍的世间第一大邬!

而如今,董卓的这个梦想,终于开始逐步落实!

今日的他,在一众亲信的陪同下,来到了正在施工的郿邬现场查看工程进度。

董卓身着长冠服饰,头戴鹊尾冠,喜气洋洋的坐在战车上,捋着虬须,很显雍容。

汉高祖有令:爵非公乘以上,毋的冠刘氏冠。

非有八等军功以上的刘氏宗族,而不能戴此冠,旁族就更别说了。

然现在的董卓故意戴冠出游,其意乃在彰显自己已经可压刘姓宗室。

他一会指指东面,一会指指西,不断的加以评判,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恣意的指点江山。

身边两名负责建筑现场的文吏,不敢怠慢,逐字逐句的将董卓的意见记录在缣帛之上,以便回去后更正。

董卓大肆的对正在兴建的巨大邬堡评论了一番后,最后方才点:“这郿邬乃是老夫最大心血,务必要让其城廓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当选民间少年美女千人置于其中供老夫差役,从雒阳带回的金玉彩帛也当至于此处。”

“谨遵相国之命。”

董卓的双眸中露出了光芒,道:“老夫与诸雄逐鹿于汉,事成则雄踞天下,不成,守此也足矣毕老。”

正说话间,却听远处响起一阵马蹄声响。

董卓扭头望去,却是李儒和李傕二人同时骑马奔着自己的所在而来。

少时,二人抵至施轓车前,各自下马对董卓行礼。

董卓扭动硕大的身躯,面相二人,问道:“两位爱卿不在长安,因何前来?”

以相国身份,称朝中臣子为卿,颇有僭越之嫌,但董卓如今已无遮掩,心中有替汉之意,故言语之中已无避讳。

李儒翻身下马来至车旁,长长作揖,道:“启禀相国,荀司空昨夜于府中病逝了。”

董卓闻言并不在意,只是冷冷道:“荀氏八龙……这第六龙也终是去了,死的好,早该死了,他活着也没甚滋味。”

李儒闻言颇有些诧异:“慈明公当日乃是相国亲自派人征召至雒阳入仕的,且三升其职,怎今司空病逝,却不见相国有哀伤之情?”

董卓冷漠道:“老夫召他入京,也不过是重其名望,却非喜欢他这个人,况且召了他入京又如何?还不是背地里阴谋串联,想要图谋老夫!天下士人依旧与老夫作对,有他没他,都是一样。”

李儒笑道:“原来相国早已知悉荀司空暗地之所图。”

“这长安城内,有何事能瞒过老夫?不过此人老夫也不便枉杀,只是提防些就是了……罢了,好歹也是颍川名士,中原望族,便请天子旨意以三公之礼厚葬,尊列侯例建四丈高坟,也算老夫对得住他。”

“唯!”

李儒领命之后,突然又想起一事:“相国,那荀爽尚有一从孙尚还受职于少府为郎……”

“老夫知晓此人,好像是叫……荀攸,当初被何屠夫征辟入雒的。”

“正是,敢问相国,如今荀司空已故,他的这个孙辈郎官,该当如何处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