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二百六十二章 脾气倔强的陶谦

在向丹阳郡行军的路上,刘琦与刘晔在李典的引荐下见了面。

二人虽然是初次相见,但由于事先都彼此听说过对方的声名,再加上二人皆为刘氏宗亲中年轻一辈的佼佼者,今日虽是初见,但彼此之间却也不会感到陌生,二人就犹如认识多年的好友一样,很是熟稔。

“我虽然与子扬乃是初见,但不知为何,今番一见仿若是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这或许便是性情相投吧?”刘琦真心实意的对刘晔道。

刘晔在马上向着刘琦一拱手,欠身道:“晔对府君,也是神往已久,在各地的刘氏宗亲中,年轻一辈论及声名与功业,目下自当以府君为最。”

刘琦轻轻的一甩马鞭子,意气风发地道:“既然你我彼此慕名,子扬何不来随我来荆楚之地?你我共同扶保天子,做一番大事业,如何?”

刘晔并没有着急回答,他只是低下了头,认认真真的捋顺着脑中的思路,权衡个中利弊。

少时,却见刘晔道:“府君名义上虽为两千石郡守,但目下并未能立足于南阳,如此这般,晔若是随府君往襄阳,那究竟是效力于镇南将军,还是效力于府君?”

刘琦闻言没说话。

他的心中此刻也在来回掂量着。

刘晔继续的认真道:“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府君与刘荆州乃是父子,荆州基业百年之后,自是会有府君替刘荆州经营,此乃常理自无多言,然目下府君身为南阳郡守,基业却在南阳郡,与荆州其他郡县无关,然这南阳之地尚在旁人之手……似这般情况,依在下看来,却还未到某入荆州之时,不然待日后府君攻克了南阳郡,晔人在襄阳任职,府君又当如何向刘荆州提出让晔离开襄阳?刘荆州若不放人,晔与府君又当如何?”

“此言在理。”刘琦出言肯定了刘晔所指出的问题所在。

这件事不仅仅是针对刘晔,也针对其他人。

不论刘表跟自己有多亲,但荆州毕竟还是他爹的地头,他想用哪些人,使哪些兵将,还是得由刘表全权授权。

就目下这种情况来看,刘琦尚不算是独立的。

只有当他真正的走出襄阳,到一块属于他自己的领地上时,那里才算是真正属于刘琦的基业。

也只有那时,他才能更方便的去组建属于他自己的班底。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刘琦方道:“子扬此言没错,眼下让子扬投我确非良机。”

刘晔很是认真地对刘琦道:“晔年纪虽轻,但淮中一带的宗亲名士亦是见过不少,便是不曾见过,也曾多有耳闻,然在刘晔看来,眼下宗亲之中,实未有如府君一般高瞻远瞩魄力果决之人,依晔度之,当今天下,能扶汉兴刘者,必为府君。”

这话捧的有点高了,但对于刘琦来说并无所谓。

刘晔怎么夸,他就怎么听着就行……知道他是拍马屁,别太当真就行。

刘琦知道,刘晔想要投靠自己的真实目地其实不复杂,一则自己虽然是郡守,但却没有领地,身边的兵马将领都是刘表的,在旁人眼中属于白板一块,以刘晔的眼光,自然是知道在这样的时机投效刘琦,日后一旦刘琦发达了,那他便等同于刘琦的班底人马,其所收获的效益实在难以估量。

再加上刘晔和刘琦还是同宗,关系比起其他的士族,日后自然会更加的融洽亲密。

刘晔身为宗亲但其本人并没有割据一方的野心,但他好歹也是淮中名士,内心深处自然还是想做一番大事的。

做大事需投明主。

何为明主?

不是最强的那位,而是最合适自己的那位。

就眼下的时局来看,这位南阳刘府君虽不是诸郡守中势力最强的一位,但绝对是可以给予自己回报最高的一位。

这对刘晔而言便足够了。

刘晔对刘琦示以忠诚:“待此间事了,晔回返九江,在两淮之地替府君物色俊秀人物,待翌日时机一到,自当归附于府君帐下。”

刘琦缓缓额首。

“有劳子扬思虑的这般周全。”

……

丹阳郡的治所是在宛陵县。

而宛陵县的辖境,正是从吴县前往庐江的必经要道,眼下孙坚的小舅子吴景和徐州刺史陶谦的军队,还偏偏就是驻扎在此处。

只有打败宛陵县的吴景军和陶谦军,才能顺利的迎接刘繇西归。

但与陈兰和桥蕤的军队相比,陶谦和吴景的军队却不是那么好对付了。

吴景的军队是孙坚给予他的一支偏师,当中的士卒皆是跟随孙坚南征北战的孙家军锐士,

而陶谦的丹阳精兵,更加甲冠天下的强兵。

刘琦军抵达了丹阳郡境后,暂时驻兵于临县,他命诸将休整兵马,依依东望宛陵,准备随时向宛陵发动进攻。

刘琦入驻丹阳郡的消息传到宛陵后,占据宛陵自立为丹阳郡守的吴景立刻便去找陶谦商议。

他来到驻扎在宛陵城外的陶谦军营中,却并没有找到陶谦,在仔细询问过后,方知陶谦目下前往宛陵县周边的淮水去了。

吴景不敢耽搁,立刻又去淮水边找他。

陶谦年近六旬,须发半黑半白,脸上褶皱不少,但身体却依旧健朗,身着重甲也不见佝偻,他站在淮河之边,遥望着水面上的涛涛浪花,似是陷入了沉思。

不多时,却见一名战将匆匆的来到陶谦身边,乃是替其统领丹阳精兵的丹阳籍司马,许耽。

“使君,吴府君适才去咱们的大营找您,他没有见到人,眼下正奔着河畔而来,说是有要事相商。”

“哼……”陶谦眯起眼,低低地哼了一声:“还能有什么要事?不过是刘景升之子率兵来丹阳境内慌了神而已,还说什么相商。”

说罢,却见陶谦仰头看向天空,闭气眼睛静静的感受了半晌,道:“起风了……”

许耽在他身后,表情似有犹豫道:“使君,那刘琦率兵来了丹阳郡,其意未明,咱们跟他,到底要不要打?”

“为什么不打?”陶谦突然睁开眼睛,表情略显阴沉:“人家都欺负上门了,若是一味避战,岂不折却锐气?”

许耽言道:“可是使君到这里来的目地,却并非是为了要跟荆州军交手的……”

陶谦嗤笑一声,道:“不错,老夫来丹阳郡,确实不是想来打仗的,但是周昕、刘琦这些人若在丹阳境内,老夫的大事怕是也办不成……不管了,该战便要战,谁让那刘伯瑜自己不知趣,非要往丹阳郡来凑坏老夫的好事,老夫给这竖子些教训也是应该。”

“诺!”许耽亦是丹阳军出身,自然不是怕事的人,见陶谦心意已决,随即领命。

“使君,属下建议找吴府君商议,咱们丹阳郡和其合并一处,在宛陵县的西面布防,多置拒马以为屏障,并立营寨,不让刘琦兵近宛陵城!”

陶谦并没有着急回答,他捋着须子,在脑海中将符合眼下时局的各种战略认真的考虑了一遍。

不多时,方听陶谦缓缓道:

“固守不出,非老夫之所为,老夫当联合吴景,乘着彼军立足未稳,先行进攻,让彼知晓我丹阳军之悍勇!”

许耽听了这话,似乎是有些犹豫。

“使君,听闻那刘伯瑜麾下也有一支强军,名为南蛮营,其步卒皆为在荆南诸蛮部落之中招募的悍勇蛮士,战力颇强,平定荆南张羡之时,刘琦所依仗者,便是此一军也!”

陶谦淡淡道:“不碍事,荆蛮之众虽然彪悍善战,但老夫相信论及战力,还是我丹阳之兵能占上风,此事便这么定了,稍后吴府君前来,老夫便与其商议此事。”

……

刘琦的兵马眼下正在临县之外安营扎寨,

他并没有着急向宛陵县的方向进兵。

因为刘琦总觉得这当中的事情,有些不对劲。

好端端,陶谦为什么一定要兵出徐州来掺和二袁的浑水呢?

以那老家伙的政治素养,就算是应了袁术的盟邀,难道还不知道虚以为蛇的道理?

这样做,对陶谦到底是有什么好处?

在没想通这些问题之前,刘琦还不打算跟陶谦正式交锋。

毕竟这老头可不像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般无能,

他也曾参加过讨伐北宫伯玉之战,并在徐州成功的镇压了徐州黄巾,在军事上有一定的建树。

当然,历史上的陶谦确实也遭到过军事上的失败,那个人就是曹操。

但在刘琦看来,被曹操打败在汉末其实并不算是什么丢脸的事。

所有的诸侯,有一个算一个,谁没在曹操手下吃过败仗?(当然曹操也吃过别人的败仗。)

当下主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陶谦想要做什么。

月夜静谧,星辰漫天。

刘琦和刘晔二人在帐篷内,点着明火,探讨着关于陶谦的问题。

“陶谦在徐州,也属于外派刺史,自古刺史与郡守皆有不和,我却是不知陶谦任刺史之后,在徐州是如何行事的?”

刘晔听了刘琦的发问,道:“晔居于九江,偶时也曾听到过一些关于徐州的风言风语,据闻陶谦初至徐州,也是颇为艰难,他能够安定徐州的局势,其实也是全凭其兵威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